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成為父母,大部分人都會迷茫,不知如何照顧孩子,更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我們都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父母,但親貝網小編要說的是,育兒沒有捷徑,所有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學習,家長們抽出時間來看看這五大教育法則,通過實踐帶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
1. 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帶領孩子認識廣闊的世界
一家公司裡,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裡,幾年後還是那麼小,於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人們就把它們養在院子塘裡,這些魚竟然迅速長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
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便沒有了自己的選擇和思考,沒有創新思維,也不願去嘗試新的事物,所以做父母的我們,要給孩子更多自己的選擇,讓孩子自主發現更廣闊的世界。
2. 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多嘗試
好奇心的培養,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即使是熟悉的環境、事物,它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孩子同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做各種各樣的嘗試,問各種奇葩問題,這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多嘗試,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3. 延遲滿足: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恆心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的「成長跟蹤實驗」。他在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給每人一粒糖,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就能吃到兩粒。有些孩子馬上就吃了,有些孩子熬過了漫長的20分鐘得到2粒糖。
經過多年跟蹤他們發現:能等到20分鐘的孩子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明顯強於等不及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那些性急的孩子,也更多的表現出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的性格特徵,往往屈從於壓力,選擇逃避。
父母要讓孩子能做到在一定時間內專注於一件事物,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恆心。
4.感覺剝奪: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多去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
加大拿心理學家進行過一次「感覺剝奪」實驗,實驗者被限制視覺、聽覺、觸覺,安排在單獨的實驗裡。幾個小時後,他們就開始感到恐慌,產生幻覺,三四天後,他們對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渙散,焦慮,恐懼,精神上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急切要求停止實驗。實驗結束後數日,他們才慢慢恢復正常。
通過實踐,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象,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適應環境下求得生存。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苦怕孩子遇到危險,對他們千嬌萬寵,這樣的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而且會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難以適應。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5.天賦遞減法則:教育孩子要趁早
兒童的潛能培養遵循著天賦遞減法則,即兒童的天賦隨著年齡增大而遞減。有經驗的漁夫說,現在像過去那樣善於遊泳、撒網的人少了,因為現在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在讀書呢,而水上功夫必須從十歲左右開始練起。不少專家認為,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發展期內進行培養,就會出現潛能遞減的現象。
信息來源:遊美營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