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夠給自己人生帶來滿意度和幸福感的課程,難道還不必修嗎?
職業生涯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
人生是一趟遠行,也是一次修行。
為了此生精彩,不負此行,我們往往會選修或必修許多人生課程。職業生涯教育無疑是一堂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人需要受教育,但教育的目的又是為何?人不是為受教育而受教育,受教育是為了成為一個內心正直、身體健康、知書達理、全面發展的人,不僅能夠智慧、博愛、寬容,而且能夠自尊並尊重他人,面對困難和挫折能夠淡定從容、不卑不亢、坦然處理。說到底,教育就是為人。
什麼是教育?可謂眾說紛紜、百家爭鳴。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說:「教育學是使人合乎倫理的一種藝術。它把人看做是自然的,它向他指出再生的道路,使他的天性轉變為另一種天性,即精神的天地,也就是使這種精神的東西成為它的習慣」,杜威認為:「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人格」,雅斯貝爾斯在其名著《什麼是教育》中說:「教育活動所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質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英國著名教育學家懷特海在其名著《教育的目的》中指出:「什麼是教育?當你擺脫了教科書,燒掉了你的聽課筆記,忘記了你為考試而背熟的細節,這時,你學到的知識才有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教育絕對不是一味的上課、上學、看書、做題,而是激發潛能、全面成長的過程。
但成長不是一帆風順的,充滿了「成長的煩惱」。煩惱來自於何處?來自於當下的教育總是很少授人以「漁」,而大部分僅僅是「魚」;來自於超前培養、過早開發,忘記了「教育即生長,生長即不能拔苗助長」;來自於我們單純把教育僅僅看成教育,而忘了它其實是人生命中永遠不下課的基因,它是人生命的一部分;來自於當下的教育是大數據時代的碎片化生存,既要全面、又要具體,其實碎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粉碎自我。教育就是讓碎片慢慢粘連,整合一體,做一枚會思想的文明的碎片。
職業生涯教育,正是切合「教育是激發潛能、促進成長」理念、擺脫「成長煩惱」的人生必修課。說它必修,是因為在人生修行中,它會結合學生的心理、生理特性,輔助其發掘個性潛能、發展個人優勢,有針對性地進行職業規劃輔導,提升學生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滿意度,提升正確追求人生的幸福感。能夠給自己人生帶來滿意度和幸福感的課程,難道還不必修嗎?
過去,這門必修課一般在大學階段才開,似乎因為大學畢業生要找工作,而中小學生沒有這個需求。其實,這是一個誤區,職業生涯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學生今後找工作,不能簡單地把職業生涯教育等同於就業指導。職業生涯教育更加偏重於通過對學生的開發和誘導,讓學生了解自我,找到內心的興趣所在,從而樹立目標、養成習慣、訓練養成、矯正偏誤,對自己的人生有所設計,並開始啟動實施實現步驟。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語文、數學、外語等專業課是培養學生的智商,職業生涯教育更偏重於開發和培養學生的情商,幫助學生學會與人有效溝通,懂得自尊與尊重他人。
其實,職業生涯教育於古今中外都一直存在並持續發展。作為世界文明發祥最早的國家之一的中國,很早就有職業生涯教育的萌芽,比如:「教民以獵,教民以漁,教民以耕」等職業教育活動古往今來都十分活躍,古籍中曾有「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來耜,教民農耕「」嫘祖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的記載,孔子所倡導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都與職業生涯教育有關,比如,射是射箭技術、御是駕馭馬車、書也包含了「鑄鼎象物」的自然博物知識教育和甲骨刻文等技術教育。而從古至今一直綿延不斷的「學徒制」也包含職業生涯教育的成分。
而在國外,職業生涯教育一直被視為學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並且從中小學就開始抓起。20世紀初,美國快速成長為工業國家,需要大量的熟練工人,以及移民熱潮等社會狀況,系統科學職業指導產生。1898年,美國底特律中央中學校長傑西·戴維斯就開始在學校教育中探索實施教育諮詢和職業諮詢,強調職業信息的重要性並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1974年,美國《生涯教育法案》規定:「生涯教育課程應面向所有的學生;生涯教育是一種持續性教育,自兒童早期直至中學後整個人生的歷程。」1989年,美國《國家職業發展指導方針》規定:「職業指導從小學就要開始。即從6歲開始,孩子就要培養職業意識,接受職業發展指導,學會並開始職業規劃,讓學生進行與就業有關的12種能力、六七十項「指標」的訓練。」進入21世紀,後現代主義思想進入美國的職業生涯教育,不再拘泥於量表的測試與單調空洞的說教,而是盡力關照諮客的不適應,盡力調整他們的不確定性,比如:美國學者SAVICKAS提出「生涯適應力」的概念。
再比如在德國,德國教育很注重與實際生活和職業實踐相結合。在德國幼兒園,孩子們有專門的場地實習生活中的場景,可以扮演醫生、建築工人、警察、教師等等; 在小學,孩子們中午一點鐘在學校用完午餐後就可以放學回家,下午大量的時間需要學生自己學會安排,要麼去閱讀,要麼幫家庭做一些家務活,要麼去學一點實用的手藝;德國初中階段的九年級要求每個學生要做三個星期的實習,而且實習崗位不由學校分配,而需要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去尋找。德國人認為,獨立尋找實習崗位本身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教育過程,是一種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的理論聯繫實際的實踐教育。
不難看出,古今中外都十分重視職業生涯教育的早期介入。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及早樹立目標,並通過知己知彼、開發興趣、學會抉擇。
當今中國,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青少年職業生涯教育也應該得到高度重視。2014年9月,國務院正式對外公布了《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此次改革將於2017年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據了解,此次改革將全面減少考試科目,高考將只考語、數、英,不分文理科,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三科成績計入高考總成績。從此次高考改革方向來看,高考打破了文、理科的壁壘,這樣的調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興趣,但也提出了高中階段就要提前進行未來發展方向的選擇的要求。如果說,過去的職業生涯目標一般在高考填報志願時確定,現在應該提前到初中結束或高中開始階段。在高中階段課業負擔壓力增大的現實中,職業生涯教育課其實就應該扮演了幫助學生調整自我、確定目標的角色。
職業生涯教育中,要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與今後的職業發展相結合,才是最好的職業生涯規劃。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唐納·舒伯認為,職業生涯發展除了職業就業外,還應該加入「自我發展」的概念,如果不與自我發展相結合,不順應內心,那麼,今後的職業發展有可能進入一條痛苦的道路。一項針對大學生選擇專業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填報志願時,僅有13.6%的人了解所選專業;71.2%的大學生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選擇一次專業。為了減少今後的痛苦和盲目,青少年職業生涯教育課應該早開。
為了順應教育改革形勢的變化和發展,許多中小學創新思路、開拓進取,在青少年職業生涯教育方面邁出了積極探索、紮實推進的可喜步伐,在廣東、河南、北京等地都已經開展了許多為廣大學生和教師喜聞樂見、卓有成效的職業生涯教育活動,但仍有許多上升空間。無須諱言,目前的青少年職業生涯教育都是在比較成熟的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的內容基礎上加入了中小學的一些特點,真正適應中小學生、與中小學教育內容水乳交融、無縫對接的青少年職業生涯教育尚在起步和探索中。這是教育界的一項空白,應該有人來填補。
人生是趟修行,會聽到很多聲音,願中國青少年職業生涯教育之聲聲聲入耳。「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文/鄭承軍)
本文轉自新華網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