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孩子,就是國家明天的棟梁,沒有一雙明亮的眼睛,不單單是孩子個人和家庭的痛,更是社會之痛。專家表示,還孩子一雙明亮的眼睛,需要家庭、學校、醫療、社會等齊發力。
焦慮的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據眼科專家介紹,人的視力發育有幾個關鍵階段:2—6歲是視力發育敏感期,6—12歲是視力快速成長期。如果在這兩個敏感時期,不注意用眼衛生,那麼患近視就不可避免。然而,並未引起許多焦慮的家長足夠的重視。
「近視,大不了戴個眼鏡,成績可不能掉下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否則孩子長大後會責怪我們家長!」「我們不給孩子報課外班不行啊,家家都在報啊,我們不報跟不上怎麼辦?」「家家都是如此,只要大人、孩子咬咬牙吃點苦也就撐過去了,只要將來考個好大學,後面就不用愁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抱著這種想法家長不在少數。
「孩子每天寫作業都要到晚上11點多,除了喝水上廁所,四個小時不帶停的,有時候還得拖到12點。上周剛去查的眼睛,已經假性近視200多度了。我們看著心疼但也沒辦法,因為大家都這樣。」家住南京鼓樓區清涼門大街附近的楊先生坦言,今年剛上初一的女兒現在的狀態跟他以前的「縣中模式」有點像,「我們那時候住校,三點一線,除了上課就是刷題,應對考試自然是沒問題,沒想到現在的教育還是這樣。」雖然焦慮,楊先生還是希望學校能合理安排教學和作業。
南京某校高二學生嬌嬌的媽媽告訴記者:孩子每天早上6:50之前必須到校,她和孩子必須6:20前得出門。就連坐在電動自行車後面這20多分鐘上學的路上,孩子也捨不得耽誤,還得背英語單詞、古文等。「晚上學校9點放學,接到家洗洗弄、再吃點零食後,又開始寫作業,一直到12點才能上床睡著。」她坦言,家長也心疼呀,可沒有辦法,家家孩子都這樣。
南醫大眼科醫院專家告訴記者說,周六或節假日上門診時,經常碰到家長替孩子掛號排隊,可叫號時孩子本人卻沒到,一問才知道,孩子還在外面補課,家長捨不得耽誤這點時間,而是提前替孩子來排隊了。一位家長帶正讀小學四年級的孩子來看眼睛,孩子已經近視好幾百度了。家長給孩子一下子報了8個課外輔導班,一堂課接著一堂課上,雙休日連半小時玩的時間都沒有。「其實,眼睛就像機器,你永遠讓它不停地轉動,總有累壞的時候。」
憂心的學校:想偷點懶都不可能
期中考試排名,期末考試排名,中考排名,高考排名,升學率攀比…… 雖然,明著這些排名不被允許,但班級之間、學校之間,私下裡的「較量」卻從未停止過。如果哪個學校稍微抓得鬆懈了一點,那麼家長、家委會就會立即找校長投訴,學校、老師的日子同樣並不比家長輕鬆。
「已經不止一個家長來找我,說我們班的作業量太少,到時候期末考試拼不過別的班級。」徐州雲龍區某重點中學的高二班主任兼語文老師王燕燕懊惱地告訴記者,「眼瞅著班上的小眼鏡越來越多,真不忍心給他們過多的課業負擔,我每天都提醒他們回家要勞逸結合地寫作業、複習,注意用眼。」王燕燕習慣性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一臉無奈。「現在的家長都很關注學生和學校的一舉一動,他們的良苦用心我也理解。但過度關注和焦慮,可能會適得其反。我自己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如果可以重來,我肯定不要『被近視』。」
「學校有安排大課間和小課間,每天運動一小時肯定是能達到的。只不過學生也有個體差異,總的來說,現在的小眼鏡比以前多多了。」蘇州姑蘇區某小學教齡20餘年的朱老師坦言:「電子產品是一個方面,學校下課後,大部分學生還要趕去培訓班。我們也理解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但以犧牲健康換來的所謂的『好成績』,我覺得不值得。」
南京市第九中學副校長王豔飛擔任班主任多年,她表示,現在的青少年從小就接觸手機、電腦、平板等,使用電子產品的年齡越來越早,使用時間越來越長。但青少年時期視力發育尚未成熟,學業也不輕鬆,加上不良的用眼習慣,如寫字時歪腦袋、握筆時指尖距筆尖太近等,視力難免會受到影響。
無奈的醫生:防近視戰場不在醫療
近視只能預防還不能治療,一旦患上近視,就是終身性疾病。而預防近視,最簡單的措施,就是讓孩子走出戶外,戶外時間越久對眼睛視力的發育就是有益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和家庭度過的,因此預防近視的主戰場在家庭和學校。」江蘇省人民醫院眼科副主任劉虎說,當然,衛健部門要積極配合學校和家庭開展一些健康知識教育、制定相應的衛生措施。
「看著日益增多的近視人群、日益低齡化的孩子,無比心痛,但是作為醫生也很無奈。」劉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了「20、20、20」方法:即孩子每看20分鐘的書,就要向20英尺遠的地方看20秒鐘。「堅持這樣做,就可以預防大部分近視。這需要家長和老師不斷地提醒、督促,否則靠孩子自己很難堅持下來。」
預防兒童青少年近視,關鍵是要增加他們戶外活動的時間,減輕課業負擔;同時也是個綜合工程,單靠教育、衛生部門是不行,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共同努力才能起到效果。業內專家表示,要充分認識加強學生近視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嚴峻性,探索建立政府主導、醫教結合、體教融合、家校協同的近視防控工作機制,切實地還孩子一雙明亮的眼睛。
來源: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