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拉丁文在16世紀成了一門淫穢的語言

2020-12-13 鳳凰網讀書

梁文道:我有時候呢,會看到有一些作家,他們要形容某一個人,他的貴族血統多麼深厚,或者在西方受過多麼完整的教育,就會特別強調,你知道這個人會什麼嗎?他會用拉丁文寫詩。原來他曾經到過英國的伊頓公學念中學。那麼在中學裡面他就選修拉丁文,所以會用拉丁文寫詩多了不起,那麼拉丁文總給人這種感覺,就是它是一個階級語言。懂拉丁文似乎以為著你出身與眾不同,你學問與眾不同,你能夠跟別人區分開來,到底拉丁文為什麼會具有這種象徵意義呢?

我們看看,今天繼續講瓦克這本《拉丁文帝國》,這裡面就提到一些很好玩的例子,就說到原來,以前拉丁文的確是具有這樣的一個地位,比如說在現代醫學裡面,醫生一定要學拉丁文,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他不會拉丁文,就會讓很多的病人覺得你沒有學問。而當醫生開個藥方,用了些潦草的字跡,寫在拉丁文的藥名的時候,病人就會覺得這樣有符咒一般的效果,乃至於很多江湖騙子,也都想辦法弄點拉丁文,而推出些騙人的藥,比如說什麼大衛糖漿、什麼萬靈丹、救肺散、黃金影、生命糖漿這些名字用英語表達你說多粗俗呢。

於是他們也全用拉丁文表達,那麼後來還有一個妙事,就是在17世紀的,16世紀的時候西班牙的一些天主教休會在南美洲教一些,他們叫小印第安人的一個部落,學拉丁文。後來訓練出來後,這些小印第安人,他們居然會說跟西塞羅一樣優美簡潔的拉丁文,使得每個人都驚嘆不已,但是問題是後來很快就招人反對。因為他們說這些人本來該當奴隸的,現在學拉丁文了,他們就開始反叛了,不願意、不甘於只當奴隸。

另外一方面,對於女性來講,學拉丁文也是個很重要的一個門坎,當現代植物學,確定了以拉丁文,作為它的很重要的學名依據的時候,其實那個年代,有很多女性是做業餘植物學家,很有興趣。但是問題是,因為她們一般沒有受過完整的高級中學的那種文法教育,她們不會拉丁文,就等於把她們掃出了學術的門外。所以在英國17、18世紀,雖然有人指出,紳士不懂拉丁文,也可以很有教養。但是有更多的人認為拉丁文是紳士絕不可少的一個必備的素質。這個想法,一直到今天都還在,我們看一些全世界很有名的名牌大學,他們在大學畢業典禮上面,總會找一個人出來,寫一篇,或者朗誦一篇拉丁文的獻詞。

雖然在場的學生沒有人懂它是怎麼回事,但是他還照念。另外很多名牌大學的校訓,也都還是用拉丁文來表達,這是可見拉丁文已經形成一個特殊的階級地位。可是問題是,這麼幾百年來,過去幾百年來,在15、16世紀之後,拉丁文早就實際上開始變成是死語言的這個階段,當它沒有新的字眼去表達那些新發明、新出現的事物的時候,那當時學拉丁文的人,尤其是中學生,他們到底是學到了什麼?他們是不是真的學的很好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然後我們看看瓦克這裡面就提到,說當年原來大部分人學拉丁文,都覺得非常的痛苦。每個年輕人都覺得回憶裡面關於中學最痛苦的記憶就是學拉丁文,那些複雜的文法。

比如說,我們看看邱吉爾,邱吉爾就說呢,他當時開始學習拉丁文的文法的時候,比如說,一開始叫研究詞尾的變化mensa,mensa是什麼呢?就是一張座子mensa,還是一張桌子,但是這個時候它就變成一 個(呼革),所謂(呼革)就是,「喔」桌子。然後背一大堆這種詞尾變化,光是桌子這個(革),就十幾個變化。然後他就說了,這個東西究竟什麼意思?意義何在,在我看來,這純粹是冗長單調的敘述,不過有件事,我總是能做,我就是把它背起來,我就在自己所能承受的,愁苦極限內,默記老師給我的這個功課。後來呢,他就問老師了,我實在不懂,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mensa,同時是指一張桌子,還有「喔」桌子,這個詞尾變化的(革),很奇怪。你知道老師怎麼回答嗎?老師說,當你對著一張桌子說話,請求一張桌子保護你的時候,你就自然會用到,桌子啊這個名詞。

然後,可是我從來沒做過這種事,我幹嘛跟桌子說話,老師說,你要是再這麼不禮貌邱吉爾,當心我處罰你。我可警告你,是重重處罰你。可見拉丁文多麼的令人反感,更奇怪的是當年,我們說拉丁文一個好處,就是它是歐洲的一個共同語言。各國的外交官、政治人物、教會人士、學者、知識分子彼此見面,不會對方的語言的時候,就是講拉丁文。

我們現在在電視劇裡面,看到以前那個年代的英國國王、法國國王,坐下來聊天,不是說英語就是法語,這是錯誤的。當時這個圈子裡面,流行的是講拉丁文,問題來了,他們的拉丁文有沒有口音呢?他們的拉丁文是不是能夠好到讓彼此明白自己在說什麼呢?

我們看看1837年的時候,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留學生,到匈牙利和希臘旅行。在第一個國家,他發現自己常常置身於,大家都在講拉丁文的環境,但是只是因為奇怪的發音,要聽懂別人的話,並得到理解,簡直難如登天。到了希臘,有一天他晚上和十個來自九個不同的國家的學者共處。當下他只能選擇大家多少懂一點的拉丁文作為共同語言,然後他就說,從各種不同的發音方式看來,這完全是個失敗,我必須承認。

相關焦點

  • 《古蘭經》的翻譯與誤讀--以12世紀的拉丁文譯本為例 劉旭
    《古蘭經》的翻譯與誤讀--以12世紀的拉丁文譯本為例劉旭首都師範大學
  • 淺談拉丁文語音語調的學習
    學習任何一門語言的絕佳方法,就是與以這門語言為母語的人士交流,或甚至在以此語言為母語的國度生活一段時間。
  • 梁文道專欄:民主的「劇場」
    梁文道專欄:民主的「劇場」 梁文道 2014-09-08 15:44 來源:澎湃新聞
  • 「拉丁文—法語—英語」,英語如何逐漸成為英格蘭官方語言?
    英語早在五世紀就產生,是當時身處在歐洲大陸的西部地區的日耳曼語族生成雛形,後來掌握這些語言的人四處分散,建立不同的國家,又經過一系列與別的民族語言的融合,形成了英語的早期形態,古英語。在諾曼徵服這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裡,古英語的發展中斷了。
  • 俄4歲女孩是如何掌握7門語言的?
    在研究了大量相關報導,並結合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今天我就來談談小貝拉是如何掌握7門語言的。貝拉的媽媽於莉亞·德瓦特基娜(Yulia Devyatkina)說,因為自己會英語,所以從貝拉一出生就同時教她英語和俄語,在她兩歲半時,就已經能說兩門語言了。後來的六個月中,她又掌握了兩門新語言。
  • 雷立柏:用拉丁文為東西方「搭橋」
    他鄉成故鄉  雷立柏的窗口正對著「人大」校園一大片綠地,驕陽下,望出去一片蔥蘢。他的辦公室簡樸到沒有任何裝飾,鋪著格布的書桌摞著常用的教科書,黑板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幾個小字頗似他本人的寫照。
  • 歐洲世俗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
    歐洲世俗民族語言18世紀定型,19世紀繁榮,其文化成熟只有三百年歷史語言是人類集體創作的由外部世界抽象而成的概念和邏輯組成的人腦程序,它可以記錄或驅動著人類思維活動,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載體。人類歷史及文化錯綜複雜,常常難以窺視其真諦與輪廓,而以文字發展線看人類歷史大勢,或許可以綱舉目張,一目了然。
  • 英文裡的拉丁文
    英文詞彙是個民族的大熔爐,除了英文固有的本族詞彙之外,還廣泛、大規模地向歐洲諸語言借詞,如拉丁文、希臘文、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等等。15世紀的殖民主義興起之後,英文跟全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語言有了接觸,從而又把更多樣的詞彙陸續帶入英文,進而成為英文的一員。英文詞彙的多樣性,堪稱世界第一;英文詞彙的數量,恐怕也是世界第一。根據學者的分析統計,英文裡的外來語約佔七成五,比例之高,在主要的語言裡只有日文差可比擬。在七成五的外來語當中,拉丁文和法文更是重中之重,構成了特具文化深度的詞彙,其地位有如日文裡的中文借詞。
  • 梁文道:日本把很多小孩愛看的動畫片都改編成AV
    核心提示:本期節目竇文濤、王蒙、梁文道從電影《灰姑娘》談起,談到《灰姑娘》在全世界有一千種原始版本,很多童話故事的原始民間版本是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各國文學都有自己的特點,梁文道談到,日本把很多的小孩愛看的動畫片都能夠把它改編成AV,你比如說有很流行的動畫,像《新世紀福音戰士》什麼,他們就有色情版、黃色版,他們很喜歡把這些東西扭邪、扭曲,有的很黃很暴力。
  • 梁文道推新書"關鍵詞":不希望寫作被社交媒體綁架
    8月19日晚,梁文道攜新書《關鍵詞》做客廣州方所書店,以「知識分子與詞語的解讀」為主題做了一場演講,現場座無虛席,還有不少讀者站著聽完全場講座。  梁文道從詞語出發,探討語言背後的邏輯和價值觀。他認為,很多今天頻繁使用的語詞,背後被賦予了原本並不具有的價值觀和感情色彩,而這背後所蘊含的價值觀,久而久之被人們忽略了。
  • 虞順祥︱講拉丁文的小熊維尼
    但勒納德在上拉丁文課時遇到了難題。他起初選用相對易學的《高盧戰記》做教材,但學生們對枯燥的語法學習感到非常厭煩,莫非要像《包法利夫人》裡一樣,罰這些孩子抄寫來加深印象?這時一位學生的抱怨提醒了他:「難道就沒有一本像《小熊維尼》一樣的拉丁文書嗎?」「對啊,我可以把小熊維尼翻譯成拉丁文嘛。」勒納德出身醫科,拉丁文是讀書時的必修課,他學得很不錯。
  • 世界語是一門什麼樣的語言?
    一門語言總是和特定的民族、文化、政權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說到英語,我們不能不提到美國和英國;說到中文,我們自然就想起了中國;而波蘭語呢,肯定是波蘭的語言
  • 德國語言天才,精通68門語言,中文溜溜的!
    有一次他送給妻子一本波斯語詩集,他用拉丁文為她朗誦,雖然他妻子兩種語言都不懂。儘管如此他還是容易被理解的:這是他表達愛的方式,即將他最心愛的東西—妻子Amende和語言--結合起來。Emil Krebs去世前精通68門語言,據說共研究過111門語言和方言,他的曾侄子Eckhard Hoffmann如是說。11月15日,這位特殊天才誕辰150周年。
  • 16至19世紀法語作為民族語言地位的變化
    語言對構建民族認同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16世紀到19世紀,法語先後對抗拉丁語與方言,確立起法國民族語言的地位,而這也正是法國逐漸形成一個真正緊密結合的政治與文化共同體的過程。雖然學界廣泛認為,早在百年戰爭之中,法國民族認同已開始萌芽,到弗朗索瓦一世統治時期進一步茁壯生長,聲名遠播的王室宮廷與遍布全國的行政管理系統成為其有形載體。
  • 無用之美:八卦拉丁文
    討論結果是play it safe, 還是不玩這麼大了。現在有點後悔,我們的文章發表時正好是該期刊創刊100周年,如果印了中文,應該是百年來第一次。今天來八卦一下拉丁文,對於拉丁文,我的總體評價就是這是無用但非常有趣的知識。拉丁文現在被認為是一種已經死亡的語言。
  • 拉丁文與古希臘文研習心得與經典譯註心得(一)
    如果我們將上述兩個常識延伸到拉丁文與古希臘文教學,我們會體悟到類似的常識。第一,拉丁文教科書與古希臘文教科書只有頂級的古典學家才有資格寫。第二,用頂級古典學家編寫的拉丁文教科書教拉丁文,用頂級古典學家編寫的古希臘文教科書教古希臘文,不能證明你能像頂級古典學家那樣編寫拉丁文教科書與古希臘文教科書。不具備相應的學養就編寫古代漢語教科書、拉丁文教科書、古希臘文教科書的人,其實是在誤人子弟。
  • 外文系師生走進古典拉丁文「雲課堂」
    通過導論課,大家了解到拉丁文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化石語言」。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北歐知名汽車品牌沃爾沃(Volvo)和德國經典轎車奧迪(Audi)的名字就是拉丁文,而這兩個單詞的意思分別是「滾滾向前」和「側耳傾聽」。前幾年,因英國脫歐而新造的單詞「Brexit」就源於拉丁動詞「exit」(意為離開)。
  • 梁文道:魯什迪這個名字(摩爾人的最後嘆息之八)
    《摩爾人的最後嘆息》第1~2篇:梁文道:純真博物館《摩爾人的最後嘆息》第3篇:梁文道:葉慈的亡靈朋友《摩爾人的最後嘆息》第4篇:梁文道:身份的騙徒(摩爾人的最後嘆息之四)《摩爾人的最後嘆息》第5篇:梁文道:如何對歐洲人訴說穆斯林的故事?
  • 梁文道x賈行家:東北「文藝復興」了嗎
    可能只有那個年代讀過比如《伊甸園之門》那本書,少數的文學青年能知道它的來源。我突然就發現,這是我們的文化的一個關係。這首歌就是把這些東西都拿回來了。後來我聽說好像現在香港的一些歌星,也會去翻唱這首歌。梁文道:沒錯,所以大家覺得好玩嘛。
  • 拉丁文與古典思想研修班講義(一):拉丁文的語音體系
    舊拉丁文與古典拉丁文中,J, U, W三個字母不存在,J的音由I發,U與W的音由V發。在現代拉丁文詞典與教課書中,一般用i, u取代i, v,有時用j, v 取代j, w。 3. gu/su/qu中的u不可由v取代。 4. 輔音的讀法1)b的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