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道教咒語的形式
任宗權咒,是一種語言趨向行為的表現,先秦秦漢時,咒詛行為一般多用「祝」或「貺」字表示。《釋名·釋言玉器》說:「祝,屬也,以善惡之間相屬著也。」大概從西漢時,人們才開始用咒代替祝。
人類的語言文明其實也是一種能動性的符號系統,它除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情感,傳遞和交流各種信息等功能以外,還可以直接引起外部世界的變化。用語言控制馴化牲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嬰兒學語是一個鮮明的道理。道教咒語的形成,來自上古原始宗教巫覡們為了與天直接交流感情進而召喚神靈號令神靈,是巫覡行為逐漸進化為規範化的一個標誌,也是巫覡們通神降神的娛神過程。《素問·移精變氣論》言:「惟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是咒語行為在修道者們為了清靜身心、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的一種修持。其目的使修煉者們排除雜念斷絕嗜欲。從而達到清靜身心的目的。
咒語的韻律性應源於古代先民的祀神活動。就韻文的種類來說,中國古代有古歌謠、詩經、楚辭、樂府、賦、律詩、絕句、聯句、集句、盟、誓、箴、規、戒、銘、連珠、頌讚、哀辭、誄、祭文、弗文、祝文、嘏辭、玉牒文、上梁文、兒郎偉等。其中多與早期咒語應用及祭祀活動有關。
道教的咒語源於巫祝祭祀的樂歌,我們現在應用的許多咒語,幾乎還能找見古樂歌的痕跡,如《全真救苦科儀》中的《衛靈咒》:
青華妙嚴,慈相億千。
身居長樂,安座金蓮。
慧光無疑,照諸幽泉。[1]……
古代的《周頌》、《商頌》、《魯頌》,就是《詩經》收集的宗廟祭祀樂歌。早期道教科儀正是採擷了古代祭祀歌詩,加以改造,豐富發展,形成具有道教思想特色的咒語文體。
咒語是頌神制邪、鎮嶽、驅怪之文,道教使用最為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存在。道教認為其具有神通法力,能度籙仙、制星、制魔、制水、鎮五方、濟法界,故又稱為神咒。
其實,早期的咒語並不規範,東漢時咒語才趨於定式。道教創立後,道教徒在吸收民間巫文化中的咒語同時又進一步規範加工。這就無形的加速了咒語的傳播與發展。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就是製造咒語的高手,在《道藏·歷世體道神仙通鑑》卷十八中稱其:
又得秘書文制命山嶽檄召萬靈……感其志將授以治身秘籙……[2]
道教在這個時候關於善於符咒的法術之士很多,記載也頗豐。所以說漢代是咒語形式成熟之期,它不僅延用了祭祀讚頌之韻章,還開始漸漸規範化。最能反映咒語規範化的是凡咒後邊皆有「急急如律令」,或「急急如某天尊律令」。這便是從東漢時期流傳下來的。「急急如律令」是要求神靈或鬼祟趕緊按神靈和法事的法令去辦理,不得拖延。
「急急如律令」,這在漢代政府文告中常常見到的術語,漢武帝時發布的文書中已提到「如律令」這個術語:「(元狩)六年四月戊寅癸卯,御史大夫湯下丞相,丞相下中十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候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如律令!」比比皆是。這是政府機關在執行法令時一定要按有關律令從速辦理,相當於今公文中的「務必遵照執行」等督促語言。
宋人李資翁在《資暇錄》中有不同的解釋:「符咒之類,末句『急急如律令』者,人皆以為如飲酒之律令,速去不得滯也。一說漢朝每下文書,皆雲『如律令』,言非律非令之文,書行下當亦如律令,故符咒之類末句有『如律令』之言」。李資翁認為此兩種說法皆不正確。他說:「律令之令宜平聲,讀為零[3],律令是雷邊捷鬼,學者豈不知之?此鬼善走,與雷相疾速。故云如此鬼之疾走也」。查道教有關資料,雷部神名中果有「律令」者。[4]
「如律令」在咒語句末,在道教典籍上也比比皆是,如《道教全真青玄薩祖濟煉斛食·吾今悲嘆》中的《小追魂咒》:「唵發吒發吒吽普攝眾幽魂(發普攝眾省口旁),急急如律令」。《太上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中的《八神咒》後皆有「急急如律令」。
東漢以後,道教的咒語在形式上尤為規整且押韻。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句式不等。句子勻稱,韻腳整齊,文字水平也很高,念起來也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形成一種咒語文學。
[1] 《道教儀範》第190頁。
[2] 《道藏》第8冊第460頁。
[3]李氏注,音若《毛詩》「戶令令」之令。若人姓令孤之令也。
[4] 《道藏》第60冊第279頁《搜神記·律令》條有:雷部健兒,善走與雷相疾速,故符咒雲,急急如律令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