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參軍,9歲長徵,美國記者稱他為「最小的紅軍」,英雄出少年

2020-12-22 笑傲春秋

賀老總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不光他這麼赫赫有名,賀家也出了很多英雄,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不少貢獻。據不完全統計,賀家前前後後就有109位烈士,尤其賀家三姐妹巾幗不讓鬚眉,不懼敵,英勇的犧牲精神值得後人敬仰與學習。

今天我們要寫的這位就是有著「雙槍女英雄」之稱的賀滿姑的兒子、賀老總的親外甥向軒。他雖然不姓賀,但是卻遺傳了賀家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的精神。他7歲參加紅軍,9歲參加長徵,被美國記者索爾茲伯裡稱為「最小的紅軍」。

為給「兩個媽媽」報仇,7歲參加了紅軍

向軒是中國年齡最小的紅軍,他1926年出生在湘西。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他未出生時,在娘胎裡就隨母親上山打遊擊,這就是小向軒的胎教。在小向軒兩歲的時候,他的母親賀滿姑所帶領的部隊,在掩護傷病員途中遭遇襲擊,後突圍轉移到永勝縣,最終卻被叛徒出賣,導致被捕,賀滿姑的三個孩子也一同被關進大牢,最大的才五歲,最小的才幾個月,其中向軒就在其中,當時他才二歲。因賀滿姑拒不交代賀老總與賀英的去處,慘遭敵人的虐殺,英勇就義。

向軒的大姨賀英得到這個消息後,設法用錢財買通了監獄看守,把向軒兄妹三人解救了出來。從此向軒跟著大姨賀英生活,改口喊賀英媽媽,賀英媽媽教他習武,練槍法,三四歲的小向軒就已經能打槍了。

1933年農忙時節,他舅舅所帶的遊擊隊回家插秧時,被叛徒出賣。賀英在犧牲前交給了向軒兩把槍,四塊銀元,讓向軒去找舅舅賀老總的紅軍部隊,要報仇。

由於從小就生在這座大山,向軒對家鄉的山裡地形比較熟悉。於是七歲的小向軒一邊打槍自衛,一邊往山裡跑,小腿腳脖子處也中了彈,但是他以與超出同齡孩子的毅力,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在湖北的地界找到了舅舅的大部隊,傷好後當了一名勤務兵、通訊兵,後升了通訊兵副班長。

在當通訊兵宣傳員的時候,他戴著軍帽,身穿大鬥笠去老鄉家發傳單。在那個時期,長期被地主欺凌的老鄉,因怕地主將來會報復,根本就不敢開口要土地。向軒就學著老紅軍的口吻,挨家挨戶去安撫他們,讓他們不用擔心害怕,有人民給他們做主。

但孩子畢竟是孩子,向軒也有調皮搗蛋的一面。用向軒的話說,那時候調皮得很,很難管教。他帶領著和他差不多大的娃娃紅軍釣魚,魚釣不著,就上來挖老鄉家的土豆烤著吃,為此遭到舅舅賀老總的訓斥,賀老總扯著他的耳朵,到老鄉家道歉,回來再繼續讓向軒罰站,不許睡覺,直到向軒能深刻認識錯誤為止。

兩年後年僅九歲的向軒就跟著紅軍爬雪山、過草地,踏上二萬五千裡長徵之路。長徵路上的艱苦可想而知,大人都吃不消,何況是一個只有9歲大的孩子。隊伍中有一匹馬專給娃娃兵累了時候騎的,但小向軒幾乎不騎馬,都是把馬讓給別的小朋友。他說舅舅跟他說,腿上有舊傷越鍛鍊傷好得越快,越徹底。雖然他是賀老總的親外甥,但是在部隊裡他從來沒有過任何的優待,反而賀老總對他要求很嚴格。

去前線打仗,成為一名合格的戰士

向軒17歲那年,賀老總讓他去一線打仗,他二話沒說聽從賀老總的安排去了358旅警衛連當了一名戰士。抗戰勝利後,賀龍又對他說:"你還要磨練,讓你去挖戰壕、架橋吧"!於是向軒又去學工兵,由於向軒勤學苦練,對工兵的技戰術很快就掌握了要領,並熟記於心,由於他的出色表現,從班長,最後升為工兵連副連長。

1955年向軒被授予中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上校,1982年12月離休,享受正師級待遇。向軒如今已經94歲高齡,身體仍然很硬朗,現在的人很少有人熟知他們家族的事情,向老也很少提起。有很多的英雄連同他們的事跡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今天能幸福地生活在中華大地中,最不該忘卻的是那些像向老一樣無悔付出的英雄,他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相關焦點

  • 「娃娃紅軍」身背鬥笠鬧革命,開國元勳外甥,自古英雄出少年
    九十年代,他創作《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在當中提到:9歲參加長徵的向軒小朋友,是「最小的紅軍」。他是開國元帥賀龍的小外甥。他的母親是「雙槍女英雄」賀滿姑。兩歲時,他的母親被敵人凌遲處死。大姑賀英傾家蕩產,救下了他和哥哥、妹妹的命。七歲時,大姑也被叛徒出賣犧牲。臨終前遞給他一個小包裹,裡面是一把手槍、2個金戒指、5塊銀洋。最後的遺言讓是他:「找賀龍,找紅軍!」
  • 最年長老紅軍之一彭煥生走了,享年107歲
    9月上旬,記者來到彭老位於天津警備區第一幹休所的家中,聆聽了老人100多年的人生故事。「我生來就是小奴隸,穿上軍衣就沒想過脫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話一點兒不假。彭老出生於江西省吉安縣長塘鄉磨灣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便失去了父母,在地主家當長工。按照彭老自己的話說,他不僅是個孤兒,還「生來就是小奴隸!」
  • 再走長徵路|這座橋見證紅軍長徵到綦江 也見證了紅軍嚴明軍紀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謝鵬飛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6日6時訊(記者 伊永軍)紅軍長徵有二萬五千裡,這座橋的跨度只有19米,整個長度在紅軍長徵途中可謂微不足道。但是,正是這一段距離,見證了紅軍長徵到綦江的這段歷史,也見證了紅軍秋毫無犯的嚴明軍紀。因此,它才被命名為「紅軍橋」。
  •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在長徵出發地傾聽那些感人的長徵故事
    80多年前開始的那場艱苦卓絕的兩萬五千裡長徵,譜寫出中國共產黨人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英雄史詩;80多年過去了,曾經親身經歷過那段艱苦歲月的人日漸凋零,但紅軍留下的長徵精神永遠不會褪色,依然激勵著長徵沿途幹部群眾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近日,記者隨民政部組織的「長徵英烈紀念行採訪宣傳活動」一行走進江西、貴州兩省,探訪發生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的長徵故事。
  • 一支神奇的「少年紅軍」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他們最晚出發,在沒有電臺的情況下,獨立進行長徵,歷時10個月,途經安徽、湖北、河南、陝西、甘肅5個省,在與中共中央長期失去聯繫的情況下,遭遇國民黨發動派圍追堵截的情況下,靠著幾千名少年紅軍,轉戰5000公裡,率先到達陝北,甚至還有餘力「西徵」,支援了中央紅軍的長徵。
  • 長徵精神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記者再走長徵路」重慶行見聞...
    7月15日至18日,由中宣部組織開展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重慶。80名央媒記者和16名市屬媒體記者在綦江區、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三地開展為期4天的採訪,記錄長徵精神催人奮進的時代力量。
  • 老紅軍回憶崢嶸歲月 96歲的老紅軍唱《紅軍歌》
    7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6年的10月22號,紅一、紅二和紅四方面軍這三大主力紅軍,經過艱苦卓絕的25000裡長徵後,在甘肅會寧全部會師,25000裡長徵勝利結束。  有人說長徵是一段神話,長流在人類的歷史長河裡,引無數英雄竟折腰,引無數的百姓今日重讀25000裡。
  • 他參加過長徵,外號「三共產」,是黃平縣唯一健在的失散紅軍,101歲
    他15歲加入紅軍隊伍,17歲參加長徵,曾秘密從事革命活動,為中國解放事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還曾被人送外號「三共產」,是黃平縣目前唯一健在的失散紅軍戰士,他的名字就叫馬崇德。他是親歷長徵,見證共和國成立的為數不多的老紅軍之一。1931年,剛滿14歲的馬崇德就被國民黨抓去當兵,成為了一名國民革命軍。1932年,15歲的馬崇德在南昌參加戰鬥,被紅軍俘虜後,加入了紅軍隊伍。1934年,紅一方面軍開始長徵,17歲的馬崇德隨紅軍一起長徵。
  • 參加過長徵的女英雄、最高齡女紅軍王定國逝世
    中國婦女網記者從全國紅軍小學建設工程理事會獲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同志夫人、老紅軍王定國因病於2020年6月9日上午11點0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107歲。老紅軍王定國生於1913年的王定國老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徵。從受盡欺辱的童養媳,成長為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從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成長為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輩,跨越兩個世紀,從黑暗走向光明,她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
  • 14歲參軍的「紅小鬼」,30年後,主席問道:興國矮子去哪了?
    開國少將雷永通,14歲參軍的「紅小鬼」,早在12歲時,他就是家鄉有名的兒童團團長了,那個時候,因為他的個頭不高,因而大家都叫他矮子,後來這個稱號傳到了毛主席的耳朵裡,毛主席對此笑笑,便記住了他。雷永通是著名的將軍縣,興國縣人,1918年出生,小時候因為家貧在村裡當學徒,紅軍來了以後,建立了工農政府,12歲的雷永通就加入了當地的兒童團,他雖然個子不高,但是很是聰明,因而大家在戲稱他為矮子的同時,對他也很欽佩,兩年後,14歲的雷永通,帶著29名兒童團成員,正式加入了紅軍。
  • 國社@四川|大渡河畔說奇蹟——感悟紅軍長徵的勝利密鑰
    新華社成都8月3日電 題:大渡河畔說奇蹟——感悟紅軍長徵的勝利密鑰  新華社記者丁玫、謝佼、胡璐  那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徵,也是一次開創新局的偉大遠徵。  8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徵。
  • 紅軍長徵新聞輿論工作的時代啟示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必須弘揚長徵報刊新聞輿論工作的優良傳統,更好地為實現強軍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精神激勵和文化支撐。拓展傳播渠道,實現新聞輿論效果的最優化整體來看,紅軍長徵以1934年10月10日黨中央率領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戰略轉移為標誌。
  • 將軍書畫展在渝舉行 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
    唐楓 攝   中新網重慶4月9日電 (記者 唐楓)9日,為紀念中國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長徵精神」為題的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將軍名家書畫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舉行。來自新中國開國將領、原軍委副主席張震等人的300餘幅書畫作品對外展出,旨在宣揚紅軍長徵艱苦卓絕的精神。
  • 甘肅會寧:紅軍長徵的匯合點
    會寧「地控三邊,縣居四塞」,是古絲綢之路重鎮,素有「秦隴鎖鑰」之稱。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自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設置祖厲縣,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古城會寧,城闢四門,東為「東勝門」,西為「西律門」,南為「通寧門」,北為「安靜門」。城郭形如鳳凰展翅,故有「鳳城」之稱。秦始皇、郭文普、漢武帝、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等曾到過會寧,留下了戍邊足跡,翰墨詩賦。
  • 英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比"西行漫記"出版早1年
    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神靈之手》比《西行漫記》出版還早一年  80年前,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了。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諾的名著《西行漫記》在英國出版。  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記》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靈之手》的書同樣在英國倫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紅軍長徵的書。
  • 艱苦卓絕的紅軍長徵,我軍犧牲了哪些高級將領?當時年齡多大?
    他16歲就參加了革命,歷經南昌起義,湘南起義,曾擔任過朱老總的警衛員,後來到井岡山。因為作戰英勇,洪超晉升很快,紅軍長徵前,他就已經是紅軍師長了,政委還是著名的黃克誠。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打響了第一仗,時任紅4師師長洪超親臨一線指揮,不幸中流彈犧牲,年僅25歲。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中央紅軍長徵犧牲的第一位師長。
  • 媒體關注 | 籀小學子協同美國學子 毅行10000米 踐行「長徵精神」
    溫州商報、溫商app報導我校開展「重走長徵路、毅行一萬米」活動,原文如下:商報訊(記者 陳燕平 攝影 寧瑞會)穿上小軍裝、戴上「班長
  • 漲知識|第一本研究紅軍長徵的英文專著是誰寫的?
    紅軍長徵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歷史上的英雄壯舉,也是令世界矚目的偉大事件。在眾多向世界報導、研究紅軍長徵的人當中,人們比較熟知的有老一輩革命家陳雲、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等。實際上,還有許多這樣的中外人士,運用他們手中的筆墨,從各自不同的視角記錄了紅軍長徵,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 內江職院舉辦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
    銘記光輝歷程 弘揚長徵精神內江職院舉辦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當晚,該院「銘光輝歷程 揚長徵精神——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精彩上演,學生活動中心座無虛席。據悉,這場文藝晚會僅是內江職院「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長徵精神」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在此之前,內江職院已先後開展了長徵故事徵文比賽、長徵故事詩詞書畫比賽及長徵精神入耳入腦入心團隊活動等。本學期寒假,還將組織學生開展「重走長徵路」實踐活動。
  • 長徵紅軍將領年齡表
    紅軍長徵勝利84周年。當年參戰部隊、戰鬥歷程、時間節點、經過地點、人物變化等等都非常複雜,非專業人士未必能說得清,簡單篇幅也說不明白。但考察紅軍將領的年齡簡便易做,一定有趣。按照這個想法去問度娘,結果還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