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輔導活動之自我認知- 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試界大學

2020-12-12 跟著Tonton學英語

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

1.1 理論基礎

喬哈裡窗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由Joseph Luft 和Harry Ingham提出(喬哈裡即Johari,Joseph & Harry = Johari),他們認為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每個人的自我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區域:

l 開放區——我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信息

例如: 你的名字、身高、相貌等。

這裡包含你最基本的自我信息。開放區越大,說明外界評價與自我評價一致的部分越多,自我認同感會越強。

l 盲目區——我不知道,別人知道的盲點

例如:你的處事方式,別人對你的感受。

這可能是你自己難以發現的盲區,一般需要通過他人的反饋獲得。指出「盲目區」的他人,可能是你信任或者信任你的人,關愛、欣賞你的人,也可能是最挑剔你的人。探索這個區域能讓我們更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

l 隱藏區——我知道,別人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 你的秘密、希望、心願,以及你的好惡。

這是你心中的秘密花園,是你隱藏的自我。適度的自我隱藏,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但當隱藏的部分過多時,可能會影響你與外界的有效交流。

l 未知區——我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潛能

這是你未知的自己,擁有巨大的能量但往往容易被忽視。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開發,能幫助我們更全面而深入地認識、發展、超越自我。通過嘗試一些全新的領域,挖掘未知潛能,會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那麼要運用喬哈裡窗探索自我,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1、製作一份特質清單,上面列舉一些常見的特質,例如:

2、自己和他人(兩人以上)用不同顏色的筆分別在特質清單上圈起那些與你相符的特質。

3、當你自己或他人需要補充清單以外的特質時,你可以製作另一張表,記下你眼中的自己,以及他人眼中的你,

4、綜合起來,將清單和表格中的你的特質對應填入「喬哈裡窗」中。

看著填好的喬哈裡窗,我們該作哪些思考呢?(以上述為例)

l 為什麼我開放區的信息這麼少?

l 為什麼他人眼中會看到這樣的我,而我自己有沒有察覺呢?

l 為什麼我的這些特質他人沒有看到呢?

l 未來我可以如何發展未知的區域呢?

這些信息和思考或許讓你欣喜或許讓你焦慮。然而,這一切都能幫助你更加了解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喬哈裡窗告訴我們:

u 通過他人的觀察和反饋,縮小自己不知道的盲目區

u 通過自我表露和自我發現,縮小他人不知道的隱藏區

u 通過共享展現,挑戰挖掘,擴大開放區,也探索更多未知區

1.2 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對自我特質進行初步探索,從他人視角輔助自我認識。

(二)預計時長

6-7分鐘

(三)人員安排

1位組織員同時引導的學生不超過6人

(四)活動材料

任務單1張(雙面),彩筆、鉛筆

(五)活動步驟與引導語

活動介紹:從這個活動開始,我們要開始探索神秘的「我是誰」這個話題,現在請尋找一個熟悉的同學作為搭檔一起參與這個活動。

(1)在「我的特質」的詞表中圈出符合自己的詞語;將自己的任務單沿中間的虛線對摺(目的是避免他人評價受到自我評價的幹擾),與你的搭檔交換任務單,在「TA的特質」的詞表中圈出符合自己的同伴的詞語(兩次都使用鉛筆)。

(2)對比自我與他人的評價:在「我的特質」的詞表中使用紅色筆圈出那些與他人評價重合的詞語,結合喬哈裡窗的圖介紹「公開我」。

(3)在「我的特質」的詞表中使用綠色筆圈出剩餘(與他人評價不重合)的詞語,結合喬哈裡窗的圖介紹「隱私我」。

(4)在「TA的特質」的詞表中使用藍色筆圈出那些與自我評價不重合的詞語,結合喬哈裡窗的圖介紹「盲目我」。

(5)引導學生對比在「公開我、隱私我、盲目我」中哪一個類別下的詞語數量最多,特別關注一下「盲目我」的詞語,是否讓自己感到意外、是否增加了對自己的認識。

(6)結合喬哈裡窗的圖介紹「潛在我」。鼓勵學生找其他自己熟悉的人來做這個活動,增加自我認識。完成活動後蓋章通關。

(六)注意事項

1、強調在評價自我和他人時不要互相干擾;準備充足數量的鉛筆和至少3種不同顏色的彩筆,圈形容詞的彩筆需要和喬哈裡窗的幾個我的顏色對應,方便對照理解。

相關焦點

  • 喬哈裡視窗——縮小你的認知盲區
    我們都了解,給予和接受反饋是我們認知世界、認知自我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受反饋並積極尋求別人的反饋,這為提高自我意識開啟了一扇大門。我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朋友、家人和同事也對我們相當的了解,知道我們的想法,清楚我們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有一些事情是我們自己不了解,而他人卻很清楚的。
  • 【課堂感悟】第二課堂分享:人格特質與職業發展
    天生我才必有用抑或梅花香自苦寒來?領導力或是領導才能是與生俱來還是後天亦可習得?我們在自己職業道路上不停地追尋著答案,選擇MBA也是希望能夠有名師及專家點撥一二。既然說到了行為與性格之關係,Nancy老師並未就此停下,於是華麗的引出了心理學兩大流派-行為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之爭。在HR領域,這兩種理論支撐起人才選擇的兩大方式,能力模型(competency)與人格及驅動力模型(self-motivation)。而今天演講的重點即在於此---人格特質與驅動力!
  • 生涯運數,一分鐘透析人格特質
    大多數典型教程中都是以「改變行為」為目標,但4U卻著重以四型人格行為模式分析徹底拆解企業人際問題,以情境教學直指問題核心;透過深入「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開悟通慧,做到全面客觀性的觀察;透過價值觀與目標的自省,有效達至實學實用、調整適應,搭配活用之層面。
  • 淺論生涯教育中人格類型測驗和特質測驗的應用
    一、問題的提出 有關「生涯」的理論很多,但眾多理論都認同這樣一個觀點:一個完整的生涯教育過程包含了內部自我認知和外部探索。而在生涯教育中,「測評」作為探索自我的工具,為我們提供了獨特的心理學第三視角,它在「自我認知」的客觀性和全面性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 生涯丨PBL學科職業體驗課走入多所高級中學揭開素質教育新篇章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洞察我的性格:人格與未來可能性工作坊》我的性格有什麼特點嗎?我很內向、外向,我適合什麼職業?我的理想職業與我的性格可能不合適,我該怎麼辦?在通往未來的無數可能性中,有一些會與你的性格更為契合。作為人格的核心表現,性格因素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生涯發展的滿意度,因此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性格與人格類型,會有助於他們更好地進行生涯決策。在本次工作坊中導師啟發學生認知自我性格,更好探索未來。
  • 職業生涯規劃與人格特質
    之前曾寫過關於招聘與人格特質的文章,文章更多的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甄選合適的人從事適合的工作。今天要表述的是如何從個體的角度來理解人格特質對職業選擇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特別是對於職業生涯中期的中年人。
  • 釐清高校生涯輔導與就業指導的關係
    實際上,高校生涯輔導工作一般歸口學校就業指導機構,大部分高校除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以外的生涯輔導工作並未開展起來。由於生涯輔導工作不可能在幾節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完成,一些學校也在嘗試體制機制創新,比如建立生涯輔導中心,增設專業教師,添置實驗設施,購買測評軟體,開展生涯諮詢活動。所有這些生涯輔導工作,在現有的高校管理體制下,只有投靠到就業指導部門才能得到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的支持。
  • 人格心理學之人格特質理論
    一部分人格理論家認為氣質是人格的整體傾向,具有強大的生物學基礎;另一些理論家認為人格具有多個維度,是多種特質的組合;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格類別,而不是維度將人進行歸類。2.2 人格與特質特質是存在於個體內部,在不同環境中指導個體思想與行為的多種穩定的人格特徵.它是我們的動機,情緒和認知在行為上的表達方式。人格是不同特質的集合。
  • 人格神經科學:探索人格特質的神經生物機制
    人格神經科學(personality neuroscience)通過整合人格心理學、神經科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研究人格差異的潛在神經基礎,探索人們在行為、動機、情感及認知等方面產生個體差異的生物學根源。近年來,人格神經科學作為一個新興領域,為人格特質的生物學基礎提供了新的理論方向。人類的經驗與行為是由生物性過程產生的,尤其是大腦的生物性過程。
  • 青少年生涯輔導體系構建
    【關鍵詞】生涯輔導 青少年 本土化【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生涯輔導在世界各國都備受重視,它可以引導個人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規劃人生,實現自我價值。縱觀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發展史,不難發現他們的生涯輔導教育在近百年的思考、探索和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完善的生涯輔導體系。
  • 職業生涯理論—霍蘭德類型理論
    霍蘭德通過研究發現,人格形成受個人的遺傳因素和生活經歷的影響,特定人格的個體將會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這樣個體才能最好地發揮自我的潛能與優勢。同時職業可以改變個人,個人也可以塑造出特有的職業人際環境。他認為,「個人的職業滿意程度、職業穩定性與職業成就,取決於個人的人格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適配性」。
  • 探索生涯 演繹生命
    這是現在的我,從2015年開始。蓋洛普優勢認證教練正面管教學校認證講師正面管教家長認證講師生涯發展師ICF(國際教練聯合會)進化教練而我更喜歡的,是現在的我。 覺知與覺醒這是喬哈裡窗。我依然理性,但兼容了她們的感性;她們,依然感性,但也接納了我的理性。2014年和2015年,學校兩次送我去參加生涯發展培訓。第一次,是一周集訓。職業、人生、角色、匹配、興趣、性格、價值觀……生涯探索之路突然在我面前完整地呈現,我思考著如何將生涯探索加入我們的整合課程。第二次,歷時一年。更完整的生涯理論、更深入的活動體驗。我開始思考我人生的價值。
  • 榮格16型人格測試,是世界最完善的人格特質自測量表,16種人格特質,人格魅力,||mbti測試官方測試題
    他認為,如果能夠發現這些衡量人格的基本模塊,那麼人類行為(例如,創造力,領導能力,同理心等)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理解和預測。該測試從樂群、聰慧、自律、獨立、敏感、冒險、懷疑等16個相對獨立的人格特點對人進行描繪,自誕生以來,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完善的有關人格特質的自測量表之一,在人格研究、職業指導及人員選拔領域都被廣泛運用,在當今眾多人格測驗中,它是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
  • 生涯輔導工具及應用
    6月15-17日,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與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聯合主辦的《生涯輔導工具及應用》培訓順利進行。
  • 生涯輔導更要因材施教!學生分類分階段生涯輔導技巧
    我選取了期待與能力兩個維度,將學生劃分為四象限,分別是高期望高能力、高期望低能力、低期望高能力、低期望低能力四種,採用相應的策略開展輔導。自律、高素質、正能量是這類學生身上的標籤,具備很強的自我規劃及管理意識,對於指導這類學生,幫助他們「立大志、入主流、成大事」是輔導老師的主要任務,即澄清他們可能存在的非理性因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就業觀。
  • 「生涯輔導」是必修課!
    ,學校構建融合了生涯規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研學課程的「揚帆」生涯輔導課程體系。五中的職業體驗教育,將學生置身於豐富的、與各種職業活動相關的情境之中,讓其全身心地參與到各種職業性的實踐活動中去,使其獲得相應的真切認知與情感體悟,從而加深對自我世界、生活世界、職業世界和社會發展的理解,並將這樣的理解與其自身的未來相聯繫。
  • 九型人格測試:全面探索你獨特的人格特質!丨大五人格測試中文版
    近年來,研究者們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較一致的共識,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 Goldberg(1992)稱之為人格心理學中的一場革命,研究者通過詞彙學的方法,發現大約有五種特質可以涵蓋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
  • 教育家特質之我見
    又如,陶行知是20世紀我國偉大的平民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以及「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等理念,對教育目的與原則作出深刻詮釋,在教育教學生涯中,陶行知用自己的行為對這些理念與原則作出了有力證明。縱觀歷史上教育家成長與發展的過程,皆具有一個共同特質,即他們不僅是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出者,而且也是這些理念的有力踐行者。
  • 濟南大學開展「生涯輔導理論與實踐」培訓
    尚七網10月17日訊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相關要求,切實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與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形成協同效應,10月11日至13日,學校在大學生活動中心舉辦了
  • 大五人格測試,16種人格特質構成!||榮格人格測試
    當美國心理學家雷蒙德·卡特爾(R.B.Cattell)在20世紀20年代從物理科學轉向心理學領域時,他失望的發現大多數人格理論都是基於哲學和個人猜想,或者是由醫學專業人士開發的,幾乎沒有科學依據。他推斷人類個性必須具有基本的、潛在的、普遍的維度,就像物理世界有基本的構建塊(如氧氣和氫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