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練就好文風

2021-02-19 黨建網微平臺

作者:盧駿驊(湖北省宜昌市高新區黨工委組織部)

  古人云:「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文風非小事,其後蘊含的思想,直接體現著為政之氣象,反映著民風之淳樸,影響著國家之盛衰。文風要反對「長、空、假」,提倡「短、實、新」,就必須堅持言為心聲、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有文。

言為心聲


  所謂「言為心聲」,正如古語「修辭立其誠」。文風之體現就在於「誠」,說真心話、說大實話、不說假話。講話、寫文章最忌故弄玄虛、賣弄文筆以譁眾取寵,亦恨曲意逢迎、巧言媚俗以爭名奪利。要講好話、寫好文章,必須用「心」務實、用「心」求理,力戒心口分離、心口不一,防止寫成「複印機」、講成「播音員」。如果只是無的放矢地「擠牙膏」,無病呻吟地「拉破車」,則必會為群眾所詬病。

言之有物


  所謂「言之有物」,就是文貴務實。現實中有的人對實際情況了解不深,對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捉摸不透,遣詞造句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乾巴巴地說教,不深入生活、不觸及思想,通篇都是「正確的廢話」。其實,與群眾想到一塊,才會說到一塊。若想讓文章、講話沉甸甸有分量,就需要通過深入學習、深入調研、深入思考,通過踏踏實實的理論積累與實踐調查的沉澱,來保證「言之有物」。

言之成理


  所謂「言之成理」,是為邏輯嚴密、理性深刻。現在一些文章、講話只會就事論事,不善於就事論理,講了半天,讓人記不住,甚至不知所云。言之成「理」則有高度,則是畫龍點「睛」、吹糠見「米」,有真材實料。這樣的文章、講話,群眾才願看願聽、才會看會聽、才想看想聽。當然,堅持實事求是才能順「理」成章。

言之有文


  所謂「言之有文」,既有「陽春白雪」之功,也有「下裡巴人」之風。我們常提「詩人的語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講話、寫文章在有「內涵」的前提下,一般要善於適當、適度的對仗、排比、押韻,多一些富有個性、特色鮮明、生動活潑的語言,這樣可以更好地吸引讀者,調動聽眾,讓人記住。但是,文採斐然雖好,言之有用才是正道。可以說,雖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也是文採。

  文風問題連著黨風,反映思想境界,體現黨性修養。領導幹部講話、寫文章,要有政治家的高度、歷史學家的深度、哲學家的思維、詩人的語言,要堅持「四言」的修煉,以思想的脫胎換骨、文風的求真務實,講出利民為民的真情實感,寫出便民惠民的真知灼見。

(據2017年5月3日《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文風須「四言」》  本文有刪節) 

總監製/徐遙  責編/劉文韜  編輯/馮靜  製作/付天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幸福課棧:高考作文如何練就好的文筆
    其實練就好的文筆,說起來很簡單,只要做到兩點就可以了:一曰讀,培養自己知識面。二曰寫,形成自己的文風。但是做起來卻難,先從讀開始。其實長久以來,我們都容易陷入一種誤區,就是覺得要寫出好文章,多讀一些文學作品,世界名著就可以了。
  • 動機信的素材與文風
    Lin學姐在這篇文章的後半部分也想告訴大家:文風與素材息息相關,合適的文風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讓招生官有繼續往下讀的興趣。動機信其實沒有那麼黑白分明,什麼「該寫」、什麼「可以寫」和什麼「不該寫」對於每個申請人都是不同的。選擇素材的宗旨,簡單來說就是「揚長避短」。
  • [改文風系列談·方法論]重積累重錘鍊重調研 力戒語言乾巴巴
    力戒乾巴巴的文風,首先要打好語言文字基礎,二是學好理論,三是幹部下基層要踩出「回聲」,多深入實際幹實事。這樣的文風才生動感人、擲地有聲、實用性強,才有助於我們實現「中國夢」。     力戒乾巴巴文風從「兩會」代表委員開始,這就要求代表委員們要有一定調研總結、歸納概括和語言寫作能力。
  • 鄧小平文風
    鄧小平的文風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簡短精煉。他一貫主張「文章要短而精」,反對開長會、講長話,提倡開短會、說短話、辦實事。他的文章言簡意賅,短小精煉,沒有長篇大論。如果說文章講話的長短還只是形式,那麼在內容上鄧小平的文風則是質樸平實。這突出體現了鄧小平的本色特徵,他一生崇尚簡樸,務實致用,反對煩瑣哲學。文以載道,言為心聲,鄧小平的文風正是他的個性。
  • 農電工自創「四言八句」防疫歌 用順口溜讓村民入腦入心
    不必串門,不必見面……」2月2日,在全民防控疫情期間,一輛穿梭在街巷裡的電瓶車上,播放著一首通俗易懂的「四言八句」防疫歌,迴蕩在四川崇州文井江鎮一帶。這首防疫歌作者叫周明強,是國網崇州市供電公司文井江供電所一名普通農電員工,也是雞冠山鄉裡鄉外小有名氣的「知客師」。他說,希望用這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村民入腦入心地了解疫情,了解防疫知識。
  • 孩子口齒不清,100首繞口令練起來,就能練就好口才,父母必藏
    只要孩子將下面這100首繞口令練起來,就能練就好口才,矯正自己的發音狀況,普通話會說得很標準,將來孩子成為演說家或者播音員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 林散之《行書書疊燈如四言聯》《草書作畫有感二首詩軸》鑑賞
    林散之《行書書疊燈如四言聯》林散之《行書書疊燈如四言聯》 70×24cm×2 1979年作 林昌午藏釋文:書疊青山,燈如紅豆。
  • 新書《好聽·如何練就好聲音》出版,聲音教練徐潔獲李立宏推薦
    近日,國內聲音訓練開創者、聲音教練徐潔集多年課程研發和教學實踐為一體的新書《好聽·如何練就好聲音》正式面市。在新書中,徐潔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聲音真的可以重塑甚至「被拯救」。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你一開口就贏了。
  • 職場中如何告別嘴笨,練就好口才?做好這4點!
    導語:職場中如何告別嘴笨,練就好口才?做好這4點!那麼戰爭如何告別嘴巴練就好口才呢?做好下面四點:一、敢於大膽地表達自己。跟同事交流,或者聽同事交談時有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只有你敢說出來,才能慢慢培養你的說話能力,如果你連說的第一步都跨不出來了嗎?你的口才永遠無法練好!
  • 【手衝注水練習技巧】總聽說多練練就好,手衝咖啡究竟要怎麼練?
    當然,力量較弱的人,練啞鈴緩不濟急,那也可以選擇練習雙手持壺(一手持一手扶)的方式。對於單手力量嚴重不足的人,或不想為了手衝咖啡而變成肌肉大漢的人,一般都會建議採雙手持壺的方式 。然而,雙手持壺的穩定性,牽涉到雙手的協調性,若協調性不佳的人,要提升穩定度不容易。一定要記住:左手只是輔助!
  • 以清新的文風匯聚傳播力量
    近段時間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媒體都在大力倡導「短、實、新」的文風,那麼地方主流媒體應如何在這個時代背景中與時俱進、主動創新文風、增強影響力和傳播力? 一、以「走」的強度提升「改」的力度 (一)向基層尋源頭活水 「走基層」是改文風的重要前提。
  • 杜絕「應景文章」是文風改革「好兆頭」
    中宣部近日發出《關於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切實改進文風的意見》,要求宣傳思想文化戰線把改進文風作為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落實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的重要任務,作為改進工作、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的重要機遇,下大決心大氣力抓緊抓好。
  • 剎剎「硬湊排比句」的官場文風
    資料圖片  66歲的政協委員張維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批評「硬湊排比句」的官場文風:現在的講話咬文嚼字,硬湊排比句,誰能記住這麼多排比句?  尖銳的批評一針見血,讓我等深受某些官員「硬湊排比句」之害的臺下聽眾大覺痛快。
  • 「翻譯腔」是不好的文風嗎
    一個重要角度就是「文風」。文風無小事。許多人指出《生活在樹上》「不好好說話」「像拙劣的翻譯」,是學術論文裡的「翻譯腔」傳染到了高中生的文章裡。其實,「翻譯腔」並不是新出現的現象,多年來,著作、譯著、論文中確實存在大量晦澀難懂的語言。那麼,所謂的「翻譯腔」究竟是什麼?「翻譯腔」真的是不好的文風嗎?
  • 文風不正,根子在作風不實
    漫畫 陳翔穎 作 不良文風表現五花八門表現1:原樣克隆「這3家單位黨組織負責人的發言怎麼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作風漂浮則文風虛浮有什麼樣的文風,就會有什麼樣的作風。幹部作風務實則文風自然務實,幹部作風漂浮則文風必假、大、空,因此,文風不正根子在作風不實。
  • 返璞歸真寫新聞 新媒體環境下改文風淺談
    可以說,這次報導不僅是中國新一屆領導人在媒體上展現政治新風的精彩亮相,也是中央領導同志報導的重大突破、新輿論格局下的文風創新。新媒體環境下文風究竟為何改?如何改?  改文風對新華社來說不是新鮮事,它早已融入新華人的血液,成為自覺意識。早在1995年,新華社黨組就提出在全社採編人員中開展「抓作風、改文風」活動。
  • 從詩詞的翻譯說到矯飾的文風
    而此種文風不僅直接導致新八股,還助長浮誇的社會風氣。難怪,當年延安整風要整文風;古今中外的許多革命,多有文化革命。
  • 大陸和臺灣的文風,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習先生所用的語言非常接地氣,一般老百姓都聽得懂,這是中國共產黨八十多年文風的延續;而馬先生則承繼了國民黨半文半白的文風,文章引經據典,比較文雅。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很多方面看到國共兩黨文風的不同。
  • 李白最有爭議的四言絕句,最後二句千古流傳,卻從未被超越
    今天我們就要介紹其最有爭議的四言絕句,最後二句千古流傳,千年以來都沒有被超越,這便是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望廬山瀑布》之所以說是很有爭議的一首詩是因為李白僅僅用幾十個字就描繪出廬山瀑布的的雄偉奇麗,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好不快哉。接下來我們一起看這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 聚焦:中央新聞單位進一步改進文風的思路和做法
    微博用戶「愛生活的小宇宙」也認為一版文風在改變:「堅持這種文風、會風到底,相信不遠的未來,中國的風氣會煥然一新。」  大家一致認為,文風上要有實質改進,必須把「走轉改」當作長期任務和追求,千方百計在新聞上「抓活魚」。國內分社記者要把走在發現新聞的路上作為常態,活躍在火熱的基層,忙碌在生動的現場。切不可關在辦公室裡聽電話、看材料、扒素材,做會議記者、文件記者、「剪刀糨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