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為馬的趙高是太監?還搞出了沙丘政變?新證據不支持這些說法

2020-12-17 覃仕勇講史

憑藉「指鹿為馬」這一成語,趙高這個名字出現在了諸多專供兒童學習成語的幼兒讀物中。

可以說,不管趙高的名聲有多臭,他都算得上歷史名人。

但是,很多人對趙高的認識,只停留在「沙丘政變」、「指鹿為馬」這兩件事上。

《史記·秦始皇本紀》裡面記載的「沙丘政變」,卻一直遭受後世史家質疑。

一方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這麼寫的目的,是想告訴讀者,秦始皇不肯面對現實,不談生死之事,還妄想著長生不老,所以不考慮身後的繼位問題。

緊接著,下面卻又寫:「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也就是說,秦始皇的車駕到了平原津(今山東平原南),他似乎想通了,深感自己將不久於世,於是給長子扶蘇寫信,要他回鹹陽參加自己的葬禮。在這裡,秦始皇不但想到了死,還想到了自己的葬禮,可謂思想發展上有了一個飛躍。然而,這個飛躍又帶來了一個問題:您說您都已經料到您是等不到與扶蘇相見了,扶蘇到了鹹陽只能參加葬禮,那麼,您如果真的想讓扶蘇繼承自己的皇位,就應該明著說了,不能一句「與喪會鹹陽而葬」就了事了。

但《史記·秦始皇本紀》裡沒有交待,下文只是說:「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

《史記·李斯列傳》裡,倒是借趙高之口有兩次提到。一是趙高去找胡亥商量,說「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柰何?」一是趙高去找李斯商量,說「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鹹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

但這只是趙高對「賜書」內容的演繹,原文未必如此。

關於這個「賜書」,《史記·秦始皇本紀》寫「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似乎是秦始皇親自書寫、落款、蓋印璽;而《李斯列傳》卻又說是「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即秦始皇命令趙高代為書寫的。

不管怎麼樣,這個「賜書」是落到趙高手裡了。

那麼,秦始皇在書寫,或趙高在書寫時,李斯在不在場呢?

應該是不在場的,否則,趙高就用不著跑到他的住處把這些情況一五一十地和盤相告了。

如此一來,問題來了。

既然李斯本來就不知道「賜書」裡面的內容,而趙高又一心要幹矯詔大事,那就用不著跟李斯提秦始皇立扶蘇的事,直接說秦始皇立的就是胡亥,豈不省事?!

要知道,《史記·李斯列傳》裡面說「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李斯和秦始皇是多重兒女親家!

秦始皇共有20多個兒子和10個女兒,李斯有多少個兒子娶了秦始皇的女兒,又有多少個女兒又嫁給了秦始皇的兒子,書中沒有說。

鑑於《史記·李斯列傳》和《史記·秦始皇本紀》都沒有講胡亥是李斯的女婿,那麼可以肯定一點:胡亥不是李斯的女婿。

李斯如果要參與矯詔行動,他未必會支持胡亥,倒是應該為他的女婿爭取繼承帝位。

而且,李斯既是皇親國戚,官居左丞相,身份地位都比趙高高得多,在能力方面,更加甩開趙高几條大街,他完全可以不聽從趙高的擺布。

而從趙高的角度來說,他也應該有所顧忌,不可能找李斯密謀矯詔這種大逆不道的事。

退一萬步說,趙高和李斯的這個「密謀」如果真的存在,也只能出自趙高之口,入於李斯之耳,旁人根本無從得知。

一百年後的司馬遷寫這樣的「密謀」,只能是根據想像,憑空捏造。

所以,後世很多史學家認為,秦始皇的「賜書」裡不提繼承人則已,如果提繼承人,只能是胡亥,不可能是扶蘇。

有人認為,西周建立了嫡長子王位繼承制,扶蘇是嫡長子,秦帝國的繼承人應該是扶蘇。

但是,秦國地處西陲,對周禮並不是嚴格遵從。

從秦襄公正式建國算起,在秦國六百多年的歷史中,先後出現過38位太子,這38位太子中,只有3位是長子,所佔比例很低。

可以說,秦始皇選擇公子扶蘇做太子是低概率事件。

扶蘇「以數直諫上」,因為多次頂撞秦始皇,被秦始皇貶斥到上郡(今陝西榆林東南)充當蒙恬的監軍,早已離開政治中心,明顯是個邊緣人,不可能是帝位繼承人。

有人說,秦始皇這是在培養扶蘇的能力,讓他到北地「歷練」,為以後做太子做準備。

然而,《史記·蒙恬列傳》裡有「(扶蘇與將軍蒙恬)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的記載;《史記·李斯列傳》更明確指出「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屯邊,今十有餘年」。

如果是普通的「歷練」,也就一兩年時間,走走程序就得了。

但是,這是「十有餘年」,直接就是不待見啊。

實際上,2009年1月11日,北京大學接受捐贈,收藏了一批從海外搶救回歸的西漢竹簡。這批漢簡共包含17種古書,其中包括已亡佚的《趙正書》。

先秦(包括秦朝)貴族禮制,男子用氏,女子用姓,秦國王室為嬴姓趙氏,趙正,就是秦始皇嬴政。

《趙正書》,即是與秦始皇嬴政有關的書簡。

竹簡共50枚,近1500字,其中記錄有秦二世胡亥的繼位過程,原文為:昔者,秦王趙正出遊天下,還至柏人而病,病篤,謂然流涕長嘆息,謂左右曰:「吾忠臣也,其謀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父骨、中尉恬、大赦罪人。

從這則記載來看,秦始皇欽定的接班人就是胡亥。

秦始皇是很寵愛胡亥的。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史記·李斯列傳》也說「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

秦始皇出巡,胡亥要求跟隨,馬上得到許可。「餘子莫從」,其他兒子一律不得相從。

由此可見秦始皇對這個幼子情有獨鍾。

可以說,即使秦始皇不是暴病死亡於沙丘臺(今河北邢臺廣宗縣西北的太平臺),胡亥被確立為太子的可能性也比其他遠遠公子要大。

一句話,如果胡亥不是秦始皇親立,借趙高几個膽,他也不敢矯詔搞政變。

前文說過了,扶蘇可不是善類,他是個連秦始皇都敢頂撞的主,他就是因為頂撞了秦始皇才被貶斥到上郡的;而與扶蘇搭擋的蒙恬也是個忠義剛烈之士。

最可怕的是,他們倆人手裡執掌著三十萬重兵,矯旨,那是分分鐘要掉腦袋的啊。

但從《史記·李斯列傳》裡扶蘇和蒙恬接旨後的表現來看,秦始皇的詔書不是假的,並不是趙高矯詔搞的政變。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趙高故嘗教胡亥書及獄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即胡亥登上大位後,少不更事,很多政事都仗仰趙高替他決斷,秦朝大權就漸漸傍落到了趙高手裡。

李斯死後,趙高當上了丞相,不但搞出了一個「指鹿為馬」的鬧劇,還把秦王朝搞得烏煙瘴氣,最終把秦王朝搞垮了。

所以,趙高在歷史上的名氣很臭。

不過,後世對趙高有一個很大的誤會,認為趙高是一個「死太監」。

現在所有與趙高有關的影視作品,都把趙高設計成一個下巴無須、說話尖聲細氣的閹人。

究其原因,是《史記·李斯列傳》裡面有提到趙高是「宦人」,有「宦籍」;而《史記·蒙恬列傳》又說「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

後世讀者望文生義,就認定了趙高就是一個「死太監」,閹人。

實際上,「宦人」、「宦者」或「宦官」等詞,都是在漢朝才出現的。

漢代的星相家認為,天帝星的旁邊時時都拱衛有一個名叫「宦者」的星座。

因此,「宦人」、「宦者」或「宦官」等詞就被用來指代侍候皇帝的人,但並不專門指代閹人。

把宦官和閹人劃等號,是東漢以後的事。

原因是東漢統治者規定宦官全部都得是閹人。

在中國,商代甲骨文中有形為「凸刀」的字,意指「閹割」,可見當時已有將人閹割的惡例,但未見有將閹人作宮廷內侍的記述。

宮廷內侍開始使用閹人,最早的記載出現在《周禮》中,其內赫然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之語。

於是,閹人就和「宮」字扯上了關係。

不過,在西周時期,閹人只稱為「寺人」、「內豎」、「閽人」等等。

新出土的《張家山漢墓竹簡》表明,「宦」,在秦漢時期,只表示在宮中內廷任職的意思。

「宦人」,指的就是任職於宮內之人;「宦籍」,指的就是用來登錄出入於宮門者的登記冊。

即司馬遷寫趙高是「宦人」、有「宦籍」,其意並不是說趙高是個閹人,而旨在交待趙高是個任職於宮中的皇帝的近臣。

至於《史記·蒙恬列傳》說的「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秦史專家馬非百在對《睡虎地雲夢秦簡》研究後指出,這個「隱宮」,根本就是「隱官」的誤寫。

《睡虎地雲夢秦簡》裡面提到的隱官,是官府開設的手工作坊,用來收容赦免後身體有殘疾的受刑者。

《張家山漢墓竹簡》裡也有對「隱官」的解釋,它既是指代刑滿人員工作的地方,也用來指稱刑滿人員,與宮刑和閹人完全沒有關係。

對於「趙高昆弟數人,皆生隱宮」的原因,《史記·蒙恬列傳》裡也解釋了,是因為「其母被刑僇」。

也就是說,趙高的母親有罪「被刑僇」——注意喔,不是閹割,趙高的母親「被刑僇」後,身體有殘疾,刑滿獲赦,在「隱官」打工,和人結婚,生下了趙高几兄弟。

另外,《張家山漢墓漢簡》又有「公士、公卒及士五(伍)、司寇、隱官子,皆為士五(伍)」的記載,意思是說,隱官生的兒子,其身份是無爵的士五。

那麼,儘管趙高的母親是受過刑罰的隱官,身份低賤,但是,趙高兄弟的身份是士五,與普通的庶民相同。

作為一個普通庶民,趙高是怎麼走上仕途的呢?

《史記·李斯列傳》裡,趙高自己提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

即趙高走的是學史入仕的途徑。

《張家山漢墓漢簡》又說:「史之子學史。」即史官是世襲。由此可推知,趙高的父親是個低級史官。

史家猜測,趙高的父親極有可能是隱官中的下級文牘官吏,因此與在隱官工作的趙母婚配,生育了趙高與其兄弟。

趙高跟隨父親學史,不但通曉法律,而且精於書法。

東漢人許慎在《說文解字序》的提到:「趙高作《爰歷篇》,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

北魏人王情編纂的《古今文字志目》中開列了出秦、漢、吳三朝書法家共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趙高。

南朝宋人羊欣的《採古來能書人名》稱讚趙高「善大篆」。

唐人張懷瓘《書斷》卷上《大篆》則稱:「趙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書。」

顯然,趙高並不是閹人,他父親也不是。

隋朝末年,在瓦崗建立了大魏政權的李密唾罵弒殺了隋煬帝宇文化及,指責宇文化及是趙高、侯景一樣的禍國殃民之輩。

即趙高和侯景一樣,都是不閹人。

但受東漢、唐、宋、明、清諸朝發生的閹人禍國現象的影響,很多人都根據司馬遷留下的「宦人」、「宦籍」、「隱宮」等字眼認定了趙高就是個宦閹。

趙高本來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參與了「望夷宮之變」的鹹陽令閻樂。

明代學者郎瑛在著作《七修類稿》時,想當然地斷言:這不過是趙高的養女罷了。

當然,也有人曾為趙高翻過案,但沒能推翻趙高的「宦閹」身份。

清代史學家趙翼根據《史記·蒙恬列傳》中「趙高者,諸趙疏屬也」這句話,在他所著作的《陔餘叢考》中,把趙高說成了趙國公子,因趙國被秦國所滅,為報國讎家恨,不惜揮刀自宮,混跡入秦宮,目的是推秦滅秦,最後,終於達到了目的,雖為秦三世子嬰所殺,卻也含笑九泉。

早在趙翼之前,《皇明四朝成仁錄》的作者、有志於反清復明的史學家屈大均曾經寫詩讚美過趙高,詩云:

可憐百萬死秦孤,只有趙高能雪恥。

趙高生長趙王家,淚灑長平作血死。

報趙盡傾秦縣郡,報韓只得博浪沙。

但是,根據秦始皇對趙高的信任程度來看,趙高應當是秦國王室遠親,前面已經說了,按照先秦貴族禮制,男子用氏,女子用姓,趙高其實和秦始皇一樣,都姓嬴,趙,是他的氏而已。

所以,「趙高復仇」之說是不成立的。

關於趙高之死,《史記·秦始皇本紀》是這樣記載的:「子嬰遂刺殺高於齋宮,三族高家以徇鹹陽。」即趙高死於秦三世子嬰之手。

但《趙正書》卻記載為:「秦王胡亥弗聽,遂行其意,殺丞相斯,立高,使行丞相、御史之事。未能終其年,而果殺胡亥。將軍章邯入夷其國,殺高。」即趙高死於秦將章邯之手。

不管怎麼樣,趙高這個禍國殃民的敗類都是罪有應得,不得好死。

相關焦點

  • 指鹿為馬的趙高,為什麼能夠左右秦二世,他的下場是什麼
    指鹿為馬的趙高,為什麼能夠左右秦二世,他的下場是什麼 文/成長新視點 指鹿為馬,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秦朝時期的宰相趙高,蒙蔽秦二世胡亥,通過欺上瞞下的手段,擾亂了胡亥的心智,控制了他的思維。最終,讓胡亥頭腦混亂,而失去了正常的認知判斷。
  • 趙高「指鹿為馬」,古代的鹿和馬到底有多像?
    趙高「指鹿為馬」,古代的鹿和馬到底有多像?「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原文如下: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什麼意思呢?趙高想要造反時,恐怕群臣不聽他的話,於是事先驗證一下。
  • 新解:指鹿為馬~是非不分的趙高
    最近動物園迎來了一批新的成員。兩頭角馬,四隻非洲黑犀牛。星期六上午,小明和爸爸媽媽高高興興的去了動物園觀看進入動物園之後,在指示牌的引導下,小明很容易的就找到了角馬院。那裡已經聚集了很多的遊人。在觀看角馬?
  • 厚黑心術超乎常人:歷史上權傾朝野的八大太監
    阿諛奉迎,溜須拍馬,他不學就會。翻雲覆雨,落井下石,他無所不能。謀害同類,殘殺異已,他從不手軟。從親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時可成為手中權杖,無用了則手起刀落,痛殺乾淨。        太監宰相第一人——【秦】趙 高    趙高本趙國貴族後裔,春和滅時被掠入秦,父子先後被閹,少年趙高飽嘗人間辛酸。
  • 指鹿為馬,權傾朝野,一代佞臣趙高最後有著怎樣的結局?
    秦朝丞相李斯像在除掉的這些勢力之中,有很多都是在秦國統一大業推進之時建立赫赫功勳或者在秦國具有較深厚根基的有功之人。趙高除掉這些人就是在為自己主掌大權做準備。若趙高想要篡權,就需要排除反對他的異己。因此趙高想到了一個計策,就是為後世所知的指鹿為馬的故事。趙高指著一頭鹿對朝堂之上胡亥說此為進獻給皇帝的千裡馬。馬與鹿自然是很容易分辨的,所以胡亥一眼就看出此為鹿。然而趙高卻堅稱此為千裡馬,並且讓胡亥問朝堂之上的大臣是為何物。大臣們自然都懂的趙高的意圖,站在趙高一方的大臣都說是鹿,一些迫於趙高權勢的臣子也就附和。
  • 大秦「毒瘤」趙高:權傾朝野指鹿為馬,三招搞垮大秦帝國
    趙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監宰相,他出身貧賤飽受欺凌,這也使得他從小便看透了世間人情冷暖,認為只有出人頭地才有活路,所以便對權力產生了熾熱的欲望,趙高非常聰明,又精曉司法,秦始皇便提升他為中車府令,掌管皇帝車輿、兼行符璽令事,還將其派到了胡亥身邊,讓他教導胡亥,學習秦法,趙高擅長鑑貌變色,奉承討好,很快便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信任和好感,為日後大秦帝國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 《大秦賦》趙高上線,秦國六世餘烈,為什麼抵不過趙高的一人之力
    也有人更絕,說這部劇前面演的是假寺人嫪毐,後面演的是真寺人趙高,乾脆改名叫做大型史詩級歷史劇《真假侍人傳》,不得不少這屆網友真不好帶。但是這個題目還真說到點子上了,真假寺人,這是一語雙關的詞,嫪毐這個太監是假,但趙高這個太監就是真的嗎?
  • 歷史上的趙高曾擔任「中車府令」一職 But這是個什麼官職?
    秦朝時期的趙高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一件指鹿為馬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出來,心機深沉,又對權力有著莫大的渴望和野心。雖然說這樣一個人也不是天生如此,可是走到這一步,也著實讓人憎恨卻又無可奈何。趙高   原標題:歷史上的趙高曾擔任「中車府令」一職 But這是個什麼官職?
  • 被誤解的「指鹿為馬」:趙高做了件有利於秦國文化統一的事情
    指鹿為馬一說,很可能歪曲了趙高的真實行動。指鹿為馬,僅僅是趙高為了剷除異己的一個鬧劇?不要把秦國想得這麼單純,故事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深刻的衝突。這個衝突,一方面包括了秦朝「車同軌、書同文」的延續,另一方面則是對秦朝內部親楚勢力的清洗。
  • 奸佞小人趙高禍國亂政,發動政變殺死秦二世胡亥,被子嬰一劍斃命
    談秦說漢(350)奸佞小人趙高禍國亂政,發動政變殺死秦二世胡亥,被子嬰一劍斃命把只做了46天秦王的子嬰稱為秦三世似乎有點不嚴肅,他不是皇帝。趙高因幼時隨父學習斷獄之法,入宮成為宦者後,得到秦始皇的寵信,成為皇帝貼身侍者。趙高很有心計,英明神武的秦始皇也沒看出他那顆深藏在心裡的復仇種子。還將其任命為中車府令、璽符令,還被委任為其幼子胡亥的老師,為趙高禍國亂政打好了基礎。秦始皇駕崩後,趙高夥同丞相李斯扶持胡亥為皇帝,開啟了權力的巔峰。
  • 荒唐的歷史故事之一,宦官趙高朝堂之上指鹿為馬,加速了秦朝傾覆
    可惜的是,這些個少數明白人就被趙高盯上了,藉機一個個除掉。趙高利用指鹿為馬試探異己,並一一除掉與自己對著幹的人,從此趙高在朝堂之上,除了皇帝,其他人都屈服在趙高身下,儼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秦二世劇照這事傳到在外與起義大軍作戰的將士耳裡,引起極大的恐慌,鎮守棘原的章邯原本對朝中政治不感興趣,但是聽到趙高指鹿為馬的事情也頗感震驚。
  • 趙高指鹿為馬,用意沒那麼簡單!那是想和劉邦分王關中
    文/史小二記顛倒黑白,混淆是非,說的就是這個成語——指鹿為馬。而發明指鹿為馬的人正是著名的趙高大人。秦二世三年八月,秦皇宮殿上演了一副栩栩如生的眾生相鬧劇。指鹿為馬,說的就是混淆是非。趙高藉此試探群臣,進而加強話語權。但目的沒這麼簡單,趙高想和劉邦分王關中。楚懷王之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急入關中,但「秦兵尚眾,距險」。一時半會,入不了關中。走走停停,一路向西,終究還是受困於武關之下。怎麼辦?
  • 太監在歷史上是怎麼出現的?歷史上頭一個太監不是趙高,另有其人
    太監在歷史上是怎麼出現的?歷史上頭一個太監不是趙高,另有其人 現代人通過看宮廷劇,大都知道了太監是什麼。 古代的太監,就是皇上一家人使用的男性僕人。這些男性為了方便出入後宮,被閹割失去了性功能。
  • 趙高專權而誕生一成語,卻不料成了日本的國罵
    馬鹿一詞,其實源於我國《史記》中秦相趙高「指鹿為馬」的典故。趙高在我國的歷史上可謂是惡名昭著,被認為是敗壞大秦帝國根基的罪魁禍首。趙高深受秦始皇的寵幸,也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師。按《史記》中的記載,秦始皇病逝於沙丘之時,時任中車府令的趙高對丞相李斯威逼利誘,而使得李斯與自己合謀篡改了遺詔,改立了胡亥為帝,並逼死本該繼位公子扶蘇。
  • 指鹿為馬,亡秦者胡,胡亥是如何讓秦國滅亡的
    死了之後李斯趙高就擁護胡亥為新皇帝,用來保證他們的權利。死後秘不發喪, 丞相李斯趙高,假傳詔書然後傳給公子扶蘇,責怪他經常散發不利於朝廷安定的言論, 將大公子扶蘇賜死。(司馬遷寫這段的歷史寫的是 假傳聖旨殺死扶蘇,但是並沒寫,秦始皇到底傳位給誰?是胡亥,還是扶蘇,這點都沒有寫清楚)這時候,胡亥繼位為了消除隱患,聽了李斯和趙高的,把自己的哥哥給殺了。
  • 中國歷史上禍國殃民的六大亂政太監,竟有一位被封王
    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趙高,秦二世皇帝時丞相,著名宦官。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長子扶蘇自殺,另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並自任郎中令。
  • 一分鐘學堂|指鹿為馬
    指鹿為馬,意思是指著鹿,說是馬;比喻故意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趙高怕眾人不服,於是決定先來個下馬威。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對秦二世說:「臣昨日得了一匹好馬,特來獻給皇帝陛下」。
  • 秦朝趙高,葬送了大秦帝國,他最終是怎麼死的?
    秦朝的趙高是怎麼死的?一句話,作死的!強中更有強中手,聰明一世的趙高逼死秦二世後,很想撕下最後一塊遮羞布稱帝,指鹿為馬他敢,這個他還真不敢冒險。他就去請裝病的子嬰繼位,還美滋滋地想著如何凌駕於萬人之上操縱新傀儡,繼續過他那權傾天下的生活。別看子嬰年輕,卻非常精明,給他來了個誘敵深入,讓趙高自投羅網。
  • 我看《大秦賦》,閒話:大秦的「災星」——趙高
    關於趙高的身份和底細,劇中,秦王嬴政已派人暗中調查,並已將趙高「調」到身邊,但趙高的身份和底細,劇中並沒給我們一五一十地交代,我就多管閒事,不辭辛苦,抄來一份,一睹為快:有史學專家考證得出的結果是:「依照秦始皇對趙高如此信任,趙高應當是秦國王室遠親。趙高的父系,是秦國王室一族的遠親。
  • 從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的態度,看宦官在當時朝中的權勢
    比如,秦始皇晚年的時候,趙高雖是一個宦官,但已經參與到對朝廷大事的決策,甚至出現「指鹿為馬」的情況,這說明趙高的權勢早已經可以一手遮天了,他在秦始皇死後,竟然策劃了對新帝的擁立,左右了國家的命運。權勢滔天的趙高就曾娶有妻子,而且還有養女和女婿,在《史記·李斯列傳》就記載趙高有女婿叫閻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