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的祭祀食俗!祭祀天地日月需要什麼供品?其實心誠即可

2020-12-19 鴻輝美食談

「子孫雖愚,經書不能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得不誠」。古人對祭祀活動是十分重視的,與讀書傳承文明同等重視。古時,人們無法認識風、雪、雷、閃電、地震、蟲災、日蝕、月蝕等自然現象,難揭其奧秘,攝於其威,於是只能跪地祭拜。祭祀活動說到底是人們表達對先人或神靈的一種懷念與感恩之情,《禮記·祭法》有「有天下者,祭百神」的記載,足見古代人祭典活動之多和重要程度。

從古至今,祭典活動一直存在於黃河三角洲的城鄉村落,帶有原始遺風。祭拜天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瘻埋於泰折,祭地也」,(《禮記·祭法》)黃河三角洲的農家院中,大都有天地牌位,「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天地牌位設在正房前面,房門的右側,有的長年擺放一個供桌,或石板,有的還常年擺放香爐。這是因為鄉民祭拜天地,雖然有一定的節日,但也有不分節日的時候,尤其當家中出現災難的時候,或當家中有喜事的時候,譬如娶親,生子,祝壽,這都是老天爺賜福,應該及時祭拜。

真正祭拜天地的活動是在年節。除夕晚上,家家在大門口堆起柴草,燃放鞭炮;而在家院之內的天地牌位案前,老婆婆們則是虔誠地擺好供品,跪下,燒黃表紙,點燃木香,磕頭叩拜,口中禱念祭神求福的話。所以祭拜天地同時進行,是因為黃河三角洲的民眾從來不把天地分開。在他們的想像中,天爺爺同地奶奶是一個家中的神,不能分。因此,過年也罷,平時也罷(如兒女結婚拜天地),晚拜天地都在同時。

年節的祭品是主家過年的最好食品,挑選四碟放天地案前的供桌上,雖然一家一樣,但大同小異:年糕、白饃、瓜果、糖塊四個品種;也有用糕點代替白饃的,用餅乾代替年糕的。總之是,讓天地全部嘗到自己家中的精良食品,以祈求上天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當然,任何祭拜,酒水都是必不可少的,還要用家裡最好的酒,每次三杯潑出去,代表天地喝了自家敬獻的美酒。到時候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天地自然會降下庇護和祝福。

中秋節是祭月節。中國古代特別崇拜天地日月,在祭天祭地的同時,也祭日祭月,稱其為日神月神。春祭日,秋祭月,乃因春日暖,大地復甦萬物生;秋月明,寸草皆秀結碩果。豐收果實乃天地日月所賜,八月仲秋月光明,祭拜月神最適宜。黃河三角洲的民眾,對奔月的嫦娥無興趣。說女子拜月寓意拜月老,倒合情理,因為《西廂記》中就有崔鶯鶯拜月這一場,為的是會見張生。

然而,黃河三角洲的鄉間姑娘為了姻緣拜月者少,因為這裡有早婚的習慣。黃河三角洲的早婚風俗與齊桓公有關。《韓非子·說二》記載: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桓公問其故。對曰:「臣有子三人,家貧無以妻之,傭未及反。」桓公歸,以告管仲。管仲曰:「蓄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飢餓。宮中有怨女,則民無妻。」桓公曰:「善。」乃諭宮中有婦人而嫁之。下令於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從此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黃河三角洲古屬齊國。由此看來,這裡女子十五而嫁,是從齊桓公時代流傳下來的。既然女子十五而嫁,說媒提親就得提前,總得有個選擇、準備時間。於是,這一帶有七八歲就說媒的,有十一二歲說媒的,有十五六歲說媒的。還有出生之後就定親的娃娃媒。誰家的小子十六七歲沒定親,誰家的女兒十三四歲沒找主,這家人就不是正常人家,在鄉親們眼中矮人三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早媒、早婚的習慣,民稱「娃娃親」。如今風氣大變,娃娃親已成為歷史。

由此可見,黃河三角洲祭月女子求緣者少。多數人家祭月,是取月圓合家團圓之意。因此,中秋節講究全家團聚,在外經商也罷、從政也罷,都要回到老家與父母、妻兒團聚。有特殊情況回不了家,也要早給家中報個信兒,把節禮捎到家中。過年節講究朋友串門喝酒,中秋節不興串門喝酒,因為串門不僅自家不能團圓,還會攪了別家的團圓。春節則相反,年節誰不審門,人們會說這人「不合槽(不合群)」。

至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則是朱代詞家蘇東坡做官被貶後的獨特感悟。對於鄉民大眾,求的則是團圓。而在團圓的節日裡,無論是對月祭拜的祭品,還是自家吃的食物,都應該團團圓圓。所以說,就有了月餅。既可以祭拜天上的明月,更是自家人團圓時所吃的絕美糕點。小夥伴們,你們那裡的祭祀有什麼不同嗎?

相關焦點

  • 觀音誕辰進行祭祀,尼姑卻將供品全部送出門外,這是為何
    在清朝的時候有很多傳承到現在的靈異故事小說,都是一些我們現在比較了解的,比如說《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和《子不語》,這三本小說也被很多人奉為神作,不光光記載了當時民間的一些靈異故事,更多的是對於當時的社會狀態進行了一些描述。不過這三本書籍各有千秋,無法排出哪一本書更加的好。
  • 祭祀文化學問大
    例如南方的宗族一般都會建有本宗族的祠堂,在春節祭祀時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乾淨、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例如在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曆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
  • 清明節祭祀:獻花、擺供品,別犯禁忌
    其實清明節虛擬掃墓,本質上就是代辦。有個故事,夫妻二人是跨國婚姻,清明節掃墓時,外國妻子問:「你擺放的食物,他們什麼時候出來吃啊?」中國丈夫回答:「他們出來看你那些花的時候,就順便吃了。」你送鮮花,我送美食,各表各心而已。
  • 山東地區的民間祭祀中的「燒五七」、「燒百天」、「節祭」
    燒五七原指在逝者去世後的第35天,也就是「五個七」後舉行的一次祭祀活動。但按照魯南地區的民間習俗,「燒五七」都是提前燒。因為按規矩逝者本人減去1天,逝者有幾個兒子再減去幾天。燒百天和燒周年指的是逝者亡故100天的時間和1周年的「忌日」所舉行的祭祀活動,祭祀禮儀與「燒五七」大致相同。兒子、女兒及親屬都要去墓地祭祀。去時,除帶香箔紙錢,擺供設祭外,還要帶上為逝者用紙糊的衣服等在墳前焚燒。
  • 中元節文明祭祀切莫「惹火」
    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祭祀土地和莊稼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後,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
  • 為什麼祭祀時要供豬頭呢?
    也和遠古的「豬神」崇拜和祭祀山神鬼怪有關係,《山海經》裡面就有這樣的記載,而「豬」是祭祀活動中最早用於祭祀的祭品。家屬於假借字,「宀」代表房屋,而「豕」就是豬。家在古人眼裡就是宗廟,而「豕」上面有一個「宀」合起來就是家。所以,古人有句話說「無豬不成家」,可見古人對豬的重視程度。
  • 過年祭祀風俗
    《春節小景》豐子愷 過年祭祀風俗 大廳中間的太師壁上掛一幅畫,上面繪有八仙、二十八星宿、菩薩、金剛等彩色神像,民間稱為「神軸」。有些人家受經濟條件限制,不掛「神軸」而改用紙碼。「神軸」前的長桌上放著十碟素菜,並擺放素饅頭、生面等,還有「仙茶」和「仙酒」。供品中的「豬頭三牲」,最為考究。古代祭神用的「三牲」是豬、牛和羊,普通人家以豬頭、雞和魚來代替,稱為「豬頭三牲」。
  • 清明節暫停現場祭掃,其實還有很多祭祀方式可以禮敬先人
    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一個祭祀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這一民間習俗源自上古時期的春祭活動,人們以此表達對先人的孝敬和緬懷之情。雖然各地的習俗有所不同,但是清明節的主題就是上墳掃墓。
  • 中元節多地重罰燒紙,知名網上祭祀平臺」思念堂」上線專屬供品
    ,各級公安、應急管理、生態環境、城市綜合執法、市場監管等部門將對中心城區進行全面排查,發現不文明祭祀行為的,按照各自職責依法予以處罰。並大力推行鮮花祭祀、網上祭祀、植樹祭祀、開家庭追思會、撰寫追憶文章等文明的祭祀方式。其中,網上祭祀的新興追憶方式正在變得越來越普遍。
  • 祭祀:中國節氣文化的核心(下)
    其實,節氣祭祀中並非每一項都鄭重其事,每一次都鄭重其事。中國節氣祭祀,國人們也並非一絲不苟,一板一眼,一本正經,其間蘊藏著中國人的天地觀,也包容著中國人的大智慧小心思。二十四節氣中的祭祀,主體內涵是嚴肅的,但也不乏生動活潑,特別是民間,越見活潑生動。總體看來,我們踐行的祭祀,是有意味的民族形式。換言之,不同的節氣祭祀,洋溢著不同的趣味和意味。這裡,略舉幾例地方性的祭祀活動。
  • 清明祭祖是華夏民族的風俗,民間祭祀祖先的形式都有哪些?
    清明節屬於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與中元節和寒食節並稱中國的三大鬼節。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在農曆每年的三月初一前後(即公曆四月初四至初六),因為這一天在三月,所以又叫三月節或踏青節。現在,一般把公曆4月5日定為清明,但清明的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十日前十日後」的說法,即清明節的範圍在這二十天之間。
  • 清明節去寺院祭祀先祖有什麼規矩?
    臨近清明節,很多居士開始攜家帶子為亡故宗親掃墓祭祀,但是也有人會到寺院為亡故親人供奉牌位置於佛堂,以佛菩薩法力護持、高僧大德日日念經超度,求得他們往生極樂,超脫輪迴,寄託哀思!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寺院內供佛如何做才能如法?
  • 祭祀何須燒紙,心誠乃傳家風,在沒有紙的年代我們祖先如何祭祖?
    現在看來他說的應該是一句俗語可能追溯更早,也就是說早期的先人們祭祀他們的祖先,不玩虛的,五穀雜糧,牛羊豬雞鴨鵝什麼的,都會進行供奉,不管是皇家還是普通草根,總是要用可以吃的東西貢獻,叫犧牲,就是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 清明節掃墓帶什麼供品好/上墳有哪些禁忌?
    那麼有人困惑了,清明節掃墓帶什麼供品好呢?關於,清明節掃墓帶什麼供品好?清明節上墳用什麼供品?5號網小編來為您一一解答!清明節掃墓帶什麼供品掃墓上墳時祭祀先祖準備的祭品一般是單數,三樣或是五樣;每樣的數量也是單數的,三個或五個。貢品應該尊重宗教、民族、地域習俗,沒有固定的規矩,可參照以下內容:1、不用任何肉食等葷腥之物。
  • 中元節將至 集中祭祀時間 點位看這裡……
    祭祀土地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將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祈豐收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祭祖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穫,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 清明節快到了,農村人上墳一般都準備些什麼祭祀用品?
    清明節快到了,農村人上墳一般都準備些什麼祭祀用品?還有一個星期就到了清明節了,清明節是中國的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人們都會在這一天到祖先的墳上去祭掃,以表達對先人的哀思。那麼,農村人上墳一般都會準備那些祭祀用品呢?
  • 寒衣節有哪些禁忌及祭拜禁忌是什麼?寒衣節祭祀禁忌和注意事項
    在中國這個傳統節日祭祀祖先的日子裡,因為大家都要按照流傳下來的方法來祭祀先祖。那麼在寒衣節這一天有什麼禁忌的地方呢?本期不得不看的寒衣節禁忌。如何燒寒衣?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
  • 清明節祭祀必不可知的禁忌和注意事項
    其實清明節掃墓期間有些禁忌與忌諱也是不容忽視的:懷孕的婦女不要去掃墓:在過去懷孕的婦女不被允許去掃墓,主要是因為強調風俗的原因,但是現在這個文明社會,也不太提倡孕婦去參加祭祀活動,因為女人孕期是相當謹慎的,而掃墓一般都是跋涉山路而且路途顛簸,對胎兒可能不利。所以為了孩子健康,建議孕婦不去參加祭祀。
  • 十月初一寒衣節:民間祭祀講究及禁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十月初一寒衣節:民間祭祀講究及禁忌 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亦是道教五臘日之民歲臘,是我國傳統地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 重陽節祭祀有哪些注意事項 重陽節祭祀禁忌了解一下
    重陽節祭祀有哪些注意事項 重陽節祭祀禁忌了解一下時間:2018-09-28 19:5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重陽節祭祀有哪些注意事項 重陽節祭祀禁忌了解一下 農曆九月初九就是登高插茱萸的九九重陽節,在這一天也會有很多人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