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他怕什麼?

2021-01-07 李江鳴vv

清朝是株百年老樹,哪是那麼容易伐倒地?導致一個王朝垮臺的根本原因,莫過於「內外離心、上下離德″。

不過,儘管曾國藩時代的大清王朝已經步入了衰退末落期,但卻仍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統治集團內部既未上下離德,歐美列強亦未放棄對清朝的支持。

為什麼列強支持清朝?因為資本是追逐利潤的,洋人們來到中國是為了發財可不是為了冒險!

因此,只有清朝的統治穩定了,才能確保洋人們的投資獲取豐厚回報。

況且,與太平天國相比,維繫住清朝的統治對洋人們更為有利。

這就是為何洋人支持清朝,而不肯支持視其為「西洋番弟」的太平天國的原因。

有了洋人的支持,清朝才能渡過太平天國大起義帶來的重大危機。

如果說洋人的支持是清朝賴以維繫的一根支柱,那麼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李鴻章爭漢族地主階級精英的效忠,則是清朝賴以維繫的另一根支柱。

作為深受儒家忠君思想薰陶的傳統知識分子,無論曾國藩手中握有多大的兵權,也不可能擁兵自重,當然也就更不可能興兵造反了!

曾國藩是地主階級的代言人,而清朝維護的也正是地主階級的利益。雙方利益一致,彼此之間並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利害衝突。曾國藩根本沒有必要涉險反對清朝。

此外,因為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曾國藩等漢族官僚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慈禧太后便逐漸將他們提拔為朝廷重臣。

曾國藩等人的「加盟」,暫時衝淡了滿清貴胄們把持的朝廷中樞的昏沉暮氣,起到了為晚清輸血延壽的作用——那場轟轟烈烈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便是由此而來。

整個晚清時代,始終處於滿漢官僚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慈禧太后依賴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的支持維繫著自己的統治,而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也憑藉慈禧太后的寵信得以飛黃騰達。

曾國藩忠於清朝,清朝對曾國藩又極盡籠絡之能事,那麼曾國藩為啥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領兵造自己老闆的反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曾國藩既沒有造反的動機也沒有造反的時機,才使其儘管手握重兵卻依然忠於清朝。

袁世凱為何就能搞垮清朝?因為到了袁世凱的時代,清廷的元老重臣多已凋零,漢族官僚中唯有袁世凱才能出眾,但袁世凱卻缺乏曾國藩那樣的忠心。而滿清貴胄們呢?

又多是一些自以為是、妄自尊大之人。他們不僅對時局缺乏正確的判斷,而且還極力排擠和打壓漢族官僚,一心要把權力奪回去,從而造成了朝廷內部的離心離德。

此外,那個時代正處於鼓吹「君主立憲」制的高潮期,全國各地傾向於改良而不是革命的人們,紛紛把改變國家腐朽落後的希望寄託到「開國會、行憲政」。

由此,一批支持清朝改良的「立憲派」便誕生了。然而,攝政王載灃卻看不清大勢所趨,盲目地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對立憲派的要求,一味採取拖延、欺騙的手段應付,逐漸失去了立憲派的支持。

尤為嚴峻的是,此時南方革命黨人的勢力早已滲入清軍內部,許多清朝「新軍」已經傾向於推倒滿清建立共和。

如此一來,清朝最有實力的北洋軍已然成為「袁記私軍」,清朝新軍又多已傾向於革命,朝廷內部又缺乏團結,而且素來支持清朝的洋人,也對風雨飄搖清朝能否繼續維繫下去產生了懷疑。

因此,清廷面臨的形勢極其嚴峻,日漸孤立的清廷猶如坐在火藥庫上,只要攝政王載灃稍有失策之舉,就有可能引起驚天大爆炸!

由於清廷的失策,「四川保路運動」點燃起群眾奮起反抗的烈火,清廷只得抽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

結果卻是按住葫蘆起了瓢,革命黨人趁機打響了武昌起義的槍聲,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結果,在外有革命黨人攻城奪地,多數省份紛紛響應,內有袁世凱趁機逼宮的壓力下,走投無路隆裕太后只得順應形勢,以向天下宣告「退位詔書」的形式,宣布皇帝退位,將權力過渡給民國。袁世凱能夠逼宮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歸納一下,曾國藩之所以不肯反清,既是因為曾國藩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同時也是因為清朝尚有餘力維繫其對全國的統治。因此,曾國藩既不能反也不敢反。而到了袁世凱崛起時,清廷早已走向了窮途末路,此時的清朝已因內外離心上下離德而變得虛弱不堪。因此,袁世凱只消輕輕一推,大清王朝這堵朽牆便轟然垮塌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袁世凱一死,中國就開始了軍閥混戰?一切得從曾國藩說起
    要說當時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為什麼厲害,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權有權?說起來可能還得感謝他的兩個前輩——曾國藩和李鴻章,如果沒有這倆人在前面鋪路,袁世凱手下的北洋軍也不會發展得這麼順風順水。為什麼這麼說呢?先解釋一下袁世凱北洋軍的發跡過程。當時袁世凱手裡的軍隊,一般都叫「北洋新軍」,這是一支陸軍部隊,它緣起於19世紀末。
  • 曾國藩:知命、知禮、知言、知仁
    比如一個開肉店的老闆,他不遵守商人的界限,缺斤少兩,人們就不願跟他做生意。不守規矩,就是失禮。 這個肉店的老闆對待顧客橫眉豎眼,口氣很衝,大家也不願理他。不懂禮貌謙遜,也是失禮。 曾國藩一生恪守「禮」,哪怕左宗棠和他再不對付,他也始終待之以禮,包容左宗棠的缺點,欣賞他的優點。
  • 範仲淹、司馬光、李東陽、曾國藩……那些諡號「文正」的人臣!
    古代一些為官的人死後,如果皇帝覺得你對國家做出了貢獻,無論文臣武將,他就會賜你個諡號,用以表彰你一生的功績。他認為文是道德博聞,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極致。經過他的宣揚,「文正」從此以後被認為是人臣極美的諡號,皇帝不肯輕易給人。
  • 清廷有八旗兵和列強扶持,袁世凱無名無分,為什麼敢逼迫溥儀退位
    各種折騰早就岌岌可危,袁世凱才不會做中流砥柱,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搞掉清朝做大總統不好麼,這甚至不是謀朝篡位,而是順應潮流。 就連滿人組成的第一鎮,也是袁世凱一手組建,中高層軍官大多出自北洋系統。南北議和的時候袁怕滿人鬧事兒,把這一鎮臨時繳械,他們也只能乖乖繳械。袁如果只能控制一鎮新軍,他哪來的資格逼退清帝自己上位。
  • 用九型性格心理學再讀曾國藩
    曾國藩又是穆彰阿的得意門生。為了能在新朝延續往日的輝煌,必須要有所表現才行。鹹豐帝登基後,擺出一副高姿態:廣納群言,內外臣工就國家的內 政外交、民生吏治等問題各抒己見,於是大家紛紛上奏。曾國藩本來還沒有要表示什麼,他很多朋友和同僚指責他沒作為。有個叫羅澤南的朋友批曾國藩是為貪圖職位不敢發表政論。
  • 假如曾國藩聽取弟弟曾國荃建議,起兵反清,結果會是怎樣?
    曾國荃勸說哥哥曾國藩稱帝只是傳言,如今並沒有確鑿的文字記載證實過這回事。當然,無風不起浪,除了曾國荃以外,傳聞彭玉麟、趙烈文、李秀成都曾勸說過曾國藩擁兵自立,反了滿清朝廷。曾國藩一直被後世譽為半個聖人,是忠君愛國的代表人物,但其實曾剃頭對滿清朝廷並非一味忠誠,老曾明白,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不過是收攬民心的噱頭,造不造反還是要看實力。那麼曾國藩有能力造反嗎?很顯然,他沒有。
  • 袁世凱的城府有多深?看看他給溥儀退位開出的條件就知道
    袁世凱雖說已將清廷掏成了一具空殼,但在清帝退位這個問題上,他還是遭到王公親貴組成的宗社黨的激烈反對,並且局面加速失去控制,直到宗社黨首領良弼被刺身亡。很長一段時間,面對宗社黨的咄咄之勢,袁世凱沒有輕舉妄動。沒有輕舉妄動,不等於不動,只是不盲動。他在等待一個機會,又或者說他在竭力製造一個機會。有機會抓住機會,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這是做大事的人慣用的手法。
  • 溥儀退位之後,袁世凱為何沒有殺他,反而每年給他400萬銀元
    民國政府每年要撥款400萬銀元給他們,而且紫禁城也成了清朝皇室的私產,那麼袁世凱為什麼會答應清朝皇室提出來一系列的條件呢?這於當時的歷史背景離不開,袁世凱是一個兩面派,他手握朝廷大部分的軍權,因此一直在觀望著朝廷和革命黨哪一方取得優勢。結果革命派取得了優勢,袁世凱就決定支持共和,所以他想要用最短的時間讓清朝的皇帝退位。
  • 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當時清朝剩下的八旗軍一共有18萬左右,其中10萬駐守各地,剩下的8萬則留守京師。留守京師的這8萬「鐵桿莊稼」本就經歷了數次損耗,其中的精銳還在組建禁衛軍和北洋新軍時被抽掉大半。剩下的那些老弱病殘有多少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至於分散各地的10萬八旗,處境更加嚴峻。
  • 曾國藩一句「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放棄了黃袍加身
    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曾國藩率湘軍攻克洪秀全佔據的南京。當時,曾國藩擁兵30萬人,佔據中國半壁河山,他已成為滿清入關以來漢族官僚中持權最大的官員,超越了清初的吳三桂,足以功高震主。曾國荃、彭玉麟、趙烈文等曾國藩的部屬幕僚,他們約集三十多名高級將領深夜求見,欲將黃袍加身與曾國藩。曾國藩面臨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擇。
  • 袁世凱銀元民國三年籤字版120萬 袁大頭最新價格(圖)
    在我國鑄造的近千種近代銀幣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存世最多的銀幣品種可數袁世凱頭像銀幣,俗稱「袁大頭」或「大頭洋」,它是在中華民國成立後由北京政府鑄造發行的。就袁世凱銀元民國壹角三年籤字版高達120萬。而這枚銀幣的價格比較穩定了,在2012年的時候,這枚銀幣的價格可能會有所下降。  對於一些喜歡收藏的愛好者,可能看好的不單純是它的價格最重要的是它的影響力,雖然這枚袁大頭的製作可以說是可圈可點,製作的並不是非常的精美。但是在20世紀應該算是珍品了。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啥見死不救
    不過,當我們認真回過頭來看這一段歷史的話,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值得考察和研究的地方,比如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此時擁兵12餘萬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呢?他難道不怕清廷滅亡嗎?再者來說,在那個君君臣臣的封建道德觀念下,曾國藩此舉不就是不忠不義嗎?
  •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也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事?
    沒有權臣篡位?不知題主讀的哪本書?曲沃代翼、三家分晉、田齊代姜齊,這是比較著名的。至於弒君的就更多了。春秋要是不亂,孔子也不會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了。不過,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為何像「三家分晉」、「田齊」這樣改朝換代的「篡位」吧。我姑且順著這個方向回答下。
  • 清帝退位詔書頒布前,袁世凱為啥特別加進了這句荒謬的話?
    而且,這份詔書中還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是袁世凱授意加進去的,特別「違和」。不知道看過詔書的筒子們可否看出是哪一句?不用去找全文,筆者已做了「雷鋒」,附詔書原文如下:「前因民軍起事,各省相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 曾國藩出一上聯指責左宗棠,不料左更勝一籌,對出下聯予以回敬
    我們就以三個歷史名人,即張居正、曾國藩、袁世凱為例,看一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幾則嵌名聯故事。張居正是明萬曆初年的內閣首輔,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為政期間,厲行改革,推行一條鞭法,為明朝的經濟恢復和國防的鞏固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張居正博學多才,早年曾有神童之稱,他與嘉靖年間中舉,與他同科中舉的還有一個叫艾自修的。
  • 曾國藩為什麼如此被推崇?死後諡號文正,他有哪些厲害之處?
    ——姬昌《周易》01說起曾國藩,相信很多人對他的認知主要是和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有關的,曾幾何時,太平天國運動被人們賦予了極高的評價曾國藩作為晚清政府的兩江總督、湘軍的創始人,是一個集軍事、政治、文化、經濟等多方面才能於一身的人。不僅在工作上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在讀書做學問方面也是很有自己獨到的思想,始終保持著開放、寬容的態度,而為人處事方面又很低調與謙恭,以至於向來高傲的左宗棠都不得不感嘆: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即曾國藩)。
  • 世態炎涼,大丈夫該如何為人處事?袁世凱的一套做法,有血有肉!
    黑哥曾有這樣一個朋友,三十歲前是個絕對的性情中人,為人仗義,好善樂施,路也走得特別順暢,一年總能上一個大臺階。那時候他總是對身邊的朋友說,事情越幹越大,最有意義的不是賺了多少錢,而是能讓人心胸開闊,懂得以仁善待人。那些認為這個社會到處是俗人、壞人的,歸根結底是自己有問題,不是心胸狹窄、滿身俗氣,就是本質上不咋地。
  • 毛澤東評點曾國藩: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評點曾國藩  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毛澤東1917年8月23日致黎錦熙信(見《毛澤東早期文稿》第85頁,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  打倒太平天國出力最多的是曾國藩,他當時是地主階級的領袖。
  • 曾國藩為何被人們推崇,他身上具體有哪些品質?
    能夠在去世以後得到「文正」諡號的大臣,大多都是當時文人們景仰的對象,是國之棟梁,比如清朝名臣曾國藩,即是如此。曾國藩可謂是晚清最著名的能臣之一,他位列「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國藩去世以後,朝廷賜予他諡號「文正」,人們於是尊稱他為「曾文正」。
  • 「辮子」難剪,效忠大清數十年的袁世凱,走進民國身份卻變不過來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民國史20#中國近現代史44《建黨偉業》中的袁世凱每一個人在社會、家庭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身份,或為人父母,或為人兒女,或為人師生,或為民公僕等等,但這些身份都是在一種穩定的社會狀態當中產生的,各種身份之間的相互轉換會在初期帶來一種不適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