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漸漸步入初夏,隨著夏季的到來,降雨逐漸增多,每當你看見天上下雨時,會有什麼感想,「好雨知時節」的愉快心情,或者「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惆悵,抑或是「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多情。在不同時候、不同環境之下,聽見雨聲,自然會引發不同的心境,比如今天我們要聊的這首宋詞《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是宋代詞人蔣捷的作品,講述了作者在少年、壯年、老年這三個不同時期聽見雨聲所產生的不同感想。作者年少時,身處紅巾翠袖簇擁的歌樓之中,在紅燭羅帳之下,就像杜牧、柳永這樣的風流才子一般,瀟灑不羈。這時的雨聲就像玉簫金管一樣美妙。當了壯年的時候,作者身在客舟之中,漂泊他鄉,如同失群的孤雁在西風之中獨自飛行。看見雨點落到茫茫的江面上,聽見這雨聲是多麼無助。
詞的上片從少年到壯年的轉變,也就是作者遭遇的變遷,美妙的雨聲已經變為無助的雨聲。詞的下片著重講述了作者老年時候聽見雨聲的感想。當兩鬢斑白時,作者在僧廬之下聽雨,感受到了悲涼,所以任憑階前雨滴到天明。
人到老年時,總是喜歡沉思往事,回首過去。少年時在歌樓上,和妙齡歌姬在一起的時光,聽著這雨聲是多麼美妙,這是人生的「合」「歡」;壯年時在客舟中,在雨聲中聽到「無助」和「孤獨」,這是人生的「離」;老年時在僧廬下,雨聲帶來的是「悲涼」,這是人生中的「悲」。
同樣是聽雨這個動作,但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作者卻聽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很多人就像作者一樣,少年不識愁滋味,當他明白世間的悲歡離合,明白「愁滋味」時,已經是「鬢已星星也」,已經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