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商販東躲西藏此前是中國城市中常見的一幕。近期,上述情況有望改觀。「流動商販」佔道經營成了城市管理政策的熱門詞彙。
今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出臺《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許一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助力經濟發展措施》,在保障安全、不佔用盲道、消防通道,不侵害他人利益,做好疫情防控和清潔衛生等工作前提下,允許在一定區域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和夜市、允許臨街店鋪越門經營、允許流動商販在一定區域販賣經營。
「流動商販」相關政策的放鬆迅速拉動了相關地區的就業。截至5月22日,成都全市設置臨時佔道攤點、攤區2234個,允許臨時越門經營點位17748個,大型商場佔道促銷點82個,允許流動商販經營點20891個,增加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臨時投放點位6103個,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中心城區餐飲店鋪復工率超過98%。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5月28日的全國兩會記者會上為成都的做法「點讚」。李克強說,人民群眾有無窮創造力。「回想改革開放之初,大批知青返城,就一個『大碗茶』解決了多少人的就業!兩周前,我看到報導,西部有個城市,按照當地的規範,設置了3.6萬個流動商販的攤位,結果一夜之間有10萬人就業。」
中央文明辦也於日前宣布,在今年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已明確要求不將佔道經營、馬路市場、流動商販列為文明城市測評考核內容,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在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滿足群眾生活需要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也有全國人大代表也提出了相關建議。全國人大代表楊寶玲建議,在進一步加強規範城市管理的同時,應因地制宜,釋放出「地攤經濟」的活力。「地攤經濟」商品的多樣性及微利模式,滿足了社會不同消費群體多元化消費需求,方便了居民群眾日常生活,可為貧困群眾就業提供一個較好出路。
楊寶玲說:「有些農副產品季節性很強,收穫之後集中上市;在城市裡,百姓有這方面的購買需求,季節性商販也有經營的需求。城市居民和農民都需要釋放這樣一個空間。我建議在居民區等地提供限時擺攤經營的地方,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同時給低收入家庭提供購買農產品的服務。」
四川成都放鬆「流動商販」政策效果顯現後,不少省份緊隨其後出臺了類似政策。
陝西省於5月27日公布《陝西省促進市場消費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若干措施》。文件中提及,疫情期間,城市管理應堅持柔性執法,在不影響人行通道、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允許城區臨街店鋪出店經營,允許大型商場適度佔道促銷,允許在居民居住集中區開闢臨時攤點攤區,允許流動商販在一定時間和區域佔道經營。
浙江省日前也出臺《關於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合理設定無固定經營場所攤販管理模式,預留自由市場、攤點群等經營網點。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放開『地攤經濟』不是『放手不管』,需要邊界,要有一定規則。」汪玉凱說,過去的政策過於嚴厲,越是大城市管得越嚴。而實際上,這些地攤商販如果能在比如一個時段、一個範圍內有序開放,用規則逐漸調整人們的習慣,是可以規範的,不該因為它對環境可能帶來的影響就將其「扼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