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孫雖愚,經書不能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得不誠」。古人對祭祀活動是十分重視的,與讀書傳承文明同等重視。古時,人們無法認識風、雪、雷、閃電、地震、蟲災、日蝕、月蝕等自然現象,難揭其奧秘,攝於其威,於是只能跪地祭拜。祭祀活動說到底是人們表達對先人或神靈的一種懷念與感恩之情,《禮記·祭法》有「有天下者,祭百神」的記載,足見古代人祭典活動之多和重要程度。
從古至今,祭典活動一直存在於黃河三角洲的城鄉村落,帶有原始遺風。祭拜天地「燔柴於泰壇,祭天也;瘻埋於泰折,祭地也」,(《禮記·祭法》)黃河三角洲的農家院中,大都有天地牌位,「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天地牌位設在正房前面,房門的右側,有的長年擺放一個供桌,或石板,有的還常年擺放香爐。這是因為鄉民祭拜天地,雖然有一定的節日,但也有不分節日的時候,尤其當家中出現災難的時候,或當家中有喜事的時候,譬如娶親,生子,祝壽,這都是老天爺賜福,應該及時祭拜。
真正祭拜天地的活動是在年節。除夕晚上,家家在大門口堆起柴草,燃放鞭炮;而在家院之內的天地牌位案前,老婆婆們則是虔誠地擺好供品,跪下,燒黃表紙,點燃木香,磕頭叩拜,口中禱念祭神求福的話。所以祭拜天地同時進行,是因為黃河三角洲的民眾從來不把天地分開。在他們的想像中,天爺爺同地奶奶是一個家中的神,不能分。因此,過年也罷,平時也罷(如兒女結婚拜天地),晚拜天地都在同時。
年節的祭品是主家過年的最好食品,挑選四碟放天地案前的供桌上,雖然一家一樣,但大同小異:年糕、白饃、瓜果、糖塊四個品種;也有用糕點代替白饃的,用餅乾代替年糕的。總之是,讓天地全部嘗到自己家中的精良食品,以祈求上天在新的一年裡,保佑全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當然,任何祭拜,酒水都是必不可少的,還要用家裡最好的酒,每次三杯潑出去,代表天地喝了自家敬獻的美酒。到時候吃人嘴短,拿人手軟,天地自然會降下庇護和祝福。
中秋節是祭月節。中國古代特別崇拜天地日月,在祭天祭地的同時,也祭日祭月,稱其為日神月神。春祭日,秋祭月,乃因春日暖,大地復甦萬物生;秋月明,寸草皆秀結碩果。豐收果實乃天地日月所賜,八月仲秋月光明,祭拜月神最適宜。黃河三角洲的民眾,對奔月的嫦娥無興趣。說女子拜月寓意拜月老,倒合情理,因為《西廂記》中就有崔鶯鶯拜月這一場,為的是會見張生。
然而,黃河三角洲的鄉間姑娘為了姻緣拜月者少,因為這裡有早婚的習慣。黃河三角洲的早婚風俗與齊桓公有關。《韓非子·說二》記載:齊桓公微服以巡民家,人有年老而自養者,桓公問其故。對曰:「臣有子三人,家貧無以妻之,傭未及反。」桓公歸,以告管仲。管仲曰:「蓄積有腐棄之財,則人飢餓。宮中有怨女,則民無妻。」桓公曰:「善。」乃諭宮中有婦人而嫁之。下令於民曰:「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從此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黃河三角洲古屬齊國。由此看來,這裡女子十五而嫁,是從齊桓公時代流傳下來的。既然女子十五而嫁,說媒提親就得提前,總得有個選擇、準備時間。於是,這一帶有七八歲就說媒的,有十一二歲說媒的,有十五六歲說媒的。還有出生之後就定親的娃娃媒。誰家的小子十六七歲沒定親,誰家的女兒十三四歲沒找主,這家人就不是正常人家,在鄉親們眼中矮人三分。久而久之,形成了早媒、早婚的習慣,民稱「娃娃親」。如今風氣大變,娃娃親已成為歷史。
由此可見,黃河三角洲祭月女子求緣者少。多數人家祭月,是取月圓合家團圓之意。因此,中秋節講究全家團聚,在外經商也罷、從政也罷,都要回到老家與父母、妻兒團聚。有特殊情況回不了家,也要早給家中報個信兒,把節禮捎到家中。過年節講究朋友串門喝酒,中秋節不興串門喝酒,因為串門不僅自家不能團圓,還會攪了別家的團圓。春節則相反,年節誰不審門,人們會說這人「不合槽(不合群)」。
至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則是朱代詞家蘇東坡做官被貶後的獨特感悟。對於鄉民大眾,求的則是團圓。而在團圓的節日裡,無論是對月祭拜的祭品,還是自家吃的食物,都應該團團圓圓。所以說,就有了月餅。既可以祭拜天上的明月,更是自家人團圓時所吃的絕美糕點。小夥伴們,你們那裡的祭祀有什麼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