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寫過關於招聘與人格特質的文章,文章更多的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甄選合適的人從事適合的工作。今天要表述的是如何從個體的角度來理解人格特質對職業選擇以及職業生涯規劃的問題。特別是對於職業生涯中期的中年人。
典型案例與分析
【案例中的王女士】42歲,從事與製造業財會相關的基礎工作15年,最近尋求職業轉型,跳槽到一家服務型企業管理公司,從事數據分析與策劃類工作。
過去那麼多年一直從事相似工作感覺沒有什麼意思(相同工作不同的單位),【自述】過去那麼多年一直從事相似工作感覺沒有什麼意思(相同工作不同的單位),想通過次職業轉型,尋求新的職業發展空間。剛到新公司兩個月時間,一開始對工作很有自信,憑藉自己多年的財務數據分析能力這份工作很容易上手,但是一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工作上的停滯與後退,發現自己對工作的想法與上級有顯的分歧,並且開始出現「聽不懂工作要求,」「理解不了上級意圖」這些情況。
【他述】同事說她是個經驗主義者,工作沒有創新,雖然很好學也常常向同事請教專業方面的知道,但是一落實到時她自己的工作上,就回到原來的思路上去了。上級說她的悟性比較弱,還有點固執,有點自視過高,說都明白,一做起來,就差了很遠。
【評估】通過測試及交流發現她的發散性思維比較差,慣性思維比較嚴重,自視較高,有強迫傾向。目前的工作與原來的工作無論從內容還表現方式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改變,目前的數據分析不是以前那種數字分析,一字之差,意義是完全不同的,王女士對於數字的敏感可以說基於近20年的工作經驗是完全可以勝任的,但是對於數據分析需要的人格特質還包括一些創新性和冒險性的因素,然王女士顯然不具備,所以工作效率才會下降,引發持續性的焦慮。
【建議】由於王女士焦慮的源頭是工作上的失意、停滯、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沒有勝任領導交辦的工作任務。而導致這種結果不是王女士不努力、不認真(她參加了相關培養也買了一些書籍學習但進步不明顯),而是她在這個領域悟性差,找不出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許是知道要求,但是沒有學會方法。總之王女士對目前的工作勝任能力出了問題,不勝任的原因是她在數據分析方面的靈性太弱,不開竅。建議王女士重新認識自己找出崗位勝任的能力,重新匹配適合的崗位。即然知道自己做了不來,就換份工作吧。
術語解釋
【人格】這裡我們說的人格是指個體獨有,與他人相區別的內在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
【特質】一組類似信仰和烙印的人的習性,在別人眼裡這些是個體最典型的特徵,足以勾勒出一個人的基本形象。
【人格特質】在別人看來這是特質是個體最典型的,可以預測行為傾向的一組因素。是個體所表現出來的長久的、穩定的、一致的心理結構。這些特質非常穩定,在不同情境下都會用這種特質來表達個體的內心與情緒。
【人格的獨特性】個體在遺傳、環境、教育、重大應激事件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明顯區別與他人的那些「標籤」,就像這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界上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即使有相同的容貌,人格也是不同的。所謂「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人格特質與職業選擇建議
職業對一般人而言除了是謀生的手段之外更是終生的事業追求所在,特別是處於職業生涯中期的中年人,基本都有了十幾年的職場工作經驗,也許在某一領域還做出了相當成績。但是因為人潛意識裡的向好性以及人的事業心都促使中年人在職業生涯的中期會做出一些新的選擇,也許是主動的選擇轉型就像案例中的王女士,也許是因為其他外部原因的,而不得不重新的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軌跡。
這個時候個體就需要特別把人格特質的因素充分考慮進來,以便更準確、更正確的規劃未來的職業。經過了前半生的歷煉,人的個性更加穩定、特質更加穩固,如果能夠將這些特質與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相匹配,將有利於成功轉型,再創事業新高。反之,中年轉型的風險加上對自身人格特質的認識偏差將導致職業發展「有道難以越過的鴻溝」——就像一個滿懷著信心爬樹的豬,即使再努力,再增加裝備、再加強訓練也不如一隻普通的猴子爬得快。
最近有科學家發表文章表達了人格特質是可以培養的理論,從某種意義說從工作的結果導向原則來分析,所許是人格特質起了作用,也許是一些技術、技能、技巧給予了有效的補充才讓人格特質在整個的工作任務完成過程中沒有起到質的作用,但是,我們如果從個體與職業的關係來解釋,不難看出,一個特質方面有缺陷的人要想完成那項工作,也許要附出幾倍的精力才能勉強完成,而對於自身具備特質的人將是一件極其輕鬆的事件上,而整個過程帶給個體的成就體驗是有巨大差異的。
挑戰不是不可以,職場也講性價比,挑戰的前提先要評估自己的實力,勝任能力,決不是只懷著滿腔的熱血「硬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