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燕晉聯軍,北洋軍進攻紫禁城,為何卻因袁世凱功虧一簣?

2021-01-13 青梅史觀

辛亥革命時期,由於清廷皇室成員均束手無策,攝政監國的醇親王載灃只好重新啟用頗受忌憚的袁世凱,希望袁世凱可以率領北洋系儘快平定武漢的起義軍。

但是袁世凱畢竟已經賦閒多時,而且載灃在袁世凱離開之後曾特意在北洋軍中安插了大量不屬於袁氏一脈的將領,其中以吳祿貞、張紹增等人為首。

武昌起義爆發之後,除了跟隨袁世凱南下的北洋軍外,還有大半兵力留在了灤州,而時任統制的張紹增和藍天蔚便決定發起兵諫,迫使清廷同意實行君主立憲制。

清末新軍

不久之後吳祿貞作為清廷的安撫特使前往灤州,結果沒想到吳祿貞的想法竟然更為激進,準備直接攻陷紫禁城,推翻清廷的統治。

然而袁世凱好不容易重掌軍政大權,本來已經制定好了一系列的掌權計劃,自然不希望吳祿貞等人跳出攪局,於是下令由段祺瑞出面平息灤州的兵諫。

段祺瑞在北洋初期曾負責籌辦軍官培訓一事,因此北洋軍中大半將領均為段祺瑞的學生,有段祺瑞出面,灤州北洋軍內部很快便開始產生裂縫。

清末北京

首先是北洋第三鎮代理統制盧永祥,他本就是段祺瑞的舊部,一直認為段祺瑞對自己由知遇之恩,因而段祺瑞剛一發話,盧永祥便改旗易幟。

第三鎮是北洋軍中的精銳主力,盧永祥的轉變在灤州影響極大,就連張紹增第二十鎮所屬的兩個協統也全部暗中投靠了袁世凱。

在袁世凱的授意之下,清廷當即下令將灤州附近所有列車全部抽調到北京,斷絕吳祿貞北上的道路,其次下令吳祿貞率部到山西攻打已經宣布起義的閻錫山。

清末官員

不過吳祿貞也不是易於之輩,馬上便看出來命令中調虎離山的暗招,當即決定聯合閻錫山的晉軍一同攻打紫禁城,同時謊報軍情對清廷稱自己已經大敗晉軍主力。

經過暗中聯絡,吳祿貞很快便和閻錫山約定在石家莊會盟,但事到臨頭閻錫山卻突然反悔,稱石家莊是吳祿貞的地盤,萬一吳祿貞圖謀不軌自己便是羊入虎口了。

吳祿貞對於閻錫山的膽小十分無奈,稱昔日同樣出身山西的名將關羽單刀赴會成為一段佳話,而閻錫山竟然毫無武聖之風。

清末官員

最終經過商議,二人決定將會盟地點改為晉軍控制的娘子關,當日吳祿貞僅僅只帶了三名副官前往,倒是很有些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意思。

二人見面後,吳祿貞便開始敘述他的作戰計劃,主張由他的第六鎮和張紹增的第二十鎮,聯合閻錫山的晉軍,組成燕晉聯軍,然後直搗黃龍推翻清廷。

閻錫山等一眾晉軍將領均認為吳祿貞計劃的可行性很高,而且此時清軍主力部隊普遍集結於武漢一帶,正是後方空虛之時,燕晉聯軍突然發難極有可能一舉功成。

等待運輸的物資

於是閻錫山等人公推吳祿貞為燕晉聯軍總司令,閻錫山為副總司令,約定兵分三路,在十一月八日當天共同發難。

此時正好有一輛向前線運送槍械彈藥的列車經過石家莊,吳祿貞當即下令予以截留,隨後便致電載灃,要求清軍全面撤出漢口,否則他將徹底阻斷南北之間的交通。

載灃等皇室貴族人心惶惶,很快便答應了吳祿貞的要求,下令要求前線清軍暫時停止進攻,但是袁世凱對此卻不以為然,密電段祺瑞要其儘快除掉吳祿貞。

外籍記者

段祺瑞通過自己的人脈找打了與吳祿貞早有舊怨的周符麟,開始組織對吳祿貞的刺殺行動,在周符麟的舉薦之下,段祺瑞決定行動以馬隊管帶馬步周為首。

1911年11月10日,馬步周帶人闖入了吳祿貞的住處,猝不及防的吳祿貞被當場擊斃,燕晉聯軍之事也就此功虧一簣。

參考資料:《直擊辛亥革命》、《中國近代史》等

相關焦點

  • 北洋新軍從起步到衰亡:大清國運與袁世凱稱帝的歷史縮影
    這中間北洋軍戰鬥力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從1905-1916年,北洋軍是在不斷變強,1916年左右達到頂峰,之後因為袁世凱去世而陷入分裂,從而由盛轉衰,到了1927年在北伐戰爭中不敵新興的國民革命軍而覆滅。
  • 英法聯軍為了洩憤,放火燒了圓明園,為何卻沒有順便燒掉紫禁城?
    近代時期的中國,因經濟、軍事實力的有限,備受外國列強的欺辱。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被迫捲入世界的潮流,在世界發生巨變的同時,當時的清政府也開始了自己近代化的步伐,只是因起步較晚,清政府統治者的處事不絕,甚至還依舊沉寂於自己「天朝上國」的喚醒之中,並未讓自己的命運起到多大的改變,反而讓列強是更加的肆意妄為。
  • 袁世凱的東山再起
    10月19日凌晨,革命軍再次發起進攻,他們以騎兵為前導,還有炮兵的火力支援。激戰至中午,清軍潰退,但散兵遊勇繼續在鐵路沿線棚戶區負隅頑抗。此時,江面上的清軍艦艇因彈藥用磬暫停了炮擊,革命軍乘此間隙,一舉佔領劉家廟。清軍退至三道橋,在灄口重新集結。 當夜,革命軍向灄口發動進攻。
  • 民國軍閥史(一):小站練兵,袁世凱的發家之路
    今天開始,我們將通過民國軍閥時期發生的十場大戰,為大家梳理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0年中原大戰這20年時間裡風雲激蕩的民國軍閥史。辛亥革命(一)·北洋軍閥的形成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面對這場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清王朝的八旗兵和綠營兵一觸即潰。
  • 故宮龍椅為何一般人不敢坐?連退位的溥儀、復闢的袁世凱都不敢坐
    可以說,溥儀應該是兩度登上紫禁城中的皇位,儘管九一八事變後,溥儀被日本人誘騙到東北,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擔任偽滿洲國的皇帝,但是卻再也未能坐上紫禁城裡的那把龍椅。溥儀算作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卻不是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我們不要忘了,袁世凱在辛亥革命後篡奪了勝利果實,於1915年底,登基稱帝,雖然在位只有83天,但是也算是皇帝了。然而,袁世凱登基之後,卻沒有坐上那把髤(xiu)金雕木龍椅,而是定製了一把西式座椅,原來的龍椅則被放在新龍椅後面三米處。
  • 袁世凱最有出息的後代,孫子聞名世界,入美籍卻不忘為祖國奉獻
    袁世凱曾經短暫的統治過中國,而且他製造的錢幣一直流傳至今,成為當今社會流傳最廣的舊社會錢幣,也是證明袁世凱曾經統治過中國的一個證據。袁世凱是一個話題頗多的歷史傳奇人物,他作為一個清朝的官員卻坐上了民國大總統,之後又做了中國的皇帝,真可以說是無限的風光,讓人對他的人生充滿了疑問和興趣。在清朝末期,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袁世凱接到慈禧的命令,要求他這支清朝裝備最先進的軍隊出來迎擊洋人,但是袁世凱以保衛駐地港口為由拒不接受命令,導致慈禧狼狽逃出紫禁城。
  • 手握數十萬重兵的袁世凱,為何無法抵擋蔡鍔的三千護國軍?
    袁世凱稱帝意圖暴露後,輿論一片譁然。1915年12月25日,秘密潛回雲南的蔡鍔聯名通電各省,宣布雲南獨立並組織護國軍討袁。隨即,蔡鍔、李烈鈞和唐繼堯分任護國軍第一、二、三軍總司令,從四川、貴州、廣西三路出兵,掀開護國戰爭序幕。1916年1月16日,蔡鍔帶領的第一軍3130人從昆明正式出發,分三路進攻四川南部的敘府、瀘州和綦江。
  • 八國聯軍侵華,近在咫尺掌握兵權的袁世凱,為何袖手旁觀?
    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不僅僅是袁世凱按兵不動沒有及時支援,而李鴻章和張之洞這些封疆大吏,也在大清面對如此困局之時,搞出來一個所謂的東南互保。沒有對慈禧太后等大清掌權者進行有效且及時的支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 清末風雲袁氏崛起,北洋新軍人才濟濟,為何卻對袁世凱心服口服?
    清朝末年,在八國聯軍侵華一役中晚清政府一敗塗地,李鴻章等人被迫代表清廷籤署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舉國上下一片譁然。 《辛丑條約》籤訂之後,慈禧太后迫於國內外的壓力,開始實行新政,袁世凱極力擁護,因此受命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於保定編練北洋新軍。
  • 「紅羊劫運日相催 要把乾坤扭轉來」——辛亥革命106年
    1910年底,孫中山再次召集同盟會在廣州發動起義,但因寡不敵眾告負,同盟會收葬共72具烈士遺體於廣州城外黃花崗。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同時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即可讓位大總統。
  • 為什麼袁世凱一死,中國就開始了軍閥混戰?一切得從曾國藩說起
    如果從時間上劃分,上世紀的軍閥統治,大致是從1912年袁世凱竊國開始,到1949年南京政權垮臺截止,中間大概經歷了37年的時間。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不到6歲的宣統皇帝溥儀被迫退位,清朝封建統治被徹底推翻,理論上講中國應該進入民主共和時期。但是,理想雖然美好,現實卻相當冷冰冰。
  • 辛亥革命時,北洋六鎮統制分別是誰,其中有一革命黨人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於武昌發動武裝起義,迅速佔領掌控武漢三鎮,建立湖北軍政府,此後短短數月,全國十五個省份宣布脫離清廷獨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啟用被解職的袁世凱,1912年2月,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徹底終結,辛亥革命以清帝退位,袁世凱上臺告終。
  • 袁世凱死後,為何北洋軍會迅速分裂,沒有人願意接替他的位置嗎?
    不論是袁世凱,還是北洋軍其他實力派人物,都不希望北洋分裂。可是,北洋的分裂,是時代的必然,非人力所能逆轉。袁世凱在時,北洋就已有分裂之像。袁世凱的去世,只是加快了分裂的速度而已。現在,眾將之間,眾將與袁世凱之間的矛盾,參雜了各個經濟利益集團、政治集團,甚至不同外國勢力,已經極為複雜,不再可能通過簡單的協調來消除矛盾了。袁世凱嘎然而止的調整袁世凱自然不願北洋軍分裂,他企圖通過制度化調整,來保持對軍隊的絕對控制。
  • 晚清風雲漳洹之問,宣統繼位罷黜袁世凱,為何卻導致袁氏崛起?
    不過也有人認為所有的傳言都是故意放出,因為宣統繼位之後,身為攝政王的載灃馬上便準備斬殺袁世凱以此來祭奠兄長光緒。但是身為軍機大臣的慶親王奕劻表示,想要殺了袁世凱並不難,但是如果袁世凱麾下的北洋軍因此揭竿而起,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
  • 八國聯軍只有幾萬人,為何能三個月就打進北京?大清真的沒兵嗎?
    八國聯軍只有幾萬人,為何能三個月就打進北京?大清真的沒兵嗎?1900年,5月21日,八國聯軍攻打大沽炮臺,清軍也和義和團正式進攻紫竹林租界區,戰爭正式爆發。5月25日,慈禧老太太被端親王和剛毅蠱惑,認為列強是來支持光緒上臺的,所以就發瘋似的向列強宣戰,她命令義和團攻打各國使館,並且表示要和西方列強「一決雌雄」。
  • 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朝明面上還擁有著不少軍隊,如果單從兵力數量和版圖控制份額上看,這位小皇帝似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此溥儀的退位在當時顯得有些奇怪。但這終歸也只是「似乎」罷了。然而,這些還有心「振奮一下」的,多半也已經死在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了,單憑載灃和良弼,實在難以對崩壞的政局力挽狂瀾。剩下的那些八旗軍,就成了從根上爛透了的一群「老爺兵」。當時清朝剩下的八旗軍一共有18萬左右,其中10萬駐守各地,剩下的8萬則留守京師。
  • 袁世凱死後,中國最牛的四個人,槓上了
    11911年11月27日,辛亥革命來到了生死關頭。四個人的命運也因這場革命,走到了分歧點。這一天,「北洋之狗」馮國璋帶著他的軍隊攻下了漢陽。一個半月前的武昌首義,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光復」,如今竟只剩下孤城武昌碩果僅存了。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他怕什麼?
    這就是為何洋人支持清朝,而不肯支持視其為「西洋番弟」的太平天國的原因。有了洋人的支持,清朝才能渡過太平天國大起義帶來的重大危機。如果說洋人的支持是清朝賴以維繫的一根支柱,那麼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李鴻章爭漢族地主階級精英的效忠,則是清朝賴以維繫的另一根支柱。
  • 金陵影像:辛亥革命雨花臺之役人馬合冢
    辛亥革命雨花臺之役人馬合冢位於南京市雨花颱風景區東北側的梅崗山麓。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發推翻清朝統治的起義,各地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同年11月,駐南京的清新軍第九鎮官兵在徐紹楨統制率領下於秣陵關起義,並進攻駐守雨花臺炮臺的清軍。
  • 清朝末期,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為什麼對八國聯軍侵華視而不見
    引言1900年5月,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的口號大舉入侵。清軍和義和團在京畿附近與八國聯軍交手,最終慘敗,列強攻入紫禁城,慈禧被迫西逃。打不過洋人不奇怪,奇怪的是東南互保坐擁10省兵力的諸侯,為何對洋人入侵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