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哈裡窗:發現我的人格特質
1.1 理論基礎
喬哈裡窗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由Joseph Luft 和Harry Ingham提出(喬哈裡即Johari,Joseph & Harry = Johari),他們認為人對自我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每個人的自我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區域:
l 開放區——我知道,別人也知道的信息
例如: 你的名字、身高、相貌等。
這裡包含你最基本的自我信息。開放區越大,說明外界評價與自我評價一致的部分越多,自我認同感會越強。
l 盲目區——我不知道,別人知道的盲點
例如:你的處事方式,別人對你的感受。
這可能是你自己難以發現的盲區,一般需要通過他人的反饋獲得。指出「盲目區」的他人,可能是你信任或者信任你的人,關愛、欣賞你的人,也可能是最挑剔你的人。探索這個區域能讓我們更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
l 隱藏區——我知道,別人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 你的秘密、希望、心願,以及你的好惡。
這是你心中的秘密花園,是你隱藏的自我。適度的自我隱藏,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但當隱藏的部分過多時,可能會影響你與外界的有效交流。
l 未知區——我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的潛能
這是你未知的自己,擁有巨大的能量但往往容易被忽視。對未知區域的探索和開發,能幫助我們更全面而深入地認識、發展、超越自我。通過嘗試一些全新的領域,挖掘未知潛能,會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那麼要運用喬哈裡窗探索自我,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1、製作一份特質清單,上面列舉一些常見的特質,例如:
2、自己和他人(兩人以上)用不同顏色的筆分別在特質清單上圈起那些與你相符的特質。
3、當你自己或他人需要補充清單以外的特質時,你可以製作另一張表,記下你眼中的自己,以及他人眼中的你,
4、綜合起來,將清單和表格中的你的特質對應填入「喬哈裡窗」中。
看著填好的喬哈裡窗,我們該作哪些思考呢?(以上述為例)
l 為什麼我開放區的信息這麼少?
l 為什麼他人眼中會看到這樣的我,而我自己有沒有察覺呢?
l 為什麼我的這些特質他人沒有看到呢?
l 未來我可以如何發展未知的區域呢?
這些信息和思考或許讓你欣喜或許讓你焦慮。然而,這一切都能幫助你更加了解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喬哈裡窗告訴我們:
u 通過他人的觀察和反饋,縮小自己不知道的盲目區
u 通過自我表露和自我發現,縮小他人不知道的隱藏區
u 通過共享展現,挑戰挖掘,擴大開放區,也探索更多未知區
1.2 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
對自我特質進行初步探索,從他人視角輔助自我認識。
(二)預計時長
6-7分鐘
(三)人員安排
1位組織員同時引導的學生不超過6人
(四)活動材料
任務單1張(雙面),彩筆、鉛筆
(五)活動步驟與引導語
活動介紹:從這個活動開始,我們要開始探索神秘的「我是誰」這個話題,現在請尋找一個熟悉的同學作為搭檔一起參與這個活動。
(1)在「我的特質」的詞表中圈出符合自己的詞語;將自己的任務單沿中間的虛線對摺(目的是避免他人評價受到自我評價的幹擾),與你的搭檔交換任務單,在「TA的特質」的詞表中圈出符合自己的同伴的詞語(兩次都使用鉛筆)。
(2)對比自我與他人的評價:在「我的特質」的詞表中使用紅色筆圈出那些與他人評價重合的詞語,結合喬哈裡窗的圖介紹「公開我」。
(3)在「我的特質」的詞表中使用綠色筆圈出剩餘(與他人評價不重合)的詞語,結合喬哈裡窗的圖介紹「隱私我」。
(4)在「TA的特質」的詞表中使用藍色筆圈出那些與自我評價不重合的詞語,結合喬哈裡窗的圖介紹「盲目我」。
(5)引導學生對比在「公開我、隱私我、盲目我」中哪一個類別下的詞語數量最多,特別關注一下「盲目我」的詞語,是否讓自己感到意外、是否增加了對自己的認識。
(6)結合喬哈裡窗的圖介紹「潛在我」。鼓勵學生找其他自己熟悉的人來做這個活動,增加自我認識。完成活動後蓋章通關。
(六)注意事項
1、強調在評價自我和他人時不要互相干擾;準備充足數量的鉛筆和至少3種不同顏色的彩筆,圈形容詞的彩筆需要和喬哈裡窗的幾個我的顏色對應,方便對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