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沒有捷徑,這23個教育法則,決定孩子一生幸福

2020-08-30 李中瑩

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如何做一個好父母?

這些話題早在百年前眾多教育學家們就在聊。

經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無數父母的親身試驗,世界最偉大的23個教育法則脫穎而出,你會發現,這些教育觀念在今天依舊適用,也仍具養分。

育兒沒有捷徑,願與各位父母共勉。

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裡,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裡,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麼小,於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

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人們就把它們養在院子塘裡。

沒想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得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

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便沒有了自己的選擇和思考。

所以,他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或許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

羅森塔爾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能帶來積極的結果。在皮格馬利翁神話裡,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

他無可救藥地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終於,他執著的愛,感動了愛神,雕像活了,成了他的妻子。

於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

積極的期望,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

在孩子受到挫折的時候,父母和朋友對孩子積極的期望和支持,就顯得格外重要。

相反,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孩子會變得消極,或者在遭遇挫折後一蹶不振。

強化定律:培養好習慣

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往水裡放一堵玻璃牆,鯨魚和其他小魚各放在一邊。

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著玻璃想要遊到對面,後來它終於發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再撞擊了。

後來科學家把玻璃牆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如有玻璃牆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複的經歷後,就被固定起來,形成了習慣。

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個習慣。

當然,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也跟這個習慣形成的時間有很大關聯,改變會更難,要花費更多時間。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

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的培養,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

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即使是熟悉的環境、事物,它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

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

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孩子同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會玩一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也會問一些我們回答不出來的問題。

這時候,父母鼓勵孩子多嘗試,和孩子一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很好地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夢想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比爾老師布置了關於未來理想的作文,小羅伯特描繪了一個200畝的牧場,並畫了一幅牧場圖。

老師卻給了一個F的差評,因為老師覺得太不切合實際了,羅伯特的父親只是一位馴馬師。他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

羅伯特思考再三,並沒有那麼做。

這個F作業,一直激勵著羅伯特,後來,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淚流滿面,因為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當年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看似多麼遙不可及,可如今已經實現。

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麼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麼樣就行了。必要時,做一些安全方面的提醒。

至於方法,讓他們去想,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南風效應:培養孩子自覺的力量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

北風冷冷地、張牙舞爪地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徐徐地吹,溫暖地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

南風為什麼勝利,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

這種啟發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也被稱作「南風效應」。

了解事情的情況,並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這是商人世界裡的雙贏法則。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

父母要做的是了解孩子的內心,多加寬容,注重引導,如果孩子並不喜歡與信任你,你說的一切都很難奏效。

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承擔後果

約翰一次又一次忘了帶飯,媽媽也說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她經常怕約翰餓著,就給他送過去。

有一天,媽媽知道了自然懲罰法,照例跟約翰說不要忘了帶飯哦,但補充道,你要是忘了只能自己餓肚子了。約翰答應著,依然忘了帶飯。

於是,約翰餓著肚子過了一下午,這讓他懂得,不帶飯,自己就要承擔後果。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這就是自然懲罰。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孩子自己感受經歷的東西,往往比我們傳教給他的更加深刻。

尊重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課堂上,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裡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並讓他們畫出來。

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記下來,並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

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在你們小,以後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

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

魯迅先生說過:對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

尊重他的隱私,尊重他的選擇,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導,他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

延遲滿足: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的「成長跟蹤實驗」。

他在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給每人一粒糖,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就能吃到兩粒。

有些孩子馬上就吃了,有些孩子熬過了漫長的20分鐘得到2粒糖。

經過多年跟蹤他們發現:能等到20分鐘的孩子,在各方面的綜合素質明顯強於等不及的孩子,並在以後更容易獲得成功。

那些性急的孩子,也更多的表現出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的性格特徵,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選擇逃避。

父母在家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玩一個「3分鐘遊戲」。找來沙漏跟孩子約定:沙子漏完正好是3分鐘,咱們一起看故事書,3分鐘一到,你就去玩吧。

3分鐘,正是孩子專注的時間,3分鐘之後,就打住,要經過很多次培養,形成習慣,這樣,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時間內專注於一件事物了。

孩子的恆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驗。

感覺剝奪: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心理學家進行過一次「感覺剝奪」實驗。

實驗者被限制視覺、聽覺、觸覺,安排在單獨的實驗室裡。

幾個小時後,他們就開始感到恐慌,產生幻覺,三四天後,他們對外界刺激敏感,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焦慮、恐懼,精神上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急切要求停止實驗。實驗結束後數日,他們才慢慢恢復正常。

通過實踐,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象,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境求得生存。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吃苦怕孩子遇到危險,對他們千嬌萬寵;

這樣的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會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將難以適應。

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

倒U型假說:給孩子適當壓力

倒U型假說證明:壓力太小,沒有動力;壓力太大,又成為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能成為激勵人的動力,做什麼事情效率才會高。

有一個心理暗示的故事:

一個原始部落裡,大家都相信他們的巫師,只要是他說的,人就會朝著他說的方向發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

後來一個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正是人們過於相信巫師,他的話就成了心理暗示。

給孩子適當壓力,告訴他不要太在意,保持自己的謹慎,才能更好的發揮。

破窗理論: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斯在富人區和窮人區放了兩輛一樣的車。

放在富人區的車,完好無損,過了一個星期,它還是那樣;在窮人區的車,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沒過一天,就被人偷了。

後來,他把那輛在富人區的車打破一塊玻璃,沒過幾個小時,車就被人偷走了。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個試驗為基礎,提出「破窗理論」,用來表達環境對人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家庭環境在孩子成長中佔有重要地位。

給孩子一個整潔溫馨的家,夫妻恩愛,不當孩子的面吵架起衝突,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禮物。

天賦遞減法則:教育孩子要趁早

天賦遞減法則,即兒童的天賦隨著年齡增大而遞減,教育的越多,其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揮的越少。

在國民教育普及的今天,傑出的手工藝人反而少了。

有經驗的漁夫說,現在像過去那樣善於遊泳、撒網的人少了,因為現在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在讀書,而水上功夫必須從十歲左右開始練起,這也就能解釋,巴西雖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卻很多的事情了。

不少專家認為,鋼琴如果不從5歲開始練,小提琴如果不從3歲開始練,就不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也就是說,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發展期內進行培養,就會出現潛能遞減的現象。

超限效應:不要過多批評孩子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

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很好,準備多捐點錢;十分鐘後,他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他決定不捐錢了。

當牧師終於講完冗長的演講,作家不僅未捐錢,反而拿走了兩塊錢。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

這種效應在家庭中時常發生。

例如孩子錯了,父母會一次又一次的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這些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到反感討厭。

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

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的出現,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

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木桶定律:讓孩子全面地發展

木桶定律認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

這告訴我們,我們從事某一樣工作,總有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長處與短處,提高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短處,工作就會更成功。

如果學理的學生不懂文,他的思維方式會受到很大影響,將來的創新能力就不高。

孩子的發展也是這樣,均衡發展,更能讓孩子在未來飛的更高走的更遠。

手錶定律:給孩子定明確的目標

尼採說:朋友,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

只有一隻手錶,就可以知道是幾點,兩隻手錶並不能告訴孩子更準確的時間,只會讓孩子失去對準時的信心。

它會把孩子弄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以哪一個為標準。

手錶定律告訴我們:

一個人不能同時由兩個以上的人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

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同樣,一個孩子不能同時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則,他也無所適從。

禁果效應: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

13歲的德比與艾麗斯走到了一起,一開始家長和老師都全力幹涉,這反而讓他們有了共同語言,更加接近。

後來,校長改變策略,他將孩子和老師都叫去,不僅沒批評孩子們,反而說老師誤會了他們,把他們純潔的友情玷汙了。

過後,兩個孩子還是照樣來往,但沒過多久,他們就因為沒有共同點而漸漸疏遠,最終分道揚鑣。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

孩子對異性充滿好感是很正常的,父母和老師以平等的姿態加以引導,將情感轉發為學習動力,這是孩子們樂意接受的方法。

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勇對挫折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因病要做手術。

面對緊張、恐懼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謊言。

可是,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不好,她平靜的告訴拉吉夫:

手術後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誰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你必須勇敢地承受它。

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勇敢的忍受了這一切。

挫折常常無法避免,教孩子勇敢面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才會更平穩。

真愛法則:教育的真諦是愛

布萊恩有一個嗜酒如命的單身母親,他說:每年都至少有一位老師誇我的作業。

因為他們,我才堅持著做我的作業。中學校長知道了我的情況,每次逃學,他總會把我叫到辦公室去談話,就像老爸一樣。

在他的幫助下,我又對讀書充滿興趣,並考上一所文科藝術學院,並獲得全額獎學金,後來還獲得全美大學生藝術創作大賽一等獎而聞名全國。

美國教育學家威廉說,這就是「真愛法則」。

愛是一個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訣就是愛,教育的捷徑就是愛之路。

在孩子調皮時,給他真愛,是用心的關懷、交流,而不是下結論,放任自流。

馬太效應:讓孩子自信成長

一位富人要去遠行,臨行前,他將財產委託給他的僕人掌管,給了第一個僕人5塔倫特(註:古羅馬貨幣單位),第二個僕人2塔倫特,第三個僕人1塔倫特。

第一個人賺了5塔倫特;第二個人也賺了2塔倫特;第三個人卻把錢埋在土裡。

富人回來了,對第一個僕人說:你是位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並把第三個人的1塔倫特奪下,給了第一個僕人。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馬太效應」。

這說明一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在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鼓勵和幫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績,

而這些好成績又會進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提高,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意識

狐狸世界的法則是:成年後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

如果你不懂生存,就被淘汰。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自己的孩子去公園,有很高的臺階,孩子興奮的自己要爬上去。

在他跌倒的時候,他望了望母親,母親慈愛地用眼神鼓勵他而沒有去扶他。

人生的階梯,我們不知道要經歷多久,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人可以幫我們爬自己的人生階梯。

有遠見的富人,只把很小的一部分財產留給後代,就是要讓他們明白,唯有他們自己努力,才能活的更好。

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競爭意識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就已經死了。但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活魚上岸。

原來,漁人在船的魚槽裡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出於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遊動,激發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

這就是「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

在孩子教育上,給他們競爭的舞臺,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

他們以後才更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刻板效應:放下對孩子的偏見

「刻板效應」也叫「定勢效應」,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並把這種觀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徵,而忽視個體。

有些父母,總記著孩子的「不是」與「錯誤」,對孩子已經形成一種不成才的刻板印象,當孩子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語言去評價他,這就傷了孩子的自尊,也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不要讓自己的刻板,阻擋孩子的進步。要把他的進步看在眼裡,放在心中,還要及時表揚。

加油吧,爸爸媽媽們。

相關焦點

  • 育兒沒有捷徑,五大教育法則助力孩子養成好習慣
    第一次成為父母,大部分人都會迷茫,不知如何照顧孩子,更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我們都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父母,但親貝網小編要說的是,育兒沒有捷徑,所有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學習,家長們抽出時間來看看這五大教育法則,通過實踐帶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1.
  • 風靡世界的23個教育法則,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
    經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無數父母的親身試驗,23個教育法則脫穎而出,你會發現,這些教育觀念在今天依舊適用,也仍具養分。育兒沒有捷徑,願與各位父母共勉。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會讓孩子受用一生。04 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的培養,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
  • 風靡世界的23個教育法則,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
    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如何做一個好父母?這些話題早在百年前眾多教育學家們就在聊。經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無數父母的親身試驗,23個教育法則脫穎而出,你會發現,這些教育觀念在今天依舊適用,也仍具養分。育兒沒有捷徑,願與各位父母共勉。
  • 風靡世界的23個教育法則: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
    經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無數父母的親身試驗,世界最偉大的23個教育法則脫穎而出,你會發現,這些教育觀念在今天依舊適用,也仍具養分。育兒沒有捷徑,願與各位父母共勉。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會讓孩子受用一生。
  • 【605】風靡世界的23個教育法則,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
    經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無數父母的親身試驗,23個教育法則脫穎而出,你會發現,這些教育觀念在今天依舊適用,也仍具養分。育兒沒有捷徑,願與各位父母共勉。01 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一家公司裡,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裡,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麼小,於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人們就把它們養在院子塘裡。
  • 風靡世界的23個教育法則
    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如何做一個好父母?這些話題早在百年前眾多教育學家們就在聊。經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無數父母的親身試驗,世界最偉大的23個教育法則脫穎而出,你會發現,這些教育觀念在今天依舊適用,也仍具養分。育兒沒有捷徑,願與各位父母共勉。
  • 20個流行至今的教育法則,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
    -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如何做一個好父母?這些話題眾多教育學家們在聊。經歷時間的積累沉澱和無數父母的親身試驗,20個教育法則在今天依舊適用,也仍具養分。育兒沒有捷徑,願與各位父母共勉!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會讓孩子受用一生。4.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的培養,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既使是熟悉的環境、事物,它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 出生時間,決定了孩子一生幸福?多數媽媽說準,你家娃中了嗎?
    導讀:出生時間,決定了孩子一生幸福?多數媽媽說準,你家娃中了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出生時間,決定了孩子一生幸福?多數媽媽說準,你家娃中了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童年不缺愛》:這三個字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童年的經歷決定了孩子未來的命運。有句話說:幸福童年療愈一生。作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我們已經看過聽過太多令人傷心落淚的事件:前不久,一名初中生,因為被媽媽打了一巴掌,從教學樓縱身跳下,14的生命戛然而止。兩個月前,一名花季少女,從自己家跳樓,父親救女心切,想要接住自己的孩子,卻雙雙殞命。
  • 優秀的父母,都知道培養孩子的這五大教育法則
    人生第一次成為父母,不知如何照顧孩子,更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每一位家長都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父母,在這裡要說一句,育兒沒有捷徑,所有一切都要重新開始學習,家長們抽出時間來看看這五大教育法則,通過實踐帶給孩子受用一生的好習慣。1.
  • 影響孩子一生的45個親子教育法則,滿篇金句
    影響孩子一生的45個親子教育法則,滿篇金句2018-01-04 16:01:57 我要評論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基礎環節,親子關係則是影響孩子成長以及家庭穩定的重要因素,但是 父母 作為一種不用培訓就可以擁有的身份,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與孩子相處,才能營造溫馨的親子氛圍呢?
  • 【育兒百科】讓孩子一生受益的十五個詞
    如果您尚未關注,請點擊標題下方的「中國教育報」關注我們  1、節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靠的都是恆心與持久。節儉更是如此,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節儉是累積財富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應該把這個詞用行為做給孩子看,用耐心講給孩子聽。也許這對他一生都有意義。
  • 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9個教育方法,你不可錯過的幸福諫言
    生活中我們都在討論,如何做好一個優秀的父母,怎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我想這是父母之間最關心的話題,所以今天帶來了最具養分的教育理念與各位家長一起共勉。1: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適當的給予自由。始終相信一句話,庭院豈生千裡馬,花盆難養萬年松,草木;動物都需要空間成長,更何況孩子呢?
  • 學會這5個風靡世界的教育法則,知行合一,教育孩子得心應手
    導讀: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很多家長希望多講講這一類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今天再寫幾個著名的教育法則,如果喜歡,包 麻麻還會再接再厲哦。天賦遞減法則一天,一位女士來到了達爾文家裡,特意請教一個育兒問題: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孩子最好。
  • 熊孩子屢教不改,父母巧用「費斯汀格法則」,教育孩子事半功倍
    熊孩子屢教不改,父母巧用「費斯汀格法則」,不做無用功齊女士有一個5歲的兒子,從小就被家裡嬌生慣養,一直都是無法無天,對於這件事情齊女士也是非常無奈,對於一個媽媽而言,沒有什麼能比得上孩子的教育更重要,但是每當孩子淘氣不聽話的時候,齊女士單靠說教,根本沒有辦法震住孩子,
  • 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三個層次,決定孩子一生的高度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教育熟知,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資訊,感謝您的收看!一位著名的美國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關係,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很明顯,真正決定孩子起跑線的,不是孩子上多少早教興趣班,或者認識多少單詞,或者學習幾個國家的語言,而是取決於父母教育方式。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教育者,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將決定他們生命的高度。有三個層次的養育孩子的中國父母,不妨對照一下自己的實踐,看看自己身處第幾層。
  • 專家:這三種時間出生的孩子,一生更幸福,真的很準
    導讀:專家:這三種時間出生的孩子,一生更幸福,真的很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專家:這三種時間出生的孩子,一生更幸福,真的很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出生的時間,決定一生的幸福,你家寶寶是這個時間出生的麼?
    導讀:孩子出生的時間,決定一生的幸福,你家寶寶是這個時間出生的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出生的時間,決定一生的幸福,你家寶寶是這個時間出生的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當幸福來敲門》:追尋幸福之路沒有捷徑
    這部影片於2006年上映,在豆瓣上,這部電影的評分高達9分,在豆瓣電影Top250中排名第23位!影片中克裡斯在生活中屢屢碰壁,但他是一個有信仰的人,一個時刻有準備的人,總能在關鍵時刻抓住機會,一個時刻堅持努力的人,他相信幸福總有一天不期而至,而追尋幸福之路沒有捷徑。
  • 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不是金錢地位
    決定孩子一生幸福的,不是金錢地位,而是這一樣!其實一個孩子為大家所反感,多是因為他身上有很多壞習慣。一個孩子得到周圍人的歡迎,得益於他身上有很多好習慣和品質。人是習慣性的動物,孩子一生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終生受用,自然幸福;養成一大堆不良習慣,遺害無窮,毀掉一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