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技獎|黃旭華 許身報國的「深潛」傳奇

2020-12-11 中華兒女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船舶集團所屬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研究員一同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黃旭華畢生致力於我國核潛艇事業的開拓與發展,是我國核潛艇事業的先驅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後擔任我國第一代核潛艇工程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成功研製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為我國海基核力量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華兒女》雜誌2017年第24期,曾刊發《黃旭華 許身報國的「深潛」傳奇》一文,報導黃旭華「核潛艇」一樣的人生。今天,再發此文,致敬國之脊梁!

本刊記者 餘瑋

2017年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9時30分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等會見與會代表。

當晚,央視《新聞聯播》報導:習近平高興地同代表們熱情握手,親切交談。當他看到93歲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譽所長黃旭華和82歲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站在代表們中間時,習近平握住他們的手,請他們坐到自己身旁。兩人執意推辭,總書記一再邀請,最後兩人在總書記身邊坐下。現場這一小小細節,感動全場,大家長時間熱烈鼓掌。

無數中華兒女通過電視鏡頭看到:總書記一把拉開前排凳子,一再邀請後面站著的兩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最後兩人在總書記身邊坐下……隨後幾天內,這一視頻被網友瘋狂轉發。有人感慨:「總書記的這個動作太帥了,看得我眼眶溼潤!」 

總書記請老人坐在自己身邊的暖心舉動,感動了全國人民,同時也讓大家記住了黃旭華這個名字。然而,曾經在近30年裡,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在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幹什麼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如今,黃旭華身兼數職: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譽所長、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在業內,他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與驚濤駭浪做伴的「深潛」研究

1958年,我國批准核潛艇工程立項。核潛艇是集核電站、飛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於一體的尖端系統工程,技術複雜,配套系統和設備成千上萬。其中,核動力裝置、艇體結構及艇型等7項難題號稱「七朵金花」。這一年,黃旭華因其優秀的專業能力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加入了研製飛彈核潛艇的29人的小隊伍,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但他們迅速開始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論證與設計工作。那時中蘇關係尚處於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

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赫魯雪夫訪華時傲慢地說:「核潛艇技術複雜,價格昂貴,你們搞不了!」毛澤東聽後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為攻克難關,黃旭華和同事們別無選擇,只能一步一步地摸索向前。

幸運的是,有人從國外帶回兩個美國「華盛頓號」核潛艇的兒童模型玩具,玩具「窗戶」掀開後,裡面是密密麻麻的設備,這令黃旭華高興極了。他沒想到,這兩個玩具,竟然和他們憑著零零散散的資料、完全靠想像畫出來的核潛艇圖紙基本上一樣,「核潛艇就是這樣子,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有人開玩笑說,中國的核潛艇研製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1965年春,專司核潛艇研製的「中國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在渤海灣的一個荒島成立,黃旭華也隨即開始了他的荒島人生。在那個「一年兩次風,一次刮半年」的荒蕪悽涼、亂草叢生、人跡罕至的小島上,黃旭華頂著來自於「文化大革命」的各種幹擾和批鬥,白天養豬,晚上設計,帶領研究所的設計人員克服常人所無法承受的各種困苦,攻克一個一個的技術難關。

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裡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複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從物質到知識,用一窮二白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現在回頭去看,當時連基本的研製條件都不具備,我們就開始幹了。」黃旭華回憶說。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條件下,黃旭華和同事們大海撈針一般從國外的新聞報導中搜羅有關核潛艇的隻言片語。黃旭華至今還珍藏著一把「前進」牌算盤,在沒有計算機之前,研製核潛艇的許多關鍵數據就是從這把算盤上跳出來的。黃旭華說,為了保證數據準確,常常是兩撥人一起算,結果一致還好,不一致兩邊都要重新算。

除此之外,黃旭華還用最「土」的辦法解決了許多尖端技術問題。核潛艇體積狹窄,而裝艇設備和管線數以萬計,如何知道艇體和設備的精確重量、確保重心穩定?黃旭華要求,所有設備都要過秤。在之後數年的建造過程中,大小設備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斤斤計較」使得排水量達4000多噸的核潛艇在下水後的試潛、定重測試值和設計值完全吻合。

為確定潛艇水下的機動性和穩定性,黃旭華在試驗室一呆就是小半年。但那個水池不到百米長,有些實驗根本無法完成。黃旭華就提出,利用人工增加截流的方法加大阻力係數。在這個水池旁,他反覆進行了各種艏端線型和艉端線型模型試驗。

由此,黃旭華和同事們在沒有外援、沒有資料、沒有計算機的「三無」情況下,夜以繼日攻克了核潛艇的動力、線型、結構、水聲、武備、通訊、生命保障等核心技術難題,創造了世界核潛艇研製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1970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當凝結了成千上萬研製人員心血的龐然大物穩穩浮出水面時,黃旭華難掩欣喜和激動,一任幸福淚水長流……畢竟是他和同事們的嘔心瀝血方才書寫了共和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歷史!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徵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4月29日,中國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首次進行深潛試驗。所有參試人員明白,中國只有常規潛艇下潛經驗,而核潛艇要複雜得多、危險得多。深潛試驗是考核核潛艇在極限情況下結構和通海系統的安全性,在核潛艇深水試驗中最富風險性和挑戰性。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的「長尾鯊號」就是在深潛試驗時,下去後再沒有上來,全艇160多人葬身海底。

「一個撲克牌大小的鋼板,承受水的壓力是一噸多,100多米長的艇體,任何一個鋼板不合格、一條焊縫有問題、一個閥門封閉不足,都可能導致艇毀人亡。」黃旭華這樣形容深潛試驗的危險性。

試驗開始前,有幾個艇員偷偷給家裡寫信,「萬一回不來,未了的事情,請家裡代為料理」,實際上是遺書。黃旭華親自和艇員們座談,緩解緊張情緒。最後,他語氣堅定地說,「我要和大家一起參加極限深潛試驗,下潛300米!」這句話立即威震全場,讓悲壯氣氛一掃而光,艇員們有了信心。

終於,試驗成功了!中國不僅創造核潛艇下潛新紀錄,而且在此深度下,核潛艇的耐壓艇體結構和海通系統安全可靠,全船設備運轉正常。黃旭華,這位世界上第一位親自參與核潛艇極限深潛試驗的總設計師,即興揮毫:「花甲痴翁,志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一「痴」一「樂」,盡顯其對核潛艇事業的痴迷,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 黃旭華夫人李世英(右)在為他整理著裝

「不孝子」離奇失蹤的歲月

中國的核潛艇事業從荒島上起步。一首打油詩這樣描述該島:風沙大,姑娘少,兔子野雞滿山跑。

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黃旭華帶領同事當「挑夫」。他利用出差的機會,從外地帶肉、油、米等食品返島。最厲害的「挑夫」曾經一個人帶回重達150斤的包裹,最壯觀的場面是大人小孩浩浩蕩蕩30多人的接站隊伍。黃旭華自豪地說,「大家以苦為樂,互相關心,即使在最困難的日子裡,也沒有一個人掉隊,更沒有一個人當逃兵!」

物質生活一貧如洗,科研手段和科學設施也是一片空白。一代艇上馬時,我國的科研水平和工業生產能力並不足以支撐核潛艇研製。但研製工作「三項原則」明確指示:要立足國內,從現實出發,在主要戰術技術性能上力求配套,可以作為戰鬥艇交付使用。要求與現實形成了尖銳對立,是等待條件成熟再幹還是「人定勝天」地蠻幹下去?黃旭華提出「騎驢找馬」策略:即便驢都沒有,也要兩條腿先走起來。

從1958到1986年,由於工作內容涉及到國家機密,黃旭華沒有回過一次老家去探望父母。30年中,他和父母的聯繫只有一個海軍信箱。在為數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訴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單位、地址和具體內容一個字未曾透露。

上世紀70年代,黃旭華的父親病重時,他未能回家;父親去世時,他忙於工作,也無法回去奔喪;至死,父親也不知道在北京的兒子在幹什麼。每年過春節,家裡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這個「三哥」永遠缺席,大家都會對他有所埋怨:「不知道在做什麼,忙得連娘老子都不看了!」

為研製核潛艇,黃旭華曾「隱姓埋名」近30年。那些年,對於父母兄弟,黃旭華就如「人間蒸發」一般。「對於父母,三兒子就是一個北京的信箱號碼。」每提及此事,黃旭華眼含淚水。

1987年,上海文匯月刊登了一篇題為《赫赫而無名的人生》的長篇報告文學,詳細介紹了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文章通篇只說「黃總設計師」,並未提及具體名字,但文中提到了黃總設計師的夫人李世英。黃旭華把當期雜誌寄給了母親。老母親這才終於知道了這個一直不知蹤跡的三兒子是在進行一項驚天動地的大事業,喜極而泣。30年不回家,怨言是有的,但又感到自豪。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邊,叮囑他們:「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諒解、要理解,不要再埋怨他。」

後來,黃旭華聽妹妹講,母親將報導看了一遍又一遍,她滿臉都是淚水。黃旭華得知家人的理解,他哭了,他說「對國家的忠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成了他繼續核潛艇事業的動力。

1988年,兩鬢斑白的黃旭華回到廣東老家,母親已93歲。

黃旭華的妻子李世英說,婚後不久,黃旭華就離開了家,直到6年後才聚到一起。「他在家的時間很少,就算在家也什麼都不管,是個甩手掌柜。」他從外地回家,女兒問他:「爸爸,你到家裡出差了?」黃旭華對此深感內疚,但他並不後悔。他說:「我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都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我無怨無悔!」

「他這輩子,連雙襪子都沒自己買過,全忙在工作上了。」據李世英說,黃旭華生活簡單隨意,從不計較。「就說理髮吧,他嫌排隊浪費時間,即使頭髮很長了也不去理。我就買了剃頭刀,給他理髮好幾十年了。」黃旭華由衷地說,「我很感謝她,這麼多年能理解我、支持我,還甘願挑起生活重擔。」

黃旭華曾被評為「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評委會的頒獎詞是: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此外,他還被評為「中國好人」、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道德模範……

▲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期間,習近平邀請黃旭華坐在自己身邊合影(李學仁 攝)

與總書記「擠坐」在一起的道德模範

現在,每個工作日清晨,黃旭華依然會出現在他的辦公室。「現在不行了,看書要老花鏡和放大鏡疊在一起才行。」右耳喪失聽力,但他依然堅持上班。他說,當下的工作是整理自己幾十年研究核潛艇的個人資料,按學術、講話、生平等進行歸類。他不需要助理,經常一個人拎起水壺去打水。

從1958年開始研製核潛艇,1970年中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下水,1988年完成中國第一代核潛艇深潛試驗和水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後,黃旭華把這個使命般的接力棒傳給了新一代核潛艇研製人員。對於外界給予他的「中國核潛艇之父」稱謂,他並不認同。在他心裡,核動力專家趙仁愷、彭士祿,飛彈專家黃緯祿,都是「中國核潛艇之父」。他說,在全國千千萬萬人的大力協同下才有了中國第一代核潛艇。

多年來,他過著雷打不動的規律生活。早上6點起床,6點半去打太極長拳,7點鐘吃飯,再去上班。畢竟已是耄耋之年了,「我現在只能上半天班,只做『場外指導』,讓年輕人放手去幹」。在核潛艇總體研究所,黃旭華送給年青一代的科研設計人員「三面鏡子」。他說,核潛艇科研人員必須隨身帶上「三面鏡子」,一是「放大鏡」——擴大視野,跟蹤追尋有效線索;二是「顯微鏡」——放大信息,看清其內容和實質;三是「照妖鏡」——鑑別真假,汲取精華,為我所用。他傳授給年輕人的是一個老知識分子的真知灼見,是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滲透到骨子裡的對國防事業的熱愛和忠誠。

作為核潛艇技術領域的帶頭人,黃旭華率領團隊開展了一系列重點型號研製,培養鍛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技人才。他常常感覺到「年紀越大,時間越不夠」。他還經常不辭勞苦四處奔波,到校園、科研院所做講座,為了國家和地方的科技發展與人才培養奔走操勞,貢獻餘熱。

年逾九十的黃旭華依然精神矍鑠,到底有什麼長壽秘訣?黃旭華笑著說:「保持孩子氣,忘記年齡。」在許多人印象中,科學家總是嚴肅刻板的,可黃旭華不一樣,他永遠笑容可掬、和藹可親。他的老同事們說,即便是在當年批鬥餵豬、極限深潛時你也很難看到他嚴肅的表情。黃旭華的微笑,不僅給人以一種真誠、善良、謙遜的溫暖,更能在關鍵時刻給他人以鼓勵、支持、信任的力量。有人說,黃旭華的微笑不僅深深地銘記在當年的每一位領導及同事們心裡,也鐫刻在一代兩型核潛艇的每一個零件及每一根管線上。

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黃旭華的生活總是樂觀且豐富多彩的。他擅長揚琴、口琴演奏,也能拉上幾曲優雅的小提琴。他既能氣定神閒引吭高歌,也能瀟灑指揮氣勢磅礴的大合唱。他不僅能上臺表演戲曲歌劇,還能坐下來潛心創作,他作詞作曲的歌曲既謳歌了核潛艇人的英雄氣魄,也禮讚了核潛艇精神。

文藝而外,黃旭華在武術上的造詣也獨闢蹊徑。他的祖父是前清武秀才,他的父親也略通武術,迨至黃旭華,這種傳承也被發揚光大了。一次,黃旭華在閣樓上取物,腳底一滑,剎那間他一個後空翻平安落地,他的小女婿見了大吃一驚,竟然不知老嶽翁有這等身手。黃旭華幼時練過套路,中年又學過長拳、習過太極,晚年他又依據自己的身體特點,結合長拳與各派太極的特點,自創了一套拳法,每天晨起研習,風雨不輟。

2017年,黃旭華榮獲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11月17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與會代表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接見併合影留念。老人沒有想到的是,習近平拉著他的手,請自己坐到他身旁來,於是執意推辭,習近平卻一再邀請,說:「來!擠擠就行了,就這樣。」

「完全沒思想準備,沒想到總書記還把板凳挪開。」黃旭華說:「總書記給我的印象是特別平易近人,尊重和愛護老人,尊重知識分子。」總書記的會見,讓黃旭華又一次感受著黨和國家賦予的使命與榮光。他激動地說:「我做夢也沒想到,總書記竟然把我請過來坐到他身邊,還問了我的健康狀況。」

從此,中華兒女認識了一直「深潛」茫茫人海中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梁

相關焦點

  • 致敬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重到可以為之遠離家鄉、荒島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載;重到從一窮二白中「頭拱地、腳朝天,也要把核潛艇搞出來」;重到年過九旬仍不甘退休,誓要再幹好多年……1月10日,黃旭華,這位共和國的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從習近平總書記手中接過了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
  • 最高榮譽 | 交大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校友黃旭華院士...
    頭條新聞今天上午(2020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習近平為最高獎獲得者頒獎。
  • 人生為祖國深潛——記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師黃旭華
    這是抗日宣傳劇《不堪回首望平津》,臺上的小姑娘正是男扮女裝的黃旭華,那年他13歲。「那時我就想,長大了,一定得為國家做一點事情。」 戰火紛飛,山河飄零。 連天的戰火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黃旭華的中學時代不得不輾轉廣東揭西、梅縣和桂林、重慶等地求學。 父母是醫生的黃旭華,兒時的志向是從醫,治病救人。
  • 訪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一生痴愛核潛艇 樂在...
    1月10日,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他頒發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和獲獎證書,緊緊握住他的手,溫暖赤子的報國心。對於問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黃旭華直言「沒有想到」:這個獎代表的是個人科學技術水平達到了最高境界,雖然是獎勵給我個人,但更重要的是給我們船舶人,給和我們有關係的協作單位。「在核潛艇研製過程中遇到那麼多挫折,項目上馬下馬,我都沒有動搖過。
  • 「深潛」功名三十載,志探「龍宮」一痴翁-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的黃旭華,曾隱姓埋名30年,將自己的全部獻給中國的核潛艇事業,也將自己「驚濤駭浪」的人生「深潛」在了祖國的大海。    「這次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我特別高興,這是國家對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肯定。」黃旭華說,「我的所有榮譽都是國家給予的。
  • 船建學院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造船系校友黃旭華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今天,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船建學院科技成果「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實現了交大辦學歷史的新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是船建學院1949屆造船系的校友,與特等獎項目都來自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集中體現了船建學院在學校指導下,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 近十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都畢業於這些名牌大學:北大清華等
    國家最高科技獎,含金量可以說是最高的,那麼近十年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都畢業於哪些院校呢?2010年:師昌緒,王振義師昌緒,1941年,考入國立西北工學院礦冶系。2019年,黃旭華,曾慶存1945年,黃旭華被保送到中央大學航空系,接著又以第一名考上國立交通大學。1949年,黃旭華畢業於交通大學造船系,屬於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生。曾慶存,男,1935年5月出生於廣東省陽江市。
  • 中國核潛艇之父、天氣預報奠基人分別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最高科學技術獎提名15人,歷年人數最多。他們才是我們應該追的「星」!恭喜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曾被世界衛生氣象組織授予國際氣象科學最高獎——「國際氣象組織獎」。提名制度改變:取消填寫論文期刊影響因子自1999年國務院發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以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就是我國最權威的政府科技獎勵,每年都是科技界的關注重點,該獎項分為5個,包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等。
  • 黃旭華獲「共和國勳章」後首回故鄉:甘當無名英雄
    到了北京他才知道,作為國家最高機密的核潛艇研製工作立項了,他成為最早參與研製的29人之一。  南方日報:您參加的是「核潛艇總體設計組」工作。當時對工作的特殊性了解嗎?  黃旭華:進入這個領域就不能出去,幹一輩子,犯了錯誤也不能出去。你一出去就把國家機密帶出去了,犯了錯誤留在這打掃衛生。有人跟我開玩笑說,你研製核潛艇以後,就得開啟「不可告人」的人生了。
  • 大海都知道——黃旭華和他設計的核潛艇的故事
    黃旭華的深潛,是現代版的「風雨同舟」,比什麼都有說服力:別緊張,兄弟,咱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和你「深海同舟」!深潛的決心下定了,但黃旭華還必須得到另一半的支持,就是他的妻子李世英。當黃旭華把深潛決定告訴夫人時,其實他內心多少有幾分對妻子難言的愧疚。和丈夫同在719所工作了幾十年的李世英,是一位懂俄語、英語、德語的專家,深知深潛的重要和風險。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要追的星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作為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仿佛將「驚濤駭浪」的功勳「深潛」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黃旭華說:「從一開始參與研製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 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
  • 2014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
    【頒獎詞】:時代到處是驚嘆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事跡介紹】:   黃旭華,男,87歲,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1958年,我國批准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係尚處於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
  • 話劇《深海》廣東首演 講述「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故事
    黃旭華原籍廣東揭陽,出生於汕尾,曾在汕頭就讀中學。《深海》講述了黃旭華隱姓埋名三十載,帶領我國核潛艇研發團隊,嘔心瀝血打造國之重器,為我國核潛艇研發事業默默奉獻的動人故事。  深潛300米,是核潛艇建造的一個裡程碑。核潛艇的極限深潛風險很大,而為了穩定隊伍,在試驗時,黃旭華與大家一同上艇深潛,成為當時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 致敬國家脊梁,盤點歷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2020年度的國家科技獎已經開始評審。很高興看到鍾南山院士領導的團隊也入圍其中。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我國頒發的所有獎項中最具含金量的一個。歷屆獲得者,無一不是為我們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堪稱國家支柱、民族脊梁。
  • 12位故去的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永不隕落的「星」
    吳文俊(1919年5月12日-2017年5月7日),數學家 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時,吳文俊81歲。 他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其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影響深遠。黃昆(1919年9月2日-2005年7月6日),物理學家 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時,黃昆82歲。
  • ...2020春運正式啟動 黃旭華、曾慶存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售票量最高日發生在1月3日,售2月1日(正月初八)的票,全渠道售出1637萬張,其中鐵路12306網售出1443萬張,佔全渠道售票88%。詳情點擊>>黃旭華、曾慶存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今天(10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
  • 對話黃旭華:為建核潛艇隱姓埋名30年 他的故事只有大海知曉
    他就是黃旭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譽所長,新中國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聆聽大家」欄目對黃旭華院士進行了專訪,以下為採訪實錄。
  • 上海交大120年校慶 老校友黃旭華講演掌聲雷動
    除了組織和參與「山茶社」的各項活動,黃旭華還是上海許多重大學生運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著名的「護校運動」中,黃旭華一腔熱血,振臂疾呼;在讓國民黨當局悚然心驚的「五四營火晚會」中,黃旭華敢為人先,不僅積極參加各種表演,而且竭力維護晚會秩序,阻擋國民黨特務的破壞;在「大江歌詠團」與「晨社」裡,黃旭華更是身先士卒,機智地與國民黨當局周旋,領導同學們堅持對敵鬥爭。
  • 終生報國不言悔(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作為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仿佛將「驚濤駭浪」的功勳「深潛」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隱「功」埋名三十年「從一開始參與研製核潛艇,我就知道這將是一輩子的事業。」黃旭華說。1926年,黃旭華出生在廣東汕尾。上小學時,正值抗戰時期,家鄉飽受日本飛機的轟炸。海邊少年就此立下報國之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