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黑色還是白色?」
「黑色。」
「你覺得黑色好看還是白色好看?」
「當然是黑色。」
「你覺得黑人還看還是白人好看?你喜歡黑人還是白人?你會更優待黑人還是白人?」
「這……」
「你覺得男人很優秀還是女人更優秀?你覺得黑人更優秀還是白人更優秀?你覺得年輕人更優秀還是老年人更優秀?你會更優待哪類人?」
……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這段話,從這些排比和疑問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作者的一些價值觀,以及人們常常表現但卻不自知的某些偏好、偏見和歧視。
而我們本章專題主要通過數篇文章來探討那些常常游離於大眾文化之外的一些小眾群體,去探索他們的世界以及他們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現代法學的普世價值就是為生民立命,而不僅僅是那些「絕大多數」。
而所謂的亞文化就是那些小部分群體,他們和主流大眾文化不一樣,是一種專門游離於主流文化之外的小眾文化,因其性質它具有局部性、獨特性和小眾性的特點。所謂的局部性是指大多數亞文化都發生在主流社會中的一小部分集體中,並且流行與小部分人中;與主流文化是社會絕大多數人參與的文化相對,獨特性是指他們可能處於同一地理位置,可能有同一信念、價值觀,可能有同樣愛好;小眾性是指亞文化只存在於少數人中,而社會大多數人並不能接受、或不感興趣,甚至根本沒聽說過。常見的亞文化主要有: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虐戀、老少戀、丁克、耽美、二次元、開放式婚姻、朋克和嬉皮士等。
而這些亞文化中最為代表的則是以同性戀為著稱,著名的性學家李銀河女士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說到:「中國的同性戀現象是一種真正的事實,我們不能夠對他視而不見,必須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
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生龍活虎的人對身處的周遭的世界作實在的觀察,不迴避生活的每一個側面。而這種作風乃是出於如下信念:真理能夠解決問題,因為真理不是別的而是人對真正的事實和力量的實事求是。
據很多的不完全統計(數據來自李銀河的著作《同性戀亞文化》),中國的同性戀者至少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同性戀的活動影響到家庭和社會關係的各個方面,其影響也超過了百分之一的規模,同性戀活動影響到家庭和社會關係的各個方面,在中國由於其特殊的社會體制,同性戀一般也都是要結婚的,其必然要對女性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比如說:如果男同性戀或者女同性戀在結婚之前未告知另一方自己是同性戀,而婚後配偶發現其未同性戀,那麼在此種情況之下若雙方離婚是否適用《婚姻法》的一方有「重大過錯」的規定。
筆者曾經在其文章《從「耽美作品」作者入刑看非法經營罪》中說過:耽美文學作為一種亞文化,其講的是男男之間的不涉及人類繁衍的純愛文學。但是因此會引發諸多問題,比如說男男或者女女之間的長期同居關系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民事法律缺失導致同性關係糾紛無法可依。一對同性戀人共同生活可能面臨著財產、互助、分手等一系列問題。而在同性關係不被法律承認的情況下,當他們遇到上述問題時,卻無法像異性戀人一樣採取法律的途徑獲得解決與救濟。
比如說一對同性伴侶在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後決定安置家業,共同買房、供房,和普通的成年伴侶一樣積蓄共同財產。但是由於法律不承認同性關係,也就不保護同性伴侶的共同財產,當糾紛出現而對簿公堂時,以賠償為需求的訴訟申請也會因為無法可依而不予支持。除了上述情況,各個方面的法律缺失,讓同性戀群體的共同生活變得尷尬,很多問題變得難以解決。比如:1.共同生活的同性戀人是否可以收養子女,他們與被收養者的關係如何登記和確定;2.一方死亡時另一方是否具有繼承權;3.一方死亡系由侵權所致,另一方是否具有賠償請求權等等。
沒有法律保障的社群中往往帶著一種對關係的不安,用叢林法則解決問題只是在原有的壓力和負擔上付出更多來平衡,各種規章不完善可能由此而生,反過來又加重了對社群的汙名。最著名的論斷可能就是:同性戀者都好淫亂的。提此言論者是否有思考過同性戀者面對的是法律不認可同性婚姻帶來的實質的權利保障缺失。需面對沒有法律保障的共同生活,還有面對源源不斷的質疑與抨擊。
因而,無論我們是本著最原始、最純粹的法律精神,正如弗魯姆倡導的人文主義立場那樣,馬林諾夫斯基也說過,科學的價值在於為人類服務。我們不能夠保證每次的研究都有直接的應用價值,但應當保證它們都是出於善良的願望。因而,我們在寫這個專題的時候,雖然談不上研究層面,但是我們依然懷著善良的願望,並非將同性戀等這些亞文化的群體視作社會大眾的對立面,我們始終懷有善意,而這種立場,我們稱之為科學研究的善良原則。
同性戀這種現象或者說是性取向是古來有之的,它是指以同性為對象的性愛傾向與行為,隨著人類個性的發展和人類性行為的研究的開展,人們開始了對同性戀現象的研究,因而創造出了「同性戀」這一概念。
同性戀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社會學研究的理想課題。說它理想,是因為同性戀現象外延清晰,內涵獨特;同性戀作為一種亞文化(subculture),有著它獨特的游離於主流文化的特徵;同性戀者作為一個亞文化群體,具有獨特的行為規範和方式。
按照金西對美國同性戀者數量的統計和懷特姆關於各個社會和各類文化中同性戀所佔比例均十分接近並保持穩定的權威說法,可以推測,同性戀者在我們的社會中也當佔到成年人口的3%至4%;如果關於同性戀成因的先天說可以成立,在未成年人口中的潛在同性戀者也應達到這個比例。
對於這樣一個相對數量稀少但絕對數量龐大(在我國約為3600萬至4800萬)的人群,對於這一群有著獨特生活方式、獨特性取向的人們,我們至今幾乎一無所知,難道不應當對他們產生某種程度的好奇心嗎?據網絡報導,很多的精英階層中的人物也都公開表示過自己是同性戀或有同性戀傾向,如:
1. Socrates,蘇格拉底
2. Sappho,薩福
3. Oscar Wilde,王爾德
4. Walt Whitman, 惠特曼
6. Gertrude Stein, 格特魯.斯坦因
7. Virginia Woolf, 維吉尼亞.吳爾夫
8. St. Augustine, 聖.奧古斯丁
9. Leonardo da Vinci, 達文西
10. Christopher Marlowe, 馬婁
11. 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亞
12.. Emily Dickinson, 艾米麗.迪金森
13. André Gide, 紀德
14. Michel Foucault, 福科
15. James Baldwin, 詹姆斯.邦德溫
16. Hafiz, 哈費茲
17. Byron, 拜倫
18. Petronius, 彼特羅紐斯
19. Jean Genet,讓.熱內
20.Tennessee Williams, 田納西.威廉斯
21. Author Rimbaud蘭波
22.Paul Verlaine,魏爾倫
23. Willa Cather, 維拉.凱瑟
24. E. M. Forster, 福斯特
25. Christopher Isherwood,克裡斯多夫.依修午德
26. Yukio Mishima,三島由紀和
27. Allen Ginsberg, 艾倫.金斯堡
過去很多研究同性戀的著書論述中,在接觸研究對象之前,就認定同性戀是罪惡、是道德敗壞、是變態反常等。從視同性戀為變態這一前提出發所做的任何研究,其結論必然認為它是變態。正如很多律師替當事人進行辯護:本能地就認定該當事人是有罪,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當事人是無辜的也很難沉冤得血。同性戀作為亞文化中的主流文化歷來都是很多導演和作家的創作天地,華語電影的天才導演曾經拍過三部和同性戀有關的電影,分別是《喜宴》《斷背山》和《製造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在去年的《雙子殺手》座談會上,李安再一次被記者問到:「作為一個直男,你是怎麼拍出《斷背山》的?」李安答道:「我拍了很多女性電影,顯然我也不是女性呀,我想我們做藝術的有一些天分吧,用假借、形容的方式達到寫真的目的。」「同性戀我一共拍了三次,可能我陽剛氣不夠吧,每次拍打打殺殺就不太賣座,拍陰性的、壓抑的,好像觀眾就感同身受,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感同身受,我很喜歡這個詞彙,因而每次看李安的電影時候,總覺得他似乎能夠看透所有人的心思、鏡頭中的每個動作、每個鏡頭都將可以如此到位、傳神。而他指導的「同志三部曲」也似乎具有了穿透時光的魅力,永不過時。
身為一個直男導演,李安用自己獨特而又細膩的視角,塑造了同志愛情的甜蜜,不僅僅虜獲了同志觀眾的芳心,也讓無數的異性戀朋友了解了同性戀的艱辛。
曾經看完喜宴後,我在曾自己的微信上寫了一篇自己的短評,我說道:這位成長在臺灣、求學於美國的華語天才導演李安,總是善於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表現中國文化的細枝末節。被放大至喜劇形式所表現的那場中國婚宴,反諷了中國文化對於性的壓抑,而中國傳統的家庭、家族理念,也在這一場假結婚的風波中進一步深化。隱忍的情感,家庭中的衝突,最終在愛與理解中得到化解。接受了一切向前走,這終是一場喜宴。
當然亞文化並不僅僅是同性戀,如我們前面所說還有很多,曾在網絡上留下印記的潮流事物,在其走紅之前都屬於亞文化。比如90後一代的非主流文化,用誇張的造型和搞怪的語言彰顯個性,一開始只是在QQ空間小範圍傳播,後來發展到全網爆紅,這就是一種典型的亞文化。從這一方面我們可以窺見亞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間是會相互轉換的。
還有在2019年8月被央視報導過的飯圈女孩,在外網上和西方負面媒體打口水仗,出名之前是一些自發組織起來的女性追星團體,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個群體的存在,也是基於偶像追星發展起來的一類亞文化。
除了這些比較為國內大眾所熟悉的亞文化之外,二次元、哥特、朋克、宅家、洛麗塔等等,也都是世界各地正在流行著的亞文化。很多亞文化歷史悠久,比如獸迷文化(把動物畫成人的樣子),最早出現於歐美等國的文化作品中,美國動畫大廠迪士尼和華納都出過很多獸迷向的人物,DC漫畫中的「貓女」「蝙蝠俠」等等也是上世紀40年代就出現的角色。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西方神話中不乏半人馬、鹿頭人等獸迷式角色,中國古代神話《山海經》裡更是獸迷的天堂,各種奇形怪狀的獸人形象層出不窮。
還有一些亞文化,如我們前面所說的虐戀,常見的有電影《五十度灰》《五十度黑》《五十度飛》等。而這次的流量小生肖戰也因為同人文而霸佔全網,而早期的嗶哩嗶哩網站也是通過二次元視頻和動漫等使其成為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Beyond曾經在自己的歌曲中唱到: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為它沒有分開每種色彩。因而,我們可以說亞文化雖然並非主流文化,而它的受眾群體也是比較小眾,但是社會的多元以及法律的普世價值都告訴我們有其研究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