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知識點,記載唐代正史的史書有兩部,《舊唐書》和《新唐書》

2020-12-15 薩培喇談藝錄

在古代,朝代更替十分頻繁,歷朝歷代很少有一家一姓的天下可以傳承延續300年以上。皇帝雖然被稱為「萬歲」,但每個統治者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事。於是為了國祚延續,每當出現改朝換代的時候,為前朝修訂編纂史書就成了一件很嚴肅的國家大事。皇帝希望通過這個行為,讓天下穩定,民心歸順,同時也希望不要忘記前朝滅亡的教訓。一般情況下,歷朝歷代的正史只有一部,唯獨記載唐代歷史的正史有兩部,為了以示區分,分別命名為《舊唐書》和《新唐書》。

《舊唐書》一共200卷,按照紀傳體編纂,分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唐朝被後梁滅國後,後梁皇帝就開始籌劃為大唐修史,當各種工作還處於準備階段時,後梁就被後唐滅國。於是後唐的皇帝繼續搜尋史料,沒過幾年後唐被後晉滅國。可能後晉的皇帝預感到時局紛亂複雜,害怕不能長久立國,馬上著手修史,只用了四年就編纂出來一部《唐書》。由於時間緊、任務重,這部《唐書》有很多疏漏之處,整體感覺有些單薄。這也沒有辦法的事情,南唐五代是一個很混亂的歷史時期,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修史已經困難重重,就不能奢求內容質量了。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統一天下之後,越來越多的學者、史官認識到五代時期修訂的《唐書》不夠嚴謹,紛紛奏請宋太祖要求重修。趙匡胤為了穩固皇權,同時也為了從唐代衰亡的歷史中吸取教訓,決定重修唐史。於是開始著手準備,四處搜集歷史素材,準備工作一直進行到宋仁宗登基之後。有了足夠的積累,宋仁宗命令範鎮、宋祁、歐陽修等人開始了修史工作。這項工作一直進行了17年,共計編修出225卷史書。

由於當時有兩部《唐書》,為了以示區分,就把五代時期修訂的那部稱為《舊唐書》,把宋仁宗時期修訂的這部稱為《新唐書》。在《新唐書》的作者署名上還有一段佳話,歐陽修謙讓署名權的故事。由於《新唐書》的修訂編纂工作十分繁重,歐陽修後期也加入其中,當史書編纂完成需要署名的時候,作者只能署名官職最高的那個人。歐陽修當時官職最高,但他認為宋祁是文壇前輩,在編纂列傳的過程中出力最多。於是《新唐書》的作者署名共有兩人,宋祁和歐陽修。

《新唐書》編修完成之後,當時有很多人覺得,應該把《舊唐書》廢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史學前輩覺得這種觀點有些荒謬,傾全國之力進行修史,從五代延用到仁宗時期的《舊唐書》不能說廢就廢,於是這些史學家聯合起來想了一個辦法。他們紛紛開始引經據典,挑剔《新唐書》中的錯漏,當時有個叫吳縝的人,竟然在其中挑出了400多處錯誤。為了調和這個爭端,就把《舊唐書》和《新唐書》都列入官方承認的正史。於是就有了兩部史書共存,記錄大唐289年的歷史。

兩部唐史並存,後代學者在學術研究中更多採信《新唐書》,所以《新唐書》的史學地位更高一些。在清代,有學者將兩部唐史進行整合,編纂出《新舊唐書合鈔》,也算終止了世人對這兩部史書孰優孰劣的爭論。

從兩部唐史並存的故事中可以發現,在封建社會修編史書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管這件事情的出發點如何,其結果是保存下許多鮮活的歷史資料,讓後人能夠從中了解過往的歲月。

拓展閱讀

誰說古人不能畫實景寫生,明代唐伯虎有《潯陽八景圖》傳世

《古詩十九首》,無名氏留下的千古詩篇

古代白話文關於皇后有意思的稱呼,子童和梓童

千古之謎何時能夠解開,徐福東渡是真,但東渡何方不能全信傳說

相關焦點

  • 《舊唐書》說長孫皇后是陝西人,《新唐書》為何說她是河南人?
    筆者今天讀《新唐書》和《舊唐書》,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新唐書.列傳第一》記載說:「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河南洛陽人。其先魏拓跋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舊唐書.列傳第一》記載說:「 太宗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長安人,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也。晟妻,隋揚州刺史高敬德女,生後。」
  • 《隋書》、《舊唐書》與《新唐書》文獻意義上的研究目錄(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
    《隋書》、《舊唐書》與《新唐書》文獻意義上的研究目錄(學位論文和會議論文)
  • 度支使、支度使,唐代負責財政的重要官職,史書上都經常弄錯
    唐代由戶部負責國家財政,戶部尚書下有戶部侍郎牽頭負責,並有度支郎中、度支員外郎分別負責收入和支出。 軍隊不歸地方政府管理,邊軍負責錢糧的官員叫做「支度使」,「凡天下邊軍,有支度使,以計軍資糧仗之用。每歲所費,皆申度支會計,以長行旨為準。」考慮到唐代的兵部沒有專門的後勤物資軍餉管理部門,地方邊軍財政工作應該是接受戶部和兵部的雙重業務指導。
  • 史書中的唐代九大奸臣 為何只有李義府李林甫通過成語為人們熟知
    我們現在講隋唐,主要的依據就是《舊唐書》、《新唐書》,這兩本書都很嚴謹,甚至文字內容都基本一致。大家都知道《新唐書》是北宋仁宗時期大文豪歐陽修、宋祁編纂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舊唐書》居然就是那個著名的出賣了燕雲十六州的「兒皇帝」,也就是後晉開國之君石敬瑭找人編寫的。
  • 唐代到清中小說與戲曲中葉尉遲恭故事的發展歷程!
    尉遲敬德,名恭,朔州善陽人,為初唐大將.有關他的故事傳說流傳已久,是說唐英雄家將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尉遲恭故事的產生始於唐代,宋元時代持續發展,明清兩代逐漸繁榮.與許多英雄家將故事一樣,尉遲恭故事的演變經歷了從確鑿史實到民間虛構的過程.有關這一歷史人物的生平,在《新唐書》、《舊唐書》的《尉遲敬德傳》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後代流傳的尉遲恭故事的許多內容都是依照了史實演化而來的
  • 元載獲得唐代宗高度信任,本可成名相,為何又被唐代宗賜死
    《新唐書》記載:「籍其家,鍾乳五百兩,詔分賜中書、門下臺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稱是。」也就是說,唐代宗在查抄宰相元載的家產的時候,光是胡椒粉就查抄了八百石。要知道,胡椒粉不過是一種調料。調料不是當飯吃的,日常使用極為有限。而且,在溫飽都不能保證的古代,調料用得就更加少了。
  • 《陋室銘》的作者是誰,史書記載了另一人,竟不是劉禹錫
    我們都知道,在中學教科書上,《陋室銘》的作者是唐朝劉禹錫,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正史中作者卻是另一個人。劉禹錫,晚唐文豪,河南人,自稱漢朝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與歷史上的劉備有一個共同老祖。795年,24歲的劉禹錫科舉成功,成了一名官員,尤其在唐順宗即位之後,有革新弊政之志,「永貞革新」。
  • 造就三大家、兩成語的他,人送外號「摸稜手」!
    沒有唐代的蘇味道,宋代文壇確實會缺失很多的味道。蘇味道不僅一手一腳創製了三大家,還發明了兩個成語:火樹銀花和模稜兩可。「火樹銀花」來自蘇味道的一首詩《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舊唐書》載,蘇味道: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他曾經對人說過,處理事務不要決斷得太明白了,如果發生了錯誤,一定會遭受責備和處罰,只要模稜兩可就可以啦。
  • 唐代首都長安城的市場規劃
    唐代市場管理嚴謹,分官市、草市根據《唐會要》及《新唐書》的記載,唐代官方對於市場的控制非常嚴謹,僅能在各州縣的治所建立市集、設立市官管理來提供人民場所便於交易使用,並且市場的管理機構能以鼓聲與鉦聲控制市場一日營業的開始以及結束,對於各店鋪的店面規格、形制亦有對其加以管制限制,如以上《唐會要》引文裡面便有紀錄禁止各店鋪更造偏鋪
  • 《劉和墓誌》考釋
    由此,則以上所引文獻記載可分為兩種:一是《隋書·煬帝紀》、《舊唐書·李軌傳》以及轉抄自《隋書·煬帝紀》的《北史·隋本紀》,這三處記載將安樂年號使用繫於李軌起事之初;二是《新唐書·李軌傳》和《資治通鑑》則將安樂年號使用繫於李軌叛唐稱帝之時。
  • 郭氏起源史書記載不一
    而虢叔公與虢仲公誰封東虢誰封西虢史書記載就有不同。虢叔公封在西虢,有大量記載,筆者在《汾陽郭氏郭村支譜》中業這樣認定。而後讀《郭氏史略》與《郭氏源流》,又有宋代乾佑年間羅泌所撰之《路史·國名記·戊卷》稱:「虢·郭,仲之封,為西虢,在西岐。今鳳翔縣。東遷之際,自此之上陽(亦稱陝州、陝縣,今三門峽市),為南虢矣。其處者為小虢,秦滅之。亦俱曰虢。」「東虢·叔之封,制也。今鄭之滎陽有虢亭,臺冢在焉。
  • 史書上記載的真實事件,誦《普門品》得解脫
    觀音信仰深入人心觀音信仰歷史已經很久了,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深入人心,同時在民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而史書上記載了一個真實的「觀世音菩薩顯靈」,救苦救難的故事,應該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官方正史明確記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感應事例;這也是有史書記載以來,第一位國家高級官員誦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脫難的故事。這個事情記錄在官方編撰的史冊《晉書》上。《晉書》的總編是被譽為「唐代第一名相」的房玄齡。為什麼房玄齡在主編《晉書》時,破天荒地第一次,將《觀音經》寫入正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