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欣從小就品學兼優,一直擔任班長一職。進入小學六年級時,雨欣突然落選了,原因是同學們認為雨欣的工作能力不強。
回到家後,委屈的雨欣向爸爸哭訴了事情的原委。這次打擊對雨欣來說太大了,她對爸爸說,她再也不想上學了!無論爸爸怎樣勸說,雨欣就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既不出來吃飯,也不聽爸爸的勸告。
許多孩子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生活總是非常順利,一旦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無法接受。對於雨欣來說,本來一直當班長,她理所當然地認為,班長非自己莫屬。當落選的消息傳來時,她自然無法接受。對孩子來說,挫折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幫助孩子戰勝內心恐懼,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父母不僅要學會及時疏導孩子遭受挫折後的不良情緒,而且要善於主動設置一些挫折,讓孩子從小就能勇敢地面對困難、面對挫折。
比如,在孩子年幼的時候,每當孩子需要某個物品時,父母不要立刻拿給他,而要讓他通過動腦筋,自己想辦法去拿;當孩子與朋友之間出現矛盾時,鼓勵孩子自己與朋友進行協商;當孩子失敗時,鼓勵孩子找原因,總結經驗和教訓,避免下次重犯;當生活中出現重大不幸時,引導孩子樂觀面對。
很多父母認為,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父母應該多保護孩子,因為挫折會讓孩子感到痛苦和焦慮,不應該讓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和痛苦。父母的這種觀念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明智的父母應該樹立挫折教育意識。有挫折教育意識的父母可以把自己事業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訴孩子,讓孩子對挫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孩子正確對待各種挫折樹立榜樣。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對生活的熱愛、執著、不怕困難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是孩子面對挫折時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
劉少奇同志說:「小孩子不能什麼事總靠大人,要讓他自己去闖闖,才能得到鍛鍊。總靠大人幫助,他倒是舒服、省心,可將來不會做事情。」
1965年夏,劉少奇同志鼓勵才10歲多的小女兒平平到河北新城縣高鎮去找媽媽,目的就是想鍛鍊一下女兒的膽量,讓她堅強地走自己的道路。當時,劉少奇同志特地找來秘書,對他說:「我寫了一封信叫平平送去,你們不要給她買車票,不要送她上車站,更不要用小車送她;也不要通知光美同志或縣委去車站接她,讓她,自己買票,自己上車。
劉少奇這樣認為:「對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吃苦耐勞的事情,經歷風雨見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讓孩子去幹。這樣可能跌些跤子,受些挫折,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得到鍛鍊。」
其實,孩子受點挫折,對他今後的成長很有好處。孩子遭受挫折的經歷,有利於培養現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於發展他的非智力因素;有利於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因此,父母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練意志、提高適應力的好方法。
黃思路的媽媽說過這樣一件事:15歲那年,思路她赴日本演出,在臨行前一天,她的左手肘摔脫臼了,處理好了以後,她便吊著胳膊隨團去了日本。她不僅克服了生活上的種種不便,還堅持練琴。臨上臺時,她往傷處噴上止痛藥,跟另一位鋼琴演員一起上臺.在她演奏時,那個演員就跪在她身邊,為她託著左臂,兩個人就這樣配合著完成了一場絕無僅有的鋼琴獨奏。當她大汗淋漓地彈奏完最後一個音符時,臺下觀眾報以激動的掌聲和喊聲。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培養孩子的一種耐挫折能力。它不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獨立、勇氣、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養。也就是說,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而是時時地、潛移默化地從各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如果父母一味地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專門讓孩子參加一些以吃苦教育為主的夏令營,或參加一些探險、到邊遠窮山村去體驗的活動等,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只能說是挫折教育的一個方面。
教育錦囊:父母要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態度,為孩子的每個成功而喝彩。;當挫折出現時,微笑著對孩子說:「這點兒挫折算什麼,你一定可以搞定的!」當孩子戰勝挫折時說,我就知道你肯定行,以後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你都能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