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松是塑料做的?別信!
近日,面對自媒體謠言,黃山景區通過國官方微信「中國黃山」正式闢謠:網傳「迎客松是塑料樹」「迎客松是假樹」均為不實信息。
「迎客松實紅,有黑粉造謠了」「迎客松:你才是塑料」……此事登上微博熱搜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
古樹真假真有那麼難分辨?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古樹生病、死亡?為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有關專家。
古樹作假作不得
迎客松是黃山松的譽稱,作為黃山景區的標誌性景觀,其與南山古柏、將軍柏等共同位列我國中國古樹名木名單之一。生長在黃山青獅石之上的迎客松,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副教授許曉崗曾參與起草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古樹名木鑑定規範》,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只要認真留意迎客松在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下的樣貌及生長形態,「松樹是假的」的謠言很容易不攻自破。
許曉崗還表示,用塑料模型充當真松樹的做法,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不可行。
首先,迎客松坐落於海拔超過1600米的山上,根系深深扎在山間石縫中。若沒有深而有力的根系,將同等大小體積的模型固定在峭壁上屬實困難。
另外,對迎客松等古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使其遠離人為活動幹擾。也正因此,平日裡若想在不對遊客開放的區域撿起一個塑料瓶,都要靠兩三個人合作才能完成,更遑論將體積龐大的模型運輸上山,還要讓假樹模擬出一年四季中的變化。
風風雨雨都見過 減少人工幹預最重要
「黃山景區的保護工作做得很好」,許曉崗說,維持所處環境空曠、控制遊客量、讓遊客在一定距離範圍外觀賞等都是保護古樹名木的好方法。
按2017年國家林業局發布的《古樹名木鑑定標準》,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可成為古樹。名木則指有重要歷史、文化、觀賞與科學價值或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其中,古樹可按三類標準細分:樹齡500年以上的為一級古樹,300-499年的為二級古樹,100-299年的為三級古樹。樹木的年齡可通過文獻追蹤、針測儀、碳14、年輪鑑定或年輪與直徑回歸估測等方法測得。
實際上,迎客松作為古樹名木中的「大咖」,每年都會有相關專家定期為其做「體檢」,觀察記錄其所在地氣候、落葉、樹皮損傷情況及土壤環境。許曉崗表示,為了嚴格切斷松材線蟲傳播途徑,黃山景區的圍欄還用金屬、尼龍繩等替代竹、木等生物材料,保護力度可見一斑。
在許曉崗看來,對黃山上經歷過幾百年、上千年風風雨雨的松樹而言,其保護重點恰恰在於不要過多地人為幹預。除人為幹擾外,古樹也有可能因被閃電擊中、壽命自然終止而死亡,而對此類樹木,也無需做過多處理,「放在那裡,也是一景」。許曉崗說。
保護理念應提前 別讓古樹不堪重負
「在野外大自然、人煙稀少處生長的古樹大多很健康,很少空朽」,北京植物園高級工程師熊德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而在城市中,許多古樹隨著年齡漸長,生長態勢變弱的機率相對更高;在寺廟、公園等人流密集的景區,古樹的生長環境更易受擾。
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石娟告訴《中國科學報》,樹勢衰弱、樹體存在傷口、生長環境惡劣等都可能導致古樹名木發生病蟲害。其中,對古樹危害性最大的為根腐病,會導致古樹根部腐爛,葉部病害主要包括葉斑病、葉枯病和炭疽病。
蟲害中,白蟻是古樹最主要的、危害性最大的害蟲,蛀幹害蟲如木蠹蛾、天牛、吉丁蟲等發生往往較隱蔽,其幼蟲會破壞輸導組織,阻斷養分和水分運輸。
「對古樹造成危害的病、蟲種類較多,加之樹體比較龐大,發生食葉害蟲、蛀幹害蟲等類群危害後,噴藥防治時會受器械限制,不易達到發生部位。」石娟表示,因此,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存在一定難度。
「地上的問題看地下,底下的問題看根系、根系的問題看土壤。」熊德平從事古樹復壯工作多年,他表示,古樹名木的復壯工作往往要先把樹木種類、習性、生長吸收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點弄清楚,再去改良根系生長周圍土壤環境。
以人流密集的景區古樹保護為例,人流量過大會導致樹木根系原本生長的區域發生土壤板結,而古樹的日常養護管理常常集中在很小面積的樹堰內。會為了尋找更多水分和空氣,樹根根系會出現「向心生長」和翹根生長的現象。
熊德平介紹,古樹復壯的手段之一是深層定向引根,不同古樹會採用針對性不同的改良配方土壤,通過調節土壤根系菌群生長環境,為有利於根系生長的微生物創造合適的水、肥、氣、熱、菌等條件,可讓樹木根部向下、向遠延伸,從而實現根深葉茂的生長目標。
「恢復古樹生長原有的生態環境後,古樹的抗性、自我修復能力就會變強。」熊德平還表示,「更好的古樹保護理念還是預防,把保護工作做在前面。以前的保護重點大多放在長勢衰弱、瀕危的古樹上,「對長勢良好的樹木,也要注意維護其生長環境,做到『關口前移』。」熊德平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