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蘑菇。
2020年除了新冠肆虐以外,對於中國晶片業也是足以載入史冊的。長鑫顆粒和長江存儲雙雙發力,從內存到固態,國產晶片終於揚眉吐氣。
除了上面兩個晶片企業以外,光威這個國產顆粒「急先鋒」在晶片國產化中同樣表現出色,不僅首發長鑫顆粒的弈Pro系列內存,更是首發來自長存顆粒的弈Pro固態硬碟,完完全全走在的前列,成為了支持國產的領頭羊。以前我測試過sata版本的弈系列Pro固態,這次到手了1T版本的M.2高端產品,憶芯+長鑫+長江,這款產品素質如何?我幫大家做個測試好了~
拆箱
產品外包裝採用弈系列家族化配色,濃濃的中國風。我測試的版本是1T,其實512G版本早就出來了,因為1T版本最開始固件沒優化好,所以上市晚了……畢竟屬於問鼎高端的產品,總不能拿出半成品來給大家玩吧?
產品全部附件,除了硬碟本體以外,就是一個M.2螺絲+螺絲刀的附件包,加上薄薄幾頁紙的說明書了。
弈Pro M.2固態硬碟採用雙面四顆粒設計,其中正面的紅色貼紙是一個石墨烯散熱片。
這種石墨烯散熱片很軟,非金屬,是可以無損撕下來的,方便更換更強力的散熱,或者乾脆不撕也可以,直接再糊上一層也不怎麼影響。
主控一覽。採用憶芯STAR1000P國產主控關於這顆主控,在其官網上有介紹:
摘出重點:自研、高端。
緩存來自CXMT(長鑫存儲),型號AP00603270000,這是一款高達1G版本的存儲顆粒,可以說是在消費級產品上很少見到這麼大容量。
快閃記憶體顆粒則是來自長江存儲YMN08TE1B1RC3B,64層3D-TLC顆粒,單顆容量256G,因為STAR1000P最高支持四通道,所以顆粒也用了四顆以達到最高性能,組成了1T容量。
正好為了看顆粒和主控撕掉了散熱片,這裡就直接上機測試了,測試平臺為R5-4650G+技嘉B550I迷你雕,不會成為瓶頸。
測速
新盤在使用前需要初始化,從此電腦上點右鍵,進入磁碟管理,然後按需選擇GPT分區或者MBR。
選擇好分區格式之後,就要進行格式化了,找到對應磁碟,右鍵-新建簡單卷。
都搞定之後,可以看到這塊硬碟的總容量953G,通電次數1次,通電時間0,當前固件為1.4.02.4。待機溫度43℃,這個應該是直接寫入的數值而不是真正的讀取溫度,因為我無論怎麼折騰也沒變字。
作為一款PCI-E 3.0速度的固態,這個分數可還滿意?
換成TxBENCH,單項分數會高一點,這個軟體感覺不好用,顯然就是在AS SSD的基礎上做加法嘛,以後不用了。
看看掉速情況。寫入200G隨機數據,可以看到寫入緩存大約是59G,超過之後會掉速到1G出頭的樣子,但是讀速是不會掉的。
髒盤測試
由於固態硬碟這玩意,我們買來之後並不是保持空盤留待測速用,所以進行髒盤測試還是很有必要的。首先往裡面填充476G視頻資料,模擬日常使用50%容量時的情況。此時可以看到讀寫速度基本無變化。4K 64線程雖然下降較多,不過這個我感覺是我沒側準,看下面圖你就知道了。
繼續進行200G隨機數據連續寫入。可能是後臺緩存並沒有釋放完畢,所以寫了20多G就降速了,寫完緩存之後仍然能保持1G以上的寫入速度。
繼續寫入至實際佔用達到90%容量。靜待一會兒等緩存回收機制處理完畢後,進行測速——從這次測速中可以看到,具體數值和空盤差不多,4K 64線程分數也沒出現暴降情況,所以50%測速中的數值肯定是不準。
由於最後只剩下10%的空間(不足100G),所以沒法進行200G持續寫入了,這裡我寫入了80G數據,速度表現令人滿意,緩存容量在40G以上,所以上面50%容量測速的填充緩存只有20G多點,應該也是我沒給主控足夠時間來回收緩存的緣故。
真·滿盤測速。必須預留3G的空間才能測試,再低的話會報錯。
測速一圈完畢。我寫到滿盤,大約950G容量;200G寫入測試兩次,加上80G寫入測試一次,算上零零散散的測試,統計量基本與寫入量相符,好評!
尾聲
主控、緩存、快閃記憶體都是自主產品自是妥妥的了。產品性能通過上面的測試,想必大家也能看得出,光威弈系列Pro M.2固態硬碟不負國產高端之名。從光威弈Pro硬碟的發展,正是存儲行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入門到高端的一個縮影。自此,國貨存儲宣告布局完畢,來的有點晚,但是總算趕上了這個時代。
題外語:前幾天新聞報導長鑫存儲完成156億元融資,這說明資本市場已經認可了國貨存儲,那麼,屏幕前的你會選擇支持國貨嗎?
——願你我永遠不要失去前進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