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媽媽的用戶群體是25-40歲的中國女性,是以賣課程+電商的一套商業模式。本文將從兩個方面去探討,如何升級年糕媽媽現有課程。
年糕媽媽是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母嬰垂直行業內容電商,通過優質的免費內容吸引用戶,再利用營銷手段進行付費轉化,年糕媽媽實現了「賣課程+電商」的商業模式。
所謂課程,面向的是新手媽媽。既要幫助她們更好地育兒,又能幫助解決自身問題(如喪失工作機會、難以處理婆媳關係等)。本文也將從這兩大方面入手,探討如何升級年糕媽媽現有課程。
因為筆者並不能獲取到後臺數據,所以只能通過觀察年糕媽媽新媒體矩陣的熱點內容、結合網上報導和身邊朋友的使用情況,大致描繪出用戶畫像。
總結如下:
課程比較單一,缺少心態調整類課程和家庭關係類課程,而這兩塊其實是新手媽媽們最迫切需要的。
育兒(0-2歲):
育兒(2-3歲):
育兒(3歲+):
3個年齡階段的課程(0-2歲,2-3歲,3歲+)具有差異性。
總結如下:
女性為何需要自我成長呢?如果生活風平浪靜、幸福圓滿,誰會想要改變呢?成長的內涵是——我現在的能力已經不足以解決我要面對的問題了,所以我需要新的知識和事件來增長能力。
首先,孩子的降生給一個家庭帶來許多變化。學習育兒知識和照顧孩子意味著大量的時間支出,父母們「更忙了、沒有時間做其它事了」。其次,「如何照料孩子」、「誰該幹些什麼」這些問題又體現著觀念的衝突、權利責任的分配,往往會成為家庭關係緊張的導火索。
在這樣的環境下,其實壓力最大的還是新手媽媽。畢竟爸爸們可以推鍋——「抱歉老婆,我工作太忙了」,婆婆們可以抱怨——「我這媳婦,啥都好,就是……」可是媽媽們再奔潰,還是得繼續。畢竟,自己生的娃,能扔了不成?
在當前的中國社會,我們不得不承認,媽媽們就是最終的「背鍋俠」。她們的身體、心境、環境都經受了巨大的變化;她們,最需要成長。
(1)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放鬆療愈課、實用技巧課
每個媽媽都不可能是一切完美了,然後迎來孩子。生活總是有意外,接受並學會處理這些問題才是我們該做的。對於這些新手媽媽,我們可以推出放鬆療愈課程,比如:《別怕,這裡歡笑比淚水多:100位寶媽和你嘮嘮產後1個月的故事》
通過10分鐘的暖心小故事,分享寶媽們是如何巧妙化解困難、讓自己愉快起來的;聽著這些同伴的故事,在輕鬆的氛圍裡,相信新手媽媽們會對自己更有信心。
也可以推出實用小技巧課程,比如:《先照顧好自己:產後媽媽恢復的100個小技巧》
邀請心理學和醫學專家,針對產後常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產後媽媽們身體還比較虛弱,所以課程應當儘量簡單輕鬆、實用並場景化。比如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婆婆要求我一定要每天喝雞湯,該怎麼辦呢?」
(2)把孩子當成夥伴,而不是麻煩精——覺察力訓練課、情緒管理課
有個孩子意味著每天要處理10000種意外情況,意味著原先的生活節奏被完全打破。在各種論壇裡,我看到了許多媽媽們抱團喊累,稱自己完全成為了老媽子。
直到我在知乎上搜到一個問題《有哪些育兒經驗讓你覺得很棒》,用戶qiong yuan提到:
我意識到,任何關係其實都是雙向的,親子關係也不例外。如果媽媽抱怨著去對待,那麼孩子也會用負面情緒回應;如果媽媽能開放心胸、尊重孩子,那麼反過來孩子也能滋養媽媽。甚至幫助媽媽走向自我修復的道路,這就是所謂的「育兒即育己」。
學會觀察孩子,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育兒方式,就是覺察力的一種訓練;擁有更高覺察力的媽媽,更能發現生活之美,也更快樂。比如可以推出這樣的課程:《和小區裡的孩子都不一樣?也許你恰好發現了自家孩子的天賦呢》。通過展現孩子發展的多種路徑,幫助家長們因材施教。
和孩子相處,難免有矛盾。矛盾是客觀的,然而情緒是主觀的。著名的認知療法書籍《伯恩斯新情緒療法》中提到,任何負面情緒(生氣、憤怒、怨恨等等)都是思維存在扭曲的體現;別人的表現並不能直接傷害你,真正造成傷害的是對行為的扭曲解釋。
扭曲思維並不是孩子造成的,而是過去經歷塑造的。明白了這一點,媽媽們就不會把生氣的原因全然歸咎於孩子,而會嘗試自我改變,可以推出這樣的課程:《學好情緒管理,再淘氣的寶寶你都能搞定》、《擁有快樂寶寶和體貼老公的秘籍其實是一樣的》。
(3)把教孩子當成全家的事情——溝通課、自我利益保護課
在孩子的事情上,很多爸爸確實比媽媽要笨拙得多。然而,他們越不練習越笨啊!給他們帶娃的機會,少批判,多鼓勵,或許他們也能愛上帶娃。可以推出這樣的課程:《如何讓老公帶娃,越帶越開心?》、《學會示弱,活得更舒心》
當然,也有一些婆婆比較強勢,會有過度幹預的行為。這時候,媽媽們就要學會合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不是表面上忍氣吞聲,背後默默哭泣。可以推出這樣的課程:《樹立邊界:和婆婆溝通的100個技巧》
(4)媽媽們也要擁有事業——能力培養課
許多媽媽為了孩子,放棄了職場上的好幾年,可是,放棄工作不代表放棄能力培養和進步!有許多媽媽邊帶娃還邊修了個學位,還有媽媽乾脆靠著帶娃成了網紅,比如:糕媽;比如:我在KEEP上關注的另一位媽媽(靠著產後減肥100+斤和製作高顏值健康輔食成為了社區KOL),生活方式萬千,賺錢方式又何止一種呢?
就像糕媽最近在做的寫作課,我們也可以從中選出優秀學員,推選她們成為社區KOL並給予一定經濟獎勵。這樣的正面案例豈不是最好的宣傳?
對於這些媽媽們來說,接觸到足夠多的信息很重要。這樣就不會每天自哀自憐「沒有工作和收入,好慌呀」,而是學會從現狀出發、去發現和創造更多機會。所以,可以推出這樣的課程:《信息搜索課:媽媽們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在家賺錢?》、《決策課: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機會?》
親子育兒課程體系已經比較完善。在年齡分層上具有漸進性,內容也比較多樣化。
然而,如今各類線上/線下早教課程數量龐大,知名品牌也不少。未來主要可以探索如何讓課程更具有吸引力。
(1)更貼近用戶場景的課程
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學會課堂裡教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讓TA們能舉一反三、靈活應用。
如這樣的課程:《顏色學習課:請你在家樓下找到紅色、綠色和藍色》、《繪畫課:春天一起來畫桃花吧》
(2)更能帶來成就感的課程
讓教孩子的父母們也能感受到參與樂趣,而不僅僅把這當作一場場任務。
如這樣的課程:《母親節,給媽媽做一朵玫瑰花吧》、《與孩子一起彈尤克裡裡》(可配合社區打卡活動,鼓勵家長們曬圖曬視頻,入選編輯精選得獎勵)
(3)名師坐鎮的課程
名師就是最好的招牌,代表了品質保障,家長們更放心。
當然,在內容類型上也可以逐步擴展。但我認為還是應該將現有的課程先精品化,讓品牌形象先立起來。然後再擴大陣地,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本文由@LWX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