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王澍、深澤直人、Patricia Urquiola——這些東西方設計界聲名遐邇的人物,齊聚野口勇在40年前創作的石臺花園中,他們雖然設計與生活的背景各異,但無論是對待材料,還是設計使用語境,都秉持自然規律,這也正是這場「聚會」的組織者LOEWE羅意威向來的大愛。
對大自然「素材」——石頭、木頭、藤草的愛幾乎刻在羅意威的骨子裡。基於對自然材質和手工藝的偏愛,羅意威基金會還發起了羅意威工藝獎(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LOEWE羅意威工藝獎是什麼?
羅意威工藝獎2016年正式發起,每年有來自全球上千份手工藝作品報名,為了表彰現存於世的精湛手工藝,大獎得主還將獲得5萬歐元的獎勵。
不限年齡與國界,羅意威工藝獲獎者非常多元,高至耄耋之年,或年輕至「90後」,當下仍有這麼多人默默堅持鑽研古老工藝,發揮人類處理自然材料的本能,這是一件令人驚喜的事。
2019年,第三屆羅意威工藝獎得到2500多件作品報名,最終專家評審團甄選出29件作品入圍決賽,6月25號在東京開啟入圍作品展並評選出了今年大獎得主,26號面對公眾開放。
2019羅意威工藝獎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2019
展覽地址:東京都港區赤坂7–2–21
展期:6月26日至7月22日
craftprize.loewe.com
入圍去年工藝獎的中國設計師陳旻也受邀成為本屆專家評委,我們邀請陳旻擔綱今天的客座編輯,關於羅意威手工獎的「內幕」奧秘,就在本文抖給你看。
陳旻
本屆Loewe工藝獎專家評委,2018唯一入圍的中國作者。
80後工業設計師,先後就讀於德國科隆設計學院、荷蘭埃因霍芬設計學院、米蘭多慕斯設計學院。作品涉及家具、燈具、首飾、室內設計等。
2019羅意威工藝獎場地解密
•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2019展覽現場
今年羅意威工藝獎的展覽在草月會館舉辦,這個選址再恰當不過了。它是日本花道名派「草月流」的總部所在地,草月流是日本花道流派中最為當代前衛的一支,打破古典花道拘謹的框架,甚會將殘枝敗葉、難登大雅之堂的野花都應用其中,充分釋放植物的生命力。這「脾氣」,與如今不斷突破古老皮革工藝的LOEWE有幾分相似。
• LOEWE FOUNDATION Craft Prize 2019展覽現場
草月流總部建築是第9屆普利茲克獎得主丹下健三設計的,在快竣工時,流派創始人勅使河原蒼風邀請到20世紀蜚聲國際的日本雕塑家、設計師野口勇打造一處室內花園。野口將空間劃出高低層次,大小與造型各異的石塊落於其中,流水自上而下流動…這座花園沒有鮮活的植物,卻能令人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
• 野口勇與草月會館「天堂」花園舊影
• 日本炙手可熱的Nendo設計工作室也曾在這裡舉辦展覽
無論是場地創作者野口勇大師與石材渾然一體的創作,還是草月流在遵循自然規律中創作出的繁花之美,都與入圍今年手工藝大獎的作品非常契合。
• 在這座庭院中永立的殘樹也是精髓
2900件作品!評委陷入選擇困難症
羅意威工藝獎評選的流程是這樣的:
全球徵集 → 專家評審精選入圍作品 → 舉辦入圍作品展覽、大師評審團現場評選大獎得主
作為去年羅意威工藝獎的最終入圍者,我很榮幸成為LOEWE專家評審團的一員。今年初受邀前往LOEWE總部完成入圍作品的評選工作,「同事」還有8位來自全球的手工藝人、策展人與媒體人,大家要一起從2500多件報名作品中,篩選出最終入圍的29組,競爭非常激烈。
• 今年初在LOEWE總部的入圍作品評選現場
因為去年參加過比賽,我知道選手們的不易,在評選時更加慎重地面對每一個作品,著實費神,也常在同領域的作品中難以取捨,而陷入嚴重的選擇困難症。不斷地比較、激烈的爭論也讓最終評選結果尤為珍貴和精彩。
先來看看今年部分決賽入圍作品:
• 作品《回》(陶瓷)by 方靜峰 & 董謐(中國)
方靜峰與董謐二人是今年入圍的唯一中國作者,這件作品最初誕生於二人主理的陶瓷品牌OPEN OBJECT,受邀參加「榫卯」為主題的「融」設計展。他們利用陶瓷在燒制過程中會收縮的特性,呼應製作榫卯時的熱脹冷縮原理,看似3件獨立的器皿實際是扣實在一起的。
• Mandala bowl(18K金絲) by Giovanni Corvaja(義大利)
複雜到難以理解的炫目,非常想觀摩製作過程。
• Untitled' from Dichotomy Series(羽毛)by Henar Iglesias(西班牙)
遠看起來非常有意思的圖案,近看竟然是通過羽毛紋理精心排列而成,真讓人意外。
• Three Legs Vase(銅器)by Koichi Io(日本)
他的銅藝祖傳三代,爺爺與父親都是銅匠,年輕的他則專注於頗具雕塑感的器皿。這件作品從器型至表面肌理都是歷經一遍遍反覆敲打完成的。
• Blue Velvet(絲絨+炻瓷)by Michal Fargo(以色列)
• Cocoon Top Series(桑皮紙) by Youngsoon Lee(韓國)
值得一提的是,她已經快和我的母親同年了。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入圍作品 ►
在這之中,每位專家評委亦有權選出一件作品,令其「直通」入圍。我的選擇是英國藝術家Harry Morgan的作品,他將纖細脆弱的玻璃杆撐起沉重的混凝土,完美呈現了扣人心弦的對比。最終他與另一位日本手工藝人Kazuhito Takadoi獲得今年的特別獎。
• 「Untitled」(玻璃+混凝土)by Harry Morgan(英國)
• KADO(山楂樹枝)by Kazuhito Takadoi(日本)
大獎!一袋橘子引發的「血案」
這是一袋超市裡常見的橙子。橙子被麻袋隨意包裹的感覺啟發了現居京都的漆器手工藝人石塚源太(Genta Ishizuka),這件作品最終摘得本屆大獎。在現場聽到王澍老師點評,「漆器工藝過去多應用在固定的形制中,他的創作打開了這種工藝的張力。」
• 2019 LOEWE Craft Prize 大獎得主
Genta Ishizuka及其獲獎作品:漆器雕塑 Surface Tactility #11。
• 漆器反覆髹塗沉澱,通透中有深淺
內部胎體是大工業時代的「象徵」——泡沫球,模擬出橙子的圓形,它們被一層麻紡布包裹形成胎體,最終再外部一層層手工髹塗完成。這三種內外材料的組合也挺有意思,像是集成了不同時代的人造物象徵。一個有著七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自然材料包裹著一個被重新詮釋的現代日常形態:一袋橘子。日本人總是能如此以小見大,從平凡中提煉出不凡。
• 在他手中,「流動」的狀態也發揮出了漆通透的美
見到源太本人時,他的雙手上還殘留著漆色,已經去不掉了。
王澍在頒獎臺上說了些什麼?
• 本屆手工藝大獎的最終評審團,由來自設計、手工藝、設計研究等各領域的先鋒人物組成,包括LOEWE創意總監Jonathan Anderson、深澤直人、王澍、西班牙女設計師Patricia Urquiola等人。
最終的頒獎禮很有意思,幾位評委坐在舞臺上,比較輕鬆。王澍老師在受邀公布特等獎的選手時提到,「如今科技似乎主宰了我們的生活,還有人堅持這些耗費時間、需抵禦住社會快速發展的手工藝,實在是難能可貴」。
• 頒獎現場
插個「八卦」。王澍老師聊起自己的建築實踐中也「培養」了一批手工藝人隊伍,讓那些手工藝師傅不斷學會新的工藝,結果,「現在工藝師傅們接活也漲價了」。
一些側記
在正式頒布今年手工藝大獎得主的前夜,我們9位專家評審、11位大師組成的最終評審團以及29位入圍創作人被LOEWE匯聚一堂享用晚餐。在餐桌上也聽到不少瘋狂的故事。
• 陳旻與本次入圍藝術家Deloss Webber(左)及其女伴(中)在晚宴中
• 陳旻與本次入圍的中國年輕設計師方靜峰(中)、董謐(右)
與今年入圍的一位美國手工藝人Deloss Webber鄰座,他帶著妻子(也可能是女友)同行。Webber自稱在美國他經常給人維修舊家具,這次他的參展作品是一組竹簍,細膩編織的竹條包裹在一隻只花崗巖石容器上。興許他了不起的手藝大技便源自維修舊家具的實踐?他的女伴也很「瘋狂」,曾經因為想在中國收養孩子來到四川,原本只計劃停留數日,卻對中國的大好江山著了迷,一不小心從南闖到內蒙古。
不過,做手工藝的人要經受住外界快速發展的誘惑,內心真要有些不羈,方能強大。
• 陳旻為NGO組織「稀捍行動」提供藝術指導,從設計角度為瀕危的技藝融入現代創新。
• 陳旻入圍去年羅意威工藝獎作品「杭州凳Hangzhou Stool」
攝影 | 陳旻、LOEWE羅意威提供
方靜峰&董謐肖像攝影 | 賈睿
編輯 | Muriel 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