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上午,在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匡釗博士應「思與文講座」之邀,做了題為「先秦哲學對屬性與本質的思考:以『白馬論』為中心的討論」的學術報告。講座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貢華南教授主持。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鬱振華教授、酈全民教授、陳喬見副教授、朱晶副教授,以及多名碩、博士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匡博士認為,在「白馬論」的問題上,我們與其將其作為一個純邏輯學問題看待,不如關注其說理方式當中所呈現的哲學問題意識,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問題意識並不局限於名家,更涉及其時先秦諸子多關注有加的哲學基本問題,發現「白馬論」的特殊意義需將其置於先秦哲學論辯的總體圖景當中,而這亦是迄今為止諸種研究常用力不足之處。
對公孫龍「白馬論」的研究和理解,學界一般有三種典型解釋進路:馮友蘭的柏拉圖式的共相觀、陳漢生的「物質名詞」假說及勞思光的實體與屬性的主張。在匡博士看來,這三種進路都存在著不同方面和程度的理論問題,而「白馬論」的關鍵問題在於:「馬」之名命名的內容,是與「白」之名命名的屬性同屬屬性的內容,還是與「堅白石」中的「石」所命名的內容同類。進而言之,如果「馬」之名是類似於「白」之屬性的「形」,則此「馬」之名,恐怕難以成為對某一物類之總體的命名。在這裡,公孫龍事實上覺察到了一個原有的基於常識的命名理論的關鍵缺陷:「馬」之名是對「形」的命名,它何以能夠被直接用來命名馬之物類?
對「形」與物之命名關係的關注,不是公孫龍的獨見。在先秦形名學與黃老學中已被廣泛討論。在形名家那裡,「名」即是形的表述,物有此形,即有此名,物之形即是物之實。公孫龍應該不同意形名家的看法,他正是發現了這裡可能包含的對於本質與屬性的理解和命名中存在的潛在衝突,故而提出了「白馬論」的論辯設計。
除了公孫龍之外,道家與儒家陣營對於形名關係同樣進行過深入的反思。道家反思形名學的關鍵,在於指出「形」的存在之上,尚有決定其為形的「形形者」。相關論述主要有莊子式與黃老式的兩種態度,兩種態度分別強調「德」與「道」在物的本質命名上的優先地位。儒家對於形名學主張的反思主要體現在孟子與荀子那裡,孟子與荀子分別主張以德性與有辨有知作為人的本質命名。
基於對「白馬論」及先秦哲學的相關考察,匡博士認為,總的來說,「白馬論」所引發的乃是本質與屬性的問題,在此問題的架格中,先秦哲人對於事物之本質的探尋,具有與古希臘哲學,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教導的相互可理解性,而無需一定訴諸涉及特定語法構造的知識。
在主題講座之後,在場師生與匡博士進行了廣泛交流,現場氣氛活躍,聽眾反響熱烈。
文 圖 |程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