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上海每年出生20萬新生兒,其中早產兒發生率高達10%,而隨著開放二胎政策,早產兒人數會繼續增加。早產兒救治往往費用高昂,許多困難的家庭因此不得不面對痛苦的抉擇。
今天,由貝親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與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聯合發起的早產兒醫療救助專項基金正式啟動。該基金將定向援助滬上7家開展早產兒救治的醫院。而目前收治於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一對危重早產龍鳳胎:孫亦然、孫安然兄妹倆幸運地成為首對受助者。
今天是小兄妹倆來到兒科醫院的第12天,病情已逐漸平穩,但體重和出生時差不多,都只有兩斤多。爸爸孫桂林,也終於能進入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見見兩個寶寶。看著暖箱中小小的身軀,孫桂林先是緊張得一言不發,也不敢碰孩子的小手。看著看著,這個27歲的年輕父親默默流下了眼淚。他說:「手指像我,指甲是方的。我好像看著(比剛出生時)更小了,看他們受苦,我心裡難受。」
孫桂林上次見孩子,還是在他們出生時。7月23日凌晨,小孫的妻子懷孕僅28周3天,突然出現了腹痛,趕往奉賢區中心醫院時,已經臨產。孫桂林心情亂極了,還在擔心妻子的生命安全,卻見醫生推出了兩個寶寶,不僅是雙胞胎,還是龍鳳胎!但哥哥1.2公斤,而妹妹只有1.13公斤,不僅體重極低,而且呼吸困難。雖然看到了孩子,但是這些天卻完全想不起來孩子長什麼樣,因為當時大腦一片空白,只有每時每刻的擔心延續了十幾天:「醫生說孩子可以存活的,現在醫學發達了,他們立馬給我轉院,讓我趕緊去找錢。我第一反應就是找所有認識的人去借錢。」
小兄妹倆被緊急送來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之後,一直在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內,經過呼吸機輔助、 抗感染治療和凝血功能糾正等治療,病情穩定了,體重也已慢慢回升,超過了出生體重。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 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朱麗是妹妹的主治醫生,她介紹:「她有一些呼吸暫停,還有一些小型動脈導管的未閉,但這些也是正常的早產兒疾病,我們會密切關注。這孩子比較小,住院時間會比較長,一般來說,一個孩子平均是在10到15萬左右,雙胞胎會在20到30萬的樣子,帶給家庭的負擔是比較大的,要住院兩個月左右的時間。」
小孫和妻子都是甘肅來滬打工的年輕人,小孫是一名汽車修理工,妻子懷孕後就沒有工作,幾十萬的治療費用無疑是一筆巨款。 從孩子出生之日起,孫桂林就開始向親友四處借錢,但仍有很大的資金缺口。不過孫桂林已經打定了主意,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自己的孩子:「我不會放棄的,只要我身上只有一毛錢,我也會打給他,只要他們活著,只要他們一天比一天長大,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就行了。」
幸運的是,亦然、安然小兄妹倆已經確認成為了貝親早產兒醫療救助專項基金的首對受助者,基金能向他們提供至多6萬元的資助。這對小孫一家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據悉,此基金是由上海市兒童健康基金會與貝親中國聯合發起的,將向全市七家醫院定向提供早產兒救治援助,包括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和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這也是本市首個面向全市早產兒的專項基金。符合條件的每個早產患兒能夠從中獲得不高於3萬元的醫療救助金。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從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了解到,很多早產兒預後良好,但由於幼小的早產兒各器官系統發育未成熟,容易發生各種重要疾病,因此急需進行重症監護及治療,每天的醫療費用往往在一千元以上。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新生兒重症監護室主任曹雲見過太多令人惋惜的家庭,因此更明白這樣的基金和援助是多麼重要:「 以往我們沒有這種救助的基金,因為費用特別貴,我們有些家屬就放棄了。在我們科室裡,每年有四十個早產的孩子,需要這樣的幫助。據我們科室的經驗,孕周在25周以上的孩子 積極救治的話,整體預後還是不錯的,我們也希望各方面的人士來關注這些孩子,令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得到救治。」
而貝親中國區副總裁葉芳瑩則表示,希望這項基金能真正幫到滬上7家兒科醫院的困難早產兒,助這些迷你寶寶度過生命的難關,獲得與正常寶寶同樣健康長大的權利。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陳蓓兒 攝像:劉水 實習編輯:楊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