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的貫徹執行教育部關於線上學習、共建共享的教育理念,推廣藝術審美,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袂各大高校、頂尖專業藝術院校共同策劃舉辦系列公益演講研討,廣邀相關專業名師雲端開講、傳道解惑。
第十二期講座,教育部高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袂西南大學,邀請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副會長、上海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厲震林教授於2020年8月25日下午18:00開啟《改革開放:電影表演美學的重估時代》線上講座。
本次講座的主持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燕教授首先邀請博士生導師,西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獲得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入選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的寇鵬程教授致辭,隨後隆重邀請厲震林教授開講。
厲震林教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啟了以《改革開放:電影表演美學的重估時代》為主題的講座內容。
首先,厲震林教授闡述了改革開放以來表演美學思潮的七個階段,分別是:第一戲劇化表演,第二紀實化表演,第三日常化表演,第四模糊化表演,第五情緒化表演,第六儀式化表演,第七顏值化表演。
其次,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電影表演美學經歷的重大變化主要以五個輪迴為路線和通道。第一個輪迴是表演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第二個輪迴就是現實和歷史表演,第三個輪迴是戲劇化表演主體的被動和主動關係,第四個輪迴是戲劇化表演、紀實化表演、日常化表演、模糊化表演、情緒化表演、儀式化表演交替,第五個輪迴是集體和個人表演美學。
最後,厲震林教授進行總結。本講主要以「解密」和「破譯」方式,解讀了中國電影表演美學的改革開放史,它的發展邏輯、內在文脈、產業效應與文化判斷,包括表演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輪迴、關於現實和歷史表演的輪迴,關於被動和主動的輪迴,關於集體和個人表演美學等,反映了改革開放中國電影表演的勃勃生機,動能充沛。
講座結尾,厲震林教授對廣大B站網友提出的三個問題進行了細緻而耐心的解答,此次講座累計吸引了B站在線參與人數超過4000人次,厲震林教授與廣大在線師生進行同步互動,詳細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電影表演美學精華。周星教授高度評價了厲震林教授的講座,厲震林教授對表演美學有著獨特的切入視點和研究深度,以大量表演案例為線索,梳理了表演文化和審美,以史為限、以審美為本,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表演美學歷史變遷進行了詳細的挖掘和精準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