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有八旗兵和列強扶持,袁世凱無名無分,為什麼敢逼迫溥儀退位

2020-12-13 騰訊網

經過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清政府的軍隊已經轉為軍閥。政府沒有錢養兵,只能仰仗以政府名義靠地方勢力招募的番兵了。在武昌起義之前,清政府又爆發了財政危機,為了頂住窟窿,要把四川的鐵路路權賣給洋人。這本來是國人集資拿下的路權,這一行徑激化了民族資本與封建官僚的矛盾。從而導致保路運動,清政府從武昌調兵鎮壓。武昌空虛,從而導致武昌起義。清政府無兵無錢,名存實亡,各省督軍見狀,紛紛獨立不受中央節制。經濟基礎已經崩潰,王朝覆滅不可逆轉。

太平天國之後的清朝就已經搖搖欲墜了,不管是英國人管理的海關提供的財源,還是西式武器的軍隊保障的安全,都無法維持清政府的統治。滿清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是靠英國的支持才沒有倒臺。太平天國和捻軍都是靠英國的支持才剿滅的,洋務運動,郵政,船政也是英國支持開辦的。

羅伯特赫德的海關為清朝提供了穩定收入,北洋水師的誕生也是他的功勞。英國人為了扶持清朝以對抗俄國可謂費盡心血,直到甲午戰爭清朝的腐朽本質暴露無遺,英國才放棄了它。如果沒有列強對清廷的財政援助和對太平天國在東南的遏制,太平天國運動肯定比黃巢起義和紅巾軍起義波及範圍還要寬廣,就算清廷不倒地方勢力也會迅速做大,詳情可以具體參考唐末元末。

早在清中期,八旗綠營已經變得很腐敗,滿洲貴族在北京城裡提籠遛鳥。國家不讓八旗子弟自謀生計,一直免費養著他們。這不僅花費甚巨,而且戰鬥力和祖先比不知差了十萬八千裡,道光朝早期還能平定張格爾叛亂,至於鴉片戰爭之後,就完全失敗。太平天國起義比鴉片戰爭規模更大,鎮壓更困難,導致漢族地主崛起,清代的中央集權隨之削弱。中央財政崩潰,生產凋敝,稅收不上來,無論誰來接手這個中央政權都是個燙手山芋。

農業帝國時代的政權末期基本都有這個軍閥化的問題,本質上是隨著社會穩定時間越來越長,統治集團對人口和生產資料的控制權逐步下移,中央政府的實際控制力越來越弱,面對概率發生的重大危機時已經虛弱不堪的中央政府不得不採用經濟成本低但政治成本高的授權給地方建立團練武裝這種方法。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政權的滅亡就進入倒計時了。

慈禧執政時期,恭親王重用漢人,曾、左、李又是老派官僚,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曾國藩強行裁撤湘軍,左宗棠不畏艱險去平定叛亂,哪怕是爭議最大的李鴻章,搞洋務總算有個同治中興,庚子人家可是在廣東。千裡迢迢來談判用命為清王朝再續了十年。慈禧玩政治平衡也是一流,可惜對外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又轉嫁到百姓頭上,本已貪汙腐敗,更是民不聊生。

對於清政府已經沒有什麼公信力了。加上對於工農士商的全面得罪。各種折騰早就岌岌可危,袁世凱才不會做中流砥柱,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搞掉清朝做大總統不好麼,這甚至不是謀朝篡位,而是順應潮流。

袁世凱基本上繼承了李鴻章經營了幾十年的勢力,到了榮祿死後,袁世凱實際上已經是個徹頭徹尾的實權人物。這一切在戊戌之後就開始了,前面慈禧靠著榮祿一直控制著袁,等到榮祿一死,亦劻又被慈禧抬了出來。慈禧死後,袁世凱和沒有慈禧做靠山的亦劻就能打個平手了。

再加上載灃是真的不行,這才一步步讓袁世凱走到了臺前。這一切不是統治者一句話決定的,而是袁世凱幾十年經營出來的結果。八旗能依靠,滿清就不會用綠營當主力,綠營能依靠,滿清就不會開放地方團練。科舉還能滿足選拔人才的需要滿清壓根就不會廢除。不成立諮議局,士紳也不是沒有組織。滿清認識到要改革,卻偏偏要以維護滿人的特權為前提,偏偏滿人在當時已經沒有相應的能力了,所以,滿清最後改革失敗幾乎是必然的。

北洋前身武衛軍一共六軍,中軍是旗人,其他軍系除了袁世凱不乏聶士成這樣的忠臣。但僧格林沁和武衛軍都在庚子國變中損失慘重,僅有駐紮在京外的袁世凱武衛右軍殘存。自此清軍軍務從京到淮湘皆落漢人之手。慈禧最後一次作死,對萬國宣戰,將忠心的蒙滿漢軍官徹底敗光了。等到組建北洋軍時,清廷只能依賴袁世凱了。

一共六鎮新軍,除了滿人組成的第一鎮以外,其餘五鎮都是以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和北洋常備軍為基礎擴充出來的。第二鎮統制王英楷,袁世凱舊部;第三位段祺瑞;第四鎮吳鳳嶺,袁家僕人的兒子,袁世凱一手帶大;第五鎮吳長純,袁世凱的舊識,老長官兒子;第六鎮王士珍,袁世凱的好朋友。就連滿人組成的第一鎮,也是袁世凱一手組建,中高層軍官大多出自北洋系統。南北議和的時候袁怕滿人鬧事兒,把這一鎮臨時繳械,他們也只能乖乖繳械。袁如果只能控制一鎮新軍,他哪來的資格逼退清帝自己上位。

現在很多人扯清廷是主動退位的,然而並不是,清廷只要還有底牌就死守著皇位,袁世凱逼宮、北洋46將倡議共和,清廷還是拖拖拉拉,直到死忠、支持自己的北洋張勳所部被徹底擊垮,連張勳都贊同共和,清廷這才死心、退位。張勳什麼身份?在1911年底-1912年初辛亥革命期間,張勳是北洋集團內,地位僅次於袁世凱的人物,南洋大臣+兩江總督,當時段祺瑞不過一個湖廣總督而已。

包括後來袁世凱當政時期,張勳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地方軍閥,沒有之一,長江巡閱使,管理兩省以上的軍政,比江蘇都督馮國璋勢力大得多。張勳的軍事武力也超過馮國璋,二次革命兩人爭南京,馮國璋輸給了張勳。勢力大特別能打,這是張勳後來敢復闢的底氣,不過張勳政治低能,復闢的時候就帶著幾千人就敢進京,然後交通線被段祺瑞給掐了,張勳的大部隊沒法趕到北京,老家被倪嗣衝給抄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辛亥革命時,作為北洋勢力僅次於袁世凱的張勳,他的決定是相當重要的,而他卻是清廷死忠,這是清廷賴以殘喘的支柱,結果他被姚雨平揍得「贊同共和」(沒錯,他是北洋軍閥、乃至北方諸位督撫裡最後一個贊同共和的),隆裕、清廷在地方軍事與政治的支持已經沒有了,所以當張勳逃亡徐州不久,清廷就退位了。

滿清財權不斷被削弱,農業國人口極限馬爾薩斯陷阱。從對外不斷戰敗賠款開始,天子神性被削弱。回亂到太平天國,進一步重創經濟和稅收,滿清政權對地方控制力下降。湘軍掌控部分地區財權,無論世界怎麼變,不變的永遠是人性。明末財政危機導致軍隊時常譁變,進而亡國。同理,具備一定組織的漢人不斷出現,滿清本就少的那點腐化了的人不堪用了。天下一家一姓而已,那時又沒有國家民族的概念。四夷沒來朝,反倒把清政府按地上摩擦。天子神性進一步削弱。

東南互保就開啟了南方不受中央管制的大門,各個督府都在發展自己的勢力,而且對君主立憲還是共和國都是模稜兩可的態度。北方軍權則在袁世凱手裡,當然這都是建立在以慈禧為中心的框架下。當這個中心點沒有了之後,朝廷大概是以載灃的皇親勢力,跟掌握軍權的袁世凱勢力兩部分,偏偏這兩派不合鬧起了府院之爭,以至於朝廷對地方失去了控制力,後來載灃罷免了手握重兵的袁世凱,以至於國家變得非常敏感,瞬息萬變。

恰恰這個時候武昌鬧起了亂子成為了爆發點,各個省份紛紛揭竿而起脫離朝廷。其實如果說載灃能容得下袁世凱並且倚重他,是可以代替慈禧成為整個框架的中心的,南方之亂也鬧不起來,可是歷史沒有如果。

清廷能在經歷文宗西狩這樣的變故後,仍能保有近四十年中央政府的權威,這在中國帝制史上是僅見的。雖然外侮多多少少轉移了國內的階級矛盾,但清廷統治者本身的駕馭能力和體制打造,依然值得肯定,就現實意義而論,很能想像一個分裂的中國能推動洋務運動,進而開啟中國的近代化。而且從長時間來看,滿清政府高層都是一個相對團結的整體,在處理滿漢關係上也做得相對穩妥(除皇族內閣以外),這種穩定的政治架構,同樣是中國免受瓜分,並從一定程度上抵禦侵略的保證。如果中國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出現東漢、唐末那樣軍閥割據,甚至像明末地方軍隊不聽號令的情況,國勢註定更糟。

相關焦點

  • 溥儀退位前,清廷手握百萬大軍,為何任由袁世凱20萬北洋軍逼宮?
    辛亥革命爆發時,清朝明面上還擁有著不少軍隊,如果單從兵力數量和版圖控制份額上看,這位小皇帝似乎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因此溥儀的退位在當時顯得有些奇怪。但這終歸也只是「似乎」罷了。需要澄清的一點是,並非所有八旗兵都所爛泥扶不牆,在國家日漸動蕩的情況下,也有不少八旗子弟試圖重拾祖先的榮光。比如攝政王載灃,還有出面組織宗社黨的愛新覺羅·良弼,都是極有能力的皇室宗親。然而,這些還有心「振奮一下」的,多半也已經死在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了,單憑載灃和良弼,實在難以對崩壞的政局力挽狂瀾。
  • 袁世凱的城府有多深?看看他給溥儀退位開出的條件就知道
    袁世凱雖說已將清廷掏成了一具空殼,但在清帝退位這個問題上,他還是遭到王公親貴組成的宗社黨的激烈反對,並且局面加速失去控制,直到宗社黨首領良弼被刺身亡。從清室頒發退位詔書,到孫中山向南京參議院提出辭職,再到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選舉臨時總統,經過一系列地操作,在眾望所歸中,袁世凱由清廷重臣成功進階為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袁世凱的北洋政府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 大清都亡了,頒布的《清帝退位詔書》有啥用?你看上面都寫了什麼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到1912年溥儀下詔退位算起,一共國祚276年。縱觀歷史,古代的末代皇帝基本上不是被亂軍所殺就是四處逃亡。而清朝的滅亡就有意思了,皇帝不僅有空閒頒布《退位詔書》,退位之後還能繼續生活在皇宮裡,真可謂是歷史奇觀。
  • 袁世凱曾在溥儀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什麼話,讓後世稱讚至今?
    那時候袁世凱也是被人高看的,可等到1911年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成功逼迫清帝退位的時候,袁世凱立馬擁兵自重逼迫孫中山將他立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他嘗到了權力的好處,妄想成為中國的皇帝,還沒等他實現這個皇帝夢就被推翻了,在公元1916年的時候,他也結束了自己既輝煌又頹廢的生命。
  • 溥儀不恨孫中山,不罵袁世凱,唯獨對一個人恨得咬牙切齒
    愛新覺羅·溥儀是滿清的末代皇帝,也是最年幼,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在繼承皇位三年之後,還沒有成年的他,就不得不接受末代皇帝的命運了。雖然自己的江山是孫中山和袁世凱聯合推翻的,但是他並憎恨孫中山和袁世凱,因為他明白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氣數。滿清自從努爾哈赤立國到自己這一代,早就是風雨飄搖的大廈,自己無能無力去改變它,也就隨它去吧。
  • 故宮龍椅為何一般人不敢坐?連退位的溥儀、復闢的袁世凱都不敢坐
    1917年,張勳復闢,再次將溥儀推到了皇位的位置上,結果僅僅幾天,再次被反對帝制的人推下皇位。可以說,溥儀應該是兩度登上紫禁城中的皇位,儘管九一八事變後,溥儀被日本人誘騙到東北,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擔任偽滿洲國的皇帝,但是卻再也未能坐上紫禁城裡的那把龍椅。
  • 為什麼只有區區三個月,就讓位給了袁世凱?
    另一方面是革命黨看重了孫中山長期和日本以及美國等列強打交道的經歷,期望能夠獲取列強的支持。可是,沒多久,屁股還沒坐穩的孫中山便辭去了臨時大總統之職,讓位給了袁世凱。難道是孫中山不願意做總統嗎?為什麼只有區區三個月,就讓位給了袁世凱?如果說孫中山不願意做大總統,顯然是不可能的。
  • 馮玉祥驅逐溥儀出故宮,為什麼是顛覆國運的大事?
    1,反方認為:驅逐溥儀非法,違背中華民國與之籤訂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和《清廷遜位詔書》的相關條款《清帝退位詔書》這樣說:"由袁世凱全權組建臨時政府,協商統一方法…合滿漢蒙回藏五族之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以皇帝長受國民之優禮。
  • 袁世凱的臨時大總統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孫中山突然就退位了呢
    於是他一邊在老家養老,卻一邊未雨綢繆,暗地裡養精蓄銳,跟自己以前的幾個心腹天天商量著怎麼逼溥儀退位。當時的孫中山還在國外當說客,做著只憑一張嘴就能讓外國人和華僑華裔給他捐款的美夢。他根本不知道國內的情況,也不知道黎元洪和黃興跟袁世凱來了這麼一個合作。
  • 清帝退位詔書頒布前,袁世凱為啥特別加進了這句荒謬的話?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比原定時間晚了2天。自1905年宣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革命黨「七年奮戰」,終成正果。這份退位詔書一共356個字,最後一句最言不由衷:「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哉!」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他怕什麼?
    統治集團內部既未上下離德,歐美列強亦未放棄對清朝的支持。為什麼列強支持清朝?因為資本是追逐利潤的,洋人們來到中國是為了發財可不是為了冒險!因此,只有清朝的統治穩定了,才能確保洋人們的投資獲取豐厚回報。況且,與太平天國相比,維繫住清朝的統治對洋人們更為有利。這就是為何洋人支持清朝,而不肯支持視其為「西洋番弟」的太平天國的原因。
  • 當年已身為大帥的張作霖,為何見到退位的溥儀還要跪拜?
    ——《張作霖電文袁內閣》辛亥革命爆發後,慶親王牽頭,將袁世凱推上了總理大臣的位置,重新組閣。此時的張作霖已經小有名氣了,他是滿清皇帝提點的人,當然不認可袁世凱的內閣,所以張作霖的內心所向依然是忠於皇帝。他當時聯合馮德麟、馬龍潭、吳俊升等人,通電袁世凱的內閣,表示要武裝勤王。
  • 愛新覺羅·溥儀
    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什麼條件都答應,唯有一事不肯退讓半步
    雖然身份尊貴被無數人羨慕,可裕隆一生都沒有獲得過半分寵愛。 她宣布退位時和袁世凱談了一系列條件,什麼都同意,唯有一事不肯退讓半步。 裕隆太后出生於1868年,她是慈禧的侄女,17歲時入宮選妃,在慈禧的強硬態度下,光緒不敢順應自己的心意只好放棄了鍾意的珍妃。次年,葉赫那拉氏被封為皇后,光緒卻連她的寢宮都不願意踏進。據《清史稿》記載,她「個性溫和,對史書頗有涉獵,但是個貌寢。」
  • 清帝退位詔書,對於民國革命非常重要,是民國政府的一個重要法統
    溥儀不退位、不籤退位詔書,民國政府將會非常麻煩。甚至,臨時政府和南方革命能夠堅持多久,都是個問題。而歷史的走向,將會非常不確定。但這還不是最麻煩的,最麻煩的是中國可能爆發全面內戰,甚至會出現大分裂。袁世凱的槍桿子擺在那裡,隆裕太后肯定要交權、溥儀也肯定要退位。
  • 清朝的時候是誰把溥儀的辮子剪了呢?那麼這個辮子現在何處?
    鴉片戰爭後,受到列強的侵略,喪失了主權和領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也開始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進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機,清朝後期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
  • 奉命接收天津,列強不準駐軍,袁世凱如何應對?鑽空子,展雄才!
    1901年,清廷與八國聯軍籤訂《辛丑條約》後,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奉命接收天津,這是其展現雄才實幹的經典時刻。以一封親筆信函強勢介入後,袁世凱事實上成了清廷的談判代表。談判過程中,各國列強對歸還天津一事勉強同意,但在核心問題上卻提出了諸多苛刻條件,其中最無恥、最無理的是這麼一條:「距聯軍佔領之天津市三十公裡以內,清國不得置守衛兵。」也就是說,列強不準清廷在天津駐軍,這樣的話,清廷在天津的衙門將形同虛設,毫無威懾力、掌控力。
  • 清帝退位詔書有什麼作用?
    如果挑選一篇古文的終章之作,來為《古文觀止》和《續古文觀止》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清帝的退位詔書,絕對有資格進入候選作品名單。圖上的退位詔書是一篇,實際上,歷史上退位詔書有三篇,三篇放在一起,才算是完整的清帝退位詔書。我們細讀這三篇詔書,就會發現,寫詔書的人相當有水平。
  •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作死,那日本還敢侵略中國嗎?
    眾所周知,袁世凱這個人很會左右逢源,審時度勢。當然你也可以說他投機取巧,關鍵時刻押寶總能押對。比如在維新變法的時候,譚嗣同勸說袁世凱站在皇帝這一邊,擠掉慈禧太后。但是袁世凱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最後決定站在慈禧太后那一邊。然後跑去向榮祿告了密,逮捕了譚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