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社交狀態調控觸覺感受的神經機制

2020-12-09 騰訊網

來源: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

2020年8月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張偉研究員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A neural circuit encoding mating states tunes defensive behavior inDrosophila」的研究長文(doi:10.1038/s41467-020-17771-8),報導了關於動物觸覺感受被不同社交狀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的最新研究結果。

動物依賴特化的機械感受器官和神經元來感知外界環境中的機械力刺激,並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社交環境會顯著地影響動物對外界刺激的感受,同樣的機械力刺激在不同的社交背景下會觸發不同的感受和行為,但這其中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發現,觸碰果蠅翅膀會引起踢腿等防禦行為,這個行為是由翅膀邊緣的機械感受器介導的。

有趣的是,雌性果蠅的這種防禦行為會受到其交配狀態的調製:在求偶時和交配中,防禦行為下降,以利於果蠅完成交配;而在交配後防禦行為上升,以避免短時間內再次交配。同時,作者利用神經環路標記、行為學測定和鈣成像等生理實驗解析了不同交配狀態調控防禦行為的神經環路:位於果蠅腹神經索的Tmc-L神經元作為控制防禦行為的核心神經元,在求偶時和交配中受到上遊神經元的抑制,而在交配後受到另外一群神經元的激活(圖1)。該研究首次解析了觸覺感受被社交環境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助於理解神經編碼的複雜性。

圖1 研究總結示意圖

首先,作者發現對果蠅翅膀邊緣施加機械力刺激會引起踢腿行為,並將該行為定義為防禦行為,通過統計刺激10次中引起踢腿的次數來衡量防禦行為的強弱。作者經過篩選發現Tmc-L神經元參與調控防禦行為,然後又進一步通過遺傳操作的方法縮小Tmc-L神經元標記範圍,僅標記位於腹神經索的中樞Tmc-L神經元(Central Tmc-L neurons, CTNs)。

利用行為學實驗作者觀察到,失活CTNs會引起防禦行為降低而激活CTNs會引起防禦行為升高,這些實驗結果證明了CTNs是控制防禦行為的重要神經元。同時研究人員還通過鈣成像的方法證明,當激活翅膀邊緣機械力敏感神經元時,CTNs的胞體鈣信號會上升,進一步說明CTNs作為翅膀邊緣機械力神經元的下遊調控防禦行為(圖2)。

圖2 CTNs參與調控由觸碰翅膀邊緣引起的防禦行為

作者通過觀察果蠅在交配前/時雌性和雄性有著十分緊密的身體接觸,且在該過程中雌蠅三分之二以上的翅膀會受到雄蠅的觸碰,但卻並沒有觀察到交配前/中的雌蠅產生防禦性的踢腿行為。可以想像,如果在交配時雌蠅也和正常狀態下一樣會感受到機械力刺激而產生防禦行為,是無法順利完成交配的,這其中一定存在某種調節機制。

為了研究具體的機制,作者模擬了一個交配環境:給雌蠅循環播放雄性求偶歌並釋放雄性氣味,結果顯示在模擬的交配環境下雌性的防禦行為的確會顯著降低。同時該研究發現,激活控制交配的重要神經元dsx神經元會引起雌蠅防禦行為降低,於是作者推測雄蠅的求偶信號能夠激活雌蠅dsx神經元,dsx神經元進一步抑制CTNs從而降低防禦行為。為了驗證這個猜想,作者利用GRASP (GFP reconstitution across synaptic patterners)技術證明dsx神經元和CTNs能夠形成突觸聯繫,又利用免疫共染色證明了該突觸連接是抑制性的。

該研究還通過鈣成像技術證明,同時激活dsx神經元和翅膀外周機械力敏感神經元並不會像上述結果一樣引起CTNs胞體的鈣信號上升(圖3)。輔助行為學實驗結果,可以得到結論:處在交配前/中狀態的雌性果蠅,其dsx神經元會被雄性求偶信號激活從而釋放抑制性神經遞質GABA給CTNs,從而降低防禦行為以促進交配。

圖3 dsx神經元通過與CTNs形成抑制性突觸降低交配前/中雌蠅的防禦行為

與未交配時的狀態截然不同,在交配後雌蠅的許多行為會發生顯著改變,比如:產卵量增加,短時間內不會再次交配等。因為踢腿是雌蠅拒絕雄蠅求偶的主要行為之一,於是作者猜測交配後的雌蠅防禦行為會增強。該研究先將處女蠅與雄蠅交配,交配完成後將雌蠅取出放置在食物中一段時間,然後再檢測其防禦行為強弱。結果表明雌蠅交配後防禦行為上升,並且可以持續3-8小時。經過篩選,作者發現失活雌蠅子宮附近的一群神經元(uterine neurons, UNs)後,由交配引起的上升的防禦行為消失了。該結果說明UNs參與調控交配引起的上升的防禦行為。

接下來的實驗證明了UNs可以和釋放神經肽Leucokinin(LK)的神經元形成突觸聯繫,同時CTNs上也表達LK的受體。這暗示交配後LK可能直接作用於控制防禦行為的中心神經元CTNs來增加防禦行為。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猜想:在CTNs中敲低LK受體的果蠅中,交配沒能像對照組一樣引起防禦行為的上升。另外作者還通過光激活的方式證明CTNs在UNs的下遊發揮作用:光激活UNs的同時可以記錄到CTNs胞體鈣信號上升。這一系列的實驗能夠說明雌蠅交配後上升的防禦行為受一個三級神經環路控制:交配引起位於子宮的UNs興奮,進而激活UNs下遊的LK神經元。釋放的LK與CTNs上LK受體結合,CTNs興奮使得防禦行為上升。

圖4 調控交配後上升防禦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2016級博士生劉晨曦為本文第一作者,張偉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北京市科委、清華大學自主科研基金和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Brain+X」種子基金的資助。張偉課題組受到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清華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的支持。

相關焦點

  • Neuron | 吳太紅博士等揭示信息素調控學習行為的分子與神經機制
    環境因素和神經系統的狀態能夠影響動物的學習行為。同一物種的種群密度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因素之一,它影響動物的食物攝取。物種個體間的社交可以通過多種交流方式來完成。信息素(Pheromone)又稱外激素,它作為同一物種個體之間交流的重要信號之一,是由個體分泌至體外,被其他個體由嗅覺感受器官察覺,使其他個體的某些行為、生理或心理狀態等改變的物質。
  • 人造感覺神經:以類似於生物神經的方式發揮作用,實現「機器觸覺...
    圖 人造感覺神經系統 相對於聽覺、視覺而言,人類天生的觸覺更加複雜,觸覺感官的模擬十分困難,這種感官「集成」了上千種感受器來追蹤不同類型的壓力(比如柔軟而有力的觸摸),以及感受溫度和位置變化的能力。 三大核心組件 生物傳入神經系統的觸覺產生機制是:壓力作用於生物體的機械型刺激感受器,引起其感受電位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會觸發神經元動作電位的產生。多個神經元動作電位通過神經元之間形成的突觸匯合,最終實現信息處理。 而此次的人造傳入神經系統則參考了生物的傳入神經系統,由三大核心組件構成:觸覺感受器、人造神經元和突觸電晶體。
  • 臉紅、出汗、四肢顫抖 科學家揭示社交恐懼的神經環路機制
    也有一部分人和朋友在一起會覺得精疲力盡,感到緊張或不安,心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是不是得了社交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又稱社交焦慮障礙,患者極力迴避社交場合,當處於社交場合時則會出現臉紅、出汗、四肢顫抖,不敢與人對視,更有甚者會出現昏厥。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精神疾病,其發生機制不甚清楚,且目前尚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法。
  • 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 來源:BioArt 緩解焦慮的神經環路機制。 課題組採用高爾基染色和活動神經元標記等技術,發現觸覺豐富通過初級軀體感覺皮層(S1)外側內嗅皮層(LEC)環路,差異性調控小鼠背/腹側齒狀回(DG)神經元的突觸可塑性。人為激活觸覺經歷印跡DG神經元可以模擬觸覺豐富對記憶和焦慮的調節作用,而抑制這群DG神經元或者接受S1投射的LEC神經元則阻斷了觸覺豐富的作用。
  • 科學家發現青少年時期社交孤立影響成年社交能力的神經機制
    科學家發現青少年時期社交孤立影響成年社交能力的神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 16:21:58 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Hirofumi Morishita小組發現,一個前額-室旁核丘腦迴路需要青少年時期的社交經歷來調節小鼠的成年社交能力
  • Nature Commun | 福建農林大學徐通達課題組揭示生長素合成調控新...
    該研究解析了一種進化上保守的植物生長素合成的調控機制,通過對合成關鍵酶的磷酸化修飾來響應上遊信號進而調節植物體內生長素濃度。該發現也是首次報導的植物生長素合成的翻譯後調控機制。  前期大量研究關注生長素合成酶TAA1和YUC家族蛋白的轉錄水平的調控,並證明其是植物調控局部生長素濃度變化的重要機制,參與了諸多重要的生理學過程,但是人們對生長素合成的非轉錄水平的調控機制知之甚少。  徐通達課題組通過質譜分析鑑定了擬南芥體內TAA1蛋白的磷酸化修飾位點(T101),從蛋白結構分析認為其可能參與調控其酶活性。
  • 《自然》:母親腸菌或影響後代神經發育!科學家發現,母親的腸道菌群在孕期調控胎兒大腦的軸突發生,與觸覺感受功能的正常發育有關
    圖片來自pixabay.com為了知道母親的微生物是否影響胎兒大腦發育,研究人員先給備孕的鼠媽餵了抗生素,從受孕前到妊娠中期,鼠媽的腸道微生物都處於耗竭狀態。在壓覺感受實驗中,這些鼠寶相比普通小鼠,明顯要施加更大的壓力,才會知道要把被壓的後爪撤回,明示了它們的觸覺感受受損。而用膠粘住它們的前爪,這些鼠寶也要花更久的時間才能意識到「嗯?我被粘住了?」然後再把膠弄掉。不過,它們和普通小鼠在弄掉膠上花費的時間沒什麼差異,說明這些鼠寶只是感覺能力受損,但運動能力沒有受損。
  • 科學網—揭示細菌調控複合體感受木糖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態所
  • ...揭秘介導人體觸覺感知的精巧分子機器結構與機制-清華大學新聞網
    藥學院肖百龍與生命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發文揭秘介導人體觸覺感知的精巧分子機器結構與機制  清華新聞網8月23日電  8月21日,《自然》 (Nature) 期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由清華大學藥學院肖百龍課題組與生命科學學院李雪明課題組合作撰寫的《哺乳動物觸覺感知離子通道
  • 【醉翁之藝】疼痛和應激狀態下的神經免疫相互作用:一類跨學科研究
    未來的研究如果能夠充分闡明炎症,抑鬱和慢性疼痛之間的重疊機制,將更有利於各種針對合併抑鬱的疼痛狀態的免疫療法的興起。因此,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生命科學部的Caroline M. 神經免疫交互作用調控傷害性感受通路以及應激相關的行為學改變 疼痛的經歷取決於傷害性信息從周圍傷害感受神經元到脊髓次級神經元的有效傳遞,然後傳遞至脊髓上中樞。初級傳入神經將傷害性信號從周圍傳遞到CNS,然後通過釋放包括穀氨酸和神經肽的神經遞質形成突觸傳遞。
  • 腦科學日報:有關愛情抉擇的神經環路;感受著你的感受的電子皮膚
    )的研究論文,第一次系統研究並展示了Tu bingen 品系斑馬魚11個成年組織和2個胚胎組織的組織特異性轉錄組、順式調控元件圖譜、異染色質圖譜、DNA甲基化圖譜和成魚的基因組三維結構。 在本研究中,研究團隊闡明了MuPyV VP1突變對病毒趨向性和抗體中和的影響,得出了JCPyV衣殼突變與PML發病的機制聯繫。應用自定義的亞粒子細化方法重建高解析度的本地衣殼的低溫電鏡圖像:抗體複合物。該結構揭示了VP1抗體規避的機制。
  • 神經興奮和轉錄因子REST參與調控壽命
    神經興奮和轉錄因子REST參與調控壽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3:35:11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Bruce A. Yankner研究團隊發現神經興奮和轉錄因子REST參與調控壽命。
  • Nature重磅:揭秘動物持久防禦狀態的神經機制
    大腦皮層、海馬和運動網絡中的持續神經活動被描述為調節短暫遇到的刺激的工作記憶。內部情緒狀態,如恐懼,在受到刺激後也會持續存在,但尚不清楚這一過程是否涉及緩慢的神經動力學。在小鼠中,下丘腦腹內側核和中央亞區(VMHdm/c)的神經元表達核受體蛋白NR5A1(也被稱為SF1)是對捕食者做出防禦反應所必需的。
  • 生命學院揭示人類神經祖細胞增殖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該論文標題為「TBC1D3 promotes neural progenitor proliferation by suppressing the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G9a」(TBC1D3通過抑制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促進神經祖細胞增殖)。
  • Nature:時松海/史航團隊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嶄新機制
    大腦是神經系統的最高級中樞,控制著諸如感知、運動、語言、思維、認知等高級神經活動。研究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及其調控機制,對加強對神經系統的認知,以及診斷治療神經系統相關疾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放射狀膠質細胞是哺乳動物大腦發育關鍵的神經前體細胞,其分裂產生大腦皮層幾乎所有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
  • Nature七月代謝研究亮點
    然而,缺氧條件下促進ROS產生並誘導細胞進入缺氧適應狀態的確切機制仍不明確,本研究則闡明了缺氧早期誘導ROS產生的具體機制,發現了鈉離子可作為第二信使在缺氧狀態下誘導ROS產生,對細胞應對缺氧的機製做出了重要補充。1.
  • 觸覺交流促進親密關係的腦間神經同步機制
    作為國際上最早通過超掃描技術開展社會交流與互動研究的課題組之一,近年來,盧春明課題組建立並拓展了基於近紅外光譜成像的超掃描方法體系,多角度深入探討了自然情景下語言交流與社會互動的認知神經機制。觸覺是人體最重要的感知通道之一。除了感知溫度、形狀等基本功能以外,觸覺在傳遞社會性和情緒信息等方面同樣重要。特別是,觸覺在鞏固親子關係、建立和發展愛情關係等方面可能發揮著不同於口語的重要作用。然而,以往大部分腦認知研究主要關注了視聽知覺和抽象語言符號的重要作用,但是卻少有涉及觸覺的重要作用。
  • 科學家揭示細菌雙組分調控複合體感受木糖的分子機制
    在之前的研究中,姜衛紅研究組發現在梭菌細胞內膜上存在一類保守的雙組分蛋白複合體XylFII-LytS,用於感受環境中的木糖並調控其利用。這是木糖代謝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其分子機制卻知之甚少。   該項工作中,在研究員張鵬和姜衛紅的指導下,李建戌等解析了拜氏梭菌中的木糖信號感應複合體XylFII-LytS周質空間結構域(XylFII-LytSN)在結合與不結合木糖狀態下的三維結構。通過對這些結構的比較與分析發現,木糖分子可以特異性地結合在XylFII蛋白上,並誘導其N端和C端結構域由開啟狀態轉變為閉合狀態。
  • Nature 中文摘要|22 April 2016
    Green & Eric Gouaux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2/n7599/full/nature17629.html5-羥色胺轉運體(SERT)可以通過重攝取神經遞質回突觸前神經元來終止5-羥色胺信號通路,其中重攝取過程依賴鈉離子和氯離子。
  •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科技前沿】清華時松海/史航揭示中心體調控大腦皮層發育的全新機制 2020-03-26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