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與人格特質

2020-12-17 騰訊網

  之前曾寫過關於招聘與人格特質的文章,文章更多的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甄選合適的人從事適合的工作。今天要表述的是如何從個體的角度來理解人格特質對職業選擇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特別是對於職業生涯中期的中年人。

  典型案例與分析

  【案例中的王女士】42歲,從事與製造業財會相關的基礎工作15年,最近尋求職業轉型,跳槽到一家服務型企業管理公司,從事數據分析與策劃類工作。

  過去那麼多年一直從事相似工作感覺沒有什麼意思(相同工作不同的單位),【自述】過去那麼多年一直從事相似工作感覺沒有什麼意思(相同工作不同的單位),想通過次職業轉型,尋求新的職業發展空間。剛到新公司兩個月時間,一開始對工作很有自信,憑藉自己多年的財務數據分析能力這份工作很容易上手,但是一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工作上的停滯與後退,發現自己對工作的想法與上級有顯的分歧,並且開始出現「聽不懂工作要求,」「理解不了上級意圖」這些情況。

  【他述】同事說她是個經驗主義者,工作沒有創新,雖然很好學也常常向同事請教專業方面的知道,但是一落實到時她自己的工作上,就回到原來的思路上去了。上級說她的悟性比較弱,還有點固執,有點自視過高,說都明白,一做起來,就差了很遠。

  【評估】通過測試及交流發現她的發散性思維比較差,慣性思維比較嚴重,自視較高,有強迫傾向。目前的工作與原來的工作無論從內容還表現方式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改變,目前的數據分析不是以前那種數字分析,一字之差,意義是完全不同的,王女士對於數字的敏感可以說基於近20年的工作經驗是完全可以勝任的,但是對於數據分析需要的人格特質還包括一些創新性和冒險性的因素,然王女士顯然不具備,所以工作效率才會下降,引發持續性的焦慮。

  【建議】由於王女士焦慮的源頭是工作上的失意、停滯、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沒有勝任領導交辦的工作任務。而導致這種結果不是王女士不努力、不認真(她參加了相關培養也買了一些書籍學習但進步不明顯),而是她在這個領域悟性差,找不出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許是知道要求,但是沒有學會方法。總之王女士對目前的工作勝任能力出了問題,不勝任的原因是她在數據分析方面的靈性太弱,不開竅。建議王女士重新認識自己找出崗位勝任的能力,重新匹配適合的崗位。即然知道自己做了不來,就換份工作吧。

  術語解釋

  【人格】這裡我們說的人格是指個體獨有,與他人相區別的內在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

  【特質】一組類似信仰和烙印的人的習性,在別人眼裡這些是個體最典型的特徵,足以勾勒出一個人的基本形象。

  【人格特質】在別人看來這是特質是個體最典型的,可以預測行為傾向的一組因素。是個體所表現出來的長久的、穩定的、一致的心理結構。這些特質非常穩定,在不同情境下都會用這種特質來表達個體的內心與情緒。

  【人格的獨特性】個體在遺傳、環境、教育、重大應激事件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明顯區別與他人的那些「標籤」,就像這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即使有相同的容貌,人格也是不同的。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人格特質與職業選擇建議

  職業對一般人而言除了是謀生的手段之外更是終生的事業追求所在,特別是處於職業生涯中期的中年人,基本都有了十幾年的職場工作經驗,也許在某一領域還做出了相當成績。但是因為人潛意識裡的向好性以及人的事業心都促使中年人在職業生涯的中期會做出一些新的選擇,也許是主動的選擇轉型就像案例中的王女士,也許是因為其他外部原因的,而不得不重新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軌跡。

  這個時候個體就需要特別把人格特質的因素充分考慮進來,以便更準確、更正確的規劃未來的職業。經過了前半生的歷煉,人的個性更加穩定、特質更加穩固,如果能夠將這些特質與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相匹配,將有利於成功轉型,再創事業新高。反之,中年轉型的風險加上對自身人格特質的認識偏差將導致職業發展「有道難以越過的鴻溝」——就像一個滿懷著信心爬樹的豬,即使再努力,再增加裝備、再加強訓練也不如一隻普通的猴子爬得快。

  最近有科學家發表文章表達了人格特質是可以培養的理論,從某種意義說從工作的結果導向原則來分析,所許是人格特質起了作用,也許是一些技術、技能、技巧給予了有效的補充才讓人格特質在整個的工作任務完成過程中沒有起到質的作用,但是,我們如果從個體與職業的關係來解釋,不難看出,一個特質方面有缺陷的人要想完成那項工作,也許要附出幾倍的精力才能勉強完成,而對於自身具備特質的人將是一件極其輕鬆的事件上,而整個過程帶給個體的成就體驗是有巨大差異的。

  挑戰不是不可以,職場也講性價比,挑戰的前提先要評估自己的實力,勝任能力,決不是只懷著滿腔的熱血「硬拼」。

相關焦點

  • 職業生涯規劃:職場成功人士的八大顯著特質
    特質五:與人為善,受人歡迎「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水知道答案》一書中,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理念。獲得職業成功的人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上的,你不一定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老手,但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同事關係。融洽的人際關係也能幫助自己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情緒,表現出色,更好地融入集體。
  • 在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軟體系統
    但是,在大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時,往往缺乏對職業生涯規劃正確的認知,對職業生涯規劃有些誤解,出現一些盲從性和功利性的行為。而職業選擇,就是找一份工作,實際上職業選擇本身也是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能力等因素選擇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這樣一個決策的過程。顯然職業選擇是職業生涯規劃中的重要一環,職業生涯規劃就是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 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為什麼要做職業生涯規劃?
    一、什麼是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主要是指根據個人的興趣、性格特點、內在潛能來確立個人的職業發展目標,並根據自身情況對未來職業生涯上的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進行設定,根據設定的這些目標來規劃不同階段下需要完成自我提升的通道。
  • 我的生涯 我做主—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感悟
    最大的收穫:一方面,在課上,董老師和侯老師常常通過引導,讓我們自己探索個人的人格類型、職業興趣、生涯價值等屬於我們自己的特質,我與因此對自己的性格類型,感興趣的職業以及適合的職業有了初步的認知;另一方面,在課上的許多案例分析中,我也了解了諸如MBTI人格類型、SMART原則這些與學業規劃、職業選擇相關的專業知識,掌握了對接下來的學業
  • 中學生生涯規劃測評是什麼?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生涯規劃同樣如此。中學生生涯規劃測評作為中學生涯規劃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是中學生在進行自我認識和外部探索的重要輔助工具。我們以51選校生涯規劃測評體系為例,向大家介紹中學生生涯規劃測評究竟是什麼。中學生生涯規劃測評是能力測試的一種,主要是針對中學生群體,測試的內容包括興趣傾向、個性、學習潛能、多元智能、價值觀等。51選校的測評工具主要包含中學生興趣測評、人格測驗、多元智能測評、學科效能測驗等。
  • 淺論生涯教育中人格類型測驗和特質測驗的應用
    與人格類型論不同,人格特質理論它強調的是,從「連續」的維度上對人格進行劃分。 相對應人格理論,人格測量也發展成兩種類型,一種是以「霍蘭德」「MBTI」等為代表的的人格類型測驗,一種是以「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卡特爾人格特質測評」「大五人格」等為代表的特質類測驗。
  • 青少年職業生涯規劃小組案例
    增強青少年對自我的認識,提升青少年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能力80%的服務對象能畫出自畫像,分享自己的性格與技能1.80%服務對象相互認識    2.建立團體規範,制定出團體契約社會工作者在進行小組之前,先對小組的主題、小組內容、小組的安排與要求、參加小組的意義向服務對象做簡單介紹,讓服務對象對本小組有個初步的基本的認識。
  • 中學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借鑑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涵蓋生涯認知、生涯探索、生涯選擇等一些方面,內容豐富且具體。如杭州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更是面向所有學生,貫穿高中階段全過程:高一年級藉由常規課的教育契機,喚醒學生生涯發展意識,讓學生了解生涯發展歷程,了解個人興趣、特質和價值觀,思考「我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我怎麼做?」
  • 生涯運數,一分鐘透析人格特質
    LifeCode Mastery生涯運數精修班亞洲人際權威教育大師江緯辰Michael
  •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舉措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堅定理想信念、養成健全人格、釐清職業發展脈絡、實現教育根本目標的重要途徑。首先,思想上重視。現階段,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就業競爭機制的不斷健全,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高校教育育人的環節中扮演的角色越發重要,因此,高校應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視程度,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納入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學過程中,而保證其牢固樹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
  • 職業生涯理論—霍蘭德類型理論
    霍蘭德類型理論實質是特質因素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也叫職業興趣理論,是美國學者霍蘭德從帕森斯的理論中啟迪出來的,該理論建立起了人格和環境之間相匹配的職業類型。霍蘭德通過研究發現,人格形成受個人的遺傳因素和生活經歷的影響,特定人格的個體將會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職業生涯發展道路,這樣個體才能最好地發揮自我的潛能與優勢。同時職業可以改變個人,個人也可以塑造出特有的職業人際環境。他認為,「個人的職業滿意程度、職業穩定性與職業成就,取決於個人的人格與工作環境之間的適配性」。
  •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職業生涯規劃的訓練有助於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規劃個人的職業生涯,可以使職業目標和實施策略能瞭然於心中,並便於從宏觀上予以調整和掌控,能讓大學生在職業探索和發展中少走彎路,節省時間和精力;同時,職業生涯規劃還能對大學生起到內在的激勵作用,使大學生產生學習、實踐的動力,激發自己不斷為實現各階段目標和終極目標而進取。
  • 職業生涯規劃第一步,自我探索如何做?
    臨近畢業,究竟該找一個什麼樣的工作,成了很多大學生頭疼的問題,在生涯規劃諮詢的時候,諮詢師在了解來訪者的問題後,通常都是三個步驟:自我探索職業探索生涯決策,說白了就是先了解自己,再了解崗位,再做決定。
  • 王潤飛職業生涯規劃書-我的職業規劃是當一名公務員
    我認為在高中階段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很好很重要!
  • 什麼是生涯規劃?生涯規劃與志願填報的關係?專業建議來了
    這樣對一個一個事件的有效應對,就是生涯規劃的內容。總的來說,生涯規劃就是我們了解自我,了解世界,合理規劃、積極行動,有效應對,最終不斷適應生活、發展自我的過程。了解個人的特質與期待是非常重要的。個人的特質可以通過科學的測評獲得,比較普遍的特質包括,興趣、人格特質、技能、價值觀等。例如,想了解職業興趣,可以選擇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想了解個人的人格特質,可以選擇MBTI、大五人格等測試。當然,除了科學的測評,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一些特質進行了解。
  • 職業生涯規劃: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原標題:職業生涯規劃: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何讓學生逐漸認識到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所在,學會把興趣轉變成學科優勢、職業興趣和事業追求。杭師大附中一直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學生選課指導、生涯規劃常規課程的開發和開設、學生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 職業生涯規劃:霍蘭德性格-職業匹配理論與施恩職業錨理論
    職業生涯規劃:霍蘭德(Holland)的性格-職業匹配理論與施恩職業錨理論一、霍蘭德(Holland)的性格-職業匹配理論1、人格類型—職業匹配理論格類型—職業匹配理論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著名的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Holland)提出的,實質在於人格與職業的相互適應。
  • 職業生涯規劃是什麼?職業生涯規劃名詞解釋
    職業生涯規劃是什麼?相信很多學校老師和學生家長都不知道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下面就來說說什麼是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說白了就是對自身的職業發展路線進行規劃,但是這個規劃不是簡單的規劃,需要結合多方面因素,使得規劃出來的路線適合自己的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且自身的家庭背景、社會背景都能為自身的職業生涯起到幫助的作用。
  • TQC科學指導職業生涯規劃
    但是到底怎麼做才能正確規劃職業生涯呢? TQC測評系統是基於腦科學研發而成的手腦回流測評系統,也是進入到學校的非問卷測評系統。與常規的問卷系統和量表相比,TQC系統客觀,不受被測評者的情緒以及主觀意願影響,收集到的信息更為準確。而且TQC系統可以在2分鐘內完成數據採集,之後通過1.4億人的大數據系統比對,直接形成完整的TQC測評報告。
  • 關於職業生涯規劃那些事兒
    2.公平、公開原則   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企業在提供有關職業發展的各種信息、教育培訓機會、任職機會時,都應當公開其條件標準,保持高度的透明度。這是組織成員的人格受到尊重的體現,是維護管理人員整體積極性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