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陰影下,父母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

2020-12-25 三寶媽的育兒記

這兩天聽了賀嶺峰老師的一個直播講座「悲劇陰影下,我們應該如何減少傷害"?聽完很受益,特整理出來,供大家一起學習,希望我們每個父母都能做一個智慧的父母,也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長。

相信今年很多家長都聽聞到網上的各種關於孩子的自殺新聞的負面信息,觸目驚心。我們除了震驚、心痛,更多的時候也會產生一種擔心: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做?

賀老師告訴我們2003年的時候調查顯示自殺率最高的是高二年齡段的孩子,而現在調整顯示12歲左右的孩子自殺率是最高的,而女孩子比男孩子的自殺率還要高,種種跡象表明,青少年自殺的現象和我們每個人為人父母的當下教育是息息相關,不要認為這些都是距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每個家長都需要有足夠的警惕,去尊重和看到我們的孩子,在注重孩子的身體健康的同時,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自殺的頭號殺手就是親子關係。這也說明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很多父母當面對孩子自殺的情況時,只希望把孩子送到醫院精神科診斷,希望能確診一個抑鬱症,認為通過吃藥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變得更好,那是因為診斷她有了抑鬱症,家長認為自己也努力了,確實也是沒有別的辦法,心裡感覺到了安慰。實際抑鬱症在這裡很可能就變成 了父母推卸責任的一個藉口,有了這個藉口父母可以不用做任何的改變。因為要一個成年人承認自己的教養方式錯了,這本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承認錯誤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看到孩子,家長重新出改變。為什麼認錯對很多人來說很難,因為我們一直堅信的那些條條就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如果有一些一個人站出來指出我們堅持的條條框框都是錯的,那就相當於我的支柱倒下來了,對於一些完全依靠這些支柱生活的人來說,那就一切都完了。所以一個人能認識能自己的錯誤,能調整改變過來,好比要跳出舒適區一樣,重新擁抱不確定性。未知的一切很容易給人帶來恐懼和焦慮,這也是很多父母拒絕嘗試和改變的真正原因。每個人都需要先看見自己,接納自己,最後才能做出改變。

一個單親家庭的高二女孩子,自殺未遂,被媽媽全權控制,賀老師極力想要幫助這個家長,但是卻沒有達到溝通的目的。這背後或許是媽媽一個帶大孩子生活得很不容易,也許是出於媽媽自私的目的,因為女兒是爸爸的最愛,媽媽更多的時候用攻擊女兒來攻擊爸爸,把孩子牽入在成人的世界,孩子也成了父母之間報復的的籌碼,孩子就這樣不知不覺成為犧牲品。這樣的案例讓人心痛。

賀老師親眼見過一個自殺的大一女生,長得特別漂亮,鋼琴十級,學校的主持人,學生會幹部、跆拳道黑道十級。在凌晨5:20從25樓跳下,賀老師到達現場是5:40,這樣的悲劇一再地上演。心理諮詢師面對這樣的事實,除了悲痛別無他法,因為在一個家庭裡心理諮詢師永遠只是一個外人,他是無法介入到別人的家庭。很多父母都喜歡打著一個名號:我都是為了他好。

父母不想孩子去實現她的夢想,因為她的夢想太苦了,做任何事都要講條件。孩子說我想要去做這件事,媽媽說等你考上重點高中,等孩子考上了重點高中了,媽媽又說,等你考上重點大學再說,就這樣孩子一次又一次被推入絕望的深淵。我都是」為了他好「實際滿足的只是父母的私慾,父母實際是為了自己好。父母通過操控孩子的人生來滿足自己的期望。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打著為你好的名號,剝奪著孩子本該擁有的權利和自由,讓孩子無法成為他自己,最終卻把孩子逼上絕路。

賀老師給為人父母提出了以下的建議:

1、在孩子一歲半前的關鍵期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即時回應。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滿足孩子就會讓孩子變得自私和任性,往往喜歡用延遲滿足法,覺得可以考驗孩子的耐心,這樣的行為,讓孩子感受不到愛,因為無條件的愛和即時回應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一個重要的來源。

2、三歲之前父母和孩子需要特別多有高質量的互動。

父母的語言在這個時候特別重要,主要體現的數量和質量,跟孩子的聊天的回合特別重要的,語言的回合即互動,這些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我們和孩子交流的質量怎麼樣?取決於我們和孩子日常溝通的互動。

兩三歲是規則建立的關鍵時期。規則來自於多人遊戲。一歲半的孩子是沒有辦法玩多人遊戲的,所以沒有辦法建立規則。兩歲多的孩子懂得玩多人遊戲,就是建立規則的重要時間。這個時候的孩子會嚴格按照規則做事。這讓我想起了兒童的敏感期兒童的秩序感。這個時候的孩子,鞋子一定要放鞋架,出門一定要自己開門,玩具不能打亂,所有的東西都有秩序的,這個只是孩子建立秩序感關鍵的時候,但是很多時候都是被大人破壞了規則。覺得這個孩子這樣是無理取鬧,不對的也不允許不準等等,隨著孩子長大了,又嫌棄孩子不懂得規則,但卻不知道孩子不懂規則其實就是家長造就的。孩子只有順利渡過了這個秩序敏感期,先建立好內在的這一套規則,才能在以後懂得規則,遵守規則。

3、六歲之前是孩子大腦神經的關鍵時期。

腦神經迴路在這個階段完成了90%的連接,所以需要建立充分的連接,我們可以陪孩子多玩耍,讓孩子好奇地面對自然的世界。不要讓孩子整天呆在房裡,每天都安靜坐著看電視,或是背書。

4、青春期意味著孩子要建立自己的判斷和決定。

什麼是自由?自由就是自己做決定,自己承擔後果。孩子的同伴關係也就是孩子的社會關係在這個時候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有時很多父母不顧孩子的臉面和尊嚴,會破壞孩子在社會關係上的形象,對孩子的傷害都是特別大。這些都是我們要注意的,儘量要給孩子尊重和理解。

5、父母需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客人。

孩子是獨立於我們生命體以外的個體,不要苛責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期待、需求都綁架在孩子身上,給孩子造成沉重的負擔。

6、讓孩子找到自己多維的快樂模式。

在生活中不是只有玩遊戲才是快樂,幫助孩子找到更多快樂的方式。在戶外發現小昆蟲,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同伴的玩耍等等,擁有多種快樂的方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當孩子意識到父母沒有能力讓我不開心,我也有自己的開心方式,也能明白不管你是誰,都不能讓我不開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對生活充滿嚮往,也才不會因為父母的一句打擊的話就失去了所有快樂。

7、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多維的社會支持系統。

孩子有很多好朋友,還有方方面面能支持到他的人,這些都是孩子力量和自信的源泉。如果沒有就建立它,一旦孩子只有和父母的一個連接時,遇到問題孩子會怎麼辦?他們就會生成自己的生存策略,可能是撒謊,可能是抄作業,裝病、示弱、討好、偷懶,這只是他的應對策略,這也絕不是孩子的人生。

他們這些行為都是為了能保護自己又能適應這個世界,家長應該意識到孩子已經做得很好了,因為壓力永遠都在,孩子需要生成自己的生存策略方式,孩子們也需要保護自己。當一個孩子對己寬容,才懂得好好愛自己,因為他們是獨立的生命。建立多維的社會支持系統,讓孩子學會利用社會資源來保護自己。讓孩子明白世界不一定對我們友好,不一定認可我們,世界不一定全都是美好和愛。但是身邊還有愛我的親人和朋友。

8、在新媒體時代,讓孩子懂得保護自己,收集證據。

面對新媒體時代,孩子們是有武器的,面對暴力傷害,引導孩子們懂得利用錄像、圖片、錄音等收集證據,利用網絡空間,讓這個世界能更多看見和關注到這些孩子,才能保護更多的孩子。

每個受傷的孩子都是被剪斷翅膀的孩子,不管是看得見的傷害,如身體傷害,還是看不見的心理傷害,如語言暴力、誹謗等等,都需要我們家長懂得孩子,能真正地看見孩子。孩子不會把自己的脆弱展露出來,更多的需要我們去看到孩子表現的行為、語言後面的心理需求,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的孩子。

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親子關係,你破壞了親子關係這個通道,所有的愛就進不來。父母走不進孩子的內心,也就永遠無法看見和幫助到孩子。孩子的成長就會變得孤立無援,一旦受挫,孩子的世界就是崩塌。父母需要努力做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因為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

父母需要有自己的世界,要把孩子當作是上天來的客人,他們不屬於父母。父母和孩子只是因為遇見,孩子說:「我只是來看了一眼,結果就回不去了,如果知道我過這樣的生活,我就不會來了。」愛孩子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我所願」,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陪伴伴孩子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不讓悲劇發生
    在父母的責怪下,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她趁父母不在家時,想要跳樓自殺,恰巧被鄰居發現,制止了悲劇的發生。中學生談戀愛,成為社會所關注的話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家長的態度對孩子至關重要,如果這時去責怪孩子,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壓力,她對生活就會失去信心,甚至會產生輕生的念頭,釀成悲劇,這是每個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
  • 跳出自身童年陰影的家長,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掌控攻擊性情緒
    為了幫助自己的孩子識別情緒並且學習處理它們,父母們需要如實面對他自己的所有情緒,並且面對他自身的自控能力因為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勢必會引發父母自身的諸多體驗。父母們會在這些時刻做出反應,有時也會失控,儘管內心並不希望那樣,有時候只是因為孩子使我們感到震驚或被冒犯。但有些時候,這些傷害可能會喚起更深層次的感受。
  • 為什麼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了解「鏡像機制」,更好地教育娃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整天沉迷手機,跟他們朝夕相處的孩子自然容易有樣學樣。與其指責孩子&34;,不如先反思下自己是不是給娃做了壞榜樣。倘若父母性格樂觀開朗,那麼孩子在他們的影響下,潛意識裡也變得樂觀豁達;如果父母喜歡斤斤計較、怨天尤人,那麼孩子很大程度上也會這樣。
  • 孩子有心理陰影怎麼辦?運用「心靈溝通」,幫助孩子抹去陰影
    弗洛伊德也曾經說過:「孩子接觸到的刺激,如果超過了自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和危險感,這時孩子就會產生心理陰影。」心理陰影給人造成的影響是長期的,而不是短暫的。有時候童年時候造成的陰影,甚至能夠影響到孩子成年以後的行為,所以父母需要引起重視!一、造成孩子心理陰影的原因有哪些?
  • 幫助孩子走出孤獨陰影
    孩子是父母的指路明燈,當孩子深陷孤獨的陰影中時,都需要父母照亮前行的方向。那麼孩子如何成為指路明燈呢其次,要消除孩子內心的孤獨感,還要教會他如何去結交朋友。父母應該鼓勵和引導孩子,帶他們走出房間,親近自然,體驗社會,找機會去接觸同齡的小夥伴,學會玩耍,學會交際,學會分享。
  • 做好父母的核心:少給孩子製造「童年陰影」!
    也就是說,父母的正面支持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是有限的,別明顯錯過某方面的發展就行,我們更需要關注對孩子負面效應。今天的文,就來細緻聊聊,如何避免做一個糟糕的父母,你也可以反思/自測下,這些糟糕的育兒方式,你是否也不經意地在做?
  • 《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的思維導圖,幫助父母更好培養孩子
    《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專欄的主要內容基本已經更新完了,後期我還會添加一些細枝末節進行補充。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專欄內容,我本章將做一個總結,幫大家梳理一下脈絡。下圖就是本專欄已經更新完了的章節的思維導圖,如果有看不清楚的可以後臺私信我索取。
  • 小學生繆可馨墜樓:當孩子受到不公平對待時,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
    但一個才10歲左右的孩子,怎麼會想不開去跳樓呢?通過具體分析事件起因後會發現,這又是一起孩子在外受了不公平對待後,在家未得到良好心理幫助而釀成的現實悲劇。悲劇已然釀成,社會群體當然要譴責和懲罰諸如袁某這類對學生實施暴力的老師,但作為孩子身與心雙重守護者的父母,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父母重男輕女,該怎麼辦?一生的陰影又該如何化解
    因為在小的時候,父母就是你的全部,甚至比老師還要重要,他們帶給你的影響也會陪伴你的一生。但如果小時候父母就嫌棄你,就因為你是女性,心裡是不會幸福的。然後在這種家庭長大,很可能會有一定的心理陰影,甚至可能會造成心理創傷,所以對於這樣的網友,小編只想安慰一下他們,告訴他們這並不是他們的錯,是男是女你又如何決定?你也確定不了。
  • 父母給孩子留下陰影,只需要這一句話
    傳統的教育理念還是覺得「孩子有時還是要嚇一嚇,不嚇不知道害怕!」「媽媽不要你」這句話,給多少孩子帶來了童年陰影。以下是近幾年發生的真實的事例:2014年12月,淮安漣水,14歲少年在家中開煤氣自殺,所幸被民警救下,起因是鄰居經常跟他開玩笑「你是爸媽從外面撿回來的」。
  • 父母應該懂得與孩子有效、積極地交流,避免悲劇的發生
    一場悲劇的誕生有著其複雜的原因,而直接的導火索便是母親對於親子溝通的無知和粗暴方式。、積極地交流與孩子談話一定要注意方法技巧,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既敏感又衝動,很容易因為他人對待他的態度而做出極端而衝動的事情。
  • 如何保護「惡魔」陰影下的孩子?
    如何保護「惡魔」陰影下的孩子?圖片來源網絡家庭理應保障 孩子人身的自由和安全如果監護人全力履職,很多單親家庭中的孩子都能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然而,司法實踐中,因家庭重組或監護困難,導致未成年子女監護模式改變,有時出現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實施性侵行為,不易防範,顧慮於家庭關係,通常不易發覺。
  • 為何孩子會殺死母親?《積極詮釋力》教我們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
    開學之後,就已經有好幾起孩子跳樓的極端事件發生。剛剛報導15歲的一個高中生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這樣的悲劇讓人嘆息。很多人都在感嘆,做家長太難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家長,一方面面臨中年危機,工作職場的壓力,一方面,孩子開始處於青春叛逆期,情緒容易波動,常常和父母發生激烈的爭執,如果不能很好處理,就容易釀成悲劇。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又該如何做呢?
  •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陰影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帶有原生家庭的東西,包括性格、脾氣、習慣等等,這些是我們在無形中慢慢被滲透的結果,而一些不好的影響,可能也會被我我們複製到下一代身上。人很難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
  • 幫助孩子找到屬於他自己的節奏,能更好更快地發掘潛能
    父母應該是最懂孩子的人,同樣也是挖掘他們潛能最合適的人,從學習環境來說,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幫助孩子找到屬於他自己的節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潛質和特長,家長需要做的並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強加於孩子身上,而是幫助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質和潛能。
  • 快考試了,如何幫助孩子更好複習功課?
    隨著疫情的過去,很多學校開始開學了,一個個小孩子奔波在路上開啟了新一輪的學習,想必有些孩子特別慌張,這不因為我們大年紀的孩子剛入學可能就面臨一些考試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考試讓孩子不知所措,如何複習,如何考試成了這些孩子現在所關心和煩惱的事情。
  • 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情緒
    昨天王婧學姐在分布分享預告的時候同學們聊到了近期的一些事件,作為父母我們真的覺得特別痛心和遺憾,也真心希望未來家庭、學校和社會能夠攜手並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一片廣闊的天地。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是幫助孩子更好的識別和表達情緒,第二個部分是幫助孩子更好的管理情緒,第三個部分是幫助孩子構建穩定的情緒支持系統。
  • 如何用情感化設計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情感化設計是當下設計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尤其是在關於兒童產品的設計中,更需要正確的情感化設計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因為他們正處於生理與心理快速發育時期,如何在這一時期幫助他們培養創造力,表達情緒,克服心理障礙則顯得尤為重要。
  • 「重男輕女」陰影下的悲劇:為了生兒子,父母不惜製造「陰陽人」
    同學分娩之後,生下的果然是男孩,雖然兜寶媽並不重男輕女,但還是恭喜了對方,畢竟同學如願以償了。因此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別因一時衝動毀了自己也毀了孩子。  本來覺得科技和思想在不斷地進步,但沒想到的是,現在更多的年輕父母卻依然對孩子的性別如此執著。
  • 校園暴力屢禁不止,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預防悲劇的發生
    現在太多的學校和家長都只在乎成績,忽略了孩子們的想法和心理,學校和家長的冷漠給孩子也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他們在這樣的傷害下就會扭曲自己的三觀,從而去傷害別人,以此來達到慰藉,這也是校園暴力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