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環球教育
有一群熱愛教育,相信語言力量的教育者
在推動以英語為基石跨學科綜合成長項目
一個非常遺憾的事實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負面事件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正面事件。
也就是說,父母的正面支持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是有限的,別明顯錯過某方面的發展就行,我們更需要關注對孩子負面效應。
今天的文,就來細緻聊聊,如何避免做一個糟糕的父母,你也可以反思/自測下,這些糟糕的育兒方式,你是否也不經意地在做?
前兩天看史丹福大學前新生院長Julie Lythcott-Haims的Ted演講,她說,「我們也許沒有意識到,我們正在給孩子創造一個清單式的童年。」
孩子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 因為每一分鐘都要好好利用,課外活動、補習班、興趣愛好都為美好的未來(進一個好大學)服務。
我們不讓孩子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的睡眠。我們哄騙、暗示、嘮叨、甚至討價還價地讓孩子把清單上的事做好,充當著私人管家、輔導員等多重角色。但這樣的後果是,我們剝奪了孩子為自己負責,自驅型成長的機會,創造了我們滿意的「傀儡人生」。
但另一個事實是,在遍地雞毛的大背景下,即使是崇尚科學育兒,付出了再多時間、資源陪伴孩子的高知父母,在育兒方面仍然感到深深的焦慮——還不夠。
前段時間看到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趙昱鯤的一條書評,完美地化解了我「作為最不積極參與幼兒園活動的家長」的焦慮:
「家庭的正面支持對孩子的影響其實是有限的,別明顯錯過某方面的發展就行,我們更需要關注負面效應。」父母不需要在某方面做得多麼好,或者要為孩子做多少事,才稱得上合格,更重要的是,不要做毀掉孩子而不自知的事,就已經是不錯的父母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負面事件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正面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避個坑,聊聊為什麼童年陰影那麼深刻,以及什麼是糟糕的的教育方式吧。
我們很難忘記過去消極、負面的回憶,它們並不會隨著時間變淡,這是一種人類進化而來的適應性反應。原因是人們只有深深地記住某段的慘痛回憶,以此為戒,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比如一次虎口脫險的經歷。
有很多研究為此提供了依據。Rothbart等人(1986)的研究證實,越是負面的印象,形成時就容易,想消除它就越難。Gottman指出,一段感情的發展,其中正面互動的次數至少需要是負面互動的5倍以上,負面事件的影響力遠遠大於正面事件。
在和孩子朝夕相處的生活中,糟糕的事更容易發生,也更難被治癒,甚至會影響成年後的身體健康。前美國兒科學會會長曾說:「童年時不良的經歷是如今我們所面臨的唯一的,最大的,未能解決的公共健康威脅。」
那些誇張的標題,「毀掉一個孩子有多簡單」、「一句話讓孩子討厭你一輩子」,這樣一想是不是還有點道理?少給孩子製造點「童年陰影」,手/口下留情,其實就是當好父母的核心。
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很少有人能用客觀的語言表達,比如我家隊友很關注細節,那他就「有強迫症"。而如果我更在乎細節,那他就是「粗心大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於用貼標籤的形式表達情緒、傳遞自己的價值觀。
而給孩子「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讓ta朝著「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因為標籤會帶來強烈的心理暗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從而影響行為。
負面標籤對孩子的消極影響非常明顯,如果我們習慣性地用貶義詞評價孩子,負面信息會深植在他們的自我意識中。
但是,正面或中性的標籤也會妨礙我們全面了解一個人,例如 「 廚師 」 往往代表了大腹便便的形象。
儘可能客觀地就事論事,少說一些負面評價,多鼓勵、多表揚孩子,孩子才不會被標籤帶跑偏哦。
把吃苦、甚至言語譏諷,當做對孩子抗挫能力的培養大概是養育中誤會最深,也是最令人遺憾的一件事。
幾乎在所有因學業壓力而跳樓事件的評論區,首贊的總是那麼幾條,「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承受能力太差了。」、「就這麼大點事兒值得嗎?」
但就像壓垮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一樣,我們看到的只是導火索,它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幫助孩子獲得應對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內在力量,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所以「抗壓教育」出世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但是相關研究告訴我們,真正的抗挫折能力——面對逆境的恢復力,無關挫折本身。(是的,不需要經歷巨大挫折!能少經歷就少經歷!)
讓孩子獲得恢復力分成三步:
1. 我可以如何做出改變
想一想在這方面,我們能幫助孩子做些什麼?比如,我們是不是可以總是傾聽,關心她的感受,哪怕在我們不能答應她的要求的時候。
我們是不是能夠在孩子像我們尋求幫助的時候,不潑冷水,不說風涼話,能夠給予她恰當的幫助,比如提出小建議,給她一個行動的方向?
2. 我為什麼是一個值得愛的人
想一想,在這方面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是不是讓她知道,我們有多麼愛她,她是討人喜歡的?
是不是通過示範,教她表達關懷,鼓勵她幫助別人?是不是可以在明確規則的情況下,讓她承擔行為後果?
3. 我擁有可信任的人,他們愛我,支持我
他們教我如何正確地做事;希望我學習如何自己做事;在我生病或者遇到困難時會幫助我;會保護我的安全。
讓孩子感到被愛,有歸屬感,就是培養孩子強大內心最重要的一點。
不管有多少種教育方法,教育的本質都是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