半月談|「茶藝」被玩壞,亞文化越界衝擊

2020-12-23 新華社新媒體

「茶藝」被玩壞,亞文化越界衝擊

半月談記者 張璇 李平

妝容的痕跡要輕,表情清純卻要略帶心機,穿著要少但不色情……時下,社交網絡上正颳起一股「茶藝照」風潮,這種遊移於色情邊緣的「茶藝照」盛行背後,是有人或跟風好玩,或博取流量,或引異性關注。無論目的如何,這種風潮已對中國傳統茶文化圈層產生了「衝擊」和消解。

如何抵禦亞文化越界衝擊,引發00後群體、文化學者、網絡觀察家們的思考和討論。

1

此「茶」非彼茶,

「茶藝」衝擊茶文化

杭州的姜女士想學習茶藝,網上搜「茶藝課」後驚訝地發現,想像中「煮水烹茶」畫面少之又少,滿屏儘是「清純少女」「氧氣女神」的吊帶長腿照。原來在年輕男女間,正流行著另一種「茶藝」文化。

打開拍照軟體,會看見「茶藝」妝專屬特效;打開b站、微博,會看見一堆博主一本正經地教授女孩們學習「茶藝」妝拍攝大法;打開抖音、小紅書,會看見臉上抹奶油、腳丫子懟攝像頭的刷屏小姐姐……無處不在的「茶藝照」裡,無外乎吊帶短上衣、露腳、少女、欲拒還迎的害羞表情等元素。

「綠茶」是過去網絡對心機女的稱呼。而如今,「紅茶(大膽性感)」「奶茶(溫柔絲滑)」「黑茶(腹黑霸氣)」等紛紛登場,社交平臺成了「茶園」,玩壞了茶文化的同時,將女性「按茶分類」,節操碎滿地。

對於傳統茶藝而言,這是一次越界衝擊。

當「走綠茶的路,讓綠茶無路可走」開始盛行,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只要我願意,我也可以」,用戲謔的方式來表達自己。但是,往往解構「綠茶」的人最後也成了「綠茶」,在開玩笑的同時也樹立了自己的人設——「真實不做作」「又純又欲」,獲得女性的一句「姐妹厲害了」往往是最大的鼓勵。

浙江工商大學的00後章曉棟認為,這種「茶藝照」首先是有其美的地方,所以才會有人去仿效,這間接地反映了當代青年的審美觀。其次是一種新鮮事物,吸引人們的好奇心,先有「吃螃蟹」的人,後有趨之若鶩的人。與此同時,拍「茶藝照」這種行為,可以算是挑戰了禁忌,產生快感,一如張愛玲所言,「正經女人雖然痛恨蕩婦,其實若有個機會扮個妖婦的角色的話,沒有一個不躍躍欲試的」。

但80後和一些90後的女性則認為,這種「茶藝」盛行,是女性不自愛的表現,她們這種裝清純的方式,實際是想撩漢或賺流量。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圈層,圈層文化需要引導,青年人的亞文化也要積極引導。「茶藝課」中的化妝藝術可以適當吸取,但其中頗具挑逗曖昧的「茶言茶語茶心」則不可取。

2

搞曖昧、玩心機、行詐騙:

「茶藝」江湖實為泛性文化圈

自古江湖,魚龍混雜,險象環生,這絕不是空話。混跡在「茶藝圈」的,既有未成年跟風黨,也有網絡博主流量黨,還有攀附異性的心機女,甚至還有「茶藝女」團隊伺機行詐騙之術。

在茶藝圈裡,有很多慣用術語,「茶藝女孩」「茶藝課教學」「茶藝課打卡」「鑑茶師」「茶話」等。甚至不少人還去做「全國『茶藝水平』等級考試」,裡面的題目包括你會選擇哪款妝容去約會、搞曖昧階段你會選擇與小哥哥用哪句話開啟聊天等。

就連詐騙團體,也利用起了這股「茶藝」風潮——行騙者往往會經營一個知性、清新的半年可見的朋友圈,打造一個暗含各種套路陷阱卻又單純、甜美、孝順的鄰家女孩形象,通過網絡聊天一步步套路你,不時加戲山區支教、幫爺爺賣茶、受傷入院、急事回家等情節,受騙男性不由得心生憐愛,慷慨解囊。

「渴望獲得與性有關的消費是人類的本性,『茶藝』也無外乎有著色與性。」浙江傳媒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教師杜坦坦認為,愛拍「茶藝照」的女孩應該對年輕美貌非常在意,但還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

浙江工商大學學生屠湘媛說,網絡男女們一邊大肆轉發「鑑茶攻略」,一邊吹捧「茶藝」妝,有欲望又害怕顯露出欲望。「茶藝照」女孩希望自己看起來純,吸引他人的欲望,但與自己無關,因為有欲望是可恥的。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基礎法學系主任章安邦認為,「茶藝」圈之所以能引起關注,也許就因其與中國文化中較為禁忌的「性」話題有關,「茶藝」圈可能成為網絡色情產業的符號性概念。

00後大學生凌盈子認為,我國文化中對性教育的保守,一定程度加劇了國人對性的那種既難以啟齒又十分渴望的心理。和老一輩人截然不同,部分青少年接觸到了性文化但又無法交流,在這種情況下亞文化適時地提供了一個可以進行小範圍交流的圈子,青少年在這個圈子裡獲得了一種身份認同,能夠平等自由地抒發觀點進行交流,不會像在現實中被教育、被否認。

3

「玩梗」破下限,

亞文化表達不能失掉底線思維

「茶藝」文化迅速「出圈」,為自己賺足了發展空間,自由和反叛成為熱門標籤。一些淡漠道德律法的無底線者,為了走紅和「出圈」大肆炒作、博關注,有的還不斷秀道德下限,甚至幹起了違法生意。

圖片來源於網絡截圖

章曉棟說,青年亞文化是具有衝擊性和時代性的。亞文化應該反映時代的特徵,體現青年一代的需求和呼喚。在與社會核心文化的對抗交融中,成為社會核心文化的一部分,或者成為社會核心文化。但這種衝擊不應該失掉底線思維、破壞公序良俗。比如,以漢服圈為代表的亞文化正進行著與主流文化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文化應該講究道德,文化不能沒有底線,即使是虛擬二次元世界也應該在現實規定的範圍與規則束縛下活動。

據統計,目前我國可以劃分出十大類至少72種不同的亞文化群,其中大眾熟知度比較高的包括漢服、Lolita、JK制服、動漫、鬼畜等。與這些亞文化一樣,「茶藝」文化迅速在青少年群體中蔓延,年輕網友跟風打卡「茶藝課」。

大學生吳詩睿在瀏覽「茶藝照」後,聯想到最近上海漫畫展中的不雅動作事件,「『茶藝照』很明顯和主流文化有衝撞。而這類文化之所以被歸類為亞文化,是因為它本身的屬性帶有這種突破規則的風氣。」

福州大學法學院教授湯黎虹說,網絡上亞文化的表達,應當在服務、服從總體文化需要基礎上追求關注度和商業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有生命力。中國當前正面臨世界大變局,各種思潮和行為藝術,正在通過網絡展現並影響青少年。對於網絡上的亞文化表達,應當有「度」的把控,一是有自律章程,二是有他律規範,三是有矯正機制。

章安邦認為,亞文化存在的意義在於,一個小眾圈子分享共同的價值觀和審美旨趣,是把人類主流價值觀宣揚的禁忌及其所存在的隱秘角落的事物,以一種光明姿態與主流文化共舞。當然,這個亞文化的展示方式,不應當傷害到共同體的一般道德觀念,也就是說某些亞文化應當控制在特定的群體和時空場域當中,否則是對他人自由與審美的冒犯。

此外,網絡平臺不能在傳播之後就拍拍屁股走人,在監督和管理方面,網絡平臺理應對亞文化傳播擔負起把關人責任。

(完)

相關焦點

  • 茶藝照什麼意思什麼梗、怎麼拍 社交網絡颳起風潮
    妝容的痕跡要輕,表情清純卻要略帶心機,穿著要少但不色情……時下,社交網絡上正颳起一股「茶藝照」風潮,這種遊移於色情邊緣的「茶藝照」盛行背後,是有人或跟風好玩,或博取流量,或引異性關注。無論目的如何,這種風潮已對中國傳統茶文化圈層產生了「衝擊」和消解。  如何抵禦亞文化越界衝擊,引發00後群體、文化學者、網絡觀察家們的思考和討論。
  • 亞文化「玩梗」,請守住底線!
    當前,二次元、宅文化等亞文化領域屢屢被一些無底線操作者引入低俗、庸俗內容,一些事關歷史、道德、法律的嚴肅話題被拿來當做「玩梗」「解構」的原料,以小眾情趣挑戰大眾情感,呈現出令人厭惡的病態。曾幾何時,大型漫展因其為年輕人營造有別於現實世界的夢幻世界而受到推崇,部分優秀、健康的二次元亞文化激發了年輕人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為他們提供了表達自我的機會與窗口。
  • 半月談|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半月談記者 蔣芳 貝赫以對方母親為圓心、直系親戚為半徑、生殖器為主武器、意淫為主技能,配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動詞及名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
  • 半月談 |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半月談記者 蔣芳 貝赫以對方母親為圓心、直系親戚為半徑、生殖器為主武器、意淫為主技能,配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動詞及名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
  • 不是所有的亞文化都值得尊重與包容
    據《半月談》報導,「祖安」一詞源於一款競技網遊的中國伺服器「祖安」大區,經部分網絡自媒體不斷惡意曲解、渲染、炒作,逐漸成為對噴、罵人、說髒話成風的代名詞。一些青少年滿嘴髒話,自稱「祖安男孩」「祖安女孩」,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既然冠之以「文化」之名,「祖安文化」當屬於青少年亞文化的一個分支。
  • 亞文化: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重要文化形態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亞文化這一特殊的文化現象。本次調研採取分層抽樣方法,調研對象主要為14~28歲的青少年群體,選取樣本900份,有效回收896份。一、亞文化對青少年影響的表現(一)亞文化對青少年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亞文化相對於主流文化是一種邊緣的文化形式,調查顯示,40.45%的被調查者表示對亞文化的概念比較模糊,聽說過青少年亞文化的概念但會與流行文化等概念混淆。
  • 粗鄙暴戾失底線,髒話成了亞文化,「祖安文化」正侵蝕校園
    來源:半月談以對方母親為圓心、直系親戚為半徑、生殖器為主武器、意淫為主技能,配以倫理、兩性、家畜、寵物、殯葬行業等領域的特有動詞及名詞……近年來,一種人稱「祖安文化」的亞文化在很多遊戲社區、社交媒體、視頻剪輯網站走紅。調查發現,隨著這種所謂的「文化」出圈、擴張,追求罵人要有創意,髒話要足夠惡毒的「祖安文化」日漸侵蝕部分校園,青少年語言粗鄙現象愈演愈烈。
  • 警惕青年亞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侵蝕
    原標題:警惕青年亞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侵蝕   【摘要】青年群體作為青年亞文化的主要群體,在青年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密切關注和重視對青年群體道德風尚的規範和引導,使傳統文化對青年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群體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模式產生積極、有利的影響,促進青年亞文化的合理化建設。
  • 青年亞文化的大學表情
    這些亞文化行為在張揚自由、個性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與思考。在與主流文化激烈碰撞中,青年亞文化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拒斥還是臣服?是我行我素還是彼此尊重?這一切又該如何看待和引導?帶著這些問題,本期,我們走進揚州大學、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等高校,聚焦青年亞文化,梳理這一文化現象的存在方式及其背後的青年心理坐標、價值取向,探討其在大學的存在之道。
  • 人民日報文論經緯:面對亞文化:客觀看待 積極轉化
    堅守主流價值底線,同時開放包容、積極疏導,方能化解網際網路時代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衝擊,在主流引導下多元文化互動共生,使得主流文化更加具有兼容性和共享性      在去中心、去門檻的網際網路時代,網紅、直播、遊戲、粉絲、說唱、街舞、同人漫畫、霸道總裁文……各種與正統、傳統主流文化形態相去甚遠的亞文化形態,在青少年人群中呈現出一種「主流化」傾向,這一現象值得高度關注、深入分析和理性面對
  • 怒喵科技發布新品牌NOWIRE 亞文化+社群共創進軍TWS領域
    李楠表示:「無線和亞文化才是科技產品的未來,怒喵科技將在三年之內跨界 12 個亞文化領域;並依託社群共創——Community Driven Creation,打造一個以科技、潮流及亞文化獲得全球影響力的 HIGH-END 中國品牌。」
  • 怒喵科技發布新品牌NOWIRE:亞文化+社群共創進軍TWS領域
    由李楠創辦的怒喵科技(Angry Miao)於今日舉辦了新品牌「 NOWIRE」及眾多新產品的線上發布會,推出 CYBERBOARD、CYBERMAT 及 CYBERCOIN 等亞文化潮流 IP 設計的無線桌面產品,並預告 12 月發布全球延遲最低的 TWS 真無線藍牙降噪耳機 —— CYBERBLADE。
  • 半月談|玩噱頭,賭概率,欺詐營銷…… 說是公考培訓,倒像賭場暗坑
    玩噱頭,賭概率,欺詐營銷…… 說是公考培訓,倒像賭場暗坑半月談記者 李美娟 姚子云 李嘉盈今年,為緩解就業壓力,不少省份公務員招考增加了招錄職數,公考報考一時火熱。半月談記者深入公考培訓機構調查發現,當前火爆的公考培訓背後,暗坑著實不少。
  • 青年亞文化
    作者: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系主任、副教授 鄒舉  愛國歌曲快閃活動合理借鑑了快閃亞文化「情境創設」的理念和充滿活力的形式,並通過有效的策劃和組織為其注入了深沉的內容和情感,提升了審美品格,展現了亞文化參與構建主流話語的無限可能。
  • 中國新說唱——新潮亞文化的崛起
    亞文化又被稱為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指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是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通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價值與觀念。
  • 「溼熱一瞬間」與性的亞文化(前傳)
    「亞文化」這塊兒是輔助內容,不用理它,裝逼用的,乾貨全在前邊——溼熱一瞬間。首先簡單提一嘴「亞文化」這回事。什麼是「亞文化」?亞文化又被稱作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意思是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
  • 一直被誤解的亞文化,是什麼文化?
    乍看,全部是「亞文化」。但要問起什麼是「亞文化」,細分之下的街頭文化又是什麼,多數人回答不上來。這些含糊的概念和群體看似處在邊緣,卻真真切切的影響到了「主流」,甚至是社會生態,比如第一集中講到的街頭文化。
  • 百度貼吧:孕育亞文化的產品特性與用戶屬性
    之前小米的黎萬強稱亞文化是年輕人的第一戰場,所以亞文化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其實百度貼吧恰恰孕育了眾多的亞文化。從貼吧產品人的角度,我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去營造亞文化的環境和土壤。理解亞文化以及貼吧裡的亞文化亞文化到底是什麼?
  • 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及特點
    本文將其作為個例進行分析,得以完整的窺見一次青年亞文化狂歡的發展路徑。發現青年亞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呈現出「人生」的虛擬補償、 線下與線上的聯動、差異的延伸等新特點。青年亞文化一般指社會階層結構框架裡不斷出現的那些帶有一定「反常」色彩或挑戰性的青年新興社群或新潮生活方式[1]。在此次事件中,關注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的一般為玩網路遊戲的青少年,是典型的青年亞文化群體。當前青年亞文化通過新媒介技術的諸多特性,被賦予的原始意義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異化、剝離和消解, 而新的生成意義則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變得更加難以區分和建構[2]。
  • 《家有兒女》是我的亞文化啟蒙
    露臍bm風,都是劉星玩剩下的。馬拉拉告訴他玩搖滾的第一要義:練厚臉皮。為了幫助劉星練厚臉皮,馬拉拉意欲帶劉星在小區開演唱會。破洞褲與大鏈子,一股搖滾味直到夏家發現馬拉拉是個騙子,劉星這才作罷。還有一次,劉星迷上了說唱,為了貼近偶像「梧桐雨」的生活,他又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