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三個層次,決定孩子一生的高度

2020-12-16 教育新知地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教育熟知,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資訊,感謝您的收看!

一位著名的美國家庭治療專家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與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這關係,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很明顯,真正決定孩子起跑線的,不是孩子上多少早教興趣班,或者認識多少單詞,或者學習幾個國家的語言,而是取決於父母教育方式。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教育者,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將決定他們生命的高度。

有三個層次的養育孩子的中國父母,不妨對照一下自己的實踐,看看自己身處第幾層。

三個育兒層次:

放養

有些人說,做父母最大的智慧就是懂得順其自然。然而,許多家長卻誤讀了這句話,錯的是把放養當慢養,把縱情當縱情。

您覺得教育孩子麻煩,就把孩子推到教師和教育機構,自己做掌柜;

你們都嫌孩子太吵,懶得對他們進行性教育,就直接扔給他們一個手機;

您希望孩子能認真地看書,可自己一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玩手機,刷抖音。

想想看,教育孩子就會靜待花開,卻不知道靜待花開之前,還要默默耕耘。你們所羨慕的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哪一個天生天賦異稟,還沒有傾注父母無數心血。

「文理全才」武武亦姝不僅獲得了「中國詩詞大會」總冠軍,還順利考入清華大學。

在你羨慕父母有如此優秀的女兒時,卻不知道,武亦姝的父親深知言傳身教的道理。每過一天,不管再忙,他都會關掉手機,陪武亦姝一起學習,一起朗誦詩歌。

很明顯,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奇蹟,而是有跡可循的因果。其原因在於父母,即原生家庭。

被放逐的孩子,只會野蠻生長,他們沒有實力,沒有教養,與人競爭,結果只會永遠失去升遷的通道。

本來,最底層的育兒方式,就是放養。低等的父母不懂得,真正的放養,「放」是思想,「養」是習慣。它們不知道,要想靜候花兒開放,還得默默地耕耘。她們以「放養」二字為藉口,自欺欺人,殊不知,你前世偷竊的懶惰,後世不得不拼命還。

放小孩,只是暫時的放鬆。等孩子長大後再無出息,便成為永遠的「大嬰兒」。最後,毀了孩子,也毀了自己。

圈養

第二個層次是教養,即圈養,即所謂的「精細教育」。想起前些年,網上有一篇題為「一個月的工資三萬,還是撐不起一個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裡引起熱議。本文的主角是一個在企業做主管的母親。儘管母親每月的工資高達3萬多元,但她仍然無法承擔女兒的教育費。

在美國留學10天的女兒:20000元;

代辦費:5000元;

鋼琴課費用:每星期兩節鋼琴課,200元,共2000元;

遊泳課:2000元;

三科的英語,奧數,作文培訓班:6000元。

不知從何時起,養育子女成為中產階級「買車買房」之後的新戰場。這類兒童自幼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只要是孩子想學的,伸手就能摸到。

被囚禁的孩子,大部分都能保持很好的學習成績,而且常常是有禮貌、守規矩、多才多藝的。

但人工飼養也有其不足之處。家長花了很多錢,想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於是教育也變得急功近利。

更為糟糕的是,父母的目光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和才藝,而忽視了與孩子的感情,以及對孩子獨立意識的培養。

具有「神童」之稱的魏永康,從小成績優異,2歲就掌握了一千多個漢字,4歲上完初中後,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

魏永康在17歲時被中科院錄取,可最後,他卻被中科院開除。理由很簡單:生活不能自理。魏永康的情商幾乎為零,小時候媽媽陪他讀書,根本不讓他做家務,甚至在他上大學時,還親自給他餵飯。

從頭到腳,從東方神童到被人勸退,魏永康成為現代版的「傷仲永」。但在他的背後,同樣站著無數愛子之心的父母,期盼著將孩子圈養起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為孩子遮風擋雨。

但是,沒有一對父母能為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因此,給孩子更好的愛,不是讓他變成溫室裡的花朵,而是讓他長成參天大樹,不是把他們關在籠子裡,而是讓他們歷練,在自己的藍天中自由翱翔。

慢養

被收養的孩子不獨立,被收養的孩子也沒有規矩,那麼最高級的養育是什麼?就是慢慢來

記起前幾天,在網上看到孫儷立的新年願望:

工作再忙碌,孩子學業再緊張,也要有更多的時間一起曬太陽,一起運動,一起讀書,一起旅行。

與精心培養孩子的父母相比,孫儷的養育方式少了些焦慮,多了些耐心。他們兩個總是願意放慢腳步,陪著孩子們旅行,看書,孵小雞,打雪仗。

我不禁想起著名作家黑幼龍先生提到的一個詞,叫「慢養」。慢養育的孩子,在他看來,就像一座打了地基的房子,有著抗震的鋼結構。不管孩子將來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父母給予他的愛能夠使他充滿信心,堅定地走出低谷。

緩慢的養育,是讓孩子在學到「有用」的知識後,有更多的時間,去體驗生活,觀察世界;緩慢的養育,是讓孩子在學得好,多才多藝的同時,更能體會獨立精神,更能體會生活細微處的「小幸福」。

美國加州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專家艾莉森.戈普尼克曾經這樣說過: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不應只是個「木匠」,而應是一個「園丁」,他更像是帶有原生基因的種子、植物,同時又有千姿百態的成長可能。

因此,慢養兒童有別於放養兒童,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對兒童進行適當的教育;慢養兒童也不同於圈養兒童,它不僅注重兒童的成績,更注重關愛和陪伴,滋潤兒童的童年,讓快樂的童年治癒兒童的一生。

親子關係的高低,決定著孩子一生的高度

一個思想家曾經說過:「一個孩子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主要取決於他從最初的教育者那裡得到的愛的品質,他的陪伴以及他的示範。」

誠然,孩子不同的成長表現,背後是家長對孩子的不同規劃,家長的不同層次。

低層父母,放任孩子,還自詡為「快樂教育」,最終讓孩子在放養中迷失自我,更毀了前程;

中級父母,精心育兒,給孩子最全面的教育資源,但卻讓孩子負重前行,更活得像溫室裡的花朵。

只有上流社會的父母,在給孩子全面教育的同時,也保留了一些不確定因素,讓孩子在自己的時區裡不緊不慢,不慌不忙地成長。

希望你們我都不再是孩子生命的主人,而是孩子背後的守護者。使我們的愛,能夠養育兒童,使他們成為最好、最真實的自己。

今天的教育熟知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嗎?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新鮮的資訊,您的點讚分享,收藏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謝謝大家~我們明天見!

相關焦點

  •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
    很多人將"我命由我不由天"當成人生座右銘,但是,在承認個人主觀能動性對命運的影響時,往往也存在一些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比如:父母的眼界層次。曾經有一部名喚《出路》的紀錄片,花了6年的時間去追蹤3個不同階層的孩子的生活軌跡,用來研究影響孩子成長的各種因素。
  • 家教的定位決定孩子的高度,家長的眼界決定孩子的境界
    家長的眼界不僅決定著孩子的高度,而且還決定著孩子的智識、邊界、格局、態度乃至孩子的一生。有眼界的家長,一定會培養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兒去?有眼界的家長一定會教育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自學能力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高度!
    周國平在他以「教育即生長」為主題的演講裡提到,他認為一切教育的本質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學習的本質都是自學。對於學校來說,成功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擁有自學的能力,而對於每個家庭教育來說,也是同樣道理。父母不會陪伴孩子一輩子,有些路,終究需要孩子一個人去走。所以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
  • 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自從懷孕,我就開始思考孩子教育與生活的種種現實,反覆思考,思考的結果,大家也能看出來,我把個人成長放在了第一位,我認為個人成長可以帶動孩子教育。這個選擇是基於許多價值觀念的轉變,舉幾個例子吧。第一,也是最重要一個,我對孩子有非常清晰理性地認識,七七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孩子,而且是相當的普通。爸爸媽媽普通,爺爺奶奶都是農民,姥姥姥爺也是農民,這基因就決定了孩子未來發展的上線。
  • 培養興趣愛好,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高度
    培養興趣愛好,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乃至一生,都會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意義。健康的興趣愛好,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高度,因為它確立了孩子的人生目標,驅使孩子在今後的人生中積極尋找興趣知音,相結為友,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和幫助彼此,淨化了生活環境和精神世界。家長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這樣他們才有更多的動力去學習、進步。
  • 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靠譜的父母都贏在這8個細節
    一個孩子未來如何,看父母的層次就知道了。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腳下的路。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看待事物的格局。而高層次的靠譜父母,都贏在了這 8 個細節,與你共勉。當我們陪伴孩子時,可以嘗試調頻。把自己的頻率調到和孩子一樣,把自己想像成孩子,試著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角色不同,心態自然也不同。暫時忘掉工作,忘掉手機,忘掉各種焦慮,甚至忘掉家長的角色,單純地和孩子一起發現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單純地和他一起做個遊戲,享受其中,活在當下。
  • 父母的教育高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最後還要接受父母的二次傷害,這樣成長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很自卑。父母的教育高度決定孩子未來中國的教育大多是打擊式,都說「棍棒之下出孝子」。這時候如果家長給予恰當的引導,講道理讓他們真正明白自己哪裡錯了,而不是一味責罰孩子,這只會讓他們的內心受更多的傷害。第二個階段,是相對功利定向階段,他們只會把對他好認定為道德評判標準。媽媽給他買愛吃的東西,他們就認為媽媽是愛他的,相反,老是打罵他,他便會認為這個人是不喜歡他的。
  • 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成長曆程: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出路
    看完之後,只覺得一股涼氣倒懸,通體發汗,導演在裡面僅僅只講了三個階層的孩子的故事,卻給了很多中國父母一個大大的耳光。先來簡單介紹下《出路》,它是導演鄭瓊,用了6年的時間(2009-2015年),去實地紀錄、親身拍攝了中國三個不同階層的孩子成長的故事,故事真實到令人害怕。
  • 父母教育的認知深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德國有個兒童心理學家的名言是:教育就是榜樣。教育孩子根本用不著父母耳提面命,而是,生活給他們看。他們看到了什麼,就會潛移默化成一種思維方式或行為模式。想讓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自己先做什麼樣的人。可見,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終身學習的老師。任何時候,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加重要。
  •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卡羅爾用一生的時間,下了一盤很大的棋,結果她成功了,簡直是逆襲界的霸王花。她來自於一個礦工家庭,她自己有一個野心勃勃的母親,本著從小要富養女兒的理念。即使家裡再窮,也要把女兒打扮得漂亮得體,氣質絕不輸給貴族家的孩子。卡羅爾也秉承了這種思想,這叫女成母業。要改變自己兩個女兒的命運。
  • 【培星·教育】誰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培訓會邀請了中央電視臺家教系列節目特邀嘉賓,國際知名教育專家李潔博士為大家做了一場主題為「誰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的講座。會議由徐校長主持,徐校長隆重宣布了一年級新一屆校級家委會成員。在歡快的樂曲聲中,家委會成員登場,一年級班主任們為他們頒發聘書,李潔博士與朱鬱校長為校級家委會成員代表頒發證書。隨後,朱鬱校長致辭,一句「要想孩子天天向上,家長必須好好學習」開啟了本次講座。
  • 孩子發脾氣時寶媽這樣處理,決定了您的孩子的層次。
    孩子發脾氣時媽媽這樣處理,決定了你和孩子的層次,前四種都要改孩子發脾氣,是每位媽媽都會遇到的事,而如何處理,決定了你和孩子的不同層次——層次一:先呵斥,再妥協當孩子哭個不停、在地上撒潑打滾時,家長會在一瞬間面色陰沉,失去耐心,火氣上頭,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讓孩子閉嘴再說。於是她們會大聲訓斥孩子」哭什麼哭「」還有完沒完了,再哭你就出去「,當孩子受到責罵,不敢繼續發脾氣時,媽媽的情緒也逐漸平靜下來,此時自責和愧疚就會湧上心頭,她們會和孩子道歉,為了安撫孩子,會像孩子做妥協,滿足孩子的要求。
  • 見過世面的孩子到底有多厲害?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一生如今社會上有兩種聲音,一種是讀書無用論,另一種是知識改變命運。相信每一個家長對孩子的讀書問題都會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很難說到底哪一種看法是正確的,但是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真的會更優秀。在同等年齡和層次中,看待同一事物會比別人看得更多看得更遠,就意味著決策或選擇都將勝別人一籌。
  • 家長教育理念決定孩子未來發展
    說起家庭教育,從古到今,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歸根到底,其目的是藉助教育方法為媒介將子女培養成才。孩子就好比小樹苗一般,受外界的因素很多,如果從小就給他更多的照料和關注,那麼長大後絕對是根正挺拔,所謂教育理念支配教育方法,家長的教育理念是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
  • 0-3歲寶寶家長必看:《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
    而中國也有句老話叫做「3歲看大,7歲看老。」所以,一個孩子3歲之前的生長發育會影響其一生。身為家長,要把握好孩子3歲之前的黃金期。這樣,孩子們才會按照其自身的生長發育特點,發揮出潛能,健康成長。 所以,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書籍是《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這本書講述了0-3歲孩子的行為,情感,心理,敏感期,成長障礙,自我需求,以及家長該如何對待這一年齡段的孩子等,我將分7個部分為大家介紹。
  • 為什麼說家長的層次,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這些地方的工資水平一般都很高,從事的工作大部分和網際網路有關係,對未來的發展有著更前沿的認識;而且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比較重視,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的教育,因此,他們比較願意讓孩子接觸更前沿的知識和教育,對編程教育認可度比較高。高知家長,這類家長不是主流,但是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力。
  • 0-6歲家庭教育決定孩子一生
    0-6歲家庭教育決定孩子一生 2020-07-22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郭逸辰 | 家長的見識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講於臺南兩岸交流會10.29)
    從各種跡象表明,有識之士的呼籲,從高層到民間都在復興傳統文化,久居臺灣南懷瑾大師預言中國未來兩三百年又會呈現「康乾盛世」。由南師推動的兩岸文化復興,後來季謙先生推廣的「兒童讀經教育」使得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站在了文化復興的最前沿。我們是懷著感恩的心,飲水思源來和臺灣同胞交流。大陸的論壇是收費的,這麼高明的教育不應該是免費的,廉價的。
  • 決定孩子一生的,不只是高考;改變孩子命運的,更不單是知識
    我無意否定高考,所謂存在即合理,高考在中國存在自有其道理。別的不說,高考雖不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舉,但它也確實在我國現有教育資源條件下,給了更多孩子相對公平的機會,為其今後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打下了人生基礎。不過,無論從實踐還是理論來看,認為高考決定了孩子一切,顯然把生命和生活理解得過於片面且簡單化了。
  • 馬雲:在中國,決定孩子命運、學習的是家長
    因為在中國,孩子18歲之前,決定孩子命運、決定孩子學習的是家長。」馬雲如此說。這三個問題可以說是一針見血的戳破了中國家庭教育中的矛盾。馬雲還談到當前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認為我國教育現狀就是:家長著急,孩子也不快樂。我們一起來看看馬老師還說了什麼?以下內容截選自馬雲「重返課堂 重新看見」主題演講。為什麼要給家長先上第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