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一瞬間」與性的亞文化(前傳)

2021-02-12 贏官人
老司機不要東張西望,保持安靜,默默摳腳,不要大聲喧譁。

今天要聊的內容比較多,也比較雜,乍一看標題,可能沒什麼吸引力,是吧?

別急,穩住,作為司機進階課程,怎麼可能讓你無聊?本官是那樣的人嗎?

當然不是


好了,進入正題,輕抬離合緩加油,先介紹一下今天的主要內容。

「亞文化」這塊兒是輔助內容,不用理它,裝逼用的,乾貨全在前邊——溼熱一瞬間。

首先簡單提一嘴「亞文化」這回事。

什麼是「亞文化」

亞文化又被稱作集體文化或副文化,意思是與主文化相對應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現象。

指在主文化或綜合文化的背景下,屬於某一區域或某個集體所特有的觀念和生活方式。

一種亞文化不僅包含著與主文化相同的價值與觀念,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與觀念。

只看黑體字比較容易理解,不必計較術語,用淺顯的大白話來說,我們可以把「亞文化」簡單理解成「小眾文化」,即,一個大圈子中的一小撮。

這麼說是不是好理解了?

比如漢服,比如古風、比如SM虐戀,這三者實質上是包含在一個主文化當中,依次是服飾、音樂、性,但三者又不泯然於眾人,它們在主文化當中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與觀念。

同理,今天要說的「溼熱一瞬間」,其實也是性文化之下的分支,一個比SM群體更隱秘的角落。你可以稱之為「冷門」,也可以叫做「性癖好」,但你也會發現,其中與主流性文化相通的地方,很多很多。

好了,嚴肅的講完了,紳士們、姑娘們,脫褲子吧,要上高速了。

不負責任的聲明:接下來的內容,未成年不宜、三觀易碎者不宜、承受能力低下者不宜。硬看我攔不住,不過本官不負責,崩了三觀、碎了尿脬可別投訴我。

要來了

真的要來了

鐺鐺鐺鐺~~


「溼熱一瞬間」本身只是個代稱。這個圈子的人,一般自稱「溼熱愛好者」,而「溼熱」光環之下,則細分著不同類目的「玩法」、「項目」。

先羅列個菜單,乃們感受下。

羞恥暴露、尿褲子、憋尿、遇見尿急腹瀉、拉褲子塗抹、灌腸鬧肚子、聖水黃金、寶寶尿布、責罰、溼身。

怕不怕?

是不是看到許多似曾相識的字眼?

莫慌,且聽本官細細道來。



上述那些項目,其實是近兩年細分出來的,遙想當年,「溼熱」旗下只有五個項目,分別是:尿戀、隱羞、褲兜、棉寶、寵愛。

現在每個小項之中又細分為多種,只能說圈內人太會玩,一畝三分地兒,搞得像模像樣,系統化、規範化,此處應該有掌聲。

下官把前後變化做個對比,讓大家有更直觀的了解:

尿戀——尿褲子、憋尿、遇見尿急腹瀉

隱羞——羞恥暴露

褲兜——拉褲子塗抹、灌腸鬧肚子、聖水黃金

棉寶——寶寶尿布

寵愛——責罰sp


當年只有這五大項,溼身是最近添加的。

好,接下來進入名詞解釋。

……

……

……

那什麼,突發情況,參考資料來源的網站掛了,沒有備份,代理伺服器也上不去,能翻的牆都翻了一遍,死活就是打不開,臣妾實在沒招兒了……


或者哪位好心人知道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精心準備了好久,眼瞅著就要提槍上馬了,下官心裡苦。



所以,本篇到此為止,等我找到可以重新開啟阿里巴巴大門的方法,再來續前緣……


相關焦點

  • 青年亞文化
    活動在娛樂性、可近性上獲得了青年的認同,同時也突破了理論界對其膚淺性、破壞性的指責,以輕盈的姿態為愛國主旋律注入了一絲清新的活力。  精心策劃,形式審美化。各地的快閃都非常注意天氣、場所、布景、道具、領唱人物的選擇和設計,以彰顯其地域特色、歷史風韻、建設成就和時代精神。活動多在人流如織的公共場合驚奇發生,以知名人士、行業精英、青年學子富有個人魅力的獨唱或互動演唱啟幕。
  • 青年亞文化的大學表情
    這些亞文化行為在張揚自由、個性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爭議與思考。在與主流文化激烈碰撞中,青年亞文化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是拒斥還是臣服?是我行我素還是彼此尊重?這一切又該如何看待和引導?帶著這些問題,本期,我們走進揚州大學、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等高校,聚焦青年亞文化,梳理這一文化現象的存在方式及其背後的青年心理坐標、價值取向,探討其在大學的存在之道。
  • 什麼是溼熱體質?溼熱體質該怎麼辦?
    隨著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特別是生活不規律,體重的增加,飲酒,吃辛辣食物等,這些都容易導致溼熱的產生。溼熱體質有哪些體質特徵?不是,絕對不是——是這種人體內有溼熱,表現在皮膚上長痤瘡,痤瘡這兒犯那兒犯,女孩子愛長額頭兩邊,男孩子愛長在鬍鬚這一邊。當吃了羊肉串、水煮魚等上火的東西後,第二天滿臉都是痘,還有的長膿包,甚至有的人除了臉上長脖子上也長,甚至頭髮裡也可以摸到包。此外,就是溼疹很難治。患溼疹的人,大部分都是屬於溼熱體質的人。
  • 半月談|「茶藝」被玩壞,亞文化越界衝擊
    如何抵禦亞文化越界衝擊,引發00後群體、文化學者、網絡觀察家們的思考和討論。「渴望獲得與性有關的消費是人類的本性,『茶藝』也無外乎有著色與性。」浙江傳媒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教師杜坦坦認為,愛拍「茶藝照」的女孩應該對年輕美貌非常在意,但還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浙江工商大學學生屠湘媛說,網絡男女們一邊大肆轉發「鑑茶攻略」,一邊吹捧「茶藝」妝,有欲望又害怕顯露出欲望。
  • 一種亞文化的自我沉溺與沒落
    赫伯迪格的著作《亞文化:風格的意義》,他認為亞文化並不是直接跟主流文化對抗,而是通過音樂、服飾、語言、行為等一系列符號來與之周旋,它們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是單純的抵抗與反擊,而是陷入抵抗、收編、反收編的循環之中。
  • 人民日報文論經緯:面對亞文化:客觀看待 積極轉化
    亞文化群體,許多是所謂弱勢群體、邊緣群體,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亞文化則是青少年亞文化。   與主流文化不同,自成一格的青年亞文化團體更喜歡標新立異、張揚自我,甚至故意挑戰主流、正統文化形式和規範。正如早期提出亞文化概念的大衛·雷斯曼所說,亞文化有一種顛覆精神。
  • 亞文化符號:網絡語言-中國青年報
    網絡語言對於亞文化群體具有怎樣的意義和價值?    語言風格化是當下亞文化的表徵符號    「風格化」是青年亞文化標榜自身,形成認同時所生產出來的特有的符號系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英美國家各種各樣的青年亞文化,在服裝、音樂、活動場所、喜好、行動等方面無不形成自己的風格,比如光頭黨對黑色帶金屬鏈條的皮衣、皮鞋、帶鉛扣皮帶的狂熱追捧,無賴青年對鹿皮鞋、天鵝絨、厚斜紋絨衣領以及鞋帶式領帶的青睞,這些可視化的「行頭」都意在與主導文化,甚至與其他青年亞文化相區隔。
  • 亞文化紀錄片《SKATE HARD》:自由滑板攝影師王晨瑋的世界
    在快節奏的社會環境中,當代年輕人對於精神依託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亞文化因自身獨有的自由性與未知性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加入這個社群。
  • 網絡時代青年亞文化的表現及特點
    本文將其作為個例進行分析,得以完整的窺見一次青年亞文化狂歡的發展路徑。發現青年亞文化在網際網路時代呈現出「人生」的虛擬補償、 線下與線上的聯動、差異的延伸等新特點。遊戲青年在IG奪冠時將激動的「心情」公布於社交平臺,而網絡的快速性、互動性很快聚合了散落在各地的遊戲青年,促成了他們線上的聚集,完善了遊戲青年們內在交流平臺的建構。當原本擁有相同情感但孤立的個人在虛擬空間相遇,形成內部成員數量龐大的群體組織時,遊戲青年們的規模無疑大為拓展,他們的力量也因此而大大加強。
  • 溼熱的夏天該怎麼辦,一款熱性的肉骨茶分享給您
    夏天到了,陪伴我們的不僅僅是熱,還有溼,很多人都會有溼熱的症狀,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美食,相信可以幫到大家。今天要分享的就是肉骨茶,很多人聽到這名字就感覺是一個茶,其實不是的,是肉骨湯配茶,大家吃完肉骨湯,可以喝點茶,就這樣被叫做了肉骨茶。那麼這個肉骨茶該怎麼做呢?
  • 「亞文化」,從來都不是一個危險的詞
    這篇文章寫在2017年年初,那個時候「亞文化」在時尚界的地位還很新鮮,依然有些邊緣。不像今天,「亞文化」在時尚界也已經成為了「主流文化」。但「亞文化」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裡,多少還被視為某種潛在的「危險」。因為其中的包羅萬象,也因為其中躁動不安的年輕的心。所以標題的初衷,還是希望能夠打破一些誤會,達成更多的和解,雖然這本身並不是「亞文化」所必須的。
  • 中醫治胃腸溼熱
    溼熱侵襲胃腸後人體會怎樣?溼熱主要侵襲胃的時候屬於中醫的中焦溼熱證,患者常出現胃脘部痞滿脹痛,打嗝、反酸、燒心,食欲不振,噁心,厭油膩等症狀。這類患者通常西醫診斷為非萎縮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或伴有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檢查結果可見陽性,患者胃鏡下多可見黏膜充血紅腫。
  • 大腸溼熱秘方有哪些
    特別是我們大腸容易溼熱,大家感覺肚子總是不舒服,給人們的生活跟工作都帶來很多影響。那麼平常溼熱有什麼秘方嗎?是否可以解決常見的大腸溼熱的症狀,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 1、首先我們要了解大腸溼熱有哪些,以免誤診。大腸溼熱證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異常。
  • 溼熱、痰溼,你分清楚你是哪一體質嗎?適合溼熱體質夏季的食療方
    夏天天熱炎熱,再加上下雨使得空氣溼度也很大,就這樣在溼、熱交替的環境裡,我們就像在桑拿房一樣,很容易被溼氣、熱氣侵襲,時間一久,就易演變成溼熱體質。其實就算不經過這樣的一個天氣,現在溼熱體質的人也不少呢?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溼熱體質呢?
  • 專家:警惕青年群體的不良亞文化
    亞文化到底是什麼?亞文化這個概念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一般來說指與主流文化相對的非主流文化、小眾文化。亞文化的形成原因也比較複雜,可能涉及到地域、民族、宗教、職業等等因素。高校亞文化的特殊性我們要探討的高校亞文化,則主要是指青年人所熱衷的亞文化。在高校這個環境下,青年學生具有和其他群體不一樣的特點。一方面,高校亞文化主要是以興趣和價值觀為聯繫紐帶,亞文化的圈子,基本上是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來建立的。而大學生普通具有比較高的知識水平,玩法也更上檔次。
  • 網絡社交媒體中的亞文化傳播
    網絡社交媒體中的亞文化傳播 2018年07月05日 08: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雷昊霖 字號 所屬學科:新聞傳播學關鍵詞:網絡社交媒體;亞文化;傳播
  • 思想界|B站跨年晚會:亞文化的勝利?
    B站跨年晚會:亞文化的勝利?亞文化此時逐漸與主流文化合流,指向相似的精神內核。晚會導演宮鵬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這種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突破次元壁」的安排反映了年輕人整體包容性的提高,也是B站年輕人多元化的體現。而在《南風窗》的《看了B站的跨年晚會,我知道衛視真的輸了》一文中,作者將這種融合放到了更大的社會脈絡中審視,他認為這種開放多元源自「Z世代」的心態。
  • 中國當代青年亞文化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1950年,英國社會學家大衛·雷斯曼首次提出大眾和亞文化的差別:大眾是「消極地接受了商業所給予的風格和價值」的群體,而亞文化則具有探索精神,「積極地尋求一種小眾的風格」。在長達半個世紀裡,亞文化的這一特徵保持著極為穩定的狀態,且越來越成為被不斷鞏固的「常識」,並被普遍接受。  然而,以移動網際網路為表徵的媒介迭代浪潮,帶動了各個領域多維度、多層次的文化經驗的發展和更新。
  • 亞文化法律談前言——何為「亞文化」
    所謂的局部性是指大多數亞文化都發生在主流社會中的一小部分集體中,並且流行與小部分人中;與主流文化是社會絕大多數人參與的文化相對,獨特性是指他們可能處於同一地理位置,可能有同一信念、價值觀,可能有同樣愛好;小眾性是指亞文化只存在於少數人中,而社會大多數人並不能接受、或不感興趣,甚至根本沒聽說過。
  • 服飾亞文化「00後」怎麼看?
    這些在部分年輕人圈子裡流行的另類穿著屬於小眾文化,也被稱之為服飾亞文化。面對服飾亞文化,「00後」怎麼看待?他們是大方接受,包容、理解還是反對?日前,本期「老阿姨」帶著十足的好奇,走近「00後」學生,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