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孩子講好博物館故事講述人:西安博物院榮譽館員張和鑫
【奮鬥足跡】
我在西安博物院志願者隊伍裡年齡不算最大的,資歷卻是很「老」,從2010年到現在,從事義務講解已有10多年。2019年,我被授予「西安博物院榮譽館員」稱號。一名博物館志願者成了榮譽館員,這在陝西文博領域還是新鮮事。
我從小就喜歡歷史,來西安上大學後,看到博物館招募志願者的信息,馬上報名並通過考核,成為了一名志願講解員。為深入了解西安歷史文化,讓講解更有知識含量,我走遍了西安每一處歷史遺址和每一家博物館,翻爛了5張西安地圖。為補充專業知識,我經常擠公交車去「蹭課」,旁聽西北大學的《考古學通論》、陝西師範大學的《中國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大學四年最大的開支是購買各博物館門票和歷史書籍。
不論是在西安博物院還是在陝西歷史博物館講解,最常提到的一個概念就是「絲綢之路」。作為漢唐文化的中心地,西安有關絲路的文物是最多也是最精彩的。要想把這些文物和絲路故事講好,光靠背稿子可不行。從事志願講解的第二年,我就開始重走絲路,每年都會去一些地方,探訪沿途的歷史遺蹟和博物館。重走絲路開拓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的知識,把沿途所見所感講給觀眾聽,讓大家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為我們的民族文化而自豪。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博物館,把博物館當成探索歷史的課堂。傳統的展陳和講解主要面向成年人,難以激起孩子們的興趣。從2013年起,我把「讓孩子們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作為自己的職業追求。我開辦了微信公眾號「蛋蛋哥哥的歷史課堂」,為孩子們撰寫有趣的文物知識科普短文;在喜馬拉雅平臺推出「絲路故事」「陝西國寶故事」等音頻節目,此外,還走進校園舉辦公益講座,7年來影響了近20萬名中小學生。
2020年2月,受「暢聽旅行」邀請,我第一次嘗試網絡直播。從策劃選題、製作課件再到掌握技術,一個多月的準備工作只為做好45分鐘的直播。3000多人實時觀看直播,視頻累計觀看量過萬人次,這比線下講解、辦講座的傳播面要寬得多。
這次直播讓我意識到,藉助直播等網際網路新手段,以生動有趣的語言傳播博物館文化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如今,觀眾走進博物館,不再是獵奇式地參觀,而是越來越注重知識的學習和互動體驗,互動、交流、深度闡釋成為新需求。作為博物館故事講述人,必須緊跟潮流,積極創新,以多樣化的手段講好文物故事,以更大的熱情投入線上傳播,讓博物館裡的珍寶故事走進大眾生活,煥發時代光彩。
(本報記者張哲浩、楊永林採訪整理)(張哲浩 楊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