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上俯瞰長江,景象雄偉,相比從江中仰視更加氣勢磅礴。
山川縱橫,萬峰磅礴,高峽平湖。地處長江三峽腹心的巫山,總令人魂牽夢縈。
要問怎樣遊三峽?上網一搜,達人撰寫的攻略,驢友撰寫的遊記,似乎依舊如出一轍——順水而下,佇立船頭,品水上三峽,賞神女風情。
實際上,巫山水、陸、空立體交通正飛速發展,預示著一個不久的未來,一個嶄新的目標——陸上遊三峽,將成為又一經典。
硬骨頭上長綿竹
又到巫山紅葉季。11月16日紅葉節,一大波遊客即將湧入兩岸。屆時,遊客們自然會發現,這裡將徹底改變單一的旅遊方式。
大山被毛茸茸的植被包裹著
△遠看毛茸茸的植物原來是綿竹
從重慶主城或巫山縣城旅遊碼頭出發,乘船逛三峽的精品水線,實際上依然尚存。新穎的是,神女景區首條水陸旅遊大環線——神女景區北環線,將在紅葉節前竣工迎客。
陸上遊三峽,就從這條環線進入。它設在神女峰景區內。
這一帶,早前為原始山谷,路的起點有個形象的名字「騎馬嶺」。彎彎曲曲的「馬道」,不帶重複,波浪起伏,時而向上延伸,時而拐入低谷。那是高山居民走出大山的足跡。
為保護谷內一草一木的原始性,北環線依照「馬道」原始路徑進行改造。雙向兩車道,路基寬約6.5米。
上周二(23日),我們找到了北環線第一站看點,當地人稱「轉馬臺」。一眼望去,毛茸茸植被包裹著巨型怪石,形成綠幽幽的一片,座座相連,總約2平方公裡。遠看,怪石頂著一身綠毛髮,可愛的形似粽子,雄偉的形似龍脊和牛背。一條山澗溪流穿插於怪石林,靜靜流淌,仿佛與身邊萬物述說心事。
「這種毛茸茸的東西,我們喊綿竹。」一位過路的老農主動解疑,沒走幾步,又轉過身說:「神女峰一帶崇山峻岭,唯獨這幾匹大山成片長毛,你們說怪不怪?」老農開玩笑說,軟綿綿的怪石,誰都想摸一摸。終究摸不得,險峻得很。
「運氣真好,乘船遊三峽的人,肯定見不到這一幕。」我們感到驚喜。老農聽了哈哈笑,卻又感嘆說:「可不是嘛,硬骨頭上能長綠芽,祖祖輩輩傳的,那可不是隨便長的。」
這位叫何學勝的老農,是兩坪鄉同心村4組的人,北環線一帶土生土長。他和同鄉人生活在山谷之中,總是硬著骨頭,走在前進的路上。
流動雲雨撲面來
北環線一旦竣工,就意味著對外開放。當然,自駕車大可進入,沿線也可靠邊留影。但為安全起見,行車時最好保持20公裡/小時設計時速。
在海拔400米左右位置,仰望天空蔚藍,仰望白雲成朵,靜觀「霧繞千峰秀」的韻味。在不可多得的森林氧吧呼吸,自然舒展身心。
盤山路逐漸在升高,海拔510米、670米、830米、1010米,從山底、山腰直奔山肩。眼前風景美不勝收。山在雲中,雲在流動,變化之頻。
不湊巧,我們作客當日,雨水從天而至,峽谷內溼氣蒸鬱不散,形成雲霧。駐足山肩,突然,流動的雲雨撲面而來,將我們淹沒。但很快,雲霧又隨風消散。忍不住張開雙臂,擁抱自然的美,煩惱轉瞬被拋雲外。
實際上,想要親近雲雨的機會挺多。經過建設者多番考究,北環線上將設置多處觀景點及俯瞰三峽的取景平臺。在這些節點當中,其中5處將以神女與楚王相遇、相識、相知、相戀、相守的愛情傳說命名,並搭配高約5米的雕塑造型予以表達。
△北環線上俯瞰三峽的觀景平臺
巫山人可謂腦洞大開,這裡還將建造一座「全球最大照相機」,也被稱作「三峽風景眼」。這棟建築總高21米、共三層。一層為藝術作品展覽空間;二層為巨幅針孔相機實時成像及遊客作品展覽區;三層為茶咖休閒空間及攝影區。
形象地說,觀景臺是「相機」,玻璃窗是「鏡頭」,樓梯是「膠捲」。按相機原理設計的室內觀景平臺,可容納百餘人同時觀景。
到時候,恐怕賞巫山雲雨已不稀奇。透過這些「鏡頭」,把最美的「巫峽夕陽」送給你。
千步梯下峽江過
北環線長約23公裡,直通神女峰景區梨樹埡,終點為神女景區望霞遊客中心。我們停下車打聽,這遊客中心內外,分別能容納上百輛私家車。北環線登山步道設在這,長約1公裡。
俯瞰,這步道頗為有趣,通常登山從下至上,在這可得入鄉隨俗,最好從上至下。
「欄杆摸不得喲,剛刷好第三層膠漆。」望霞村人潘興平,正在步道入口刷欄杆,友好地提醒著。乍看,這欄杆竟是鋼筋水泥質地,堅固無比,真像原滋原味的木頭樁樁。
忙完這裡,潘興平還得為花壇添磚。聽他說,最頂峰時期,神女峰一帶的中壯年有300來人來做工。他說:「巫山變化太大,做活路容易多了。」
這裡依山而建,最低海拔1100米,最高海拔1600米。涼風吹在身上冷颼颼,眼下這天氣,外衣可別脫下。千步梯由青石條鋪制,梯度較緩,倘若邊走邊玩,來回至少得花1小時。
在這裡賞雲,景色可就更不一般。雲群,像一簾飛瀉的瀑布,從山頂傾洩千丈。還有一些雲,薄如蟬翼,透過它,能看見對面山腰的蒼翠或江邊小城的倩影。但它絕不是霧,是實實在在的雲。
步道上,觀景平臺達5處。每處觀景臺,均可望向那座參差矗立的山峰——集仙峰,被喻為巫山十二峰之一。你會發現,它的峰頂自然開叉,恰似一把張開的剪刀。最漂亮的,還是巫峽江水,猶如綠色飄帶。兩岸紅葉自然生長,逐漸層林盡染。稍站一會,遊輪便由遠及近駛來。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雄偉,人的渺小。
△巫山十二峰之一的集仙峰
聽說,修建這步道之初,40多隻騾馬立下了汗馬功勞。它們運來了水泥、砂石和石磚,跟眾多建設者一樣,風雨無阻的勞作。
目前,這處步道工程,正處於收尾階段,11月初就要對外。
秋賞紅葉冬看雪
望霞遊客中心內,生活著一處高山人家。屋外農田5畝,核桃樹和李子樹長勢良好。
進屋一看,一對老夫妻裹著棉大衣,邊樂邊烤火。「北環線好,春看李花,夏看雲海,秋看紅葉,冬看白雪。」老兩口住了一輩子,足以證明這裡四季如畫。牛啟壽76歲,張吉佑71歲,同時見證了步道修建的全過程。
△牛啟壽老人正說著自己的農家樂設想
牛啟壽說,他曾想去步道工地找活幹,被施工方拒絕了,畢竟上了歲數。於是,他把二女兒牛賢章喊來做散工,48歲的二姑娘勤快,現在被留在遊客中心做清潔。在這,每月能賺近2000元,還包吃。
今年紅葉節期間,從望霞遊客中心通往神女廟的客運索道就要投用,57個轎箱單向運行,每次可乘坐遊客200餘人。目前,基礎工程已全部完工,轎箱已安裝到位,索道進入調試狀態。近來,將接受國家索檢中心最後驗收。
這對牛啟壽來說,是偌大的一個好消息。「如果遊客乘大巴進北環線,那即便買套票坐索道,也得找地吃飯喝水。如果自駕車開上來,登完步道也需要歇腳,要是迷上這,恐怕還得過夜……」原來,他在自家門前嗅到了商機。牛啟壽近來琢磨著是否改建土房子,自己整一家農家樂。
他的老伴張吉佑,看重的是家門前山更青、水更綠了。近來,野豬上門是常事,多的時候20來只成群。野豬往往晚上來,可以連玉米稈也啃得只剩一堆渣滓。張吉佑想出一種辦法,夜幕降臨後,端起鍋碗瓢盆往屋外敲。野豬一聽就躲了。她還見過野羊、野雞、麂子、兔子,近年來越來越多。
這老兩口的高山生活,翻開了嶄新一頁。野味成趣的神女景區北環線,也從陸上不同角度,重新對三峽遊進行了詮釋。
今年,待巫山紅葉盛開之時,北環線上的風景,將在重巖疊嶂之中,美若絢爛的朝霞,豔如黃昏的雲霓。由此,巫山「水陸並進,立體旅遊」的全新體驗,將拉開序幕。
推薦路線:
從巫山縣城出發→跨龍門大橋→沿S103省道抵騎馬嶺→進入神女景區北環線→望霞遊客中心→望霞索道→神女廟→沿步道下行至神女峰旅遊碼頭→乘船返回縣城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 文 楊可 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