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帶動十餘人就業
□本報記者 徐莉莎
7月5日,渠縣渠南鄉的雷鎮像往常一樣早起,到亞博檸檬專合社的萬畝檸檬基地轉轉,「五四村的檸檬快投產了」。這個「80後」經歷了從遠洋水手到建材老闆,再到返鄉創業者的身份轉變。這兩天,他正計劃著八月下旬這一季檸檬投產時,把隔壁大山村易地扶貧搬遷的幾十戶貧困戶組織過來務工。
渠縣是一個人口大縣,148萬人中農村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約40萬人,佔到勞動力資源總量80%以上。近年來,一股回鄉創業熱潮正悄然興起。
據不完全統計,渠縣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人數達到3300多人,帶動了農村3萬餘人就業,其中貧困勞動力就達到4000餘人。這批「歸雁」不僅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強大活力,更成為脫貧攻堅的一支生力軍,被看成是「最有希望的新動能」。返鄉創業「雁歸來」
2001年,18歲的雷鎮懷揣著水手夢想,踏上了遠赴巴西的遠洋漁船。實際上,船上風雨飄零、每天18個小時捕魚作業的生活,並不輕鬆。「沒有娛樂,船上有多少水管、多少顆釘子,都數得一清二楚。」「每逢初一十五,只能躺在甲板上看著天空想家。」
2004年,回到德陽做建材生意。一次探友讓雷鎮在安嶽初次「邂逅」檸檬。了解了檸檬多種用途和市場前景,聯想到老家的那些撂荒地和步履蹣跚還在傳統耕作的鄉親,2011年雷鎮返鄉創業。從最初500畝的試驗田再到現在萬畝基地,已投產的檸檬超過5000餘畝,產品除了本地,還遠銷瀋陽、福州等地。
據渠縣人社部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5年,雷鎮就有2000多位返鄉同行者。2016年,渠縣從落實創業扶貧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等方面出臺20多條具體措施,鼓勵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創業,一年多來,渠縣農民返鄉創業隊伍迅速擴大,增至3300多人。
今年上半年,渠縣近200位返鄉農民的問卷調查顯示,返鄉群體平均年齡42.8歲。其中97%為男性,依託農村自然資源和回本地創業的人脈優勢,從事種養業比重達86.6%。貧困戶成了「雙薪族」
渠南鄉勝利村的貧困戶熊昌坤是單身漢,常年患病,無法外出務工。亞博檸檬專合社建立後,他獲得了每畝500元的土地流轉金,成了基地工人,每月有了近2000元的固定收入。
雷鎮的基地常年聘請當地農民工500人,其中貧困戶160餘人,合作社支付務工工資900元每畝。在「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下,大多數村民成了「雙薪族」。一些人流轉土地,收入包含了土地流轉收入,基地務工收入。一些人除了務工,還以土地入股,每年保低分紅300元每畝,並按照畝產量8%折當年市價返現。
據統計,渠縣農民返鄉創業多以經驗型創業為主,能人經濟特徵明顯,以專合社、家庭農場、生活性服務業等領域的經營佔九成以上。返鄉創業也實現了由「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益,向「一人創業造福一方」的創業效應轉變。
記者調查發現,農民返鄉創業帶動了就業、新農業技術推廣使用、新業態的發展。據統計,70%的農民返鄉創辦企業都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產業融合項目。2016年渠縣僅電商服務中心就孵化了個人創業網商239名,其中有近120名是返鄉農民。
29歲的返鄉創業者李龍在淘寶上幫相鄰社友解決農產品「賣不掉、銷不出」的問題,在他的平臺上,共計銷售柑橘10萬公斤、黃花5萬公斤。兩年來,個人收入超50萬元,也帶動周邊農民增收12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