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清政府的軍隊已經轉為軍閥。政府沒有錢養兵,只能仰仗以政府名義靠地方勢力招募的番兵了。在武昌起義之前,清政府又爆發了財政危機,為了頂住窟窿,要把四川的鐵路路權賣給洋人。這本來是國人集資拿下的路權,這一行徑激化了民族資本與封建官僚的矛盾。從而導致保路運動,清政府從武昌調兵鎮壓。武昌空虛,從而導致武昌起義。清政府無兵無錢,名存實亡,各省督軍見狀,紛紛獨立不受中央節制。經濟基礎已經崩潰,王朝覆滅不可逆轉。
太平天國之後的清朝就已經搖搖欲墜了,不管是英國人管理的海關提供的財源,還是西式武器的軍隊保障的安全,都無法維持清政府的統治。滿清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是靠英國的支持才沒有倒臺。太平天國和捻軍都是靠英國的支持才剿滅的,洋務運動,郵政,船政也是英國支持開辦的。
羅伯特赫德的海關為清朝提供了穩定收入,北洋水師的誕生也是他的功勞。英國人為了扶持清朝以對抗俄國可謂費盡心血,直到甲午戰爭清朝的腐朽本質暴露無遺,英國才放棄了它。如果沒有列強對清廷的財政援助和對太平天國在東南的遏制,太平天國運動肯定比黃巢起義和紅巾軍起義波及範圍還要寬廣,就算清廷不倒地方勢力也會迅速做大,詳情可以具體參考唐末元末。
早在清中期,八旗綠營已經變得很腐敗,滿洲貴族在北京城裡提籠遛鳥。國家不讓八旗子弟自謀生計,一直免費養著他們。這不僅花費甚巨,而且戰鬥力和祖先比不知差了十萬八千裡,道光朝早期還能平定張格爾叛亂,至於鴉片戰爭之後,就完全失敗。太平天國起義比鴉片戰爭規模更大,鎮壓更困難,導致漢族地主崛起,清代的中央集權隨之削弱。中央財政崩潰,生產凋敝,稅收不上來,無論誰來接手這個中央政權都是個燙手山芋。
農業帝國時代的政權末期基本都有這個軍閥化的問題,本質上是隨著社會穩定時間越來越長,統治集團對人口和生產資料的控制權逐步下移,中央政府的實際控制力越來越弱,面對概率發生的重大危機時已經虛弱不堪的中央政府不得不採用經濟成本低但政治成本高的授權給地方建立團練武裝這種方法。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政權的滅亡就進入倒計時了。
慈禧執政時期,恭親王重用漢人,曾、左、李又是老派官僚,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曾國藩強行裁撤湘軍,左宗棠不畏艱險去平定叛亂,哪怕是爭議最大的李鴻章,搞洋務總算有個同治中興,庚子人家可是在廣東。千裡迢迢來談判用命為清王朝再續了十年。慈禧玩政治平衡也是一流,可惜對外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又轉嫁到百姓頭上,本已貪汙腐敗,更是民不聊生。
對於清政府已經沒有什麼公信力了。加上對於工農士商的全面得罪。各種折騰早就岌岌可危,袁世凱才不會做中流砥柱,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搞掉清朝做大總統不好麼,這甚至不是謀朝篡位,而是順應潮流。
袁世凱基本上繼承了李鴻章經營了幾十年的勢力,到了榮祿死後,袁世凱實際上已經是個徹頭徹尾的實權人物。這一切在戊戌之後就開始了,前面慈禧靠著榮祿一直控制著袁,等到榮祿一死,亦劻又被慈禧抬了出來。慈禧死後,袁世凱和沒有慈禧做靠山的亦劻就能打個平手了。
再加上載灃是真的不行,這才一步步讓袁世凱走到了臺前。這一切不是統治者一句話決定的,而是袁世凱幾十年經營出來的結果。八旗能依靠,滿清就不會用綠營當主力,綠營能依靠,滿清就不會開放地方團練。科舉還能滿足選拔人才的需要滿清壓根就不會廢除。不成立諮議局,士紳也不是沒有組織。滿清認識到要改革,卻偏偏要以維護滿人的特權為前提,偏偏滿人在當時已經沒有相應的能力了,所以,滿清最後改革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北洋前身武衛軍一共六軍,中軍是旗人,其他軍系除了袁世凱不乏聶士成這樣的忠臣。但僧格林沁和武衛軍都在庚子國變中損失慘重,僅有駐紮在京外的袁世凱武衛右軍殘存。自此清軍軍務從京到淮湘皆落漢人之手。慈禧最後一次作死,對萬國宣戰,將忠心的蒙滿漢軍官徹底敗光了。等到組建北洋軍時,清廷只能依賴袁世凱了。
一共六鎮新軍,除了滿人組成的第一鎮以外,其餘五鎮都是以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和北洋常備軍為基礎擴充出來的。第二鎮統制王英楷,袁世凱舊部;第三位段祺瑞;第四鎮吳鳳嶺,袁家僕人的兒子,袁世凱一手帶大;第五鎮吳長純,袁世凱的舊識,老長官兒子;第六鎮王士珍,袁世凱的好朋友。就連滿人組成的第一鎮,也是袁世凱一手組建,中高層軍官大多出自北洋系統。南北議和的時候袁怕滿人鬧事兒,把這一鎮臨時繳械,他們也只能乖乖繳械。袁如果只能控制一鎮新軍,他哪來的資格逼退清帝自己上位。
現在很多人扯清廷是主動退位的,然而並不是,清廷只要還有底牌就死守著皇位,袁世凱逼宮、北洋46將倡議共和,清廷還是拖拖拉拉,直到死忠、支持自己的北洋張勳所部被徹底擊垮,連張勳都贊同共和,清廷這才死心、退位。張勳什麼身份?在1911年底-1912年初辛亥革命期間,張勳是北洋集團內,地位僅次於袁世凱的人物,南洋大臣+兩江總督,當時段祺瑞不過一個湖廣總督而已。
包括後來袁世凱當政時期,張勳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地方軍閥,沒有之一,長江巡閱使,管理兩省以上的軍政,比江蘇都督馮國璋勢力大得多。張勳的軍事武力也超過馮國璋,二次革命兩人爭南京,馮國璋輸給了張勳。勢力大特別能打,這是張勳後來敢復闢的底氣,不過張勳政治低能,復闢的時候就帶著幾千人就敢進京,然後交通線被段祺瑞給掐了,張勳的大部隊沒法趕到北京,老家被倪嗣衝給抄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辛亥革命時,作為北洋勢力僅次於袁世凱的張勳,他的決定是相當重要的,而他卻是清廷死忠,這是清廷賴以殘喘的支柱,結果他被姚雨平揍得「贊同共和」(沒錯,他是北洋軍閥、乃至北方諸位督撫裡最後一個贊同共和的),隆裕、清廷在地方軍事與政治的支持已經沒有了,所以當張勳逃亡徐州不久,清廷就退位了。
滿清財權不斷被削弱,農業國人口極限馬爾薩斯陷阱。從對外不斷戰敗賠款開始,天子神性被削弱。回亂到太平天國,進一步重創經濟和稅收,滿清政權對地方控制力下降。湘軍掌控部分地區財權,無論世界怎麼變,不變的永遠是人性。明末財政危機導致軍隊時常譁變,進而亡國。同理,具備一定組織的漢人不斷出現,滿清本就少的那點腐化了的人不堪用了。天下一家一姓而已,那時又沒有國家民族的概念。四夷沒來朝,反倒把清政府按地上摩擦。天子神性進一步削弱。
東南互保就開啟了南方不受中央管制的大門,各個督府都在發展自己的勢力,而且對君主立憲還是共和國都是模稜兩可的態度。北方軍權則在袁世凱手裡,當然這都是建立在以慈禧為中心的框架下。當這個中心點沒有了之後,朝廷大概是以載灃的皇親勢力,跟掌握軍權的袁世凱勢力兩部分,偏偏這兩派不合鬧起了府院之爭,以至於朝廷對地方失去了控制力,後來載灃罷免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凱,以至於國家變得非常敏感,瞬息萬變。
恰恰這個時候武昌鬧起了亂子成為了爆發點,各個省份紛紛揭竿而起脫離朝廷。其實如果說載灃能容得下袁世凱並且倚重他,是可以代替慈禧成為整個框架的中心的,南方之亂也鬧不起來,可是歷史沒有如果。
清廷能在經歷文宗西狩這樣的變故後,仍能保有近四十年中央政府的權威,這在中國帝制史上是僅見的。雖然外侮多多少少轉移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但清廷統治者本身的駕馭能力和體制打造,依然值得肯定,就現實意義而論,很能想像一個分裂的中國能推動洋務運動,進而開啟中國的近代化。而且從長時間來看,滿清政府高層都是一個相對團結的整體,在處理滿漢關係上也做得相對穩妥(除皇族內閣以外),這種穩定的政治架構,同樣是中國免受瓜分,並從一定程度上抵禦侵略的保證。如果中國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出現東漢、唐末那樣軍閥割據,甚至像明末地方軍隊不聽號令的情況,國勢註定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