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肝豆狀核變性,關注世界性罕見病。11月21日上午,2015年安徽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神經病學年會在蕪湖舉行。作為年會的重頭戲之一,由我省醫學家著作的《肝豆狀核變性》舉辦了首發式。記者從會上了解到,該種罕見病,已在我省醫學泰鬥楊任民帶領下,收治患者達20891例次,有效率達93%。
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
發作就是與「銅」有關
《肝豆狀核變性》(第二版)由安徽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楊任民完成。全書歷時三年完成,約80萬字,不僅結合近年來國內外對肝豆狀核變性的最新研究成果,還凝聚了該校科研團隊20年的實驗研究和臨床體會,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實用性和科學性。
「肝豆狀核變性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它是由英國醫學者於1912年,作為一種病因不明的變性疾病,對其臨床症狀和體徵作了詳細地闡述,並以『進行性肝豆狀核變性』命名發表,受到了當時醫學界的普遍關注,因此後人將肝豆狀核變性稱作威爾森氏症」。今年已是85歲高齡的楊任民教授,至今在這一領域奮鬥。
「在此後的100多年間,通過眾多神經病學專家的悉心研究,不僅已明確了病因,為體內,尤其是大腦基底核、丘腦以及肝臟內緩慢進行地銅的沉積,引起相應臟器的功能和器質性障礙,臨床呈現肌張力障礙、震顫等神經症狀,或肝硬化等肝症狀為主的多種多樣臨床表現」據楊任民介紹,銅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但多了也不行,這一罕見病的發作就是與「銅」有關。
多發生在5歲以上幼兒、青少年
從發現到晚期也就是5年時間
「這種病多發生在幼兒、青少年身上,基本是在學齡階段才會出現,5歲以內發現不了,但當發現時,不及時治療,到晚期也就是5年時間裡,最後成為植物人,或者死亡」。據楊任民介紹,一旦發作,就會引起肝臟、腦部的損害,例如原因不明的肝硬化,腹水,腫大等,以及四肢扭曲,不能走路,講話不清,吞咽困難。病人是極度痛苦的,如果有基因突變的情況,幾個星期患者就會死亡。
讓楊任民值得慶幸的是,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青黴胺、鋅鹽的治療方法使該病成為極少數可以治療的神經遺傳病之一,但尚存在不足的是,青黴胺的過敏反應及副反應較多,鋅鹽的排銅效果較弱。
20世紀60年代起,楊任民帶領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研究所附屬醫院團隊一起,歷時四十餘載,在治療方面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國際上首創應用二疏基丁二酸鈉、二疏基丙磺酸治療該病,並更開拓性使用中藥肝豆湯(片)的中西醫結合綜合治療,使療效獲得顯著的提高,迄今已收治患者達20891例次,有效率達93%,其中來自美國、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的患者21人。
今年7月一天,收治631人
提醒幼兒入學體檢如肝有問題,需去篩檢
「目前,肝豆狀核變性在國外患病率約1-3/10萬活嬰,國內發病率約為1.96/10萬;在歐美大多數國家較罕見,而在義大利的撒丁島、以色列、羅馬尼亞及日本該病多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楊任民教授告訴記者,亞洲黃種人患病概念更高一下,尤其是沿海地區。
「但就我們安徽中醫藥大學神經病研究所附屬醫院,今年暑假,就治療了收治上千例次,7月份的一天,一下子住進來631人,創下了我們的收治記錄,大多數都是青少年,每天都是人滿為患。雖然是罕見病,但患者還是較多的」。據楊任民提醒市民,尤其是家長,在幼兒入學體檢時,如果發現肝功能有問題,但又檢查不出什麼原因,一定要去篩檢「肝豆狀核變性」。
「只要治療及時,不難治好,我以前的一個病者,很小的時候患病,治好後跟常人一樣,現在孫子都上學了,唯一區別就是要按時吃藥」。據悉,該病患者如果能遵循長期驅銅治療原則,大多數患者均有可能獲得與健康人一樣的生活質量、學習及工作。
此外,楊任民提醒,如果患有此病,海鮮類、堅果類食品是堅決不能吃的,因為這兩類食品銅含量都很高,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