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商場,它就像是一個謎,開業後的12年間,它換了三個名字、三個主要掌門人。儘管它佔據了太多「第一」的先機,儘管它此前也一調再調,但始終沒有走出「衰落」。它是誰?它叫「T 1」,之前,它叫「新城市廣場」,再之前,它叫「中信城市廣場」。
對,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中信城市廣場,曾與萬象城相提並論的深圳首家購物中心。如今卻因涉及到幾層樓的大面積長期空置以及掌門人的頻繁變動,引來外圍對此商場的諸多猜測,甚至有很多不知情的市民認為它快要關門了。在深圳購物中心井噴供應、大浪淘沙的時代背景之下,它能否從此次的大調整中獲得機會新生?對市場而言,它又能帶來哪些新鮮有趣的購物體驗?如果抹去,又會有多少人去留念?或許,這也是它再次起航時需要多加思考的問題。
2002年
颳起一股高端時尚的消費風潮
中信城市廣場於2002年開業,作為深圳首家購物中心佔盡風光。中信城市廣場達7萬平方米,與中信大廈和星光廣場合為一體,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閒、觀光多種功能,於深圳重要的門戶位置———深南大道與上步路交會處,與深圳市委隔街相望。其由中信集團投資,並劃入深圳政府2000-2002年的政府重點工程。
它不負眾望地引進多家國際大品牌,其中包括深圳第一家奢侈品百貨「西武」(由香港迪生集團與日本西武合作的)、第一家吉之島(現改名為「永旺」)、第一家星巴克、第一家新南國影院等等,這些都打破了當時深圳百貨的單一和沉悶,颳起一股高端時尚的消費風潮,不僅是深圳本地精英們的聚集地,也是外地遊客熱衷的觀光消費場所。同樣,它在香港名聲鵲起。很多在香港做商業地產的人都特意跑過來看這個項目,評價頗高。
有百貨業內的資深人士對南都記者透露,佔據中信城市廣場三層樓的西武高端百貨,在頭幾年有非常好的營業業績,很多內地人都搭乘飛機來此購買奢侈品。估計高峰期年銷售額或達到50億元。僅從這一點,便也能想像中信城市廣場昔日的光芒。
2004年
萬象城開業,潛在對手出現
這樣的風光,直至2004年萬象城開業。少有人能預估到萬象城在往後多年內對中信城市廣場的持續衝擊。如今看來,中信城市廣場更像是百貨業走向購物中心階段的「類購物中心」的過渡產物。比較當時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萬象城走的路線是較為成熟的購物中心的模式,一站式消費,且300多個店鋪獨立又融為一體,非中信城市廣場那樣,由百貨、超市、餐飲、酒吧街等多個模塊組合。尤其是西武,走的是代理路線,商家與西武打交道,西武再與商場打交道,萬象城則是直接與商家對接。這兩種路線在當時分不出優劣,但「西武」卻成為了之後中信城市廣場不得不「重新調整」的主要原因。
不出兩年,具備專業M A LL操刀經驗的天河城董事長禹來,受中信深圳集團董事長郭志榮之邀,正式出任深圳中信城市廣場董事長一職。這或許可以看成是中信城市廣場在應對萬象城的挑戰之下,作出的第一次應對。與此同時,天河城集團副總裁楊敬玉也出任了中信城市廣場的總經理。當年,中信城市廣場在北京舉行的中國購物中心國際論壇第四屆年會期間、在首屆「M all-China中國購物中心和商業地產項目評估認證」活動中,榮獲「2006年度中國購物中心最佳運營獎」。
值得注意的是,禹來在同年公開言論中提及:「中國購物中心正處於發展中,曾有人提出,購物中心最重要的是選址,我認為,管理團隊對一個購物中心的成功也起了很大作用,成功的運營十分重要。」幾年後,他離職中信城市廣場,再追溯他的這句話,意味深長。
2007年
平安全資收購,中信地鐵商場開業
2007年1月,平安信託公司以20億元的價格,從中信集團手中全資收購中信城市廣場,成為了中信城市廣場第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商場更多的是作為資本在運作,而對於商業的運營,平安集團經驗欠缺,這似乎也為之後的頻繁調整埋下了伏筆。
6月,中信地鐵商場開業。這個連接著1號地鐵線科學館站點的地下空間的商城,定位與中信城市廣場上下聯合打造一個「以高端消費和大眾消費相結合的深南中信商圈」。曾引人矚目地引進香港著名美食家蔡瀾的自創品牌「蔡瀾美食坊」籤約進駐中信地鐵商場,承租A區夾層及負一層5000多平方米麵積。
但這個場並沒有堅持下來,開業兩年,場內的商家就已變得蕭條,有行業觀察者曾公開寫道:「多家食肆關門或苟延殘喘狀」,原因主要有二:一、空間層高不足,排煙難,只能以快餐、少油、清淡口味為主,限制了很多風格的餐飲進駐。二、缺乏有號召力、代表性美食支撐。因此徒有了出色的策劃概念。
之後這一塊撤出,中信地鐵商場更加找不到章法,也影響到了人們對中信城市廣場的印象,在很多人眼裡,一直認為這兩者是一體的,如果從地鐵去到中信城市廣場,這裡是必經之地。
而對此,平安商用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萬智對南都記者表示:「很無奈,因為這裡幾百個商鋪都賣散到各個小業主手中,要再收回統一運營十分困難。」
2009年
LV撤出,西武優勢不再
萬象城的「魔咒」終於擺在桌面上發揮出來了。2009年,「LV」7月在萬象城開出旗艦店,並撤出中信城市廣場的西武百貨。雖然這只是一家店搬遷之舉,但從全局來看,這卻是一個開端,也是一個暗示,可以看作為中信城市廣場一個重大的轉折點———逐漸,西武百貨的優勢不再。
不知道是不是運營方捕捉到了市場上的氣息變化,於同年第四季度,中信城市廣場開始了第一輪較明顯的調整。據知情者對記者透露,這一次的調整,最醒目的就是將吉之島的面積從2萬平方米縮減到1.8萬平方米,空出的面積,招入CK等時尚品牌,以此增加商場的時尚感。隨後,在2010年成立國內購物中心首家V IP俱樂部會所,這個會所定期為會員主辦多種特色活動,以增加客戶的粘合度。由此也可窺見運營者在籠絡目標客戶上注入了很多心思。會員至今2萬名。據南都記者了解,萬象城當下的會員數量約10萬人,兩者已顯示出巨大的懸殊。
同年11月,來中信僅4年的禹來辭別中信,赴鴻榮源履新,擔任鴻榮源集團總裁一職。楊敬玉則繼續留在平安,負責中信城市廣場的管理運營。
2011年
第一次大規模調整,更名「新城市廣場」
2011年,中信城市廣場更名為「新城市廣場」,並耗巨資5000萬元對該購物中心進行整體改造。
深圳平安商用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敬玉曾公開表示:「經過平安商置的整合,該購物中心兩大主力店和80多個品牌租戶調整,涉及面積達5萬平方米。」其中包括:將此吉之島打造為華南區首家頂級形象店,日本原裝進口生鮮、包裝食品將達到80%。並首次引入深圳7家次主力店和多家品牌店,期望與兩大主力店形成客流互補。
商城此次調整,意在全體租戶組合和定位更加合理,突出購物中心與同行之間的差異化和特色化。「毫無疑問,這次的整體改造比2009年那次『微調』要決心更甚,更為迫切。」也有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自2010年初,就已開始協調主力店對LG層進行重新定位和升級改造,並強調「在調整半年後,人流量和品牌經營業績都得到大幅提升」。
2012年
西武撤出,第二大轉折帶來再次調整
在2012年,楊敬玉在系列會議發言上,重點分析了「主力店」的優勢與劣勢,提及主力店優勢在於吸引客流、提升定位和形象,越不成熟的商圈對主力店的依賴度越大。對於「在起到核心作用的同時,主力店又存在哪些弊端」的質疑,楊敬玉認為:首先是租期長,由於租賃條件都是在起始條件下進行談判的,所以租期長意味著後期長期的租金增長很低。另外,如果主力店佔的面積過大,其他店鋪的數量勢必相應減少,也就是對商品豐富程度有很大影響。對於之後西武的撤出,作為項目直接的操刀者,他的這段言論似乎可以側面了解到平安商用置業的態度。
10月,西武正式撤出新城市廣場,涉及面積達到1.4萬平方米(1-3層)。在此之前,8月就開始有多家媒體報導,西武撤出,新城市廣場「冷清了很多,只有部分找不到去處的商家駐守在此」。平安商用置業公開解釋:新城市廣場與西武百貨由於合同期屆滿,和平分手,並對外表示,「對於西武原有的租戶,我們歡迎大家以個體的身份跟我們進行籤約。預計2013年初整個購物中心的1到3層會進行相應的升級改造」。
有知情者對南都記者透露,其實中信城市廣場與西武籤訂的合同,到期時間實際是「2012年的下半年」,有些商家認為年底是旺季,因此延期到2013年3月份。但百貨衰落的大勢不可擋,合同到期的時間到底是何時並不關鍵,西武撤出是遲早的事情,從LV撤出的那天開始,西武的優勢已在漸漸銷蝕,各個品牌各自獨立開旗艦店後,大量新品好貨都會優先輸送到旗艦店,不再是作為代理方的西武。目前全國的西武都已關閉。
2013年
更名不滿兩年,再次改名為「T 1」
2013年12月,新城市廣場再次更名為「T 1」,全英文為「T ERM IN A LO N E」。在改名為「T 1」之前,2013年2月有新聞曝出:「商場在節後異常清冷,百貨二樓精品區與三樓餐飲皆難覓人影。據店內商家透露,新城市廣場經營不善,或將於今年年中關閉。」不過,平安商用置業相關負責人立馬回應為,在西武百貨退出後,該廣場正在醞釀升級,定位為年輕時尚,瞄準20-40歲消費群體。
在2013年接近一年的時間裡,新城市廣場終於決定改名。2013年10月,T 1在深圳正式召開品牌概念與招商發布會,向媒體公布T 1新城市廣場的升級改造情況。「深圳是一個以年輕人為主體的城市,平均年齡28歲,但深圳沒有一家以年輕人為主要客群的商業體。」楊敬玉公開表示,而此時他的職位已是「平安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物業投資事業部總監」,而不是之前的「深圳平安商用置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當時宣稱的「T 1新城市廣場」將在2013年12月聖誕節前後全新亮相,可是,這次亮相併沒有如期而至,而是比之前的調整都要顯得慎重。
2014年
春節後再次換帥,空降「梁聯昌」
2014年春節後,平安商用置業再次出現大動作———換帥「梁聯昌」,此人從上海空降而來,出任平安不動產有限公司商務管理部總經理。此人前任萬順昌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國際貿易為主要業務的香港上市公司)資產管理部董事總經理。楊敬玉不再管理T 1。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商業地產資深人士對南都記者透露,平安商用置業在去年團隊流失非常大,尤其是招商團隊。梁聯昌到任之後,實行「兩手抓」,一為加速平安商用置業的全國項目拓展,二為加大商用置業的團隊搭建。平安商用置業表示,當下團隊人數已達百人。也正是此人,在直接掌管T 1的「未來」。
T 1的招商依然進展緩慢,綜合多位業內人士的看法,原因有幾點:1、商場目標商家大都在縮減擴張計劃,尤其是今年,普遍招商難。2、租金高。一般新開商場都會對商家實行很大優惠,但平安給出的租金價格直追附近萬象城、K K M A LL。一名之前接觸過T 1招商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平安將T 1的租金卡得很死,很多商家因為租金不肯放鬆最終而沒有進駐。」3、團隊人員變動太頻繁,經營思路前後變化大,商家信心不足。4、商場建築空間設計瓶頸多,例如沒有較大的中庭、垂直電梯擋住視線、地鐵商場拉低形象。
對話
招商目標以設計師品牌為主
鄭萬智,平安商用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南都:今年年後,平安商業再換帥,「T1」的名字還會再改嗎?
鄭萬智:目前沒接到通知要更改。
南都:招商進展如何?現在有哪些商家?
鄭萬智:我們正在積極招商,目前不方便透露招商進展的具體情況。但我們目前的出租率達到71%。
南都:有業內人士指出,你們的租金門檻很高,是多少?
鄭萬智:租金的價格屬於商業秘密,不方便說。但確實不低。
南都:那租金價位是與萬象城、K KM ALL商圈看齊,還是向福田中心區商圈看齊?
鄭萬智:萬象城商圈吧。
南都:對T 1的升級改造,重點做了哪些?預算多少?
鄭萬智:我們拿出了幾千萬元來對商場的硬體進行改造升級。現在可以看到星光廣場多了演出的舞臺,內部多了很多年輕時尚的裝飾元素。
南都:目前全市可逛的購物中心增加了不少,應該也會分流大部分客戶。T1是否有做一些關於商場所處商圈的有效客戶量以及商場人流量批次?
鄭萬智:沒有相關的統計,也沒有相應的數據提供給大家。
南都:那你們此次調整的依據是什麼呢?
鄭萬智:不得不承認,商場有些地方急需提升,正在推進搭建「客流系統、收銀系統、w ifi系統」這三大當下購物中心必備系統。商家要來進駐前,自己也會有一些調研。
南都:預計重新開業要到何時?是否幾個月內完成還是有點難的?
鄭萬智:我要強調,我們不是重新開業,只是重新調整,重新亮相。除了西武撤走,其實這個商場是「平穩」的,不存在外界所說「要關閉重來」。但重新亮相的時間還沒有明確。屆時會有統一的發布。
南都:從2012年10月西武正式撤出至今,大面積空置帶來的損失有多大?
鄭萬智:我只能說,平安有實力支撐商場度過這個調整期。
業內診斷方案
A方案:T 1所處的商圈,東有萬象城、西有福田中心區,T 1夾縫求生不易。可充分結合上步路商場來做。再加上T 1的面積不大,不利於組合發揮綜合業態,倒不如以某類單一業態為主。例如旁邊有樂器城、文具城,這些都是專營一種業態,商圈已有基礎,T 1也可以借勢做主題性更強的商場。
B方案:定位為年輕時尚方向沒有錯的,但可以加強「主力店+互動店」的結合。目前輕奢品牌和快時尚品牌包括ZA R A、H & M在內,都很保守,擴張縮減,這樣的市場行情會給招商帶來很大的阻礙。不過也有一些中高檔的年輕時尚國際品牌,設計感也很強,以走量為主,比輕奢品牌的商品價格要低一點,但擴張比較積極,不妨也加以考慮。
C方案:商場建築空間的設計是十多年前的作品,目前看來有很多硬傷———中庭不大、垂直電梯遮擋視線。這樣的設計其實在開業後五年就已經過時了,而做商業地產一般要有至少十年的超前眼光。所以,在空間改造上,一定要加一些特別的元素進去。並且T 1也強調匯聚設計師品牌,那麼或許可以嘗試將上下樓層打通,做成LO FT感覺的店面,這樣的空間體驗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目標消費者。
記者後記
如何在當前競爭之下脫穎而出?
在今年4月、5月,南都記者分別坐地鐵和開車去到T1商場。南都記者發現,T 1商場外部,星光廣場增加了一個演出舞臺,並修飾了整體外立面,更具動感。T 1的內部裝飾比以往更加具有時尚動感,中庭空間增加了很多不斷漸變的彩燈,搭配白色的金屬殼。熱鬧的燈光之下,場內卻依然備感冷清,就像是一個還沒開業的新商場。前來購物的人也不多,基本都集中在了吉之島超市。
據了解,目前萬象城每年達到60億元的銷售額,附近的K K M ALL每年營業額達到12億元。平安方面並未透露T1目前的銷售額,不過從側面判斷,僅有B1層的吉之島與LG層有商家,1- 3層幾乎都是空的。有熟悉超市的人士告訴記者,深圳吉之島的年銷售額基本在8億- 15億元之間。平安商用置業方面表示,平安集團有實力支撐商場的此次調整。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T 1不僅要克服內部頻繁變動帶來的負面影響,還要考慮如何走出「團隊變動帶來定位失準,定位失準又導致團隊流失」這樣的惡性循環?除此,還要應付日新月異的深圳購物中心局面。萬象城之後,還有海港城、歡樂海岸、益田假日廣場等,且還有大量規劃中的、在建中的、即將開業的購物中心。在千城一面的同質化競爭壓力之下,T1的優勢在哪兒?
如此看來,目前掌門人不急於降低門檻招商進駐,而重在建設團隊,慢慢打磨,這樣的慎重是必要的,而我們對T 1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南都 記者張銳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