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吵架後多牽手!觸覺交流促進親密關係的腦間神經同步機制

2020-12-20 腦科學君

此前,brainnews分享過盧春明課題組於2020年11月21日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s》(SCAN)雜誌發表了題為「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interpersonal verbal communication」 的綜述文章,提出了適用於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圖1)

圖1 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

該模型的核心觀點包括:

1.三個認知過程:人際間的言語交流主要涉及三個層次的認知過程,分別是互動式語音加工、語義概念的相互理解以及通過言語交流實現的社會關係構建與維繫。為了促進言語交流的順利進行,不同層面的認知過程通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動態調節。2.兩種加工方式:每一層的交流過程包含兩種加工方式,即人際間的共享表徵和預測編碼。前者既涉及對外在刺激或環境的表徵,也包含對內在心理過程,如句法、語義、社會關係等的表徵,因而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共享表徵。後者則是通過動態預測交流雙方將要出現的言行來調整自己的預期,進而縮小交流雙方的表徵差異,從而實現有效交流。3.一種腦間同步模式:每一層的加工方式都對應著一種腦間神經同步模式,表現為特異性的時間、頻率和空間模式。通過特定模式的腦間同步進行共享表徵和預測編碼,進而實現不同認知層次的有效交流。該模型的核心觀點得到了該課題組過去10年工作的支持,同時也與國際同行的相關研究結果相切合。模型為從交流的角度深入理解語言與人腦和人類智能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框架。

作為國際上最早通過超掃描技術開展社會交流與互動研究的課題組之一,近年來,盧春明課題組建立並拓展了基於近紅外光譜成像的超掃描方法體系,多角度深入探討了自然情景下語言交流與社會互動的認知神經機制。課題組之前的多項研究工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erebral Cortex等國際權威期刊。

觸覺是人體最重要的感知通道之一。除了感知溫度、形狀等基本功能以外,觸覺在傳遞社會性和情緒信息等方面同樣重要。特別是,觸覺在鞏固親子關係、建立和發展愛情關係等方面可能發揮著不同於口語的重要作用。然而,以往大部分腦認知研究主要關注了視聽知覺和抽象語言符號的重要作用,但是卻少有涉及觸覺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現代科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人與人之間實際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由此可能對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維繫帶來一些不確定的影響。因此,理解觸覺交流如何促進親密關係這一問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科學價值。

2020年11月,神經科學重要雜誌Cerebral Cortex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盧春明課題組的研究論文《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Interpersonal Touch Underlies Affiliative Pair Bonding between Romantic Couples》,揭示了觸覺交流促進情侶間親密關係發展的腦間神經同步機制。論文第一作者龍宇航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在讀博士生,研究興趣是親密社會關係下的社會交流與互動。

圖1 實驗設置和主要結果。(a)在拉手任務中,被試需要互相握住對方的手,並保持沉默和對視;在口語交流任務重,被試之間沒有肢體接觸,只是進行自由對話和對視。(b)光極放置在雙側額葉、顳葉和頂葉附近。結果發現,女性顳葉前部和男性顳頂聯合區 (CH22-18)出現了顯著的關係類型和交流方式的交互作用,即情侶拉手時的腦間同步顯著高於口語交流,而朋友則是口語交流時的腦間同步顯著高於拉手時。該研究招募了22對情侶和22對異性朋友。每對情侶或異性朋友被試在實驗過程中完成手拉手或者口語交流任務(圖1a)。研究採用基於近紅外光譜成像(fNIRS)的超掃描技術,同時測量了每組兩名被試的腦功能活動。結果發現情侶在手拉手時腦功能活動更加同步,其同步水平顯著高於口語交流時的同步水平;但是異性朋友組卻出現了相反的模式,即口語交流時的腦活動同步顯著高於拉手時的腦活動同步。並且,情侶間的腦同步與情侶間的親密關係強度呈正相關。

這些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可能偏好不同類型的互動方式。傳遞模糊信息的觸覺交流可能更適合親密關係內的交流,而傳遞精確信息的口語可能更適合非親密關係內的交流。結果進一步發現,當男性和女性的腦活動出現2-4秒的時間差時(男性遲於女性),腦間同步達到最強,並與男性的情感共情能力顯著相關,提示男性的情感共情能力使男性的腦活動能夠更好的跟隨女性的心理變化及其對應的腦活動,並調節拉手對親密關係的促進作用。

圖2 情侶腦間同步促進其親密關係,男性的情感共情能力發揮調節作用。(a)腦同步與關係親密度的相關,(b)調節模型,(c)調節模式。該研究是盧春明課題組關於自然情景下語言交流與社會互動認知神經機制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的結果也支持並進一步拓展了課題組近期提出的人際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表明包括口語和肢體語言在內的不同感知通道的交流都有助於建立和發展社會關係,但是不同的交流方式分別適合於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因此,本研究是對以往工作的重要補充和拓展。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977008,31622030)和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的資助。文章信息:Long Y, Zheng L, Zhao H, Zhou S, Zhai Y, Lu C. 2020.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Interpersonal Touch Underlies Affiliative Pair Bonding between Romantic Couples. Cerebral Cortex.

本文資料來源: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焦點

  • 北師大盧春明組新綜述:適用於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
    語言是為滿足群體協作的需要而產生的交流工具,也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重要標誌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大部分關於語言腦機制的研究都脫離了交流情境,將聽和說割裂開來單獨進行考察。因此,基於這些研究建立的語言加工認知神經機制模型可能並不適用於語言交流過程的闡釋。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 來源:BioArt 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揭示了觸覺豐富促進記憶、
  • 戀愛心理學:從四種牽手方式看情侶間的親密度
    要說情侶之間經常有的行為莫過於牽手了,只要不是害怕被別人看見的地下戀情,牽手一定是少不了的。然而,牽手的形式也有很多種的,在不經意間的牽手方式,很多時候是能看出情侶間的親密度的。1、挽著手臂這種挽手臂的牽手方式很常見,通常來講,女方屬於小鳥依人類型的,依偎在男朋友的身邊,而男方則是比較成熟、穩重,有點「哥哥」的感覺,對女朋友非常照顧,不喜歡那種像小孩子一樣的牽手方式。
  • 情侶間如何相處?掌握「刺蝟法則」,學會親密關係中的相處之道
    2、 "刺蝟法則"對親密關係的作用3、 情侶間該如何相處?2、 避免更多不必要矛盾的爆發我們其實可以想一想,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有多少次和對方吵架,而其中又有多少次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後面想想都會讓自己後悔的小事呢?這都是因為我們的距離可能處得太近了。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2,Nat Neurosci | 唐焰等揭示「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來源:BioArt圖註:背部體感刺激從腦幹傳入下丘腦小細胞OT神經元,後者同步激活大細胞OT神經元,釋放催產素至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從而增加社交動機心理學上認為擁抱和撫摸能快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陌生感
  • 「假性親密關係」——愛情的致命弱點
    他們也像其他情侶一樣,做情侶間該做的事,牽手,擁抱,親吻,卻無法做到真正情侶間的「正常恩愛」,無法達到精神層面的相通和共鳴。這正是陷入了一種「假性親密關係」當中。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指的是,情侶在感情的連接中,處於十分淺層的狀態,而又沒有作為。01「假性親密關係」是如何產生的?
  • PNAS: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頂刊導讀41期
    我們發現,這種影響在強度上明顯不均勻,在某些皮層區域,相對於腦回或腦溝,在特定方向上明顯更強。總體而言,表型局部相關在共有遺傳因素中具有重要基礎,並且在左右皮層半球之間高度對稱。此外,局部皮質摺疊的程度與局部相關的強度有系統的關係,在腦回頂有較高的相關強度,而在腦溝底有較低的相關強度。
  • 情侶關係中如何做到越吵越親密?
    在感情的世界當中,有些人吵著吵著就散了,而有些情侶在大小不斷的爭吵當中,感情愈發的濃烈,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怎麼樣在親密關係當中才能做到越吵越親密。在親密關係當中,吵架不僅是一種情緒的表達,更是一種信息的交匯,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通過吵架來表達一下愛。
  • 夫妻吵架背後隱藏著什麼?心理學解析:親密關係的敵人是「控制」
    也就是在吵架的過程中並沒有清醒的認知,不認為這是控制對方的行為,不承認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係。吵架之後,甚至還可能覺得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卻完全忽視愛人的感受,甚至忽視對方的存在。夫妻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沒有共同思想。
  • 高校情侶親密行為公開到什麼程度?
    把親吻等情侶間的親密舉動公之於眾,對張寧來說並非完全不尷尬。「還是會有點害羞。但因為時間短,我覺得不會被太多人看見,而且周圍也沒有認識的人,沒有人知道我是誰。」張寧說。無論「秀恩愛」發生在自己還是他人身上,空空都認為「沒什麼可尷尬的」。
  • Nature Commun:社交狀態調控觸覺感受的神經機制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題為「A neural circuit encoding mating states tunes defensive behavior inDrosophila」的研究長文(doi:10.1038/s41467-020-17771-8),報導了關於動物觸覺感受被不同社交狀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
  • 情侶吵架後怎麼處理?情侶吵架後聰明女人的做法
    情侶吵架後怎麼處理?需要每一對正處於熱戀中的朋友多去了解一下的,畢竟兩個人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激情期之後,也是會有矛盾產生的,無論剛剛在一起的時候,你們的愛是多麼的強烈,但是在一起的時間長了總是會有吵架的行為產生,這都屬於正常的現象,只要我們能夠掌握到一些正確的處理吵架的方法,能夠快速的和解,也絕對不會由於吵架所影響到你們之間的感情,不得不說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情侶們就是不知道該如何去找另一半複合,該如何去處理你們之間的矛盾
  • 如何促進孩子的大腦成長,親子關係是關鍵!這幾點你有做嗎
    儘管寶寶經歷十月懷胎後呱呱墜地,但從神經學角度看,嬰兒相當於一個「子宮外胚胎」,和母親之間依舊存在腦間聯結。媽媽在孩子嬰兒階段會和孩子建立共享情緒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這時候孩子雖然不會表達,但通過觸摸,對視,媽媽在嬰兒耳邊的耳語,通過腦間聯結,共享的情緒依舊能傳遞給孩子。
  • 腦電生物反饋訓練 提升注意力的神經機制
    這位家長問到點上了,腦電生物反饋訓練對注意力的改善,是經過近10年、數十萬學員驗證過;同時,作為國家射擊隊制定的注意力訓練機構,我們跟清華大學合作,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大量數據;從科學角度看,腦電生物反饋訓練,主要通過兩種神經機制的變化來提升注意力。
  • 在心裡,還是在腦裡?三位心理學家解密愛的神經機制
    神經認知學證實了女人們長久以來所相信的——男人有著爬行動物腦。 在任何人開始覺得有被冒犯到之前:女人也是一樣的。爬行動物腦是讓你的心跳動和血液流動的分腦,當被宣布腦死亡時,實際上這個人的爬行動物腦仍然活著。當這個腦也死亡時,個體才算在生物學意義上真正死亡了。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從本質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唯一特徵。3,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來源: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官網該研究闡明,除感應環境化學信號和神經信號之外,嗜鉻細胞也可以同樣感受免疫信號,促進5-HT的釋放,迅速調整腸道生理狀態。
  • 其實「假性親密關係」比單身還可怕
    比方說有種情侶,每天聊天,一起過周末,假期一同去旅行,彼此陪伴,關係穩定。表面上看起來十分親密,但其實所做的一切都充滿了一種例行公事的感覺。關係只停留在了一起吃喝玩樂這種表面的事兒,而沒有對對方敞開心扉,表達自己或者關注對方的需求,探索更多精神層面的東西。
  • 親密關係下的陌生人
    比如,戀愛時,我們會渴望走進婚姻,即使戀愛時兩個人的關係已經很親密,我們還會本能的感覺親密度依然不夠,至少無法從心理上獲得安全保障。婚姻像一座堡壘,它代表著我們心理上的情感保障,每對情侶都會認為結婚才算彼此真正擁有,結婚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關係親密。
  • 情侶在一起多久,發生「親密關係」比較合適?聽聽她們的說法!
    情侶在一起多久,發生「親密關係」比較合適?聽聽她們的說法!在愛情中,情侶發展到親親我我、如膠似漆的地步,自然而然會發生關係,而那種交往沒幾天就想發生關係的大多只是為了情慾而非愛情,那麼在當今這樣一個相對感情開放的時代,情侶之間多久發生親密關係才算正常?
  • 腦科學日報:多運動有助於神經發生;貧困與不良心理健康的關係
    多能神經前體細胞(NPCs)具有複雜的徑向膠質形態排列在DG的亞顆粒區,可零星地從靜息狀態過渡到增殖狀態。細胞的氧化還原狀態,或細胞的「氧化應激」,通常是通過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的產生和清除之間的平衡來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