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每個人體檢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自己身上長出肉瘤或者腫塊,更怕是惡性腫瘤。一般身上有腫塊或是肉瘤,醫生都會建議患者進行病理性的檢查,來判斷是腫塊還是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
為什麼有腫塊就要進行病理檢查?日常體檢中,被檢查出了哪些情況會需要進行病理檢查?病理檢查又為什麼會被稱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身上的胎記或是痣,會有癌變的可能嗎?「息肉」和「肉瘤」有什麼區別?會不會轉化成惡性腫瘤?這些疑問,我今天就給大家一一解答。
病理性檢查是什麼樣的檢查?
病理檢查是指從人體取下一些細胞、組織、體液,製作成玻璃切片,通過顯微鏡觀察細胞和結構是否有異常,從而判斷患者是否有疾病的檢查手段。
在進行病理檢查時,什麼時候做術前、術中、術後的活檢最好?
如果是有腫塊,通過CT或磁共振等檢查都不能明確腫塊的性質的,就會導致將來進行什麼手術、手術的方法和範圍都是不明確的,所以我們就有必要對這個腫塊進行術前的活檢,以了解腫塊的性質,從而決定下面的手術範圍和方法。
但如果做了術前活檢仍然不能明確腫塊的診斷,這個時候就會需要進行術中的檢查,術中檢查就是直接把病灶、典型的位置送到病理科進行活檢,從而判斷病灶的性質,以便決定後續手術的方法和範圍。
手術後的病理檢查指的就是將病灶和其附帶的周圍的組織進行完全的切除,這個時候的檢查就是為了完善的了解疾病的具體情況,從而來決定後續的治療。
癌症是如何進行診斷的,會有哪些特點?
癌症一般多見於中老年人,肉眼看到的病灶特點,通常是灰白色石灰樣,質地比較堅硬和粗糙。在顯微鏡下會呈現十分怪異的腫瘤細胞,管狀、巢狀、條索狀排列。比如肺癌細胞,肉眼可以看到肺門支氣管周圍,會有一個灰白色、邊界有毛刺、粗糙的結節。
肉瘤和癌有什麼區別?
其實肉瘤和癌都是惡性腫瘤,癌症是人體對惡性腫瘤的泛稱,包括了肉瘤。比如淋巴瘤、胃癌、肝癌、白血病等。而「癌」是癌症的一部分,專指人體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比如肝癌、皮膚鱗狀細胞癌、胃癌、肺癌。
而人們平常會說的肉瘤,通常是指表面突起的一個或一塊肉樣、柔軟狀的新生物,比如宮頸息肉、鼻息肉、脂肪瘤等,並不是病理學中所指的「肉瘤」。而息肉中的「息」是一般是指「利息」,就像我們存錢在銀行,會有「多餘的錢」。
而息肉也就是指人體表面突出、多餘的肉,這些多餘的肉就比較常見於鼻息肉、子宮頸息肉等,都是由於局部被炎症刺激,從而增生出來的一塊肉。在病理性中,「肉瘤」是指間葉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間葉組織是指上皮組織以外的組織,比如骨頭、肌肉、脂肪等,並且對應著骨肉瘤、纖維肉瘤和脂肪肉瘤。
所以說,不管如何我們都應該養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一旦發現身體有異常情況,就要及時的就醫檢查,儘早地發現才能儘早地治癒,才能讓我們遠離腫瘤,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為美好的生活打下基礎。