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創造性思維經常以一種打破常理的創新的方式出現,創造性思維似乎是一種特殊的技能,那些被認為具有創造力的人往往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比如藝術家、文學家;創造性思維又似乎是一種必須的技能,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裡,我們頻繁地頭腦風暴只為推出一個最優的方案。
創造性思維經常以「靈光一現」的方式表現,從直覺上來講,這種「靈光一現」的時刻並不會太久,尤其是在一小段時間的頭腦風暴以後,經常會有才思枯竭的被掏空感。然而,一篇最近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的文章,似乎指向這樣一種可能性——你以為的靈感枯竭,很有可能只是一種錯覺。
此前的文獻曾表明,創造力往往會在一次思考過程中得到提高。在此次的八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比較了人們對於自己創造力消耗的猜測和他們的實際創造性表現。
在研究中,參與實驗的人們都要進行一個時長為五分鐘的迷你SOLO頭腦風暴——在這五分鐘的時間裡,他們需要一個人儘可能多地想出能夠幫助當地慈善機構增加捐贈的方式。
在開始SOLO腦暴之前,他們首先需要預估自己在這頭腦風暴裡每一分鐘的表現,是會特別有創造力、還是特別沒創造力。當實驗人員把這110名被試的打分綜合在一起時,他們的分數確實是隨著時間而慢慢下降的。在第一分鐘對自己創造力信心滿滿的被試們,到第二分鐘之後對自己的預估就不斷下滑,越來越低,直到第五分鐘頭腦風暴結束。
但事實上,在頭腦風暴結束後,有另外一組參與實驗的被試對之前的參與者在每一分鐘裡想出的點子打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參加頭腦風暴的人的實際得分竟然是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高的。也就是說,儘管這些人可能預判自己會靈感枯竭、創造力消減,但是他們的實際表現恰恰與此相反。人們想出的點子,其實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有創造力的。
而這樣的結果並不只限於短時間的範圍,事實上,在長達五天,相同的實驗設計下,研究人員再次證實了這個結果。這樣「我以為」和「實際上」的落差,被研究人員稱為「創造力斷崖錯覺」。
這項研究揭示了一個慣性的思維誤區,即對創造力的誤解,創造力不隨著時間而消逝,反而會在反覆的練習中得到強化。在創造性的工作中同理,靈感不是偉大的作品走到聚光中心的唯一,要想靈感被彰顯,更需要的是長期的思維訓練和專業技能的推進,並且認識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