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結束後,網上總會有一些屢被證明為虛假的高考舊新聞、舊消息再次傳播,誤導考生和公眾。江蘇網警梳理匯總了歷年來「冷飯熱炒」頻率最高的高考假新聞、假信息。這些謠言的背後,都是不法商家、網站甚至慣犯精心設計的騙局。
希望廣大考生和家長明辨謠言,謹防上當受騙,同時也希望各網絡平臺、社區論壇不要為謠言滋生提供土壤,廣大網友不信謠、不傳謠,對於涉嫌違法犯罪的,公安機關將依法處理!
謠言一:閱卷老師只顧趕進度不管對錯
每年高考結束,成績公布前後,網上總有人炒作某地的高考閱卷工作極不嚴肅,閱卷教師甚至不管對錯,亂打分。事實證明,發布這些帖子的人往往是出於好奇,還有的高考成績落差比較大或不理想的考生和家長一廂情願認為是閱卷出了問題,武斷猜測亂發信息。
案例:
某知名論壇上曾出現了一篇「高考閱卷老師冒死揭露內幕,學生前途就是這樣被耽誤」的帖子。發帖人聲稱曾參與過某省高考閱卷工作,閱卷教師只為趕進度,或者不管對錯亂批閱,或者「一分鐘批作文」,草菅人命。
此貼因為涉及高考內容,吸引眼球,迅速成為熱點,在各大論壇轉載。部分網友大呼「難怪自己當年高考分數低於預期值,原來就是這樣被坑的」。
教育考試部門和公安機關調查後發現,發帖人只是為了好玩,想吸引網民關注,提高知名度而已,自己也沒有參與過高考閱卷工作,有的是聽傳言,自己做了演繹,已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自行刪除了內容並向社會道歉。
提醒:
高考閱卷是非常嚴肅的工作。目前通行的「網上閱卷」,從制度設計到實際操作更加體現了公平公正。閱卷一般實行「一人評一題」制度,保障評卷質量。對於語文和英語的作文,更是採取不同教師的「雙評」制度,「雙評」超過一定誤差,則提交第三位教師進行「三評」,確保評卷準確有效。
另外,還有嚴格的評卷質量監控程序,對評卷員的評卷質量進行全程檢查、複查和修正,全程監督、糾正評卷教師評卷工作可能出現的寬嚴把握不一的現象。
謠言二:可花錢更改高考成績
每年高考後便有考生和家長經熟人介紹或網上獲悉,得以認識能通過「黑客」進入系統後臺的高人,修改高考成績,同時索要高價「服務費」,學生們就能得到滿意的成績。
案例:
2015年高考結束後,南京秦淮警方發現轄區內出現以改分數為誘餌的詐騙案件。家住秦淮區的張女士與劉先生就被騙走了近萬元。後經警方偵破,嫌疑人張某交代,其在網上以「黑客」身份發布信息,號稱可以修改高考、大學考試成績,並向受害人索要數千到數萬元不等的「服務費」,這幾年年年都有人上當。
提醒:
自稱可修改高考分數的網絡帖子純屬騙局。所謂的黑客入侵修改分數在技術上也行不通。因為高考網上閱卷並非在網際網路上,而是採用內網閱卷,根本不存在外部黑客入侵的可能。考生成績發布前都做了原始數據存檔和數據異地備份,通過網絡公布後,教育考試部門會對網上信息進行監控匹配,網站均設立嚴密的防黑客病毒攻擊系統。
謠言三:大數據報志願,收取天價諮詢費
每年高考志願填報前夕,總有中介或網站宣稱掌握內部大數據。各地教育考試部門已明確表示,沒有跟任何社會性機構或企業合作,考試院按照教育部信息公開工作要求,對招生計劃、錄取結果等數據均已進行公開,報考志願前均向考生印發了志願參考資料供研究填報。
商家所謂的「內部大數據」純屬造謠,無非是營銷口號,其數據的準確性還有待推敲,而且志願填報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素,如考生本次高考發揮會影響成績變化、別的考生志願填報情況等。
案例:
某教育培訓機構在其網站上打出「精準填報志願」「一分不浪費」等廣告,考生可以一次購買2萬元、1萬元等不同面額的VIP卡,享受一對一的「精準」指導。高考錄取結束後,有記者對購買VIP卡的考生和家長進行了採訪,考生和家長普遍反映公司提供的志願指導專業性不足,而且部分數據不準確。而教育部門印發的近三年的錄取數據、公開解讀的填報志願技巧及密切關注考試院錄取動態信息更準確、更實用。
提醒:
奉勸家長和同學們,在面對這些填報志願APP、廣告時需謹慎,提高警惕。
謠言四:不能信的「錢學交易」和「特殊渠道」
每年總會有一些經過包裝的所謂人脈廣的「能人」「厲害人」在高考結束後活躍,他們自稱是高校某領導的熟人,重點針對高考成績不理想或落榜、家庭經濟條件尚可的考生和家長,鼓吹能用錢買到「校長指標」「內部指標」「計劃外指標」「點招指標」等,或可以通過自主招生等特殊渠道滿足考生「低分高錄」,讓考生錄取到心儀的院校、熱門專業等,謀取不法利益。
案例:
2018年,貴州考生小陳報考省外某中央部門高校,因成績離該校投檔線差10分沒有被錄取。小陳的父親經人介紹認識了中間人方某。方某自稱認識該高校某領導,可以花錢錄取到該中央部門高校。在小陳父親送給方某5萬元活動費後,方某隔三差五反饋一些所謂「內部消息」,但最終答覆稱已經重新投檔但由於學校沒計劃而辦不了,答應退小陳父親1萬元。之後,小陳父親向教育考試部門諮詢投檔工作流程,才知方某所說的情況根本不可能實現。
提醒:
高校招生沒有各種所謂的內部指標,考生、家長想「花錢就能上大學」是完全不現實和做不到的。不法分子經常把特殊類型招生改頭換名為「特殊渠道」欺騙考生和家長,目前所有的特殊類型招生都有規範的招生考試管理辦法,取得相應資格的考生須經過多級網上公示,符合錄取要求的方可被錄取。
謠言五:不能信的「野雞大學」
近年來,總有不法分子使用近似正規高校名稱或仿冒正規高校網站混淆是非,還有使用中國、北京、首都、華北、華東、財經、管理、經濟等熱門詞彙虛構高校,在網上網下進行招生詐騙。
案例:
2016年2月,廣東美術考生小何參加了一所自稱為「中國民族大學」的「本科院校」的美術科目單招考試。高考成績出來後,小何文化課只考了250多分,按照廣東省的分數線,她只能報考專科院校。但「中國民族大學」的招生人員卻打電話說小何的成績已經符合要求可以被錄取,還發來了學校畢業證書的樣本。小何雖然沒有在《廣東省普通高校報考指南》上查到該校,但還是心存僥倖的去報到了,交費後才發現是一所假學校。
提醒:
教育部每年均會在官方網站公布當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即當年具有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的高等學校名單。通過高考錄取的考生,按要求報到入學後具有學籍,可在學信網查詢。未在名單內的為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或虛假學校,考生和家長要認真核實,明辨真假,遇有疑問可與所在地教育考試部門核實。
謠言六:不能信的「意外之喜」
高考結束後,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長普遍存在急切、複雜、僥倖的心理,通過手機、網絡發布各種上大學的誘惑信息,比如發放獎學金、補助金、錄取通知書等。面對送上門的「意外之喜」,部分考生和家長沒能保持冷靜,不知不覺跌入不法分子早已布下的陷阱之中。
案例:
2018年高考結束後,安徽A縣考生小李接到陌生來電,對方自稱是A縣教育局工作人員,通知小李A縣正開展面向家庭經濟困難考生情況調查,如果小李符合條件且有意願,可先繳納500元押金,屆時持錄取通知書申請領取1000元「高考補助金」並取回押金。因該「工作人員」可準確說出自己姓名、電話號碼等個人信息,小李便深信不疑,按照對方要求到銀行ATM機向指定帳戶匯款500元。之後再無法與該「工作人員」取得聯繫,小李在父母陪同下到縣教育局諮詢才知上當受騙。
提醒:考生要注意保護好個人信息、保管好自己的各類證件,不要向陌生人及無關人員透露個人或家庭信息。考生只需關注所在省份招生考試機構的官方網站(或微信公眾號等官方渠道),按照公布的工作進程和查詢辦法,便可查詢與本人錄取、助學貸款相關的信息,切不可聽信非官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