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株百年老樹,哪是那麼容易伐倒地?導致一個王朝垮臺的根本原因,莫過於「內外離心、上下離德″。
不過,儘管曾國藩時代的大清王朝已經步入了衰退末落期,但卻仍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統治集團內部既未上下離德,歐美列強亦未放棄對清朝的支持。
為什麼列強支持清朝?因為資本是追逐利潤的,洋人們來到中國是為了發財可不是為了冒險!
因此,只有清朝的統治穩定了,才能確保洋人們的投資獲取豐厚回報。
況且,與太平天國相比,維繫住清朝的統治對洋人們更為有利。
這就是為何洋人支持清朝,而不肯支持視其為「西洋番弟」的太平天國的原因。
有了洋人的支持,清朝才能渡過太平天國大起義帶來的重大危機。
如果說洋人的支持是清朝賴以維繫的一根支柱,那麼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李鴻章爭漢族地主階級精英的效忠,則是清朝賴以維繫的另一根支柱。
作為深受儒家忠君思想薰陶的傳統知識分子,無論曾國藩手中握有多大的兵權,也不可能擁兵自重,當然也就更不可能興兵造反了!
曾國藩是地主階級的代言人,而清朝維護的也正是地主階級的利益。雙方利益一致,彼此之間並不存在你死我活的利害衝突。曾國藩根本沒有必要涉險反對清朝。
此外,因為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曾國藩等漢族官僚為清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慈禧太后便逐漸將他們提拔為朝廷重臣。
曾國藩等人的「加盟」,暫時衝淡了滿清貴胄們把持的朝廷中樞的昏沉暮氣,起到了為晚清輸血延壽的作用——那場轟轟烈烈三十年的「洋務運動」,便是由此而來。
整個晚清時代,始終處於滿漢官僚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慈禧太后依賴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的支持維繫著自己的統治,而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也憑藉慈禧太后的寵信得以飛黃騰達。
曾國藩忠於清朝,清朝對曾國藩又極盡籠絡之能事,那麼曾國藩為啥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領兵造自己老闆的反呢?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曾國藩既沒有造反的動機也沒有造反的時機,才使其儘管手握重兵卻依然忠於清朝。
袁世凱為何就能搞垮清朝?因為到了袁世凱的時代,清廷的元老重臣多已凋零,漢族官僚中唯有袁世凱才能出眾,但袁世凱卻缺乏曾國藩那樣的忠心。而滿清貴胄們呢?
又多是一些自以為是、妄自尊大之人。他們不僅對時局缺乏正確的判斷,而且還極力排擠和打壓漢族官僚,一心要把權力奪回去,從而造成了朝廷內部的離心離德。
此外,那個時代正處於鼓吹「君主立憲」制的高潮期,全國各地傾向於改良而不是革命的人們,紛紛把改變國家腐朽落後的希望寄託到「開國會、行憲政」。
由此,一批支持清朝改良的「立憲派」便誕生了。然而,攝政王載灃卻看不清大勢所趨,盲目地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對立憲派的要求,一味採取拖延、欺騙的手段應付,逐漸失去了立憲派的支持。
尤為嚴峻的是,此時南方革命黨人的勢力早已滲入清軍內部,許多清朝「新軍」已經傾向於推倒滿清建立共和。
如此一來,清朝最有實力的北洋軍已然成為「袁記私軍」,清朝新軍又多已傾向於革命,朝廷內部又缺乏團結,而且素來支持清朝的洋人,也對風雨飄搖清朝能否繼續維繫下去產生了懷疑。
因此,清廷面臨的形勢極其嚴峻,日漸孤立的清廷猶如坐在火藥庫上,只要攝政王載灃稍有失策之舉,就有可能引起驚天大爆炸!
由於清廷的失策,「四川保路運動」點燃起群眾奮起反抗的烈火,清廷只得抽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
結果卻是按住葫蘆起了瓢,革命黨人趁機打響了武昌起義的槍聲,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結果,在外有革命黨人攻城奪地,多數省份紛紛響應,內有袁世凱趁機逼宮的壓力下,走投無路隆裕太后只得順應形勢,以向天下宣告「退位詔書」的形式,宣布皇帝退位,將權力過渡給民國。袁世凱能夠逼宮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歸納一下,曾國藩之所以不肯反清,既是因為曾國藩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同時也是因為清朝尚有餘力維繫其對全國的統治。因此,曾國藩既不能反也不敢反。而到了袁世凱崛起時,清廷早已走向了窮途末路,此時的清朝已因內外離心上下離德而變得虛弱不堪。因此,袁世凱只消輕輕一推,大清王朝這堵朽牆便轟然垮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