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的主要需求由地產和基建構成。現在國內的水泥總需求裡,基建用的水泥佔比越來越高,已經超過地產對水泥的需求。今年基建情況應該還是會比較好。再看地產。地產用水泥裡,新開工佔了30%,建安施工佔了70%。
房地產行業的韌性一直很強,2020年新開工量可能會下滑,但估計建安還會維持在一個相對高位。所以,加總起來看,2020年,水泥的總需求還是不錯。
水泥的供給波動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響。
第一是受到供給側改革的影響。水泥行業的供給側改革是八個字:「控制增量、優化存量。」2015年至今的供給側改革讓國內的水泥行業上市公司賺得盆滿缽滿,而且看趨勢,供給側改革還會堅持下去。
第二是受到環保的影響。現在,政府要求長江沿岸在可視範圍內開採的礦山都是綠色礦山。這意味著所有的長江沿岸兩公裡以內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中小礦山都會被關停。環保措施會讓一些企業退出這個市場,同時會讓整個供給往大企業集中。
第三是受到人的影響。隨著民企的創業者到了退休的年紀,很多水泥企業家的二代不太願意接班。所以,預計未來水泥企業間會發生一些新變化,比如股權轉讓或者交叉持股,這會使水泥的供給更加穩定。
鋼鐵、水泥、煤炭這些周期股,輝煌的時候,被市場稱為「三朵金花」但是落魄的時候無人問津。
雖然鋼鐵、水泥都是周期行業,但是差別還是很大的。比如,2009年鋼鐵行業的龍頭寶鋼股份盈利58億元;10年後的2019年,寶鋼的盈利是100億元,翻了一倍,還未考慮併購武鋼的影響。同樣是龍頭的海螺水泥,2009年的盈利為35億元,2019年的盈利為340億元,幾乎翻了10倍。二者都是周期行業的龍頭企業,盈利的差別為什麼那麼大?
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原材料的稟賦不同。鋼鐵用的原材料有鐵礦石、焦炭和廢鋼,三項合計佔了整個生產成本的70%。水泥的原材料是石灰石和煤炭,生產成本佔比只有50%。更為重要的是,鐵礦石是被世界四大礦山寡頭壟斷的,因此四大礦山寡頭的毛利率長期維持在70%以上。國內大型水泥企業都有自己的礦山,煤炭更是我國豐富的資源,所以鋼鐵行業從資源稟賦上來說,不如水泥行業。
其次是集中度不同。鋼鐵行業搞了那麼多年,集中度一直不高,而水泥行業的前幾大企業幾乎瓜分了所有的全國和區域的市場份額。市場從分散走向集中之後,激烈的價格戰消失了,水泥龍頭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往後看三年,龍頭水泥公司的盈利中樞都會維持在一個高位。比如,海螺2019年的盈利是330億~340億元,2020年可能為350億元。雖然增速不快,但是盈利還是維持在高位,淨資產收益率還是很高。
對於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的長期股東而言,賺的錢來自兩部分:一個是上市公司的分紅,另外一個是上市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留存收益率。
為什麼會和淨資產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相關?答案:因為賣出價等於未來某個時間點的市淨率估值×公司未來的淨資產。所以公司的淨資產收益率和留存收益率越高,公司未來的淨資產越厚,市淨率穩定的話,意味著未來的賣出價越高。
分紅率表示現在已經拿到的錢,淨資產收益率×留存收益率表示通過內生性的增長能賺到的未來的錢。海螺的分紅率不低,同時淨資產收益率又很高,所以對於長線投資者來說是不錯的投資標的。
外資比較偏好海螺水泥。2019年,外資不僅買了海螺水泥,還一起買了冀東水泥、祁連山和華新水泥,甚至連做玻璃的龍頭企業旗濱集團,外資的持股也在增加。
周期擁有配置價值,那麼我建議考慮水泥,因為水泥不僅產品屬性優質,周期、快消、資源屬性兼具,並且跟蹤成本低、量價相對透明;此外行業經過多年的洗牌,格局穩健,龍頭地位比較穩固。
對比歷史表現,2010年至今的每年年初,水泥股漲多跌少;並且從2017年開始的近三年,水泥股在每年的1月都獲得正收益,漲跌幅度在周期品類中表現得更為出色。海螺水泥今年3季度的營收比較穩定,也符合之前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