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與文講座回顧 | 匡釗:先秦哲學對屬性與本質的思考——以「白馬論」為中心的討論

2021-02-23 思想與文化

2018年5月25日上午,在華東師範大學閔行校區,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匡釗博士應「思與文講座」之邀,做了題為「先秦哲學對屬性與本質的思考:以『白馬論』為中心的討論」的學術報告。講座由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貢華南教授主持。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鬱振華教授、酈全民教授、陳喬見副教授、朱晶副教授,以及多名碩、博士研究生參加了講座。

匡博士認為,在「白馬論」的問題上,我們與其將其作為一個純邏輯學問題看待,不如關注其說理方式當中所呈現的哲學問題意識,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問題意識並不局限於名家,更涉及其時先秦諸子多關注有加的哲學基本問題,發現「白馬論」的特殊意義需將其置於先秦哲學論辯的總體圖景當中,而這亦是迄今為止諸種研究常用力不足之處。

對公孫龍「白馬論」的研究和理解,學界一般有三種典型解釋進路:馮友蘭的柏拉圖式的共相觀、陳漢生的「物質名詞」假說及勞思光的實體與屬性的主張。在匡博士看來,這三種進路都存在著不同方面和程度的理論問題,而「白馬論」的關鍵問題在於:「馬」之名命名的內容,是與「白」之名命名的屬性同屬屬性的內容,還是與「堅白石」中的「石」所命名的內容同類。進而言之,如果「馬」之名是類似於「白」之屬性的「形」,則此「馬」之名,恐怕難以成為對某一物類之總體的命名。在這裡,公孫龍事實上覺察到了一個原有的基於常識的命名理論的關鍵缺陷:「馬」之名是對「形」的命名,它何以能夠被直接用來命名馬之物類?

對「形」與物之命名關係的關注,不是公孫龍的獨見。在先秦形名學與黃老學中已被廣泛討論。在形名家那裡,「名」即是形的表述,物有此形,即有此名,物之形即是物之實。公孫龍應該不同意形名家的看法,他正是發現了這裡可能包含的對於本質與屬性的理解和命名中存在的潛在衝突,故而提出了「白馬論」的論辯設計。

除了公孫龍之外,道家與儒家陣營對於形名關係同樣進行過深入的反思。道家反思形名學的關鍵,在於指出「形」的存在之上,尚有決定其為形的「形形者」。相關論述主要有莊子式與黃老式的兩種態度,兩種態度分別強調「德」與「道」在物的本質命名上的優先地位。儒家對於形名學主張的反思主要體現在孟子與荀子那裡,孟子與荀子分別主張以德性與有辨有知作為人的本質命名。

基於對「白馬論」及先秦哲學的相關考察,匡博士認為,總的來說,「白馬論」所引發的乃是本質與屬性的問題,在此問題的架格中,先秦哲人對於事物之本質的探尋,具有與古希臘哲學,尤其是亞里斯多德的教導的相互可理解性,而無需一定訴諸涉及特定語法構造的知識。

在主題講座之後,在場師生與匡博士進行了廣泛交流,現場氣氛活躍,聽眾反響熱烈。

文 圖 |程能的

相關焦點

  • 匡釗 | 先秦哲學對屬性與本質的思考——以「白馬論」為中心的討論
    ⑧筆者同意,先秦哲學語言上的特徵,確如葛瑞漢所言,不足以為中國存在「共相的實在論學說」⑨提供支持,且如勞思光對馮友蘭堅持柏拉圖式立場的判斷,此種立場的缺陷在討論名家之時或不能完全暴露,但形上學的研究進路並不足以覆蓋中國哲學思考之全局。
  • 講座| 電影與哲學思考其實並不矛盾
    近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鬱喆雋在上海「光的空間」新華書店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影視聲色與哲學反思」的主題講座,圍繞電影與哲學的話題展開。在演講開場時,鬱喆雋首先提出看電影與思考哲學並不矛盾,因為電影可以激發人們進行哲學思考。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上部)
    本書就是討論生命本質和宇宙本質的著作,給您的生命修養提供一個理論說明和可操作的建議。謝謝您閱讀了本前言,更希望您能把全書看完,我將致以最誠摯的謝意。而哲學是對人的終極關懷,一個智者不能不思考人生的過去與未來,而這些思考對象同宗教具有相同的指向。如果說哲學是一種思考,那麼宗教就是一種實踐。其實思考本身就是一種實踐,思想一經被掌握就成為一種力量。(10)宗教需要信仰但不能排斥理性,一個沒有理性的宗教一定是迷信的。有理性的信仰、並且窮盡理性思維才能達到宗教所提倡的真正高度。
  • 講座回顧 | 哲學諮商在臺灣的發展
    2018年6月8日上午,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及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所邀請,臺灣輔仁大學前校長黎建球教授做了題為「哲學諮商在臺灣的發展」的講座,潘天群教授主持了這次講座。哲學系研究生參加了這次講座。隨後黎建球教授談到了哲學諮商的理論建構和發展。他說,隨著哲學諮商的發展,臺灣的哲學諮商界同仁開始思考如何建立一個適合臺灣、甚至華人地區的哲學諮商體系。
  • 《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出版
    丁四新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哲學、出土簡帛思想、儒家哲學與經學的研究。現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學科負責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與國學院二級教授,哲學系主任。丁四新表示,《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是一部綜述性的書稿,目的是追蹤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的研究。這個項目從2006年起,迄今已屆十年。
  • 講座回顧 | 林德宏:堅守學術誠信
    2018年12月19日下午,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榮譽資深教授、科學技術哲學專家林德宏教授在哲學系401會議室為研究生新生講授「堅守學術誠信」的主題講座,講座由哲學系黨委副書記孟振華老師主持,部分教師代表及其他年級部分研究生同學也參加了本次講座。
  • [中國社會科學網]領略思想寶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為紀念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7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於2020年7月下旬起,隆重推出「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講座採取在線直播形式,邀請素為學界景仰的哲學名家,聚焦哲學前沿問題做專題講座,並以騰訊會議在線直播、B站轉播等方式,向社會開放。
  • 讀文小剛比特海的哲學思考
    (最近剛剛獲得國際物理中心頒發的狄拉克獎)。文小剛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凝聚態物理理論,從事量子霍爾液體、高溫超導體、拓撲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質態,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但「一朝入物理,一生物理人」,我一直對物理有著極大的興趣,這主要是由於我對哲學非常感興趣,而我認為,不懂物理,不懂科學,那根本無法學習哲學。
  • 臺灣大學開放式課程-先秦儒家哲學
  • 講座回顧 | 陳波: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
    講座回顧2019年5月12日下午,應南京大學哲學系和現代邏輯與邏輯應用研究所邀請,北京大學哲學系陳波教授在哲學樓401室做了題為「語言和意義的社會建構論」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系南京大學117周年校慶人文社科高端講座、南大邏輯學「邏輯、語言與認知系列講座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中部)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無畏樂園 著2020年(接上)第十八節 康德康德(Immanuel康德把人本主義的精神發揚光大,通過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認識論,達到了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273頁)前文已經闡述,心物一體,隨著執著心的增加,意識體逐漸產生範疇、概念、原則、判斷等;隨著意識的豐富發展,物質世界同步產生和演變。所以世界包括自然界必定帶有心靈邏輯的基因,臣服於範疇原則的統治之下。康德以浩大的文字著述和宏大的理性推衍,得出符合宇宙真實的結論,讓人不得不瞠目理性的偉大和崇高。
  • 「東亞與世界」學術沙龍暨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池田大作研究所、人文東亞研究中心成立懇談會綜述
    此次會議由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牛建科教授主持,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劉森林院長代表池田大作研究所、人文東亞研究中心依託學院致辭。以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的哲學、宗教學、社會學、人類學學科交叉為特色,重點研究創價學會的宗教屬性、模式及其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3)東亞經典詮釋與文化認同研究。主要討論東亞傳統經典文本在流通和詮釋過程中所出現的「本土化」問題,進而考察「本土化」的方式方法的差異,在相互比較中了解東亞三國看似相同的文化背後所反映的文化認同和思維差異,從而尋求文化上的理解、超越與共享。
  • 我是首爾大學東洋哲學博士生,關於先秦哲學與韓國社會,問我吧!
    我是首爾大學東洋哲學博士生
  • 「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 第二季成功舉辦
    11月4日至8日,講座第二季以線上直播與線下講座相結合的形式推出,每晚6點至8點,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郭湛先生、張志偉教授、李秋零教授、焦國成教授、宋志明教授分別主講,分享他們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中國哲學、倫理學等領域的經年探索與長期思考,帶領大家走進哲學這座宏偉壯麗的殿堂。
  • 講座|鄭開:道家的政治哲學及對人性的實現
    11月9日,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鄭開在其新書《道家政治哲學發微》出版之際,在北京大學以「自由、秩序與價值——《道家政治哲學發微》」為主題進行了分享。道家政治哲學乃是比較純粹的、嚴格意義上的甚至真正的政治哲學,自有其邊界明確的內容範圍、理論特徵,還發展出某種非常理論性的哲學語言思考和闡述政治性問題。
  • 講座回顧丨巴得勝: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
    5月20日,應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教授邀請,歐洲漢學學會主席、比利時根特大學東方語言與文化系巴得勝教授來我系進行學術訪問,並在哲學系314會議室為南大師生奉獻了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此次講座是南京大學117周年校慶人文社科高端講座系列的一部分
  • 思享者第八期講座——「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
    語言(或概念)分析(又稱「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源於二十世紀初的分析哲學。雖然該方法在西方的哲學界被廣泛應用,但是,在批判思維的研究領域裡,鮮有系統性地論述這種思考方法的著作(香港哲學家李天命的著作除外)。即使有些著作涉及這方面的論述,往往也只有一兩個篇章討論誤用語言所產生的思考弊病,它們並沒有對該思考方法作系統性的說明和表述。
  •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2016年04月24日 10: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 作者:彭國翔 字號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對比分析西方哲學傳統中以柏拉圖哲學為代表的「metaphysics
  • 思昂律所律師為德州市農業農村事業發展中心開展民法典專題講座
    為進一步推進《民法典》學習宣傳,增強大家的法律意識和合規意識。2020年9月11日下午,我所爭議解決中心主任劉婷婷為德州市農業農村事業發展中心開展民法典專題講座。講座中,劉律師圍繞物權篇、婚姻家庭篇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幫助參會人員加深對民法典的認識和理解,讓大家充分認識到民法典實施的重大意義。
  • 臺北思劇場是一個給創作者思考、組織並實驗、發表的空間
    同樣有著「傳承」理想的大稻埋的新住民還有目前經營「思劇場的張哲龍,去年加入大稻埋文創家庭的他正是爐鍋咖啡店主人在北藝大的學弟,目前從事舞臺設計也身兼影像短片製作、導演。張哲龍想起第次走入「思劇場」的空同,馬上被原本是世代文化辦公室的這個空間給住了日光,認為挑高的空間簡直是完美於是一口答應下來要好好經營、運用這個位於老屋最頂牆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