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和袁世凱談退位,什麼條件都答應,唯有一事不肯退讓半步

2021-01-15 騰訊網

「寥落古行官,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這首詩本是唐朝詩人元稹用來描繪清冷的皇宮中宮女們的生活,但這種狀態放在大清皇后裕隆身上卻是再合適不過。雖然身份尊貴被無數人羨慕,可裕隆一生都沒有獲得過半分寵愛。

對於慈禧太后而言,裕隆是葉赫那拉氏掌權的道具,所以她不顧光緒的意願強行立後。而對於光緒而言,裕隆是明媒正娶的妻子,但也是他最厭惡的絆腳石。恰恰就是這麼一個進退兩難的人,最後卻勇敢地擔負起了大清的責任。她宣布退位時和袁世凱談了一系列條件,什麼都同意,唯有一事不肯退讓半步。

裕隆太后出生於1868年,她是慈禧的侄女,17歲時入宮選妃,在慈禧的強硬態度下,光緒不敢順應自己的心意只好放棄了鍾意的珍妃。次年,葉赫那拉氏被封為皇后,光緒卻連她的寢宮都不願意踏進。據《清史稿》記載,她「個性溫和,對史書頗有涉獵,但是個貌寢。」也就是說裕隆太后其貌不揚,再加上她和慈禧的關係,一生都沒有得到光緒的恩寵。

1908年光緒和慈禧接連駕崩,3歲的溥儀繼位,裕隆不得不插手政事,但此時的清朝已經回天乏術,她也無能為力。1912年,裕隆代溥儀下詔宣布退位,大清覆滅,總共歷時296年。

其實在退位前,袁世凱曾心事重重地來到養心殿,他在裕隆面前聲淚俱下,請求皇室主動退位。據《清宣統政紀》中記載,在退位條件中有甲乙丙三大類共近20條。但在雙方談判時,絕大多數條件隆裕太后都一一應允,唯有一事雙方僵持不下。

這便是起義軍支付給皇室的生活費問題,起義軍提出每年供養皇室的費用為300萬兩白銀,而隆裕太后堅持要求400萬兩。一生優柔寡斷,個性軟弱的隆裕太后在此事上毫不退讓,最終袁世凱似是看出了她的堅決,同意了400百萬兩的要求。

皇室一族血脈眾多,清帝在位時俸祿進獻無數,一旦失去皇室的身份,根本沒有生存的技能,隆裕太后大抵也是考慮至此,故而在談判中唯獨對供養費用格外看重。保住皇室的衣食無憂,是她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唯一能做的選擇。

退位後不久,隆裕太后在紫禁城中積怨成疾,身體每況愈下。一年後,在一次會見外國史臣的活動中深感觸動,悲從心來,不久就病倒在床再也沒能起來。隆裕太后離世後,袁世凱令全國下半旗以表哀悼。

縱觀隆裕太后的一生,無疑是悲慘的。她本是慈禧兄弟的女兒,卻因慈禧一己之私被迫嫁給一個不愛自己的男人,成為監視他的工具,葬送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又恰逢封建王朝沒落的年代,背負了主戰派口中「亡國」的罵名。

但她終究只是一個在歷史的洪流中漂泊的女人,面對晚清的衰亡,她做不了什麼,也沒有人能扭轉時局讓歷史倒退。對隆裕太后而言,她在最後的關頭選擇和平退位的方式結束清朝的統治,保全了皇室的性命,也避免了又一場腥風血雨的戰爭,這就夠了。

相關焦點

  • 她親手結束了清朝的統治,對袁世凱言聽計從,唯有一事死活不答應
    她,在清帝退位書上簽字,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她,被美國傳教士認為長得一點都不好看,袁世凱卻揚言要娶她。她,面對晚清的腥風血雨,選擇了對袁世凱言聽計從,但唯有一事死活不答應。她,究竟是怎樣一個女人?
  • 清朝的最後一次朝會是什麼情景?隆裕太后痛哭流涕:無顏面對祖宗
    」宣統三年舊曆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下詔說:有一段時間,王公跑進了東交民巷,奕劻父子帶著財寶和姨太太搬到天津的租界。醇王在會中不時默不作聲,下了退位詔,就回家抱孩子去了。」但鑑於其影響力,民國政府還是希望清室能夠主動退位,因此讓袁世凱去和清室商量,只要能退位,什麼話都可以說。袁世凱兩面繞圈,一面向民國政府提出退位的條件,同隆裕太后商量了退位的條件。最終民國這邊答應袁世凱,只要清室退位,就讓他當大總統。
  • 清朝最後一次朝會是什麼情景?隆裕太后痛哭流涕:我無顏面對祖宗
    「宣統三年舊曆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發布了我的退位詔。一部分王公跑進了東交民巷,奕劻父子帶著財寶和姨太太搬進了天津的本國租界。醇王在會議上不時一言不發,發布退位詔後,就回到家裡抱孩子去了……」《我的前半生》溥儀
  • 老照片揭秘,教會慈禧噴香水的格格,最後一張袁世凱想納她為妾。
    老照片揭秘,背黑鍋的李鴻章,教會慈禧噴香水的格格,最後一張袁世凱想納她為妾。圖為年輕時的李鴻章,與年邁的李鴻章比,處處透著精悍。他是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也是剿滅太平天國的主導者,更被朝廷視為晚清的最後一個支柱。
  • 隆裕是亡國太后,為何她去世後全國服喪、下半旗為她哀悼?
    隆裕太后,名靜芬,父親桂祥是慈禧的弟弟。1888年,22歲的靜芬受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結婚,次年被立為皇后。書中記載,隆裕太后天生駝背,臉長而黃,牙齒多蛀牙。面容和善,性格內斂,總是一副悲傷的樣子。玩伴們給她起綽號:大木頭光緒不喜歡她,一是認為她是慈禧派來的監視他的,二是她的性格和長相都不討喜。更慘的是,慈禧也不喜歡她。
  • 袁世凱曾在溥儀退位詔書上,加了一句什麼話,讓後世稱讚至今?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聊一聊這一位政治家與軍事家,袁世凱出生於1857年是河南人。他跟很多的政治界人物不同,他早期在中國並沒有獲得什麼出路,他輾轉到了外國,終於在國外發跡之後,又輾轉回到了清朝投靠了慈禧,在期末新政的時候順應社會的潮流,積極推動近代化的改革。
  • 清朝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看下內容,你就明白了
    隆裕太后只是,相信好多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大清都亡了,《清帝退位詔書》還有什麼用?其實,我們只要清楚《清帝退位詔書》的詳細內容,就能明白袁世凱為什麼非得逼著隆裕太后頒布詔書了!上述兩點,饒是袁世凱手裡掌握的武裝力量再強大,也絕對不敢保證能在短時間順利解決,甚至壓根就解決不了。一道諭旨就能解決的問題,自然越簡單越好。當然,這些至關重要的好處並不是無償的,清帝退位更不是沒有條件的。所以,袁世凱就和隆裕太后達成了默契——「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
  • 大清都亡了,頒布的《清帝退位詔書》有啥用?你看上面都寫了什麼
    按說,老百姓們和革命黨應該都廢除痛恨滿清才對。鴉片戰爭失敗之後,滿清幾乎就成了砧板上的魚肉,任由西方列強宰割。可是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大清都完了。還要《清帝退位詔書》做什麼? 袁世凱為了讓隆裕太后頒布《清帝退位詔書》,甚至還許下了《清室優待條件》,只要溥儀退位,每年都能領到400萬兩銀元,而且還不廢溥儀皇帝的尊號,繼續生活在皇宮中。要弄清這個問題,就要弄清《清帝退位詔書》的內容到底寫了什麼。
  • 一封密電讓大清國皇帝退位了
    「優待皇室條件臣已按『太后』的旨意全部改好,再請『太后』過目。」見多時沒有反應袁世凱又抬起頭向氣鼓鼓的隆裕望去,就見袁世凱從袖口了掏出一本《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的修訂文本遞給了手邊的太監。太監雙手捧著呈給了隆裕太后。「袁世凱!你這不是要把我們孤兒寡母往死路上逼嗎!」退位優待條件雖然已按隆裕的想法改好。
  • 清朝最後一次朝會:大臣不再跪拜,隆裕太后大哭道:無顏面對祖宗
    清朝滅亡的最直接負責人隆裕太后跟溥儀都不過是可憐的犧牲品,他們的人生早早被慈禧太后所操控,當慈禧太后撒手人寰後,獨留孤兒寡母面對這亂糟糟的世界。 單從樣貌來看,隆裕太后的確很一般,她消瘦,壓抑的深宮像一個巨大的牢籠困住了她,哪怕微笑著,神態中透露出來的還是惶恐與不安。光緒只寵愛珍妃,慈禧太后忍不住埋怨隆裕"不頂事",但這些都跟隆裕無關,她夾在二人中間左右不得,只能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的生活。
  • 50名將軍聯名通電籲請清帝退位,為啥唯獨不見袁世凱麾下這員大將
    1912年1月26日,一天之間發生了兩件大事,直接導致清帝宣布退位,前後不超過20天。第一件事,段祺瑞領銜50多名將領聯名通電,要求清廷早日實行共和政體,其實就是要皇帝體面下臺。筆者細細看了這份名單,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連「張勳」的名字都赫然在列,卻沒有「馮國璋」。
  • 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的《清帝退位詔書》,到底有什麼作用?
    這封《清帝退位詔書》,短短三百多字的行文,說明了形勢,展露了情懷,明確了前景,留好了退路,真可謂是千古奇文!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憑著手裡的槍桿子和革命黨叫板,最開始只想能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就好,他也滿足於當個大權在握的內閣總理。不過革命黨內部的混亂和武力的缺失、滿清大廈將傾的腐朽等等因素,都極大地刺激了袁世凱的野望——他準備自己當總統了!
  • 清朝為什麼1912年選擇退位,而不是退出關外建立「北清」政權?
    (中:袁世凱)當然,這「極友好的感情和尊敬」,並不是什麼私人感情。一場辛亥革命,西方列強最擔心的,一是自己在中國的「錢袋子」,二是有人打破列強「利益均沾」的平衡。清王朝「退出關外」這種事,大多數「列強」當然不願看到。
  • 清帝退位詔書頒布前,袁世凱為啥特別加進了這句荒謬的話?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比原定時間晚了2天。自1905年宣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革命黨「七年奮戰」,終成正果。這份退位詔書一共356個字,最後一句最言不由衷:「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哉!」
  • 明清最後一次上朝,一個沒人來,一個不肯跪,這是怎麼回事?
    光緒和慈禧接連死後,溥儀登基了,隆裕太后和攝政王載灃(宣統帝生父,光緒帝之胞弟) 共同主掌風雨飄搖的清王朝。 武昌起義後,載灃無奈之下把權力讓給了袁世凱。而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委派袁世凱負責與南方各省進行和平談判。 袁世凱隨即與南方革命黨開啟了南北議和,在雙方妥協後,達成了一致。袁世凱開始調轉槍口去逼孤兒寡母了。 面對這樣的大事,隆裕太后根本沒有能力解決,只能聽之任之,答應了袁世凱的方案。
  • 民國初年袁世凱對中國民主化進程的貢獻
    「辛亥革命」後,皇帝退位,南京臨時政府交權,中國歷史開始進入「北京民國時期」,目前許多書籍和文章都指責「北京民國時期」,特別指責袁世凱時期,實際上不僅北京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共和和民主時期,特別是袁世凱時期,這是中國共和和民主時期的開創初期。
  • 袁世凱擁兵7萬就敢篡位,曾國藩領軍50萬卻甘為人臣,他怕什麼?
    這就是為何洋人支持清朝,而不肯支持視其為「西洋番弟」的太平天國的原因。有了洋人的支持,清朝才能渡過太平天國大起義帶來的重大危機。如果說洋人的支持是清朝賴以維繫的一根支柱,那麼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胡林翼、李鴻章爭漢族地主階級精英的效忠,則是清朝賴以維繫的另一根支柱。
  • 清帝退位前禁衛軍人心惶惶,馮國璋只用一招,徹底消除兵變的隱患
    在清帝接受優待條件並答應退位之後,馮國璋卻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那就是該如何向禁衛軍的官兵解釋並安撫他們。原本禁衛軍的領袖,宗社黨發起人良弼,在馮國璋進入禁衛軍不久之後就被革命黨人彭家珍給炸死了。而馮國璋練兵多年,還做過貴胄學堂的總辦,當時禁衛軍各級軍官大多都是他曾經的學生或下屬,並且相較於北洋軍其他將領來說,馮國璋對清廷是最忠誠的。
  • 隆裕太后葬禮上的罕見照:火車專列移靈,北洋政府出動儀仗隊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長春宮薨逝,享年46歲。溥儀上諡號「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日。參議院除下半旗外,於2月26日休會一天,2月28日為祭奠之期。不僅如此,袁世凱還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
  • 袁世凱才是關鍵,北洋六鎮實力太強大
    命壽勳會袁世凱、徐世昌籌辦軍務。---《清史稿》再看看武昌起義時期的革命軍,他們手裡有什麼?基本上都是張之洞當年造的漢陽造,跟袁世凱手裡的軍隊完全沒得比。隆裕太后一直央求袁世凱進軍武昌,可是人家就是在江邊上等著,為什麼?還不是為了養寇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