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集權可能只是我們的錯覺

2021-02-07 互聯健談
美帝大選白熱化,高潮事件一個接一個。據說有的地方甚至有人要收回選票重新選。很多人認為是拜登兒子錄像導致的蝴蝶效應。姐認為不是,老美才不關心人家的私生活呢!蝴蝶應該是巴黎的斬首事件——恐懼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用恐懼扇動的蝴蝶翅膀,將來很可能掀起滔天巨浪,真的改寫人類歷史進程。不過往好的方面想,瞎BB咱們新疆等地的白左們,恐怕會消停一些吧!不扯白了,我們今天聊下傳統政治與現代政治的分野,希望能拓寬大家思路。

上期談到奧斯曼帝國時,就想說下他們的君王繼位制——變態得一比。奧斯曼帝國也是以軍事立國的。我們談過:凡是以軍事立國的,都是集權制。因為打仗必須集權,一切行動聽指揮。當把軍事建制平移到國家管理時,就自然形成集權制管理——古往今來,所有國家最早的立國方式,都是如此。其中,奧斯曼帝國的集權制,可以算一個高峰。有兩點特別牛逼:1,政教合一,使統治者的控制力,從思想到人身,無處不在。相比而言,儒家思想的洗腦就弱爆了,商君同志想出愚民弱民的昏招,不僅沒有讓王朝平穩傳承下去,反而剪斷了華夏文明智慧的翅膀,使我們原地打轉,從先進變成了落後。反觀奧斯曼帝國,妥妥的傳了600多年。國祚遠長於我們牛逼的漢唐——東西漢加起來,撐死了400多年;大唐不到300年。2、始終保持軍事戰鬥狀態。我們以前也說過,軍事建制是個簡單模型,以「打劫」為目標,在正態分布中處於奇點位置,註定無法適應和平、複雜的社會。也就是說,當社會一旦進入和平建設期,軍事建制就需要改變。如果還用軍事建制管理國家,那麼「打劫」的基因會導致腐敗(沒有外人打劫了,自己打劫自己),簡單模型會壓制創造力,奇點位置會導致不穩定,社會最終走向崩潰。但奧斯曼是個奇葩,它用始終保持軍事侵略,來解決上述問題。所以奧斯曼帝國的侵略與擴張,是政治基因決定的。一旦侵略停止,就喉不住,必然衰敗下去。君主集權的中心大戲,是繼位問題。奧斯曼搞得超級變態。他們的君王叫蘇丹,跟咱們的皇帝有一比,也是三宮六院,無數嬪妃加太監。當然,就有無數兒子。最開始100年左右,蘇丹繼位還算正常:老蘇丹把各個兒子外派,到各地鍛鍊,到不行時,再召回兒子——誰先到達都城,得到大家擁戴,誰就是下一任蘇丹。可以想像,外派比較近的佔便宜;各個兒子都在都城有眼線,遇到情況有異,馬上800裡加急快遞……儘管如此,誰先誰後還是一個扯不清的事,基本上都要打一架才出來新蘇丹。這樣的好處是:優勝劣汰,勝者為王,接班人水平比較有保證。後來,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在爭奪蘇丹的內戰中,開啟了殺害自己兄弟的先例。他自己有兩個兒子,不想他們自相殘殺,就把土地分成兩塊,給大兒子穆拉德魯米利亞,給小兒子穆斯塔法安納託利亞……但他死後,大臣們立即招大兒子回首都繼位,成為穆拉德二世( 1421–1451);他弟弟當然不服,也自稱蘇丹,於是兄弟倆又開戰。弟弟戰敗後被處死。穆拉德二世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繼位後就是著名的穆罕默德二世,攻佔拜佔廷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就是他;小兒子還是個襁褓中男嬰,連名字都沒有取——但穆罕默德二世繼位第一件事,就是處死這個嬰兒弟弟。為了說明自己行為的正當性,他宣布了一條法律:我的任何一個兒子,由上帝選為蘇丹,他為了更好的世界秩序而殺死他的兄弟們,都是恰當的——就是說當上蘇丹的,可以隨便殺自己的兄弟。這條法律記載在《穆罕默德二世的法律書》中。後世稱Fratricide習慣法。這殺戒一開,就收不住了。1481年5月,穆罕默德二世的長子巴耶濟德急於登位,暗中買通了御醫,毒死了他……到巴耶濟德自己老病快死時,其幼子塞利姆帶兵進入首都,迫使老父親退位。隨後處決了父親的所有孫子,即他所有侄兒。接著,通過內戰,他打敗並處死了哥哥考爾庫德以及艾哈邁德;不但處死他們及他們的兒子,甚至還處死了他們的孫子和女婿。塞利姆老了以後,選中了兒子蘇萊曼接班,居然為此處死了自己的其他親生兒子——我們中國人說,虎毒不食子。這個蘇丹對自己夠狠!又傳兩代,到穆拉德三世,超級好色,娶了40多個妻妾,生了無數兒子和女兒。導致他兒子穆罕默德三世繼位時,殺都殺不過來,據說處死了19個兄弟和20個姐妹。成為殺死兄弟姐妹最多的一位蘇丹。為了蘇丹位的安全,他也夠狠,甚至把自己已經成年的大兒子給宰了……這給他幼年的兒子艾哈邁德及弟弟留下了超大的陰影面積。小弟弟直接瘋了。所以老二艾哈邁德繼位後,頂住壓力,拒絕再殺死自己的瘋弟弟。而是把他囚禁起來。從這以後,蘇丹從殘酷的Fratricide制,變成了囚禁制。即蘇丹把自己的兄弟和兒子們幽在深宮中,當備胎。當蘇丹逝世後,由備胎中最年長的男子繼承王位——看上去溫和有序多了。不過,考慮到蘇丹位的安全,備胎們是不允許碰女人的。琢磨一下,長期被囚禁的人,智力、性格都會受到嚴重摧殘……放出來時,變態的機率很大。所以後世的蘇丹穆斯塔法一世完全是個瘋子, 蘇萊曼二世繼位時已被幽禁了45年,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怎麼懂得治理國家?還要忙著跟美女睡覺生兒子……

俗語曰,軟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奧斯曼帝國蘇丹,殺自己孩子都可以殺得這麼驚風霍閃,那還有什麼幹不出來的?所以當年他們一路擴張,所向披摩,人見人怕……等他們搞囚禁制,終於把自己搞軟,整個帝國也就不行了。這個不行了的帝國,在周圍強敵環繞的情況下,居然還能傳承好幾百年,內部也沒大亂,這就值得研究了。馬克斯韋伯在《經濟與社會》巨著中,把「蘇丹式政治」視為世襲家長專制政權的一種極端類型,在這種政體下,當權者隨心所欲,完全可以亂來。他認為,根源是:這類政權的統治特徵,是把國家當作家族私產,政教合一,又使他們把國家私產化說成是天的意志——即,君權完全不受制約。耶魯大學政治學教授林茲發展了這個概念,認為這種任意使用權力的、退化了的家長制政治結構,是腐敗的根源。有幾個特點:1、權力私產化。掌權者是一種特殊的「政治強人」,以自己喜好和認知進行國家治理。國庫與當權者的私人財產幾乎沒有分界。2、權力行使的無規則性。任意、任性、不受制度與規則約束。大BOSS個人意志就是法律。統治者的個人決定,經常破壞官僚制度內部運行及程序規則。3、缺乏明晰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理念,執政者權力合法性不許討論和置喙。就像「蘇丹」們認為,他們就是天命所歸,理所當然的統治者。4、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任人唯親的關係網。在蘇丹式政權裡,家族成員掌握著重要部門,權力繼承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世襲模型。統治者與官員之間、各級官員之間,都會形成以私人效忠為基礎的關係網,相互庇護、裙帶、任人唯親。腐敗是標配。5、由於缺乏對規律的尊重,經濟決策隨意,沒長期規劃和耐性,國家治理及各種政策不科學、非理性,會本能地以「掠奪」為主。家長專制式的幹預,又會導致信息扭曲,做出錯誤的決策。結論是:這類國家會陷入不死不活的經濟長期停滯狀態,科技、進步無從談起……遇到外來強悍對手,很容易崩潰。 這個說法,雖然解釋了奧斯曼政治的大部分現象,但是如果結合其他東方君權制看,就會發現疑問。比如我們封建時代多少輝煌的王朝、皇帝比他們英明神武多了,為什麼最多300年國祚?奧斯曼後期的300年,因為囚禁制,基本上不是傻逼就是二逼在位。思維正常一點的、不那麼變態的蘇丹都很少,政權主要是各個朝臣在把持,帝國內部居然沒啥農民起義。如果不是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外敵來了,說不定還能不死不活撐下去。為什麼他們白痴蘇丹,會比我們英明神武的皇帝國運還好?就因為他們政教合一嗎?還是有其他原因? 拿我們封建王朝中,皇帝失誤率最少的大清來比較一下:大清是所有王朝中最接近蘇丹式政治的朝代。不同的是,大清明顯智商高於奧斯曼,他們很好地解決了皇帝繼位問題。每一屆皇帝都是「選賢」選出來的,沒有一個傻逼。以前朝代發生的荒唐事,比如什麼指鹿為馬啊,太監擅權啊,在大清統統都沒有。但是,在鴉片戰爭中,我們照樣看到了這麼奇葩的事:前線輸得一塌糊塗,褲頭都打沒了,但是送到皇帝案頭的,卻是清軍「節節勝利」的報告。所以道光皇帝後來特別想不通:為什麼前面一直在勝利,後面突然就輸了呢?要知道,軍事是一個國家最硬的底線——就是說,其他事務撒謊還可以容忍,但軍事是不能撒謊的。但是奇葩大清,連軍事問題都在層層騙,全體官僚以騙皇帝為己任。而且騙得理直氣壯、盪氣迴腸。為什麼呢?按照集權理論、大清律法,這絕對是不允許的啊!但是在實際中,卻實實在在的發生著。這說明什麼?說明理論跟實際是脫節的。帝國運行,其實跟皇帝沒啥關係。皇帝看似集權,其實權力,根本不在皇帝手上。所以奧斯曼的白痴皇帝,因為啥都不管,反而比英明神武的皇帝,國祚長一些。再說白點,集權制在理論上成立,但實際運行,是另一套狀況。以前由於研究工具的不足,人類看待權力運行都很迷惑,所以想出了「集權制」、「民主制」等眼花繚亂的詞彙。後來,結構主義興起,讓我們發現,權力是個結構。但是結構的運行仍然是個複雜的問題。上乾貨:結構權力無法屬於個人,權力分散在結構的各個環節中。也就是說,分權是權力結構的特性,集權是幻象。理論上,集權制的所有權力歸屬皇帝,但是在現實中,無法實現。一個人的腦力有限,最多能管理150人的關係——這就是鄧巴數規律。皇帝也是人,他最多能管好150人——想想皇帝同志,後宮嬪妃都不止150人,還不說太監和宮女。朝堂上,大臣也不止150人,他能管好嗎?朝堂之外,無數郡縣,多少人?怎麼有精力管好?所以集權制的要求,皇帝必須是神。神才能突破鄧巴數限制,一個人管理無限的人。如果由人來搞集權制,那範圍最好控制在150人,才能管理得妥貼。如果超過150人,就必須分權——把權力分給管理層,或者說官僚階層——就連搞個企業,人數多了都要分權管理,何況一個國家。企業分權的模型就是企業治理;國家分權的模型,就是政治結構。可惜,集權的幻象很誘人,做皇帝的都不願意分權。他們也不懂,只要你使用權力結構工具,就已經分權了——越是複雜的社會,分工越多,分權越細越專業。喜不喜歡,高不高興,都會自動分權——我們可以把這種分權視為「被動型」分權。特點是:分成什麼樣子,哪裡大,哪裡小,無法預料。實際操作中就看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博弈——歷史上經常聽到某人「抓權」的說法,如果權力在皇帝手裡,怎麼抓?只有權力呈博弈狀態,才可能抓權,誰抓得多,誰就權力大……由於博弈總是變化的,所以權力運行會呈現「不明晰」的狀態。這種不明晰最壞時,就可能導致強權人物的出現。比如秦二世時的趙高。始皇帝以為把權力交給二世了,但是因為「被動、不明晰」分權,在實際中,很容易就被趙高同志搞到手裡了。趙高同志玩的「指鹿為馬」遊戲,就是跟二世的權力博弈。以此考驗臣子們對權力的判斷:你要判斷權力在二世手裡,你就站馬隊;你要判斷在趙高手裡,你就站鹿隊。這樣,傳統政治和現代政治的區別就出來了:傳統政治一般是理論上的集權制幻象,實際運行屬於「被動分權」、導致權力分配不明晰,全靠運行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博弈來分配;現代政治就是主動分權,將分權規則明晰劃分,各司其職,在規則下運行權力。需要說明的是,任何分權都涉及制衡。傳統政治全靠皇帝一個人琢磨。有些皇帝敏感,突然發現權力不在手上時,會本能地恐慌而瞎折騰。比如大明王室,害怕官僚系統權力過大,就建立了錦衣衛去搞監督制衡;後來怕錦衣衛權力過大,又建立了東廠制衡;後來還有西廠……但是,不管建多少奇怪的特務機構,皇帝還是發現權力掌控不了,有太多風險。想集權起來又發現集不了……崇禎就想當個英明神武的皇帝,想把權力真的集中在手裡,結果發現,帝國運行根本不按照他的想法來,最後他只能亂殺人。殺人代表了崇禎對權力失控的緊張。但是怎麼殺,帝國都理不順——從我們今天看,很簡單,分權是被動無序狀態,皇帝不了解每個環節權力運行邏輯和博弈狀態,是無法理順的;他一個人更不可能制衡整個官僚系統,而有效的制衡系統在「無序」狀態下也沒法建立。何況,崇禎還沒這些知識和認知。比較下現代政治就清晰了:現代政治是明確的「分權與制衡」系統,分權放在明面上,所以制衡也放在明面上,大家都可以討論哪裡制衡有問題,就加強哪裡——由於規則明晰、監督者眾多,所以比較容易解決制衡問題。總結下:國家管理,由於鄧巴數等限制,管理者少,被管理者多,一定是分權運行的。區別在於主動分權還是被動分權。主動分權是一種有序分權,清晰的劃分各項權力的邊界和程序;被動分權由於權力邊界不明晰,需要個體博弈,往往導致混亂和無序。也就是說,傳統政治所謂的集權制,是個理論模型。主要是讓皇帝感覺良好。但在實際運行中,真正的權力早分出去了。大概兩種分法:1、博弈能力越強的,權力越大,比如奧斯曼帝國那些取勝的王子們;2、越下層的,實際權力越大,比如鄉村。因為鄉村治理最符合鄧巴數限制,不超過150人的家庭……能完美的把集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我們由此來觀察社會及歷史,就會發現如下現象很普遍:1、下層作惡,上面背黑鍋。每個作惡的下層都會說:上面的意思,上面有人。其實,除了極個別是上面的意思,大部分都是下面的意思。任何個人能體驗到的權力之壓力,都來自基層。2、最大的背鍋俠一定是皇帝,所以過一段時間皇家就要承擔一次改朝換代的風險。更多時候,皇帝躲在皇宮,就是個擺設,政令很難從皇宮出來,落實到基層——或者說,基層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去解讀政令。3、由於只對上負責,縣官不如現管。所以搞定現管,就可以作惡。導致權力結構中,處處可以做手腳,行騙和腐敗也成為必然。4、沒有制衡力量。因為理論上的制衡,是皇帝。皇帝精力根本管不過來,所以不可能有真正的制衡。皇帝是老闆,大家都是打工仔,幹嘛互相過不去?聯合起來騙老闆才是正經。明末清末,這點最明顯。5、在權力運行正常時,皇帝只有一項真正的權力:隨便殺人的權力。權力運行不正常時,皇帝經常被殺。數數古今中外歷史上,多少死於非命的皇帝。看看宮鬥劇就知道,皇子之類,更是經常被滅——奧斯曼皇室不過是明殺,沒遮羞布。6、矛盾主要在鄉村或者基層,因為基層握有真正的權力,容易膨脹和失控。經常基層一件小事,就把農民起義之類的暴力行動惹起來了。由於各個國家、各個朝代,民族性不一樣,歷史不一樣,管理風格和氣質不一樣,在上述普遍現象下還有其特殊性。我們後面涉及的歷史時評,將試著把這個「「主動被動、有序無序」分權的概念引入,以便進一步分解政治運行的奧秘。限於篇幅,這裡就不再展開。

有段時間,一幫大V致力於推薦青少年讀政治書,比如《巨靈論》之類的,姐很少推薦,更願意大家去讀真實的歷史。原因很簡單,姐認為,以前的人們研究政治和權力時,工具不夠,所以造出了一大批眼花繚亂的詞彙,比如集權、民主、自然法……貌似在解釋這個社會,其實根本不夠用。青少年去亂看,反而會看混亂的。20世紀以後,理論工具大發展,很多工具一跨界,稍微一琢磨,就能呈現豐富的觀察社會的視角:比如結構主義,移到政治研究上,權力結構圖一下就畫出來了;比如心理學,政治人物心理問題等等——我今天談的就是鄧巴數對管理的限制,移到國家管理,難道不是一樣的限制嗎?所以我們有理由質疑集權制,真的「集得起來」嗎?而一質疑,確實發現好多以前無法解釋的亂相,變得清楚起來了。不知是不是翻譯沒跟上的原因,讓我奇怪的是,在工具如此豐富的情況下,政治研究反而滯後了。很多人一說政治,還是百年前的名詞:民主、集權、利維坦……所以姐這種搞娛樂的,只好在這裡拋磚引玉:提出「集權制」只在理論上,實際運行中不存在,不過是「被迫、無序」分權而已。現代政治和傳統政治的分野就在「主動有序」分權上。需要說明的是,我還沒有看到類似的論述——假如真沒有,那又是姐原創,先把鼻祖的位置佔了再說。


相關焦點

  • 自由意志,很可能只是錯覺
    其中一些神經科學家相信,自己的實驗表明,人類對於自由的主觀體驗可能僅僅是一種錯覺。下面就來解釋一下,為什麼你可能沒有自由意志?的確,從歷史角度講,哲學家對於這個話題有不少話說。發表了這篇論文後,他告訴《自然》新聞頻道:「我們的第一個想法是: 『我們得檢查一下這是不是真的。』 我們做的合理性檢查比我之前見過的任何研究做的都要多。」海恩斯指出,認知延遲可能是由於高級控制區域的網絡運行造成的,在進入意識知覺狀態前,這些區域就得把即將做出的決策預備好。
  • 物理學家:「過去」與「未來」可能只是錯覺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授權轉載轉載請先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時光流逝只是一種錯覺嗎?(圖片來源:Max Pixel)我們的感覺是,時間在流逝:也就是說,過去是確定的,未來是不確定的,現實就在當下。但很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時光流逝很可能是一種錯覺,時間其實根本沒有流動。而意識涉及到的也許是熱力學或量子力學過程,它們為我們提供了每時每刻的生活印象。
  • 集權與極權有什麼區別?
    我想,可能是有人用集權這個詞用慣了。其實,在學術的意義上,是沒有集權主義這個詞彙的,集權不構成主義。要說清楚集權與極權的區別,首先要弄清楚政治與行政、專制與極權的兩對關係。行政與政治的區別,是西方行政學的鼻祖威爾遜在其論文《行政學之研究》中最早提出來的。此後,著名的政治學家、美國政治學會第一任會長古德諾對政治與行政兩分法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並寫成《政治與行政》一書。
  •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集權之路為何失敗?
    那麼,如此強調集權,強調君主的大權獨攬,究竟給我們這個民族留下了一部什麼樣的歷史?在我們2000年的帝制時代,在加強中央集權上有很多「成功」的範例,但我今天打算從一個不那麼成功的王朝說起。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在中學歷史課本中為我們留下了非常重要的章節,即「鮮卑慕華」,我們一直津津樂道於鮮卑人對當時華夏文明的學習和模仿。
  • 孫立平:集權與極權,一對不可混淆的概念
    在發了幾篇有關極權主義的讀書筆記之後,有朋友在留言中問:極權與集權的區別是什麼?我想,可能是有人用集權這個詞用慣了。其實,在學術的意義上,是沒有集權主義這個詞彙的,集權不構成主義。 要說清楚集權與極權的區別,首先要弄清楚政治與行政、專制與極權的兩對關係。
  • 一件事還沒做之前,所謂的喜歡與不喜歡,都只是錯覺
    從我們公司離職後,她換過兩家公司,現在這是第三家,說起前面那幾次離職原因、包括我們公司,她的理由都是同一個:去了以後做起來才發現不喜歡,然後越做越沒激情,就走了。講這個的重點不是因為這是個勵志故事,而是想說:有些事情,可能僅只是因為不熟悉,所以覺得自己不會喜歡它。2.覺得喜歡,去做了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根本不喜歡。
  • 【島讀】鄭永年:集權好還是分權好?平衡最重要
    但如果官僚和地方官員光「對下」負責,不「對上」負責,地方可能發展了,但整體利益甚至國家的統一也必然產生問題。歷史上,這樣的情況也層出不窮。每當中央政府弱化,尤其是王朝解體的時候,地方就會產生封建割據。1930年代的軍閥割據時代,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和治理也相當好,但國家整體利益則蕩然無存,不僅內戰不斷,更無能力對付外敵。
  • 它只是一種錯覺?牛頓的這番話讓人深思!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時間可能是最難以捉摸的存在,除了鐘錶上指針的跳動和日月的更替,我們似乎再也找不到時間走過的痕跡,不僅僅是我們,對於時間的好奇,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有研究過,但真正將其研究透的物理學家似乎似乎並未出現,其中作為物理學的奠基者的牛頓也對時間有過研究,他在研究後給出了一個結論
  • 錯覺造句和解釋_錯覺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以為自己受驚太厲害了,眼睛生了翳,因而引起錯覺。」] 錯覺參考例句: 1、錯覺都是一瞬間的,感覺怎會一直錯下去呢。 2、所謂被時光放過,只是我的錯覺。
  • 原來喜歡你,只是一種錯覺而已
    只是,你讓我知道了,原來你離開我會不捨得。我們不能以那個還是童年的自己去和現在的狼狽做比較,因為我們的少年時代已經一去不復還了。莫憂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如果選擇辭職,可能她就不會遇到他。也就不會有後來的種種。但是,如果不遇到,人生又有什麼可值得回憶的東西呢?
  • 領導力的四種錯覺
    陷入能動力錯覺的領導者相信,唯有人的力量能夠促使變革發生,而無需來自組織結構的助力。假如變革遲遲沒有發生,那必定是由於人為的阻礙。 從某種意義上講,能動力錯覺只是放大版的魔力錯覺。不過,我們有理由將它單獨列為一項,因為它對組織造成的傷害更大,而且影響深遠。 領導者若能承認「當然,這事不僅僅在於我,而在於組織中的每個人」,他便找到了治癒魔力錯覺的良方。儘管如此,僅靠這個藥方仍不足以達到優化組織的目的。
  • 錯覺的唯識學解釋與現象學分析
    唯識今學基於陳那的「量分別」原則,為確保感性認識的純粹性與可靠性,將錯覺的發生都落實到了第六意識上,並進而區分出了純粹幻像與錯誤判斷這兩種不同性質的錯覺,所謂無分別、有分別的「似現量」,這種解釋不能令人信服。
  • 人生三大錯覺之一:他可能喜歡我
    人生有三大錯覺:1.手機在震動 2.有人在敲門 3.他可能喜歡我可能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少年時期都會出現這個錯覺就是,他是不是喜歡我呢?在那個臉紅心跳的時期,我們都經歷過無數次的猜想。而女生們最愛的聽的回答就是:「他這樣做只是因為太愛你了」,「也許他害羞」,「也許他自卑」,「也許他不知道怎麼聯絡你」,「相信我,他肯定是喜歡你的」……電影講述了五個女孩子的愛情故事,五個女生都有不同的性格和職業。概括了幾乎所有我們女生對於愛情的看法。女生常常樂於幻想,甚至,在女孩子的腦海中,已經和這個男孩子過完了一生。
  • 愛因斯坦:它只是人類大腦產生的一種錯覺!
    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或許那時候的我們會好奇,光陰是什麼?能吃麼?等長大了,我們才了解到,原來光陰就是時間,就是鐘錶上滴滴答答走過的時間,就是我們不斷長高的身體,可時間,真的存在嗎?
  • 浮動錯覺如何逆向解構我們眼中的景象
    視覺感知在面對視覺錯覺時有偏差,由此科學家們機緣巧合地注意到視覺感知的功能。舉個例子,日本明治大學的杉原厚吉(Kokichi Sugihara)創作了一系列埃舍爾風格的3D錯覺圖,這些圖探索我們的大腦是否傾向於認為所有角度都是合理的(埃舍爾,M. C. Escher,1898~1972,荷蘭科學思維版畫大師,作品多以平面鑲嵌、不可能的結構、悖論、循環等為特點,主要作品有《相對性》、《瀑布》等)。
  • 視覺設計中 11 種視錯覺
    造成這種現象是,由於一種被稱為「三角形分割錯覺」的影響。三角形的重心是根據其最小邊界框計算的。因此,如果你只是用對齊工具,把三角形放在矩形的中間對齊,那麼在視覺上看就會很難受。有兩個理論可以解釋這種視錯覺:•  不合適的恆定比例這個錯覺包含的透視會增加較遠物體的感知尺寸,例如一個等邊三角形可能被視為透視圖,頂部的頂點位於無窮遠,底部是距離你最近的部分。
  • 自由意識究竟是一種錯覺還是真實存在?
    自由意識究竟是一種錯覺還是真實存在?
  • 意識的秘密-第六章-感知的錯覺
    如前所述,我對錯覺圖片非常感興趣,但我相信之所以產生錯覺應該與圖片無關,而是與大腦的運行機制有關,一定是大腦的運行機制使得我們產生了所謂的「錯覺」。於是我這隻孤獨的井蛙常常在深夜裡一個人呆在井底默默地盯著這些錯覺圖片認真仔細地研看,總想能破解其中的奧秘,但常常是無功而返。我已經忘了到底看了多久,也許三年,也許五年,也許十年,突然在某一天我發現自己有了重大突破。
  • 焦點和錯覺:對了解我們自己的啟示
    焦點和錯覺:對了解我們自己的啟示為什麼我們常常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 美國黨爭風雲:集權與分權
    ★成為小炒特別讀者: 集權不是問題,一直集權才是問題,這就是新生美國一直在做和解決的事情:尋找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的平衡。兩黨政治傳統發端於此,亦成熟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