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家長的複印件,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2020-12-15 非小魚愛讀書

自從懷孕,我就開始思考孩子教育與生活的種種現實,反覆思考,思考的結果,大家也能看出來,我把個人成長放在了第一位,我認為個人成長可以帶動孩子教育。

這個選擇是基於許多價值觀念的轉變,舉幾個例子吧。

第一,也是最重要一個,我對孩子有非常清晰理性地認識,七七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孩子,而且是相當的普通。

爸爸媽媽普通,

爺爺奶奶都是農民,

姥姥姥爺也是農民,

這基因就決定了孩子未來發展的上線。

我記得之前看過一句話,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意識到,我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我們也是普通人,我們的孩子也不例外。

這三個階段,我全都思考過了,所以,我非常理性,不對孩子抱有超出他能力範圍的期望。

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也不會雞娃,相反,只會雞自己,這就涉及到下一個認知。

第二,成為孩子的人生導師。

我是農村孩子,我的成長之路坎坷,也走了很多彎路,為什麼?

缺乏人生導師。

你看現在的農村孩子更是如此。初中輟學率很高,就是父母引導不了孩子,再碰上孩子的叛逆,眼睜睜看著孩子走彎路…

等我們上大學時,我們比父母水平還高,咋可能還聽父母的?

所以,家庭教育有個前提,父母能夠做孩子的人生導師。尤其是,在孩子30歲之前,孩子很難超越我們,那麼我們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卓越。

舉個極端一點兒的例子,比如我吧,現在有機會拜馬云為師,我再笨,馬雲讓我幹啥我幹啥總可以吧?

剩下的自己想像~

第三,升維競爭。

這個是由第二條引申出來的。大家都在一個班裡,孩子的競爭就是成績。

成績體現的主要是知識學習的能力。

而人的發展所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比如,認知。能拉開人與人根本差距的可能是人的認知,也就是你的思維模式。

我的孩子可能比你的孩子成績好,但是你的孩子比我的孩子思維高出許多個層次,那直接秒殺我家孩子。

孩子的思維哪裡來?

這就又回到了家庭教育與父母的高度。

舉個形象的例子吧,大家打仗都拼刺刀呢,結果你一出場就是機關槍,這仗還怎麼打?!

所以,在一個維度裡的勤奮不一定是好事兒,重要的是找到升維的方式。

第四,想像力教育要跟上。

我摘抄過一個觀點:

……………

讀書是落後的教育方式,因為讀書是有個前提的,是需要發揮讀者的想像力,每個人想像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是受限於你的家庭,你的見識,甚至是你的父母。

想像力才是最難培養的,因為它受限於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見識,孩子最終有沒有潛力,其實就看他有沒有想像力,未來的世界屬於想像力的。

現在教育普遍在扼殺想像力。

不是不好。也好,我把學校教育歸類為基礎教育,就是認字嘛。但是,想像力教育要跟上。

…………………

比如,當你讀到有錢人很重視孩子的教育時,你認可,但是想像不到人家怎麼重視,也就不知道我們可以怎麼做。

但是,當我看到六媽羅羅家裡一柜子一柜子的書時,我就明白了,於是,我也開始給七七買書,不管他看不看……

六媽羅羅為了給七七啟蒙,並充分利用她家幾千冊中英文繪本,直接開一個外教駐館的繪本館……

最近才發現我朋友圈裡有個億萬富翁,光買表就花了一千萬,然後一牆的愛馬仕……(應該是父母有錢)

她自己說:我理解的品味就是,花100萬有100萬的品味,花1000萬有1000萬的品味~

我問了她一個問題:我看到過一個觀點,高層次的人會跟低層次的主動物理隔緣,而我的水平,你看公眾號肯定就能了解了,為什麼還會跟我交流呢?

她說,我也不能活在真空下啊。我不開放+好友,我只加我認為同頻的人。其實,同學聯繫都很少,僅限故朋舊友。而你呢,每日精進很有吸引力。

我說,原來如此。

昨天我跟七七奶奶說這個事情,七七奶奶差點驚掉了下巴,什麼?!買表就花了1000萬,這是什麼表?!

說到這,突然想起來,六媽羅羅送了我們督導一人一個背包,這個包成本就要500多,剛拿到時,我跟七七奶奶說,給你看看成本就500多的包啥樣,七七奶奶摸了半天,然後說,沒看出來這是皮的啊?

其實,我也不懂~

唉,太土了。

我們想像不到有錢人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們看不到就不會相信,更不會打開我們的視野,更不可能追求這樣的生活。

就像前段時間,連嶽寫了篇文章《量化財務自由》,分享片段如下:

如果想退休之後生活的依然好,那你需要實現的目標,第一,至少兩套房,第二,優質股票1000萬,我看到這兩個條件,很激動興奮,然後截圖發到群裡,跟她們說,看,這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所以,最後我決定把個人成長放在第一位,我要先把自己的人生活好。

董卿策劃《朗讀者》時,沒日沒夜的忙,有時候一星期都見不到孩子,她也很糾結。

她朋友說了一句話,讓她瞬間釋然: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與其把各種精力放在雞娃上,不如把那個精力放在雞自己身上,而且更容易操作,我們的能力提升了,眼界開闊了,教育孩子的理念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回過頭來再看,發現原來都用錯了勁兒,南轅北轍了。

相關焦點

  • 家教的定位決定孩子的高度,家長的眼界決定孩子的境界
    昨天,我在「今日頭條」寫下了《孩子叛逆的青春期,是父母的痛,還是與他們共同成長的好機會》一文,引起了許多家長的共鳴,紛紛留言說出了作為家長教育孩子的苦衷與無奈。家長的眼界不僅決定著孩子的高度,而且還決定著孩子的智識、邊界、格局、態度乃至孩子的一生。
  • 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
    很多孩子就上不了高中了只能上職業高中了。發現真的為了上高中,家長也是拼命了。沒錢你的孩子接受不了好的教育,現在真的好多孩子從小補課補到大,但是也難免有些人抬槓說,看看那些個狀元學霸的,人家從來就不補習的。但是你要知道有天賦又聰明加上好運氣的,畢竟只佔少數,另外那些就得靠「錢」包裝了。以至於補習班也貴。有花好幾十萬補習的,不在少數人。這可能就是父母起點決定孩子的高度吧!。
  • 父母的教育高度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會對他們產生最大影響的人。你想讓他成為怎樣的人,首先就得以身作則,很多父母都存在一個誤解,把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沒有向他們指定的目標趨近,他們便會用言語或眼神打擊孩子。這樣無疑對孩子的傷害很大,他會從小生活在一個高壓環境之中,明明自己試著努力過了,但還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一個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但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天底下的美人很多,有智慧的美人堪比寶石。當你像寶石一樣熠熠生輝,站到王子跟前,王子才會心甘情願地,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心態決定狀態,心胸決定格局。眼界決定境界。
  • 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溫度,決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問題上,猶如火星撞地球,情緒一觸即發,不是嚴厲懲罰,就是粗暴打罵,周而復始惡性循環。有專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安排學生們玩兩堆遊戲。 第一組學生的老師,語氣粗暴地對他們說,玩具裡機器人的那一堆不許玩,誰玩就處罰誰。 第二組學生的老師,語氣溫和,並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為什麼不要玩那堆機器人玩具。
  • 父母的語言,決定了孩子未來靈魂的高度
    當這個孩子來到你的生命當中,哪怕他剛開始不懂,或者他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你真的要不斷的去看著他的眼睛,告訴他,媽媽好感恩你啊,你竟然能選擇我來做媽媽選擇我來做爸爸。你的這種不斷強化的感恩,未來肯定是一個非常有力量的孩子,在這部分當中父母的語言的這個直接決定了未來這個孩子靈魂深處的這個高度在哪裡。
  • 中國家長教育孩子的三個層次,決定孩子一生的高度
    很明顯,真正決定孩子起跑線的,不是孩子上多少早教興趣班,或者認識多少單詞,或者學習幾個國家的語言,而是取決於父母教育方式。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位教育者,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水平,將決定他們生命的高度。有三個層次的養育孩子的中國父母,不妨對照一下自己的實踐,看看自己身處第幾層。
  •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四種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不優秀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想要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父母首先對於自己就不能鬆懈,父母的格局將直接決定孩子的高度,什麼樣家庭的孩子會變得非常優秀呢?①懂得將夫妻關係放在家庭第一位的父母都說孩子是父母愛情的結晶,如果各位家長仔細思考這句話就會發現其中的因果關係,父母是先有了愛,然後才有了孩子,所以只有彼此之間充滿愛,才能齊心協力愛孩子。為什麼說一個優秀的孩子必需要有一個這樣的父母呢?
  • 心理學: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
    家長們更加明白環境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好的環境真的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年開學季,父母就算耗盡人脈與錢財也要為孩子謀求一席高等教育之位。可社會選擇是雙向的,不僅家長能夠選擇學校,學校也對孩子的家長有著選擇的權利。
  • 心理學: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跑線
    家長們更加明白環境對於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好的環境真的可以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可社會選擇是雙向的,不僅家長能夠選擇學校,學校也對孩子的家長有著選擇的權利。大部分學校對家庭的考核標準都是類似的,首先要接受審核的便是父母的學歷。眾所周知,好的圈子是相互吸引的,所以很多人硬著頭皮把孩子送進與本身家庭不相適應的學校。
  • 父母教育的認知深度,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
    教育孩子根本用不著父母耳提面命,而是,生活給他們看。他們看到了什麼,就會潛移默化成一種思維方式或行為模式。想讓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自己先做什麼樣的人。可見,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終身學習的老師。任何時候,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加重要。
  •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
    其中,紀錄片通過向我們展示3個孩子的人生經歷,讓我們看到,影響孩子成長的不僅僅是階層和努力,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父母的眼界,或者可以說,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成長的"高度"。紀錄片研究了三個分別是來自不同家庭條件,或者是同一家庭條件,父母對待教育的態度不同的孩子。
  • 父母對孩子的耐心程度,決定了孩子未來成功的高度和深度
    而決定一個孩子未來成功與否的便是家長對孩子的耐心程度,對子女有足夠耐心的家長,孩子也會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有足夠的耐心;而家長付出的耐心比較少的,孩子也會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不耐煩。但是生活畢竟不是遊戲,每個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相處模式,都會時不時的在遊戲中展現,家長有沒有耐心教導的孩子表現也是不一樣的。
  • 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靠譜的父母都贏在這8個細節
    一個孩子未來如何,看父母的層次就知道了。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腳下的路。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看待事物的格局。而高層次的靠譜父母,都贏在了這 8 個細節,與你共勉。當我們陪伴孩子時,可以嘗試調頻。把自己的頻率調到和孩子一樣,把自己想像成孩子,試著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角色不同,心態自然也不同。暫時忘掉工作,忘掉手機,忘掉各種焦慮,甚至忘掉家長的角色,單純地和孩子一起發現這個世界的奇妙之處,單純地和他一起做個遊戲,享受其中,活在當下。
  • 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打破自戀的父母,才有資格談格局
    父母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高度,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深度——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精神分析將一切問題都放在「關係」的模式之下去思考和看待,所以,孩子身上的種種「問題」,其實背後反映的是親子關係的質量,在這個角度,精神分析和黃靜潔的育兒觀不謀而合:和諧、健康的親子關係,能夠為孩子鑄就健康積極的人格品質,而孩子的一生發展高度,其實是其自身人格發展水平的外在體現。
  • 孩子的表達能力,決定一生的高度,優秀父母一定要做好3點
    孩子的表達能力,決定一生的高度,優秀父母一定要做好3點:1.讓孩子講故事家長們有時間的話,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故事,一段時間之後,試著讓孩子自己講故事。聽故事是基礎,講故事是進階。讓孩子講故事,可以有效地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故事中有獨白、對話,孩子在講的過程中,不僅會從中體會到快樂,還能享受到成就感。講故事要有動作,表情,語調,語氣的表現,要生動形象,才吸引人,要有整體感。
  • 家長的格局,決定了孩子成長高度
    1.父母的短視,足以讓孩子在岸邊擱淺。看到一個視頻,父親為了培養孩子,讓孩子參加自學考試,還直言14歲就可以當企業家了。然而問到孩子,為什麼要當企業家時,孩子的回你答是:企業家能賺很多錢。在問到孩子平時有時間玩需嗎?竟然回答是按月計算。(這比成人計算著發工資更為可憐且可怕的回答。)
  • 自學能力決定了孩子一生的高度!
    對於學校來說,成功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擁有自學的能力,而對於每個家庭教育來說,也是同樣道理。父母不會陪伴孩子一輩子,有些路,終究需要孩子一個人去走。所以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 自學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在2017年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的節目中,16歲的武亦姝憑藉強大的實力和淡定的氣魄,成功奪冠。接著在2019年高考裡,武亦姝以613分(上海高考滿分660分)的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學霸式的成功離不開最重要的一點——自學能力。
  • 孩子回答川普施政表現,孩子的眼界與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
    導讀:孩子回答川普施政表現,孩子的眼界與格局,決定孩子的高度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是什麼決定了孩子們的人生高度
    現在孩子學習的壓力真是太大,流水式參加輔導班學習,在此提醒:不要一味地給孩子報班了!我們家長們應該思考一下,是什麼決定了孩子將來的人生高度? 親愛的家長朋友,不管你是一胎或者是二胎的寶媽寶爸,有一個現象,我們不得不承認:以前的孩子都是粗式放養,現在都是精確的精緻餵養;這裡的養可不是以前的吃飽喝飽,現在的養包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咱們要明確的是決定孩子人生高度的因素~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