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意見》首次明確了美育中考的方向,引起廣泛關注。如何為美育工作找到抓手,做到實處,拓展美育課程領域,成為許多教育者反覆思考的問題。
篆刻「圓朱文」、唱響《打金枝》、學習「傘秧歌」、認識「夔龍紋」……這些本土生長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都成了山西省太原市實驗小學的美育資源。從文化入手,他們在不斷探索中,讓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潤物細無聲地提升著孩子們的文化自信。今天我們分享這篇文章,希望他們的做法能給您以啟發。
美育可以啟迪智慧、激發探究、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立德樹人的重要一環。中華美育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包含深厚的自然、藝術、人文底蘊,體現了中華審美與藝術傳統的精神特質,是引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
多年來,山西省太原市實驗小學致力於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氣度、神韻」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培育相結合,構建了「文化理解」「藝術鑑賞」和「創意表達」三類美育校本課程,旨在通過課程的構建和實施來引導師生向真向善向美,涵養師生心靈,為人生幸福奠基。
為了更好地幫助小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於小學生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學校可開發的資源以及教師的興趣和特長,學校對傳統文化的「領域」進行了甄選,在堅持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研發了「書篆文化」「尚武文化」「經典文化」「民俗文化」四大類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對書法、語文、體育等國家課程進行了校本化的強化和補充。
「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是我們堅守的基點。書法課上,學生在學書法、練篆刻的過程中感受漢字點畫美、造型美、意境美,體會中華書法、篆刻藝術的博大精深,潛移默化地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例如,在《徽派篆刻家——鄧石如》一課上,教師先介紹鄧石如的生平,讓學生了解鄧石如在篆書和隸書方面取得的成就,帶學生賞析其代表性篆刻作品,讓學生感知「圓朱文」印章靜雅秀逸、工致雋美的藝術風格。之後,選擇「一日之跡」印章讓學生臨摹學習,書寫印稿,理解章法的「分朱布白」。最後,學生用橡皮雕刻、製作印章,在動手的同時體會徽派印風的圓渾厚重、高古蒼茫之感。
武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不但能強身健體,還孕育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學校體育補充和強化了武術內容:
低年段學習抱拳禮,讓學生懂得抱拳禮的含義,感知「尚武崇德」的武術精神;
中年段學習五步拳,讓學生體驗武術套路中精氣神的表現力,以及各種動作的節奏感與神韻,知曉攻防含義,培養學生的頑強毅力及團隊合作意識;
高年段學習長拳一段,讓學生深刻理解套路中的攻防含義,並自編武術操,開展多種與武術有關的興趣活動。
學生不僅通過武術動作訓練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還了解了中華武術的歷史、中華武術精神的代表人物,讓學生逐漸明白中華武術是對人的身與心的全麵塑造。
經典名篇語言優美,意境深邃,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學校編寫了校本教材《經典名篇我愛讀》,節選《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孟子》以及《道德經》中的名句,利用晨誦和午讀時間,分學段制定目標引導全體學生吟誦經典,在誦讀熟背中感受文言精華。
我們還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年級開展「主題閱讀」活動,通過「走進中國神話故事」「走進中國寓言故事」「走進中國傳統節日古詩詞」等主題,引領學生閱讀名著、浸潤書香。每年的「校園語言文化節」,全校師生、家長參與其中,通過撰寫讀書報告、展演歷史劇目、評選故事大王、爭當積累明星等活動展示一年的收穫。豐富多彩的活動點燃了孩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使他們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在人格上得到薰陶。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傳統節日民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
結合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學校以重文化、重體驗、重情感、重傳承為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
例如在傳統節日,讓學生學習製作湯圓、粽子、月餅等傳統美食;設計「走進傳統上元節」「探索寒食節的秘密」「重陽習俗知多少」等節日小報。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知道不同傳統節日的民俗,接觸民俗藝術,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熱愛,增強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鑑賞美的能力。
通過「文化理解」課程的開展,小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初步認識、感受中華文化之美,逐步形成健康的審美價值取向,積極傳承中華文化,能夠理解和尊重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從而努力達成「培植中華文化之根,實現文化理解,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標。
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學校研發了豐富多彩的「中華藝術鑑賞」課程(表1),引導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學習中華文化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學會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讓學生在切身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美的同時,提升其鑑賞美的能力,培養高尚的欣賞趣味和人格。
學校開發《經典音樂我愛聽》校本教材,介紹多種民族樂器的特點和代表曲目,音樂課上運用多媒體進行欣賞教學。
學校還通過「走近民歌」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賞析各地民歌、學唱山西民歌。我們將傳統樂器葫蘆絲定為全校學生都要掌握的一種樂器,並以學習葫蘆絲為媒介,將適合孩子特點、易於吹奏的《金孔雀輕輕跳》等民樂曲目帶進課堂。學校還組建了「彤霞村12號樂團」,積極創造條件讓孩子走上各種舞臺表演,讓他們不僅在音樂課上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還在表演中開闊音樂視野,提升鑑賞能力,在傳承地方民歌、民樂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
學校開設戲曲品鑑課程,引導學生欣賞各戲曲流派之美,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表演才能。
例如,我們利用晉劇《打金枝》欣賞課引導學生了解晉劇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晉劇的唱腔特色以及行當分類,了解晉劇表演的主要伴奏樂器和樂隊編制。
教師介紹《打金枝》的劇情典故、主要人物以及表演特點後,孩子隨教師學習《打金枝》的經典念白,並嘗試分組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了解和傳承晉劇,進而讓學生喜歡上晉劇,弘揚和發展中華戲曲文化。
對於小學生來說,國畫是一種難以理解的藝術形式。為讓學生逐步學會鑑賞國畫作品,學校開設國畫鑑賞課,通過對國畫的歷史、分類、技法、名作等的學習和欣賞,讓學生感知國畫「重人品,博修養」的文化內涵。
例如,高年段《人民藝術家——齊白石》一課,教師設計了五項重點活動:
「品人生」,帶領學生觀看視頻,了解齊白石生平及其作品表現題材的多樣性和藝術特點,充分感受畫家的人格魅力;
「賞佳作」,欣賞齊白石作品「荷花蜻蜓」,通過把生活中的荷花與齊白石畫的荷花進行對比,學生深入欣賞、體會作品的章法構圖,了解其兼工帶寫的表現手法及用色特點,通過分析畫面內容,充分體會中國畫構圖中的留白;
「品意蘊」,欣賞「蛙聲十裡出山泉」,感受齊白石是怎樣把「蛙聲」這一可聞而不可視的特定現象通過酣暢的筆墨表現出來的;
「談感受」,學生運用美術語言,把自己對齊白石的認識及對作品的感受寫下來,使學生進一步感知中國畫的美學意蘊。
在中國建築史上,山西以其現存古建築數量之多、歷史之久聞名於世,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利用山西博物院土木華章展廳,學校開發了《有趣的屋頂》等校本課程。從古代建築的藝術風格出發,從臺基到屋頂,從鬥拱到紋飾,從面闊間數到蹲獸等,引導學生學習欣賞古建之美,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古典建築的深厚情感。
為觸動學生心靈,使其思想深刻而靈動,學校創設了「創意表達」課程,以動手實踐創作活動為主體,分為「山西非遺」子課程(表2)和「實踐基地」子課程。通
過實踐促進知情意行相互轉換,學生在親身實踐中將中華文化之美進一步內化,激發其對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表達和創意的興趣,使其逐漸生成和創造美,在生活中拓展和升華美。
結合地域非遺文化特點,學校開發了「藝術剪紙」「創想麵塑」「歡騰秧歌」三種創意表達課程。學生在學習這些傳統技藝的同時充分領略傳統文化之美,並以「創作表達」為重點,發揮想像、動手實踐,創作出自己心中理想的作品,真正將美育內化、升華。
例如,「歡騰秧歌」課程,我們聘請85歲高齡的「蒲州傘秧歌」第二代傳承人胡曼親臨指導。學生在體驗課上聆聽老人講授「蒲州傘秧歌」的淵源、發展、演變過程,而且胡曼老人親自為學生做示範,教學生學習秧歌的十字步走法和「花傘」的基本製作方法,指導學生設計和製作「花傘」。
學校充分利用周邊的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圖書館等校外資源,開闢多種社會實踐基地。其中,與山西博物院聯合開發「走進省博」的博物館系列課程(表3),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分年段設計課程內容及教學目標。
在山西博物院,學生通過討論青銅器的紋飾及造型之美,對中國古代禮制文化有了清晰的認識;通過專題展覽設計與劇目排練,培養了學生鑑賞美、創造美的興趣和能力。
例如,《青銅花紋》的學習,我們設計了四項重點活動:
「賞一賞」,欣賞博物院「晉商蹤跡」展廳的展品——龍形觥、獸形觥、饕餮紋銅鼎、饕餮紋銅罍、獸面紋龍首提梁卣、饕餮紋圓鼎、鴞卣,了解這幾件藏品的相關歷史、工藝特點;
「學一學」,認識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及獸面紋、雲雷紋、夔龍紋的特點,裝飾在青銅器的什麼位置;
「看一看」,帶領學生到博物院參觀,仔細觀察青銅器上的紋樣特徵;
「畫一畫」,將自己手中青銅器圖樣上的紋樣補充完整。
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美育對學生的成長具有獨特的功能,「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讓學生「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其意義最終歸結為一點,就是為培養時代新人提供精神、品格、胸襟、學養等方面的營養,引導學生有積極向上的、美的精神追求。
文章來源 | 2019年第9期《人民教育》雜誌,原標題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育價值》
文章作者 | 史鳳山,山西省太原市實驗小學校長,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楊雨,山西省太原市實驗小學副校長,中小學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 | 錢麗欣
微信編輯 | 譚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