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brainnews分享過盧春明課題組於2020年11月21日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s》(SCAN)雜誌發表了題為「A hierarchical model for interpersonal verbal communication」 的綜述文章,提出了適用於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圖1)。
圖1 人際間言語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
該模型的核心觀點包括:
1.三個認知過程:人際間的言語交流主要涉及三個層次的認知過程,分別是互動式語音加工、語義概念的相互理解以及通過言語交流實現的社會關係構建與維繫。為了促進言語交流的順利進行,不同層面的認知過程通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動態調節。2.兩種加工方式:每一層的交流過程包含兩種加工方式,即人際間的共享表徵和預測編碼。前者既涉及對外在刺激或環境的表徵,也包含對內在心理過程,如句法、語義、社會關係等的表徵,因而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共享表徵。後者則是通過動態預測交流雙方將要出現的言行來調整自己的預期,進而縮小交流雙方的表徵差異,從而實現有效交流。3.一種腦間同步模式:每一層的加工方式都對應著一種腦間神經同步模式,表現為特異性的時間、頻率和空間模式。通過特定模式的腦間同步進行共享表徵和預測編碼,進而實現不同認知層次的有效交流。該模型的核心觀點得到了該課題組過去10年工作的支持,同時也與國際同行的相關研究結果相切合。模型為從交流的角度深入理解語言與人腦和人類智能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框架。
作為國際上最早通過超掃描技術開展社會交流與互動研究的課題組之一,近年來,盧春明課題組建立並拓展了基於近紅外光譜成像的超掃描方法體系,多角度深入探討了自然情景下語言交流與社會互動的認知神經機制。課題組之前的多項研究工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PNA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erebral Cortex等國際權威期刊。
觸覺是人體最重要的感知通道之一。除了感知溫度、形狀等基本功能以外,觸覺在傳遞社會性和情緒信息等方面同樣重要。特別是,觸覺在鞏固親子關係、建立和發展愛情關係等方面可能發揮著不同於口語的重要作用。然而,以往大部分腦認知研究主要關注了視聽知覺和抽象語言符號的重要作用,但是卻少有涉及觸覺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現代科技帶來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人與人之間實際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由此可能對親密關係的建立和維繫帶來一些不確定的影響。因此,理解觸覺交流如何促進親密關係這一問題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科學價值。
2020年11月,神經科學重要雜誌Cerebral Cortex在線發表了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盧春明課題組的研究論文《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Interpersonal Touch Underlies Affiliative Pair Bonding between Romantic Couples》,揭示了觸覺交流促進情侶間親密關係發展的腦間神經同步機制。論文第一作者龍宇航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在讀博士生,研究興趣是親密社會關係下的社會交流與互動。
圖1 實驗設置和主要結果。(a)在拉手任務中,被試需要互相握住對方的手,並保持沉默和對視;在口語交流任務重,被試之間沒有肢體接觸,只是進行自由對話和對視。(b)光極放置在雙側額葉、顳葉和頂葉附近。結果發現,女性顳葉前部和男性顳頂聯合區 (CH22-18)出現了顯著的關係類型和交流方式的交互作用,即情侶拉手時的腦間同步顯著高於口語交流,而朋友則是口語交流時的腦間同步顯著高於拉手時。該研究招募了22對情侶和22對異性朋友。每對情侶或異性朋友被試在實驗過程中完成手拉手或者口語交流任務(圖1a)。研究採用基於近紅外光譜成像(fNIRS)的超掃描技術,同時測量了每組兩名被試的腦功能活動。結果發現情侶在手拉手時腦功能活動更加同步,其同步水平顯著高於口語交流時的同步水平;但是異性朋友組卻出現了相反的模式,即口語交流時的腦活動同步顯著高於拉手時的腦活動同步。並且,情侶間的腦同步與情侶間的親密關係強度呈正相關。
這些結果表明,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可能偏好不同類型的互動方式。傳遞模糊信息的觸覺交流可能更適合親密關係內的交流,而傳遞精確信息的口語可能更適合非親密關係內的交流。結果進一步發現,當男性和女性的腦活動出現2-4秒的時間差時(男性遲於女性),腦間同步達到最強,並與男性的情感共情能力顯著相關,提示男性的情感共情能力使男性的腦活動能夠更好的跟隨女性的心理變化及其對應的腦活動,並調節拉手對親密關係的促進作用。
圖2 情侶腦間同步促進其親密關係,男性的情感共情能力發揮調節作用。(a)腦同步與關係親密度的相關,(b)調節模型,(c)調節模式。該研究是盧春明課題組關於自然情景下語言交流與社會互動認知神經機制研究的一部分。該研究的結果也支持並進一步拓展了課題組近期提出的人際交流的認知神經層級模型,表明包括口語和肢體語言在內的不同感知通道的交流都有助於建立和發展社會關係,但是不同的交流方式分別適合於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因此,本研究是對以往工作的重要補充和拓展。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977008,31622030)和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的資助。文章信息:Long Y, Zheng L, Zhao H, Zhou S, Zhai Y, Lu C. 2020. Interperson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Interpersonal Touch Underlies Affiliative Pair Bonding between Romantic Couples. Cerebral Cortex.
本文資料來源: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