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教育熟知,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資訊,感謝您的收看!
一位著名的美國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關係,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很明顯,真正決定孩子起跑線的,不是孩子上多少早教興趣班,或者認識多少單詞,或者學習幾個國家的語言,而是取決於父母教育方式。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教育者,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將決定他們生命的高度。
有三個層次的養育孩子的中國父母,不妨對照一下自己的實踐,看看自己身處第幾層。
三個育兒層次:
放養
有些人說,做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順其自然。然而,許多家長卻誤讀了這句話,錯的是把放養當慢養,把縱情當縱情。
您覺得教育孩子麻煩,就把孩子推到教師和教育機構,自己做掌柜;
你們都嫌孩子太吵,懶得對他們進行性教育,就直接扔給他們一個手機;
您希望孩子能認真地看書,可自己一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刷抖音。
想想看,教育孩子就會靜待花開,卻不知道靜待花開之前,還要默默耕耘。你們所羨慕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哪一個天生天賦異稟,還沒有傾注父母無數心血。
「文理全才」武武亦姝不僅獲得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還順利考入清華大學。
在你羨慕父母有如此優秀的女兒時,卻不知道,武亦姝的父親深知言傳身教的道理。每過一天,不管再忙,他都會關掉手機,陪武亦姝一起學習,一起朗誦詩歌。
很明顯,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其原因在於父母,即原生家庭。
被放逐的孩子,只會野蠻生長,他們沒有實力,沒有教養,與人競爭,結果只會永遠失去升遷的通道。
本來,最底層的育兒方式,就是放養。低等的父母不懂得,真正的放養,「放」是思想,「養」是習慣。它們不知道,要想靜候花兒開放,還得默默地耕耘。她們以「放養」二字為藉口,自欺欺人,殊不知,你前世偷竊的懶惰,後世不得不拼命還。
放小孩,只是暫時的放鬆。等孩子長大後再無出息,便成為永遠的「大嬰兒」。最後,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圈養
第二個層次是教養,即圈養,即所謂的「精細教育」。想起前些年,網上有一篇題為「一個月的工資三萬,還是撐不起一個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裡引起熱議。本文的主角是一個在企業做主管的母親。儘管母親每月的工資高達3萬多元,但她仍然無法承擔女兒的教育費。
在美國留學10天的女兒:20000元;
代辦費:5000元;
鋼琴課費用:每星期兩節鋼琴課,200元,共2000元;
遊泳課:2000元;
三科的英語,奧數,作文培訓班:6000元。
不知從何時起,養育子女成為中產階級「買車買房」之後的新戰場。這類兒童自幼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只要是孩子想學的,伸手就能摸到。
被囚禁的孩子,大部分都能保持很好的學習成績,而且常常是有禮貌、守規矩、多才多藝的。
但人工飼養也有其不足之處。家長花了很多錢,想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於是教育也變得急功近利。
更為糟糕的是,父母的目光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和才藝,而忽視了與孩子的感情,以及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
具有「神童」之稱的魏永康,從小成績優異,2歲就掌握了一千多個漢字,4歲上完初中後,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魏永康在17歲時被中科院錄取,可最後,他卻被中科院開除。理由很簡單:生活不能自理。魏永康的情商幾乎為零,小時候媽媽陪他讀書,根本不讓他做家務,甚至在他上大學時,還親自給他餵飯。
從頭到腳,從東方神童到被人勸退,魏永康成為現代版的「傷仲永」。但在他的背後,同樣站著無數愛子之心的父母,期盼著將孩子圈養起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為孩子遮風擋雨。
但是,沒有一對父母能為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因此,給孩子更好的愛,不是讓他變成溫室裡的花朵,而是讓他長成參天大樹,不是把他們關在籠子裡,而是讓他們歷練,在自己的藍天中自由翱翔。
慢養
被收養的孩子不獨立,被收養的孩子也沒有規矩,那麼最高級的養育是什麼?就是慢慢來
記起前幾天,在網上看到孫儷立的新年願望:
工作再忙碌,孩子學業再緊張,也要有更多的時間一起曬太陽,一起運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
與精心培養孩子的父母相比,孫儷的養育方式少了些焦慮,多了些耐心。他們兩個總是願意放慢腳步,陪著孩子們旅行,看書,孵小雞,打雪仗。
我不禁想起著名作家黑幼龍先生提到的一個詞,叫「慢養」。慢養育的孩子,在他看來,就像一座打了地基的房子,有著抗震的鋼結構。不管孩子將來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父母給予他的愛能夠使他充滿信心,堅定地走出低谷。
緩慢的養育,是讓孩子在學到「有用」的知識後,有更多的時間,去體驗生活,觀察世界;緩慢的養育,是讓孩子在學得好,多才多藝的同時,更能體會獨立精神,更能體會生活細微處的「小幸福」。
美國加州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專家艾莉森.戈普尼克曾經這樣說過: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只是個「木匠」,而應是一個「園丁」,他更像是帶有原生基因的種子、植物,同時又有千姿百態的成長可能。
因此,慢養兒童有別於放養兒童,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對兒童進行適當的教育;慢養兒童也不同於圈養兒童,它不僅注重兒童的成績,更注重關愛和陪伴,滋潤兒童的童年,讓快樂的童年治癒兒童的一生。
親子關係的高低,決定著孩子一生的高度
一個思想家曾經說過:「一個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主要取決於他從最初的教育者那裡得到的愛的品質,他的陪伴以及他的示範。」
誠然,孩子不同的成長表現,背後是家長對孩子的不同規劃,家長的不同層次。
低層父母,放任孩子,還自詡為「快樂教育」,最終讓孩子在放養中迷失自我,更毀了前程;
中級父母,精心育兒,給孩子最全面的教育資源,但卻讓孩子負重前行,更活得像溫室裡的花朵。
只有上流社會的父母,在給孩子全面教育的同時,也保留了一些不確定因素,讓孩子在自己的時區裡不緊不慢,不慌不忙地成長。
希望你們我都不再是孩子生命的主人,而是孩子背後的守護者。使我們的愛,能夠養育兒童,使他們成為最好、最真實的自己。
今天的教育熟知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嗎?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新鮮的資訊,您的點讚分享,收藏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大家~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