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讀】鄭永年:集權好還是分權好?平衡最重要

2021-02-13 俠客島

【俠客島按】

從古至今,中國的政治總離不開一對對的二元關係,比如中央與地方、集權與分權、人治與法治。其中每一面向的取捨輕重,都關乎著國家層面的穩定狀態與發展走向。

 

遠有唐宋治、亂之較,近有改革開放之初進、退躊躇,代際更迭間需要思考的「治理命題」卻不乏相似處——

 

「對上」負責和「對下」發展如何均衡?國家整體利益與局部所求如何同步?集權與分權交替怎樣「矯枉過正」?對於官員群體,有作為還是混日子,「權力恐懼」還是「膽大妄為」,也都成了個體生發、卻事關大局的關鍵性選擇。而對現在來說,就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如何發揮地方的改革能動性問題。

 

今天,俠客島推薦一篇鄭永年教授有關上述命題的文章《集權與分權的統一》。微信號「IPP評論」授權刊發。俠客島略有刪改。

鄭永年

 

對上與對下

 

在中國政治中,自古至今,對政策執行者(無論是中央官僚還是各級地方官員)來說,存在著兩種責任,這兩種責任的平衡關乎著國家的治與亂、和諧與衝突、發展與滯漲、整合和分裂。

 

第一種責任就是平常所說的「對上」的責任,就是對中央政府或者上級政府的責任;第二種責任就是平常所說的「對下」的責任,就是把官員自己所轄的地方發展好和管理好的責任。相應地,兩種責任也產生了兩種「忠誠」,「對上」的忠誠和「對下」的忠誠。

 

在任何社會,「對上」負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管什麼樣的政體,不管什麼樣的時代,上下級之間都存在一個秩序,沒有這個秩序,就稱不上是政體。上下級秩序對中國這樣大的國家來說尤其重要——沒有這個秩序,命令無以執行,政策無以實施,更不用說是國家的整合了。在當代中國,這種責任也經常被稱為「大局意識」或者「大局觀念」。

 

應當強調的是,「對上」的責任並非是對任何一個領導人本人的責任,而是對上級領導人所代表的利益的責任。不過,在實踐中,這兩種利益有時候並不容易區分,「對上」責任被理解成對領導人個人的責任,「對上」忠誠被理解成對領導人個人的忠誠;一旦這樣「誤解」,就不僅會導致上下級之間的人身依附,同時更重要的是會失去對整體利益的追求和忠誠。

 

「對下」的責任就更為重要了。簡單地說,「對下」責任是「對上」責任的基礎。

 

中國在理論上是中央集權制國家,這決定了無論是官僚機構還是地方政府都被視為中央的派出機構,僅僅是中央政策的執行者。不過,這種看法並不那麼科學,由於中國地方間的差異性巨大,治理過程中就往往需要地方官員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各地的條件來制定地方政策或者修正來自中央的政策。儘管一個國家並不是各個地方的簡單相加,但如果地方發展和治理出現問題,國家總體肯定也要出問題。

 

就國家總體而言,「對上」和「對下」的兩種責任不僅不是矛盾的,而且可以有高度的一致性。就中央和上級來說,儘管要著眼於國家整體利益,但國家的整體利益需要通過地方政府或者各級官僚機構來實現;對地方來說,在國家整體利益的構架內來追求局部利益和管理局部,才能同步達到對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促成。

 

就政策執行者來說,如果光「對上」負責,那麼地方利益和地方差異性必然被忽視,發展和管理必然會出現問題。

 

在中國這樣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光「對上」負責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光「對下」負責的可能性。人們可以理性地假定,官僚和地方官員必然會犧牲部門和地方利益,來滿足中央和上級的利益,因為官僚和地方官員的升遷取決於中央和上級,而非同級官員和老百姓。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官僚和地方會出現「懶政」,他們不用發揮主觀能動性,光做一些會使中央和上級「高興」的事情就行了。這樣,政績工程、假信息、瞞上欺下等現象必然盛行起來。

 

但如果官僚和地方官員光「對下」負責,不「對上」負責,地方可能發展了,但整體利益甚至國家的統一也必然產生問題。歷史上,這樣的情況也層出不窮。每當中央政府弱化,尤其是王朝解體的時候,地方就會產生封建割據。1930年代的軍閥割據時代,一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和治理也相當好,但國家整體利益則蕩然無存,不僅內戰不斷,更無能力對付外敵。

 

集權與分權

 

對中央執政者來說,一個極其重要也極其難以處理的問題就是集權與分權間的關係。太集權和太分權都會出現災難性後果,理想的則是實現兩者的相對平衡。

 

一方面,如上所說,如果太集權了,就會導致官僚和下屬只承擔「對上」的責任而忽視「對下」的責任,時間一長就會出現非常糟糕的局面。

 

歷史上,宋朝開始中央集權,導致部分地方官員做事不經思考,同時地方權力也不足,遇到困難和危機時高度依賴中央,沒有自救的力量。因此,蒙古人一打進來,各地方無法自我保護,皇朝隨後即輕易解體,元氣不再。相比之下,唐朝的分權做得比較成功,地方力量強大,地方官員的責任也相對較大,儘管也發生了「安史之亂」這樣的危機,但之後各地仍然能夠比較快地恢復過來。

 

另一方面,如果太分權了,地方就會坐大,官僚和地方官員的地方利益觀念就會強化。地方主義的崛起易破壞國家的整合,甚至導致國家的解體。

 

比如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尤其在1980年代,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集權和分權的困境,即「一收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就收」的惡性循環。這種惡性循環不僅表現在中央和地方關係上,也表現在其他各個方面,包括政府與市場、國家與社會等等。

 

但經過1990年代以中央集權為目標的改革(例如分稅制),1980年代過分分權的狀態得以改變,因此之後人們似乎不再那麼頻繁地討論當時的困局。不過,這並不是說這些現象已經消失了。事實上,惡性循環仍然存在,只是變了形態,通過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十八大前後的一些情境,在某種程度上就可理解為這種循環的表現。十八大以前,「分權」曾經導致過不小的危機。

 

在頂層,黨內分權致使政治學裡所說的「寡頭政治」崛起,也就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黨內的「團團夥夥」。周永康、令計劃和軍隊的徐才厚、郭伯雄等可以說是典型的政治寡頭主義。寡頭主義的崛起損害黨的整體利益,威脅到執政黨的生存和發展。

 

在地方,則表現為地方主義。地方之間的互相競爭不可避免,而競爭可以促成地方官員有效利用比較優勢、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改革促發展。不過,在大部分時間裡,地方競爭只是政策之間的競爭。

 

但十八大之前的地方競爭卻大大超越了簡單的政策領域,一度涉及到「走什麼道路」的問題。在這一點上,重慶就可視作案例。

 

再者,由於過度分權,黨內責任也成了大問題,即造成了這樣一個局面:集體領導變成無人領導、集體負責變成無人負責。由此,各方面的「失控狀態」就不可避免,尤其在腐敗方面,十八大之後反腐進程中那麼多大大小小的官員「落馬」,也是有其背景的。


過往與當下

 

正因為十八大之前過於分權造成的種種,十八大以後就出現了集權趨勢。集權並非領導人的個人選擇,而是具有必然性。不管誰當政,只要具有國家整體利益和執政黨整體利益觀念,都會通過集權來解決問題。

 

但是,集權也產生了其自身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集權成為大趨勢,中央一集權,各級官僚機構、各級政府也跟著紛紛集權,並且一些地方出現集權競爭,導致部分領域出現了過度集權。這種集權趨勢往往需要在出現問題和遇到反彈後才能得到糾正。但很顯然,從出現問題到反彈再到糾正,長時間段之中,疏漏難免。

 

第二,一些新設的、意在防腐的制度(主要是監察體系)確立了,但因為很多細節沒到位,且新制度的運作需要一個「試錯」過程,也就呈現為「集權」現象。一般來說,在起始的一段時間裡一些執行者不能領會新制度的精神,執行過於機械,導致新制度對官僚和地方官員產生過度的、不必要的壓力。

 

第三,在集權大趨勢下,官僚和地方官員產生「自我恐懼感」,自我放棄權力,應當行使的權力也不敢行使。這就造成了前面所討論的只「對上」負責、「對下」則缺少積極能動性的現象。

 

今天,中國的官僚和地方官員出現了兩極化的現象。對一些官員來說,現在是做事情最難的時候,因為集權,他們一方面感到沒有足夠的權力來做事情,另一方面一旦要做些事情,尤其是比較難的改革,就會面臨各方的壓力。但對另一些官員來說,現在也是最好混日子的時候,那就是「不作為」,平平庸庸,準時上班準時下班,還有一些官員則唱唱讚歌、說些上級領導喜歡聽的話——這比推進真正的改革容易得多。

 

正如分權狀態時的所見,集權狀態下出現的這些現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很顯然,如是狀態既不符合國家的整體利益,也不符合局部和地方利益。從歷史經驗看,如果上述現象長期繼續下去,就會造成更多問題的積累,甚至導致大的危機。

 

這其實也是上面所討論的官僚和官員必須承擔的兩種責任之間失衡的後果,而兩種責任失衡的背後,本質上是集權和分權的失衡。因此,要達到「對上」與「對下」之間的平衡,首先就必須在集權和分權之間尋找到新的均衡點。歷史地看,分權之後必然要進行適當的集權,集權之後必然要進行適當的分權,這都是常態,往來交錯,也即所謂的「矯枉過正」。

 

對中央政府和上級來說,應當為中央官僚和地方官員履行這兩種責任創造制度環境。儘管中央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調整分權與集權,但分權與集權之間仍需要相對穩定的邊界。沒有邊界,政策執行者就會無所適從。

 

最後,無論是兩者的邊界還是兩種責任的履行,都必須引入法治——既用法治來規範中央和地方關係,也借其來保障「對上」與「對下」的到位和落實。

  

文/鄭永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IPP評論」)

編輯/點蒼居士

別走,還有熟悉的廣告時間:

相關焦點

  • 鄭永年:中國未來30年的任務是什麼?
    中國反腐敗機構是世界上最多的:黨口、政府口、人大、政協等等,但還是有很多腐敗。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單一的反腐敗機構:廉政公署和反貪局。為什麼那麼清廉?因為高效集中。現在中紀委將反腐敗權力集中起來,這是對的。但這些還是不夠。如何建立一個更有效的反腐敗制度體系,仍是需要努力的。政策層面的問題要看,制度層面新的體系的產生也非常重要,不要讓人說反腐敗只是一場「運動」。
  •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制度演進沒有「歷史的終結」
    鄭永年:疫情對各個國家的治理結構都構成嚴峻挑戰,不管是怎樣的政治制度。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抄」另外一個國家的「作業」。照抄照搬並不可行,每一個國家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找到最有效的治理模式。從各國情況來看,儘管國情不同,但又表現出很多普遍性的問題。
  • 鄭永年:意識形態淡化,共產黨丟了一個法寶
    (原題:社會改革比政治改革更重要;鄭永年,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教授)主義-ISM認真研究各種主義的本質含義記者:在培養國家知識分子過程中,意識形態會起到什麼作用?鄭永年:意識形態的作用很重要。
  • 美國黨爭風雲:集權與分權
    ★成為小炒特別讀者: 集權不是問題,一直集權才是問題,這就是新生美國一直在做和解決的事情:尋找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之間的平衡。兩黨政治傳統發端於此,亦成熟於此。
  • 集權與極權有什麼區別?
    我想,可能是有人用集權這個詞用慣了。其實,在學術的意義上,是沒有集權主義這個詞彙的,集權不構成主義。要說清楚集權與極權的區別,首先要弄清楚政治與行政、專制與極權的兩對關係。行政與政治的區別,是西方行政學的鼻祖威爾遜在其論文《行政學之研究》中最早提出來的。此後,著名的政治學家、美國政治學會第一任會長古德諾對政治與行政兩分法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並寫成《政治與行政》一書。
  • 分權制衡理論體系概述
    三權分立並不意味著一定就能制約均衡,且其提法雖涉及了權力作三項分立,並沒有涉及制衡,更沒有強調製衡的核心,故實踐的結果依然易導致依然集權專制獨裁。 5,僅強調三權分立而不明確分立後、各權力之間要互相均衡有效制約則易出現三權分立而不制衡的狀態,而必陷入某權獨大而走向集權專制獨裁的泥潭。
  • 所謂集權可能只是我們的錯覺
    不過往好的方面想,瞎BB咱們新疆等地的白左們,恐怕會消停一些吧!不扯白了,我們今天聊下傳統政治與現代政治的分野,希望能拓寬大家思路。上期談到奧斯曼帝國時,就想說下他們的君王繼位制——變態得一比。奧斯曼帝國也是以軍事立國的。我們談過:凡是以軍事立國的,都是集權制。因為打仗必須集權,一切行動聽指揮。
  • 同樣宦官亂政,唐朝是宦官篡取了獨立兵權,明朝則是主動分權宦官
    ,出於平衡考慮,主動分權給宦官,所以給了宦官亂政的機會,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可以說朱元璋都為後世子孫考慮好了,留下祖制不準他們復設丞相,要將廢除丞相制的集權行為延續下去。但丞相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 孫立平:集權與極權,一對不可混淆的概念
    如果這樣說的話,專制是屬於狹義的政治的範疇,而集權是屬於行政的範疇。 對於專制、獨裁、威權主義等概念,如果細究的話,學者們會認為其間還是有差別的,但基於這裡討論的目的,我不想強調它們的差異,而是將其統稱為專制。當然,如果你願意,你將其稱之為獨裁、威權主義,也是一樣的。就是說,專制是指這一類體制。
  • 功能性分權:中國特色的權力分立體系
    以「三權分立」為表現形式的政治性分權是西方國家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徵,我國無論在政治實踐還是學理探索中都否定了政治性分權對於中國的適用性。近十年來黨和國家的政治建設一直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分權體系,提出以功能性分權解決我國公共權力的分工問題,即建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
  • 論文 | 陳國權 皇甫鑫:功能性分權: 中國特色的權力分立體系
    功能性分權與政治性分權都有其特定的制度環境和基礎,突出表現在經濟基礎和歷史傳統兩個方面,經濟基礎是分權形態差異的根本因素,歷史傳統是分權形態差異的內在因素。當然,制度基礎還體現在文化基因等多個重要方面,本研究認為經濟基礎和歷史傳統對於公權力體制的影響更為重要,所以僅作論述。如前所述,中國和美國分別是功能性分權與政治性分權的典型代表,所以以下論述將以中國和美國的政治體制為例。
  • 專訪知名政治學者鄭永年:西方誤讀中國 根源在哪裡?
    當然,從另一方面看,如何讀懂中國一直是個重要課題,而實現長期高速發展且社會穩定的中國體制更是引來諸多國內外學者探究。著名政治學者鄭永年(如圖)是這一領域的資深研究者,日前他推出新作《制內市場》,立足中國數千年歷史的變遷,嘗試解開中國經濟體制之謎。鄭永年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近日他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詳細闡析他眼中西方對中國的那些誤讀。
  • 【FT中文網】專訪鄭永年:中國未來30年的任務
    採訪:FT中文網公共政策主編劉波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無疑是近年來在中國最具公共影響力的政治學者之一。在他最近的兩本著作《中國模式:經驗與挑戰》和《未來三十年:改革新常態下的關鍵問題》中,他縱議中國發展道路與發展邏輯,為中國的改革與轉型建言獻策,並探討中國應該在世界上佔據的位置。
  • 陳國權、皇甫鑫:​功能性分權:中國特色的權力分立體系
    功能性分權:中國特色的權力分立體系權力分工是國家治理複雜化的客觀要求,但不同國家的權力分工形態存在著較大差異。以「三權分立」為表現形式的政治性分權是西方國家政治體制的基本特徵,我國無論在政治實踐還是學理探索中都否定了政治性分權對於中國的適用性。
  • 陳國權 皇甫鑫 ‖ 功能性分權: 中國特色的權力分立體系
    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之後,基於利益平衡建立了結構制衡的政治體制,立法機關中上議院和下議院分別代表貴族團體和平民團體的利益;在司法部門中,貴族的司法審判由立法機關的上議院施行,平民的司法審判則由國家普通法庭審判,形成了貴族與平民的權力相對。
  • 鄭永年:在「世界地圖」上定位和認識深圳
    對此,鄭永年說,創新、創業、創意當然都很重要,但最關鍵的是創新。一個是技術創新,一個是體制創新,二者相互強化。打造地域嵌入型世界級經濟平臺當前,國際環境變化了,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巨大衝擊,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一些現實的困難。為了積極應對挑戰,中央提出了「雙循環」。
  • 原創:脫離時代的鄭永年,給大家來文化啟蒙了
    最近,鄭永年又在早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最該擔憂文化墮落!這篇文章和我以前批駁他的另一篇文章(中國會再次被迫封閉起來嗎?)基本是一個套路。鄭永年先把一些個別的社會現象說成是社會主流觀點,然後列舉證據進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