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父母,是越來越難,越來越累,看著那麼多孩子心理脆弱,叛逆頑固,嬌蠻任性,對於孩子的教育相信很多父母總是陷入莫名的焦慮,我到底該怎麼教育我的孩子?
01做父母的迷茫,教育孩子讓自己身心俱疲
朋友在群裡和我們抱怨,她12歲的女兒悅悅現在有種破罐子破摔的現象,以前基礎不太好,但是起碼作業還能按時完成,現在課程越來越難,上網課老師講得又聽不懂,作業好不容易做完了,結果一半是錯的,每次親自輔導,孩子總是表現得不太用心,甚至說很是反感。前兩天考試,成績一塌糊塗,她氣得一整夜沒合眼。12歲的孩子說不得打不得,說重了,害怕孩子會有心理陰影,不說,孩子不長記性,家長氣得要死。
朋友的想法很正常,問了身邊同齡人的父母,幾乎都會陷入這樣的兩難。以前說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可是那麼多的育兒理念告訴你,對孩子千萬不能動手,於是嘗試各種其他方法,但最後孩子該調皮的依然調皮,該叛逆的還是叛逆。
也有很多父母深信對孩子不能太放縱,不能嬌慣寵溺,可是當你秉公執法,總會遭到家裡人的全盤否定,認為你一意孤行,家裡人的從中阻撓,讓孩子對你產生了隔膜。這個時候,難免會想,教育孩子怎麼就這麼難呢?
很多時候,教訓完孩子後,父母會很自責。有一次,我正在大掃除,孩子想要幫我的忙,她也像模像樣地擦拭著茶几,結果一不小心,桌上的玻璃杯被她小手一揮,啪地碎了一地,所幸孩子沒事,但卻意味著我得花更多的時間去收拾殘局。我明白她的好意,只是管不住嘴,所以還是沒有忍住說了她兩句,她耷拉著小腦袋,我瞬間就陷入了深深地自責,為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而懊惱,我沒有生孩子的氣,相反地,更多的是在生自己的氣。什麼時候,教育一個孩子,會有這麼累呢?
02追究完美的「教養方式」,常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
市場上琳琅滿目的教育書籍,不同的育兒理念,動不動就把孩子的成長歸咎於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讓不少父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終其原因,是我們過分追求完美的「教養方式」了。
幾乎在所有的家庭裡,我們都以孩子為中心,幾個大人圍繞著一個孩子轉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自己忙忙碌碌的一生,到頭來,都是為了孩子。關於孩子不同的教養方式,經常上演著夫妻檔和婆媳檔的劇場,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還有一系列的科學道理,不經意間把人架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放在了輿論的浪尖上,於是開始不斷追求,所謂完美的教養方式。
但這份對完美的追求,卻成為了父母的枷鎖,於是就有了吼完孩子後認為自己不配,孩子受傷自責自己是個笨蛋,沒條件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環境認為自己無能,開始陷入無限制的疲憊與自我否定中。
03學會放過自己,就是放過孩子
有時候,是我們過於較真了。
其實人生很苦,那麼為什麼還要生一個孩子來世間受一次罪呢?很多時候,關於生育孩子,我們沒有去考慮那麼多,但是為什麼在教養一個孩子方面,就把自己逼成了這樣?
難道孩子的未來就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上嗎?完全是由教養細節來決定成敗嗎?事實上,很可能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和自以為是罷了,孩子的先天基因配置和外部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同樣具有影響力。
在育兒方面,沒有哪一本書很具有權威性地能全面闡述到底該如何去養育一個孩子,孩子是形形色色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怎麼會有相同的孩子。
學會放過自己,就是放過孩子。
放過自己的糾結,放過自己的不完美主義,放過自己過於較真的教養方式。
養育孩子,是要從最本真的心出發,而不是將自己畫地為牢,在一種糾結中痛苦沉悶,無法呼吸,這樣孩子也會窒息。真實的育兒本就是一地雞毛,並且還會時常伴有驚喜。
有人說:婚姻是座圍城,在外面的人想進去,在裡面的人想出來。在育兒上,又何嘗不是這樣。隔著一堵圍牆,不管是圍牆外的渴望,還是圍牆內的糾結,都自有樂趣與煩惱。學會放過自己,不要追求完美而讓自己壓力過大,孩子也跟著遭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